2015年11月22日

《繫說神易》書稿‧〈德辭無咎章二十〉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8171842.A.8EA.html


 《繫說神易》書稿‧〈德辭無咎章二十〉  東岐明


  ─────────────────────────────────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
  ─────────────────────────────────

  易理表述使用之卦爻符號體系,傳說創於伏羲。乾坤名詞,商朝即已存在,孔子《
禮記‧禮運》有謂『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然而易
經思想乃是周文王創於商朝末年,隨後周朝藉以取代商朝統領天下,彰顯周德日新又新
以開創時代,故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周文王之創作易經,乃
在商朝末年觸犯帝紂,而受囚禁於羑里之危疑患難時期,故曰『當文王與紂之事耶?』
辭說彰顯憂患危懼之慮,故曰『是故其辭危』。

  ──────────────────────────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處世慮及危險,致使行事平安,故曰『危者使平』;處世思為安易,致使行事危傾
,故曰『易者使傾』;此類處世之道乃是極大涵攝一切人世事物趨勢,故曰『其道甚大
,百物不廢』。行事自始至終,皆為戒懼謹慎,要在無所過咎,即是易經用以行事之道
,故曰『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
 
  乾在心神覺知之於主體作用,乃是人間事業之至極剛健作用,故曰『夫乾,天下之
至健也』;其德行應用乃是恆常於感應事機發生,以察知事態危險,故曰『德行恆易以
知險』。坤在思慮觀念之以作用客體,乃是人間事業之至極柔順作用,故曰『夫坤,天
下之至順也』;其德行應用乃是恆常於簡化事態,以識知事務困阻,故曰『德行恆簡以
知阻』。恆易知險,恆簡知阻;乃能說動眾心,故曰『能說諸心』;乃能研討眾掌權者
之思慮謀略,故曰『能研諸侯之慮』;以而判定人間事務之吉凶禍福,故曰『定天下之
吉凶』;以而成就人間事務之趨吉避凶,故曰『成天下之亹亹者』。

  ──────────────────────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

  易簡得理;以而變化應對事務之言說行為,故曰『是故變化云為』;以使事態趨吉
,以致事機有祥,故曰『吉事有祥』;以抽象事理而識知器用,故曰『象事知器』;以
覺觀事道而察知未來,故曰『占事知來』。得理成位;聖人順應時空環境之設定位勢,
成就德業事能,故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智識思慮謀劃,心神靈感謀察,故曰『
人謀鬼謀』;民眾共同參與德業事能,故曰『百姓與能』。

  《老子》有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
心』。《關尹子‧三極》有謂『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
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賢人趨上而不見下,
眾人趨下而不見上;聖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
;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莊子‧天運》有謂『聖也者,達於情而遂
於命也』。

  ────────────────────────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

  八卦體系範式,乃以抽象觀念示告,故曰『八卦以象告』;爻彖辭義闡示,乃以人
情世故言諭,故曰『爻彖以情言』;爻位相雜居存以陽剛陰柔之意義象徵,對應世事變
化之剛健主動與柔順靜從,而可示見吉凶,故曰『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

  世事變動,易道乃以利害而言,故曰『變動以利言』;吉凶禍福,易道乃以情實而
異,故曰『吉凶以情遷』。喜愛貪求與厭惡嗔斥之相對攻心,乃有吉凶區別之發生,故
曰『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彼他事與近此自事之相對取比,乃有懊悔猶疑之發生,故
曰『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心志情實與人為現實之相對感受,乃有利害得失之發生,故
曰『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

  凡是相互感應之人情世故,親近共事而不相融洽契合,乃有凶險,故曰『凡易之情
,近而不相得則凶』;甚或引致傷害,造成懊悔及懷疑,故曰『或害之,悔且吝』。

  ─────────────────────────────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

  將要背叛之人,言辭慚愧羞怯,故曰『將叛者,其辭慚』。心中懷疑之人,言辭瑣
碎矛盾,故曰『中心疑者,其辭枝』。吉祥安德之人,言辭寡少簡約,故曰『吉人之辭
寡』。躁動不安之人,言辭繁多囉嗦,故曰『躁人之辭多』。誣陷善良之人,言辭游移
不定,故曰『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守信約之人,言辭屈抑委曲,故曰『失其守者,
其辭屈』。

  然而人情世故,豈是言辭往來所能完全洞察;故而乃有捭闔反應,以能釣語合事。
自心不誠,無以自知;自知不明,無以知人;不知人情,何以應世;故而御世善妙,必
然本於道德修持,乃能明察利害得失。人情善惡之正邪發露,意念觸動,眼神藏機,故
而《孟子‧離婁上》有謂『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論語》終句,孔子《論語‧堯曰》有謂『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015年11月21日

《繫說神易》書稿‧〈易書才道章十九〉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8077745.A.3BA.html


 《繫說神易》書稿‧〈易書才道章十九〉  東岐明


  ──────────────────────────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易理感應之表述體系,乃在易簡得成之心原物則以成德,通於心易理原以大覺,達
於物簡理則以廣為,成於人間功德以詳備,故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心易應天
,成德應人,簡物應地,故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心原以視,物則以
履,人思以稽;孔子《大戴禮記‧四代》回應『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有謂『天道以
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

  易理八卦,卦以三爻,爻位應於天人地之才,故謂「三才」;易理重卦,兩乘三爻
,而為六爻,故曰『兼三才而兩之,故六』。易理六爻形式之表述體系觀念,乃是基於
重卦以三才之道,故曰『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

  易理表述之道,基於主從相對變動,對應爻性剛柔變異,故曰『道有變動,故曰爻
』。易卦六爻,區分等級,以表事物,故曰『爻有等,故曰物』。爻象事物,剛柔互動
,紋理錯雜,故曰『物相雜,故曰文』。「當」謂相稱,此乃指涉現代數理所謂之「對
稱性」,即是相關六爻變化模式之對稱性。六爻變化互動,無以守恆對稱,是故發生吉
凶差異,故曰『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

  此段節錄自《說卦傳》。往昔周文王之創作易理,為以順應自性本命之理,故曰『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心易應天,在天成象,陰陽相對,故曰『立天
之道曰陰與陽』。簡物應地,在地成形,柔剛相體,故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仁德
推己及眾,義德推眾範己。成德應人,於人成己,仁義相守,故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易理重卦,兩乘三爻,故曰『兼三才而兩之』;故而易理重卦六爻,畫分陰陽屬性
,更迭柔剛作用,故曰『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而易理以六爻位
階而成就章式,故曰『故易六位而成章』。

  周文王所創之周易卦理,乃是基於三爻八卦之重卦,而有六爻六十四卦。此章所謂
三爻分別對應於天人地之道,其實原是文王用以對應個人身心之覺知行為,內爻對應心
靈,中爻對應思想,外爻對應行為;再以推廣涵攝一切人事機體,內爻用以指涉其意志
動機,中爻用以指涉其思想言說,外爻用以指涉其行為活動。一切人事現象,化約以成
相對兩方互動,乃有重卦上下之對稱爻性。下卦象徵我方人事機體,其初爻象徵我方意
志動機,其二爻象徵我方思想言說,其三爻象徵我方行為活動。上卦象徵對方人事機體
,其上爻象徵對方意志動機,其五爻象徵對方思想言說,其四爻象徵對方行為活動。周
文王之判卦定名,即是依此觀念基礎,而開創其周易卦名,而評述其周易卦辭。

2015年11月19日

《繫說神易》書稿‧〈易書卦爻章十八〉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易書卦爻章十八〉  東岐明


  ───────────────────────────────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

  「書」謂文符形式之書寫表述。書寫表述雖以客觀形式,然而易理表述卻是用以表
達心物感應;易理之以書寫表述,不可遠離自心感應,故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書寫表述雖有形式建構,然而易理表述基於感應,乃是不受形式所限;易理表述感應之
道,乃是變化無常,故曰『為道也,屢遷』。易卦六爻形式並非指涉實體,隨心感應而
變動不定,故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易理感應之心物兩端,上心下物,皆非實體
而變化無常,故曰『上下無常』;易理表述之卦爻體性,隨其變化而剛柔互變,故曰『
剛柔相易』;易理表述之感應道理,無所典範綱要,唯隨變化所以適宜,故曰『不可為
典要,唯變所適』。

  ──────────────────────────────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

  易理表述之心物感應,乃有思量推度於出入自心覺觀,故曰『其出入以度』。易經
辭述表達對於內心機緣與外境事機之戒懼謹慎,又明達於憂患意識及其因故緣由,故曰
『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易理表述之感應成就,並非在於推論形式,而是在
於直覺現象;如似學子感應親情,非在師保有言之教,乃在父母無言之愛,故曰『無有
師保,如臨父母』。學習易經,初始先是依循卦爻文辭,而揣測其易理表述方法,故曰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即使知悉表述模式有所典範常規,若非占者自心可以神智明
察,仍是無以行使易理表述感應之道,故曰『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

  「原始」謂以心始本原,通於易簡得理之易用,乃以感應易理表述。「要終」謂以
約要終物,達於易簡得理之簡用,乃以表述易理感應。易理感應之以書寫表述,其本質
乃是基於心始物終之易簡得理,故曰『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易卦六爻
之相雜表述形式,僅是代表其應對時機之事物象徵,故曰『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易卦六爻由下至上,乃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鑽研爻辭意義,本於初爻而末於上爻,以初爻為本而難知,以上爻為末而易知,故
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先是揣擬初爻言辭,終以成於六爻全義,故曰『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是本末以外之錯雜事物象徵,以撰述德行與明辨是非,即是
在於初上之間所謂中爻,故曰『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也。智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

  「噫」是感嘆字語,乃在感嘆爻辭複雜。還要概括爻位之相關存亡吉凶,則由所居
卦象意義可以知曉,故曰『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也』。智者觀摩所居卦象之彖辭,
就可思解相關爻辭大多意義,故曰『智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

  二四爻位,同屬陰柔,故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兩位爻德,善境不同,故曰
『其善不同』;二爻多是佳譽,四爻多是戒懼,乃在近於初爻之別,故曰『二多譽,四
多懼,近也』。爻位陰柔,適居下位而近初爻,故曰『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四爻多
懼,重在免禍,故曰『其要無咎』。二爻多譽,中於下卦,故曰『其用柔中也』。三五
爻位,同屬陽剛,故曰『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爻多有凶險,五爻多有功績,爻位
剛強而適居上位,上貴下賤,故曰『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三爻低賤較柔,
五爻高貴較剛,故曰『其柔危,其剛勝耶』。此論中爻之德,乃是傳者歸納玩爻經驗,
非必正確,謹可參考。

2015年11月17日

《繫說神易》書稿‧〈德體撰名章十七〉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德體撰名章十七〉  東岐明


  ───────────────────────────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

  乾坤代表心物感應之相對兩方,乃是易經思想觀念之開啟門徑,故曰『乾坤,其易
之門耶』。乾以陽性卦爻代表,故曰『乾,陽物也』;坤以陰性卦爻代表,故曰『坤,
陰物也』。心物感應以生時空萬物之德業境界,易理對應陰陽相合,故曰『陰陽合德』
。時空境界萬物以有相互之動靜主從,易理對應剛柔體性,故曰『剛柔有體』。易理體
現時空境界之撰造物象,故曰『以體天地之撰』。易理通達神智明察之德業修為,故曰
『以通神明之德』。易經卦名之稱謂,乃是複雜多樣而不超越時空境界,故曰『其稱名
也,雜而不越』;考察其種類屬性,乃在於衰危喪壞時代之意涵見解,故曰『於稽其類
,其衰世之意邪』。

  ────────────────────────────────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

  易理修持,彰示往應方略,察知未來趨勢,顯發微隱事機,闡明幽奧義蘊,故曰『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易經開創思想體系,而以適當觀念辨別事物,故曰
『開而當名辨物』;以正確言論斷定占辭,故曰『正言斷辭』;乃是完備涵攝一切事物
,故曰『則備矣』。易卦觀念體系,其名稱表述乃是短小簡要,其取類範疇乃是宏大廣
攝,故曰『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經之意旨深遠,修辭文雅,故曰『其旨遠,
其辭文』;言論迂曲譬喻而切中事機,事例展示陳述而隱含意義,故曰『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隱』。因藉易理感應之相對觀念,而以濟助民眾行事,故曰『因貳以濟民行』
;以明察利害得失之事機通報,故曰『以明失得之報』。

  ─────────────────────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

  易經之興創時代,是在傳者所謂中古之商朝末年,故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周易觀念與易卦名辭,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於羑里時,多年患難下所憂思創作,醞
涵憂患精神,故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以下即是論述卦名體現德行憂患之道。

  ───────────────────────────────────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
  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

  「履」謂履踐,德行乃以履行實踐為基礎,故曰『履,德之基也』。「謙」謂謙虛
,德行乃以謙虛自處為執守,故曰『謙,德之柄也』。「復」謂反省,德行乃以反思省
察為根本,故曰『復,德之本也』。「恆」謂恆毅,德行乃以恆心毅力為固實,故曰『
恆,德之固也』。「損」謂損抑,德行乃以損抑貪嗔為修治,故曰『損,德之修也』。
「益」謂助益,德行乃以助人益世為豐裕,故曰『益,德之裕也』。「困」謂困頓,德
行乃以困頓境況為考驗,故曰『困,德之辨也』。「井」謂根源,德行乃以道理本原為
承載,故曰『井,德之地也』。「巽」謂順應,德行乃以順應時變為制宜,故曰『巽,
德之制也』。

  ───────────────────────────────────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

  履踐之道,和諧處世而達至成就,故曰『履,和而至』。謙虛之道,自尊自信而氣
度寬宏,故曰『謙,尊而光』。反省之道,謹小慎微而借鑑反思,故曰『復,小而辨於
物』。恆毅之道,事務繁雜而不有厭倦,故曰『恆,雜而不厭』。損抑之道,先歷艱難
而後享安易,故曰『損,先難而後易』。助益之道,長久裕世而不自設讚,故曰『益,
長裕而不設』。困頓之道,處境窮迫而素位自得,故曰『困,窮而通』。根源之道,志
居所道而涵攝世變,故曰『井,居其所而遷』。順應之道,稱量時勢而密隱事機,故曰
『巽,稱而隱』。

  ──────────────────────────────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
  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

  履之德,以和協行動,故曰『履,以和行』。謙之德,以自制有禮,故曰『謙,以
制禮』。復之德,以自知自省,故曰『復,以自知』。恆之德,以恆一德行,故曰『恆
,以一德』。損之德,以遠離禍害,故曰『損,以遠害』。益之德,以興事利世,故曰
『益,以興利』。困之德,以減少怨尤,故曰『困,以寡怨』。井之德,以辨別義理,
故曰『井,以辨義』。巽之德,以行持權變,故曰『巽,以行權』。

2015年11月15日

《繫說神易》書稿‧〈君德吉凶章十六〉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君德吉凶章十六〉  東岐明


  此章乃以爻動詮釋君子領導德行之於吉凶利害。

  ─────────────────────────────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

  「彖」字原指宰殺處理後之牲體,易學引申用以對應於「象」而謂卦象占察後之意
義;「材」謂解說材料,故曰『彖者,材也』。爻之意義作用,乃是在其剛柔屬性,以
效法表現世事變化於主動與被動之互動關係,故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世事
變化之互動結果,乃生利害吉凶,而有懊悔疑吝之發顯,故曰『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

  ─────────────────────────────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

  三爻組成八卦範式,乾卦純剛,坤卦純柔,無以自比爻性互動,故而不論陰陽卦性
。以現代數學解說,陽爻為正為奇,陰爻為負為偶。震坎艮卦,陰爻多於陽爻;二負一
正,相乘得正,是為陽卦,故曰『陽卦多陰』;二偶一奇,相加得奇,是為卦奇,故曰
『陽卦奇』。巽離兌卦,陽爻多於陰爻;二正一負,相乘得負,是為陰卦,故曰『陰卦
多陽』;二奇一偶,相加得偶,是為卦偶,故曰『陰卦耦』。

  「君子」原指上位領導,「小人」原指下位平民。孔子儒家賦予「君子」道德意涵
,用以指稱具備領導才德的人;「小人」則相對用以指稱不具領導才德的庸俗凡人;因
而孔子儒家是以「君子」指涉才德高尚者,以「小人」指涉才德庸俗者。後世儒家傳統
更加衍伸意義,以君子為善,而小人為惡,遂使君子小人具有善惡之別。

  傳者為以附會君子領導之德,故而詰曰『其故何也』『其德行何也』。陽剛主動,
爻性象君,卦性象徵君子;陰柔被動,爻性象民,卦性象徵小人;故曰『陽一君而二民
,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所謂「君子之道」即是君德之道,此諭
君子公義而使群體組織統一認同,故謂「一君二民」。所謂「小人之道」即是庸人之行
,此諭小人私利而使群體組織認同分裂,故謂「二君一民」。此種卦性解說之德行分別
,僅是傳者為以附會君德之說。

  此章以下即是引申易理經義,而扼要指點君德安身立命以趨吉避凶之道。

  ───────────────────────────────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聖也。
  ───────────────────────────────

  孔子引用此句爻辭意義,並非《易經》原義,而是轉化衍生之另義詮釋。「憧」謂
心意無主;即是沒有主見,心意不定。形容人們心意不定而躁動往來不止,無所專心致
志,故曰『憧憧往來』,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有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
知所定;日選于物,不知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朋」謂友伴,「朋從」謂結
伴從隨;人們結伴從隨某種思想,故曰『朋從爾思』。世間人們心意不定而奔逐欲求,
群伴從隨某種思想,故而孔子借喻『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孔子引申『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以此詰說世間人心思慮趨向,乃是有所根本一
致動機,故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天下
之動,乃是起於世間變化;變化有所明暗顯示,故以晝夜推移變化而曰『日月相推而明
生焉』;變化以有時間流逝,故以季節推移變化而曰『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孔子乃以
日月寒暑之往來相推,喻示了時間變化下之萬象差異,正是利害差別之發生根源。

  「往」謂物象之往,即是覺知境界之信息屈隱,故曰『往者屈也』。「來」謂物象
之來,即是覺知境界之信息展顯,故曰『來者信也』。覺知者觀察感應到物象信息之隱
顯變化,在抉擇行動上也就發生其利害差別,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喻示,
天下眾心的殊途百慮,自然因於差異而有其利害抉擇;然而天下分殊眾心歸致之共同根
本動機,皆在求其利益之道;因而君德安身立命,自然必須在於善用利益之道。

  君德修持如似尺蠖屈隱結蛹,以求應機而化顯蝶蛾,故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正是君子精研義理深入心神,為以修成人格實踐而應時發用義理,故曰『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君德修持如似龍蛇蟄伏深藏,以求存身於環境氣候,故曰『龍蛇之蟄,以
存身也』;正是君子存攝義理運用利益,為以安身立於人間而發揚德行事業,故曰『利
用安身,以崇德也』。

  不知應對時代局勢以變通運用利益,也就不能真正安身崇德;時局利害的變化,乃
是隨著時勢推移與時代進展而古今有所不同;因而未來時變的往應方法,並非現今即可
完備得知,故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中道神易之君德修持,觀照覺察世事變化
,心神通達古今義理,智識通曉時局利害,窮究心神之覺知觀照,了知德教之化民成俗
,正是君子入世濟民之隆盛德業,故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君子為政需求理想現實之協同;若是徒重理想而不顧現實,難以得致眾人支持輔佐
,也就難以行動為政。理想憑藉現實而以成就,現實依據理想而以長久;也就必須謀致
義利調和,利以應和於義,義以和諧於利,故而《文言傳》有謂『利者,義之和也』『
利物,足以和義』。孔子《大戴禮記‧四代》闡示君德習尚之以義御利,而謂『聖,智
之華也;智,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論語‧里仁》有謂『放於利而行,多怨』,強調其為政不遵義理而唯利是圖的禍患
危險。所以君子為政,乃是本於正義理想,用於現實利益;《大學》論述治國乃謂『國
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正謂國家利益必然重要,但是必要基於正義公理才有長遠
永續利益。

  此諭君德之本,在於神智修持,以善明利害而安身化民,乃能引領世間逐利民眾。
《老子》有謂『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論語‧
憲問》有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雍也》有謂『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述而》有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
藝』,《論語‧為政》有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易曰:『困於石,據于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

  受困於砂石漠地,據守於蒺藜荒地,故曰『困於石,據于蒺藜』,以其開墾土地之
惡劣,用以形容處境艱難;再更形容處境險惡,家居妻室亦背棄而去,故曰『入於其宮
,不見其妻,凶』。

  砂石漠地並非可以開墾,不應受困於此,故曰『非所困而困焉』;比喻君子安身立
命,若是困執不可行道之位,必然辱壞名聲,故曰『名必辱』。蒺藜荒地並非適宜開墾
,不應據守於此,故曰『非所據而據焉』;比喻君子安身立命,若是據守不宜行道之位
,必然危害身命,故曰『身必危』。名聲辱壞而不良,身命危害而不保,死期即將來到
,故曰『既辱且危,死期將至』;世人厭棄,眾叛親離,故以喻曰『妻其可得見耶?』

  此諭君德之基,必須善擇安身立命之位,否則將會辱名危身,乃至眾叛親離。《老
子》有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孝經‧開宗明義》有謂『立身行道,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

  公侯利用高牆形勢,在其上射獵鷹隼,故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獵獲成功,
沒有不利,故曰『獲之無不利』;比喻利用形勢而使用手段,乃能達到事業成功吉利。

  鷹隼是鳥類飛禽,故曰『隼者,禽也』;以鷹隼之敏銳高翔,比喻困難達成之事業
目標。弓箭是器具手段,故曰『弓矢者,器也』;以弓箭之應用捕獵,比喻進行事業之
使用手段。射者是狩獵之人,故曰『射之者,人也』,以射者之運弓發箭,比喻推動事
業之主導人物。君子密藏器用手段於己,等待時機而發起行動,怎麼會有不利?故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括」謂約束,此指對手預料之己方行動能
力限制;行動出擊不在對手預料之中,故曰『動而不括』。因而出擊行動必然有所收獲
,故曰『是以出而有獲』。正是所謂,造成有利形勢,使用利器手段,而以發起行動,
故曰『語成器而動者也』。

  此諭君德之動,在於密行藏機,利用形勢而使用手段,出乎他人意料之外,乃能行
動一舉成功。《論語‧衛靈公》謂及為仁亦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

  庸俗貪婪之人,不羞恥於自己不具仁愛,故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懼於自己不
守正義,故曰『不畏不義』;不見到利益就不能勸勉自己,故曰『不見利不勸』;不受
到威迫就不能接受懲罰,故曰『不威不懲』。由於微小罪過受到懲罰,因而戒懼避免重
大罪過,乃是庸貪者之福分,故曰『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腳戴刑具,滅去腳
趾,再無過咎,故曰『『屨校滅趾,無咎』;以此比喻小懲大誡,故曰『此之謂也』。
此論庸貪之人不知仁義之利,唯求現前利益;不知仁義之勢,唯避當下威罰;故而對其
微損小懲,反而可以助其避禍遠害。

  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有謂『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
不能選賢人善士而托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于物,不知
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此諭君德之御,必須藉由刑罰規範庸貪之徒,避免嚴重犯罪惡化。《論語‧里仁》
有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大戴禮記‧四代》有謂『有天德,有地德,有人
德,此謂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陰陽;陽曰德,陰曰刑。』《論語‧為政》有謂『道之
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凶!』
  ───────────────────────────

  不積人際善行,沒有良好社會關係,不足以成就良好名聲,故曰『善不積,不足以
成名』。不積人際惡行,沒有壞劣社會關係,不足以滅亡自己身命,故曰『惡不積,不
足以滅身』。庸貪之人只見近利,以為待人小善無益而不為,以為待人小惡無傷而不改
,故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所以邪惡形象累
積而不能掩飾,犯罪業行重大而不能解除,故曰『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荷負頸枷刑具,滅去耳朵,故曰『何校滅耳』;損及聽覺,導致嚴重傷害,故曰『
凶』。此喻罪惡嚴重而造成無可挽救之傷害。

  善惡之於吉凶,何止世間人際關系之用,更是一切生命覺知之用。人生於世,不過
心靈神變,覺知感應時空萬物之無常變化。心物變異推移,妄執自我認知,迷有萬物實
體,存由因果業報。一切生命,輪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非是不報,時候未到
,佛教有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此諭君德之交,善則積微成著,惡則防微杜漸,乃能通達吉利,而以成名立身於世
。《論語‧顏淵》有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子路》有謂『無欲速,無見
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衛靈公》有謂『巧言亂德,小不忍
則亂大謀』。

  ──────────────────────────────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

  陷在危險,由於自以為地位安全,故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墮入滅亡,由於自
以為保障存活,故曰『亡者,保其存者也』。遭到禍亂,由於自以為持有治理,故曰『
亂者,有其治者也』。

  一再警惕就要滅亡,故曰『其亡其亡』;繫居於桑葉捲苞裏,故曰『繫于苞桑』。
此謂蠶蛹繫結於桑葉捲苞之中,自以為隱密安全,其實非常危險。
  
  此諭君德之持,在於居安思危之憂患意識,後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論語
‧衛靈公》有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盡心上》有謂『獨孤臣孽子,其操
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孟子‧告子下》有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也』。

  ──────────────────────────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用也。
  ──────────────────────────

  德行淺薄而地位尊貴,故曰『德薄而位尊』;智慧渺小而圖謀宏大,故曰『智小而
謀大』;能力微小而責任龐重,故曰『力小而任重』;少有不受連累,故曰『鮮不及矣
』。

  鼎腳折斷,翻覆鼎中公爵食物,形成灑沾於地,故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
;鼎腳不堪食物重負而折斷,食鼎喪失功用,食物不能供餐,故曰『凶』。是謂不能勝
任用途,故曰『言不勝其用也』。

  可喻鼎足而三,以示三達德之缺一不可。「德」及仁達感性之德,前曰『何以守位
曰仁』;「智」及智達理性之德,「力」及勇達願性之德。孔子《中庸》有謂『智仁勇
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
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論語‧
憲問》自知不及達德完善之盛,而謂『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

  此諭君德之達,應具自知之明;逾越己緣,貪求名位功業,多是導致失敗喪身之禍
。《荀子‧子道》論以明君子而謂『智者自知,仁者自愛』,《論語‧子罕》有謂『可
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察知事機乃在神智修持,故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之人際關係,對上不諂媚逢迎
,對下不瀆位籠絡,似乎不知經營人脈,何以把握事業機運,故以詰曰『君子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其知幾乎』。事機徵兆,乃是事物變動之微細變化,吉凶利害之以預先顯
現,故曰『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察見事機而行動作事,不需終日佞
待,故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此謂君子無需終日汲營妄求,《中庸》有謂『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狷介剛正如石,不需終日汲營,故曰『介于石,不終日』;貞正奮勉行事則吉,故
曰『貞吉』。

  狷介剛正如石,何需終日汲營,必是可以識察事機,故曰『介如石焉,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夫」謂工作成員。君子知悉事機變化之微隱與彰顯,故曰『君子知微知
彰』;知曉行事時機之靜從與主動,故曰『知柔知剛』;乃以成為組織成員群體之仰望
領袖,故曰『萬夫之望』。

  此諭君德之機,非在巴結人際關係;君德之望,乃由妥善因應事機變化。《論語‧
顏淵》有謂『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論語‧為政》有謂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子路》有謂『君子和而不同』,《論語‧衛靈公》有謂『
君子求諸己』『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里仁》有謂『不患無位,患所以
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

  孔子得意門生顏回,是其母家顏氏子孫,故曰『顏氏之子』;或可幾乎時常體察事
機,故曰『其殆庶幾乎』。行事有所不善,未曾不有察知,故曰『有不善未嘗不知』;
察知以後,未曾行事再犯,故曰『知之未嘗復行也』。此謂顏回君德不以貳過,《論語
‧雍也》有謂『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未至遠方即返,無以執著懊悔,故曰『不遠復,無祇悔』;事態惡化之前,領先改
正乃有吉利,故曰『元吉』。

  此諭君德之失,需速改過,不復再犯,乃能進近察知事機。《論語‧衛靈公》有謂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中庸》有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

  時空境界感應變化交織,醞釀顯現萬物實體,故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雌雄
陰陽交媾精氣感應,育化形成生命萬物,故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比喻相對互利
之精誠感應,乃以產生事物成果。

  生命陰陽,同性相斥,異性相合,以喻行侶。三人共行,陰陽成對而損一人,故曰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獨行,感召異性而得成對,故曰『一人行,則得其友』。
乃以陰陽相合之共同利益,而喻說利益一致乃可結合,故曰『言致一也』。

  此諭君德化民,必須明察相互利害關係,以能利益一致而確保團結。《論語‧顏淵
》有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子張》有謂『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
而矜不能』,《論語‧子路》有謂『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
人也,器之。』

  ────────────────────────────────────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

  論述君子領導他人之必備德行修持,而曰『君子』。安頓他人身命,而後策勵行動
,故曰『安其身而後動』。感召他人心志,而後言語遊說,故曰『易其心而後語』。底
定他人交誼,而後進行要求,故曰『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持上述三項待人處事之道
,領導德行乃可全備,故曰『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身命不曾保障,卻以驅策行動,民眾就不願參與,故曰『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信任不曾具備,卻以言語遊說,民眾就不願呼應,故曰『懼以語,則民不應也』。交誼
不曾建立,卻以進行要求,民眾就不願給與,故曰『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民眾不
願共同相與,滋生反抗,即會導致傷害禍事,故曰『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沒有獲得助益,甚或遭受攻擊,故曰『莫益之,或擊之』;所立志向無法持續,故
曰『立心勿恆』;無助受害,事業失敗,故曰『凶』。

  此諭君德為政之先;在於保障民眾身命,獲取民眾信任,交結民眾情誼。《論語‧
陽貨》有謂『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
‧堯曰》有謂『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
‧子張》有謂『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論語‧顏淵》論政有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015年11月5日

《繫說神易》書稿‧〈聖德化民章十五〉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聖德化民章十五〉  東岐明


  ─────────────────────────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

  時空境界之至大德性,乃是發生萬物存在,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傳》
有謂『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位」謂社會大眾認同之尊敬地位。聖人濟世德業之
珍貴寶器,乃在其人間地位以引領社會變革,故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仁」謂推愛
及人。引領變革之人間地位,乃在仁愛眾人而以守持成德,故曰『何以守位曰仁』。「
財」謂民生物資。仁愛眾人之引聚人民,乃在生財富民而利樂民生,故曰『何以聚人曰
財』。「理財」謂治理民生以財富民享,意指引導社會均富。「正辭」即是孔子《論語
‧子路》所謂「正名」以達名正言順,意謂確立正當意識型態以建立政治法律之公正規
範。「禁民為非」謂禁制民眾之非法罪惡犯行。民生財富均和,政諭律法公正,禁制非
法犯罪,乃達文明德業之合宜正義,故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孔子《論語‧子
路》有論化民成俗,而謂「庶矣」「富之」「教之」。此諭天地生化萬物,聖人教化萬
民,以下即以傳說古聖先王之開創文明功業為例。

  ───────────────────────────────────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羲」即「犧」之古字,指謂人所牧育之牲畜。「氏」是上古貴族用以標識族裔之
稱號。「包羲氏」,又稱「伏羲氏」,乃是中國文明傳說開創畜牧的上古聖王,故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王」之殷商古字,本是象形斧鉞,用以表示殺戮威權之至
尊統治;周朝沿用此號,而其意義經由創造轉化,後世儒者賦予其崇高意涵,而象徵道
德功業利益民生的領導統治。

  上觀天空種種現象,下觀大地種種法式,故曰『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文」謂相關事跡表現模式,「宜」謂適宜所居,觀察鳥獸動物之互動模式與生態環境
,故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自心而物以觀察外在時空萬象,近乃取材對應於自身
現象,遠乃取材對應於事物現象,故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因而始創八卦範型之
觀念傳統,以通達神明易簡之德業,以類比萬物現象之情狀,故曰『於是始作八卦,以
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以下類舉卦例文明事功,乃是傳者為以闡說聖人開創文明功業,故而勉強想像比擬
卦象。《易傳》思想對於先古中國歷史,是以道德詮釋而創造轉化過往史實,如同孔子
《春秋》正名之辨。此種道德詮釋當然未必洞見史實真相,只是表現孔子儒家對於文明
政治理想的追尋。所以下述文明事功,乃是藉由卦象,而表達儒家對於理想聖王政治德
業,乃在開創革新文明以利天下民生,正應前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
而已者也』。

  ──────────────────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

  「蓋」謂約略,「取諸」意謂取法對應於,『蓋取諸離』是謂約略可以取法對應於
離卦。此義並非指稱文明器物是由卦象得致,而是意指卦象可以約略對應於文明器物。
《易傳》此種約略對應,只是傳者穿鑿附會,對於文明器物與卦象意涵的勉強想像發揮
,乃是要以易理卦象對應文明發展,以象徵闡說開物成務之於易理發揚。

  傳說伏羲時代,尚無文字,只有結繩記事。利用結繩技術而創作製成網罟,以獵捕
禽獸,以撈捕魚蝦,故曰『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離卦三爻,上下爻剛而中爻
柔;類比繩索相互連結,上下兩端打結,而中間無結。離卦六爻即是類比兩繩連結,故
曰『蓋取諸離』。

  ──────────────────────────────────
  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

  「神農氏」乃是中國文明傳說開創農耕的上古聖王。傳說上古中國文明發展,乃是
先有畜牧,後來才有農耕,故曰『包羲氏沒,神農氏作』。切削木材,製為片狀木耜用
以翻土,故曰『斲木為耜』;因為上古未有冶金技術,是故用木製耜。壓彎木頭,製為
曲線木柄用以握耜,故曰『揉木為耒』。「耒」謂耕作,「耨」謂種植,耕種技術之利
益民生以教導民眾,故曰『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益卦,上巽下震,上象手握耒柄,下
象耜片翻土,故曰『蓋取諸益』。

  ─────────────────────────────────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

  傳說神農氏開創市場交易,約定於中午時分,民眾共同會聚市集,彼此交換所需,
故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噬嗑,上離下震
,離象太陽,震象遵守規範之交易活動,象徵正午之市場交易活動,故曰『蓋取諸噬嗑
』。

  ─────────────────────────────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史記》記載軒轅氏黃帝興起,取代了神農氏部族之天下共主地位,故曰『神農氏
沒』。黃帝部族是耕牧遊居集團,具有強大兵力,四方遷徙而征服許多部落,威勢君臨
遠超中原。黃帝時代,尚無父死子繼之帝位傳統,還是部族共議推舉領袖,只是所推領
袖需屬黃帝族裔。黃帝部族數代以後的共主領袖,出現堯舜之治的兩位聖王禪讓天下,
而後即是大禹啟始的夏朝興起,故謂夏朝以前傳說的聖王之治,而曰『黃帝堯舜氏作』

  文明社會之發展歷程,一旦舊有器制隨著時代遷變而不再適宜應機,以致無法利於
民用,民眾將會開始厭煩不安而致社會騷動甚至崩潰。此時必須變革社會舊習,創建適
宜時代新機之體制器物,從而善妙轉化解決時代問題。傳說所謂聖王之治,乃是通達變
革社會而使民眾不致厭倦,神明智謀而善妙轉化社會文明為民眾所宜,故曰『通其變使
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中道神易之文明德業,因應時代困窮危機,變革舊習而
創新應機,通達社會之文明事功,消弭危局而長治久安,乃是文明發展趨吉避凶之道,
故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中道神易之易簡得理而成位於世,乃是感應民情而應時變革,創建適合時代之器物
制度,善妙順應社會變化,引領民生自然利用;是以不待命令指揮,社會民眾得以各盡
所能而求各取所需,故而《中庸》有謂『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論語‧
衛靈公》有謂『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傳說黃帝堯舜之聖治天下,乃是易簡得成,
而垂範禮法器制於社會文明,故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

  剖鑿木幹,製作為舟,故曰『刳木為舟』。斬削木頭,製作為槳,故曰『剡木為楫
』。利用乘舟划槳以擺渡原本無法通行之水域,故曰『舟楫之利以濟不通』。利用通行
水域之舟楫,可以經由水路到達遠方,以利益世間運輸,故曰『致遠以利天下』。渙卦
,上巽下坎,以巽象木,以坎象水,象徵木舟行於水上,故曰『蓋取諸渙』。

  ───────────────────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

  使用牛馬背負拖拉,牽引載重到致遠方,以利益世間運輸,故曰『服牛乘馬,引重
致遠以利天下』。隨卦,上兌下震,此震彼兌,象徵牛馬作動受人役使,故曰『蓋取諸
隨』。

  ──────────────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

  重重衛戍門禁,敲擊木柝巡夜,以對待外來暴力份子,故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豫卦,上震下坤,內坤外震,外象擊柝於門禁中,內象門禁重重封鎖,故曰『蓋取諸
豫』。

  ─────────────────────────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

  裁斷木頭,製作為杵。掘坑地面,建置為臼。臼杵用以舂搗穀物,助益食糧,利益
民生,故曰『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小過,上震下艮,震象搗杵,艮象舂臼,象徵臼
杵舂搗之活動,故曰『蓋取諸小過』。

  ────────────────────────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

  曲木配弦,製作為弓,故曰『弦木為弧』。切削木桿,製作為箭,故曰『剡木為矢
』。利用弓箭遠程射擊能力,配屬軍武威及遠方,故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睽卦,
上離下兌,離象箭矢飛離弓弦,兌象射手發箭而自身不動,象徵拉弓射箭,故曰『蓋取
諸睽』。

  ─────────────────────────────────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

  上古先民露宿野外居住洞穴,故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變革開創房屋建
築,故曰『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房屋建築,上有棟樑支撐,下有空間居住,以防風
雨侵襲,故曰『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大壯,上震下乾,上象棟樑支撐,下象活動空間
,象徵房屋居室,故曰『蓋取諸大壯』。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

  古時埋葬亡者,是用木材厚蓋,掩埋曠野之中,故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
之中野』。不作起墳植樹,服喪沒定期限,故曰『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開
創以棺槨匣藏墳葬,故曰『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大過,上兌下巽,初上爻柔以象棺
槨木殼,餘爻為剛以象棺槨內空,故曰『蓋取諸大過』。

  ────────────────────────────────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

  上古先民沒有文字,使用結繩記事以治理事務,故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
開創書寫刻劃之文字記事,官吏用以治理政務,民眾用以查察事務,故曰『後世聖人易
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夬卦,上兌下乾,上象書契所用筆刀,下象刻寫文
字變化,故曰『蓋取諸夬』。

  ───────────────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

  「象」字原是動物名稱,會被用以指稱形態現象,是因先民語言尚未具備適當抽象
詞彙,所以往往必須用所見動物情狀以比擬抽象意涵。因為象是先民所見最大動物,所
以就用「象」字統稱所比擬的形態現象。上述易理對應,乃在取法形象,故曰『是故易
者,象也』。所謂取法形象,就是型態像似,故曰『象也者,像也』。

2015年11月1日

《繫說神易》書稿‧〈卦爻變動章十四〉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卦爻變動章十四〉  東岐明


  《繫辭下傳》旨在講述易理器用,是以起始於論述卦爻占理。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

  周易以八卦為基礎卦式範型,而辨析對應於時空萬物現象,故曰『八卦成列,象在
其中矣』。以八卦元型為基礎,上下重疊而組成六十四卦,重卦而有六爻,故曰『因而
重之,爻在其中矣』。爻性剛柔相互推移,而有卦象變化,故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
矣』。根據卦爻象徵而繫附言辭定義,以供指引事態動向,故曰『繫辭焉而命之,動在
其中矣』。

  ──────────────────────────────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

  吉安、凶險、懊悔、疑吝…等等易占處境,是因行動而發生,故曰『吉凶悔吝者,
生乎動者也』。本於爻性剛柔而以組構卦象,乃是易占判斷的建立基礎,故曰『剛柔者
,立本者也』。易占對策行動之變革舊習以通達新局,乃在因應時勢所趨,故曰『變通
者,趣時者也』。

  ─────────────────────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

  「貞」謂占察,衍伸可謂神智覺察。吉凶利害之發生,乃在占察勝敗有致得失,故
曰『吉凶者,貞勝者也』。時空境界之道理,乃以占察覺觀有致顯現,故曰『天地之道
,貞觀者也』。日月陰陽之道理,乃為占察明白以致顯示,故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人間世事之指引作動,乃以占察易簡而致一貫常理,,故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
也』。「夫一」即相關於前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謂統攝時空境界事物而一以貫之
於抽象觀念體系,乃關聯於後句「夫乾」「夫坤」之易簡作用。

  ────────────────────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

  乾以易知,乾之心神感應乃是直覺明確顯示,不經有為思慮造作,故曰『夫乾,確
然示人易矣』。坤以簡能,坤之智識化約乃是思辨簡化表示,崩隤繁複知識形式,故曰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此」謂「夫一乾坤」之易簡得理一貫。易卦之爻,就是此
一易簡作用之於仿效現象,故曰『爻也者,效此者也』。易卦之象,就是此一易簡作用
之於像似事物,故曰『象也者,像此者也』。

  ──────────────────────────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

  爻象感動於內心思維境狀,故曰『爻象動乎內』。吉凶察見於外在事物境界,故曰
『吉凶見乎外』。功業顯見於變革應時境況,故曰『功業見乎變』。聖人作易之情實真
意,示見於卦爻言辭,故曰『聖人之情見乎辭』。

2015年10月27日

《繫說神易》書稿‧〈神聖祐盡章十二〉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5077.A.275.html


 《繫說神易》書稿‧〈神聖祐盡章十二〉  東岐明


  ────────────────────────────────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

  古人觀察人間自然現象,以為有所至大,乃以對應比擬易理占卦。取法現象無以大
於時空境界,故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八卦對應時空萬物之三維顯現。變化通達無以
大於四季變化,故曰『變通莫大乎四時』─四象「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對應四季
「春、夏、秋、冬」。光明高懸無以大於日月遍照,故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兩
儀「陽、陰」對應「日、月」著明。

  君子成就政治德業之廣大事功,乃有藉由凡俗尊崇之財富利益與權貴名位,故曰『
崇高莫大乎富貴』。聖人開創文明德業之廣大事功,乃在預始準備事物應用,建立器物
機制以利益人間世界,故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察事蹟
而索究微隱,鉤引深識而達致遠見,故曰『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亹」謂峽門潮口
;「亹亹」乃以水流峽門潮口之出入避險,而喻因應時機以趨吉避凶之神妙事功。古人
以為神明德業之感應靈通,無以大於占卜所用蓍龜之靈物神驗,故曰『探賾索隱,鉤深
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然而神明靈驗其實不在所用
靈物,而在自性心靈;古人認為蓍龜具有神驗,乃是不明易理的迷信誤解。

  ──────────────────────────────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

  古人誤認自然存在的蓍龜有所神驗,聖人以為預知準則基礎,故曰『天生神物,聖
人則之』。時空境界現象變化,聖人以為易理效法基礎,故曰『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文垂示現象,顯示吉凶,聖人以之取象,故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古
人傳說記載,黃河浮出所謂「河圖」,洛水浮出所謂「洛書」,聖人以為術數法則,故
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占四象「少陽、太陽、少陰、太陰」是以表示爻
性,故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易占繫附言辭,是以告知義理,故曰『繫辭焉,所
以告也』。易占決定吉凶,是以判斷事態,故曰『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

  『緣自上天祐助,吉祥沒有不利。』

  「祐」指神靈佑助,故曰『祐者,助也』。順應時勢,乃得上天幫助,故曰『天之
所助者,順也』。誠信處世,乃得人們幫助,故曰『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踐誠信待
人,乃有慮及順應時勢,又以崇尚賢能,故曰『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孔子此言
乃諭政治德業趨吉避凶的根本之道,無待占卜得知;順應時勢以成就事功,誠信相待以
團結群體,崇尚賢能以光大德業,故而天祐吉利。

  《禮記‧禮運》有謂『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
順故,此順之實也』。

  ──────────────────────────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
     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

  古人文書乃是寫於竹簡,供以記述簡要言論,故曰『書不盡言』。人間言說乃是口
語表述,無法完全傳達意思,故曰『言不盡意』。因而聖人心思意旨,要如何傳之後世
?故而詰曰『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聖人開創易理以傳後世。建立卦象以盡現心思意旨,故曰『立象以盡意』。設制卦
式以盡達感應情狀之人為表示,故曰『設卦以盡情偽』。繫加辭句以盡述其言說判斷,
故曰『繫辭焉以盡其言』。變革事務而通達成功以盡用利益,故曰『變而通之以盡利』
。激勵點化而啟發心靈以盡悟神智,故曰『鼓之舞之以盡神』。孔子此言乃諭易理應世
之於政治德業,乃在神智興利,故而後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窮神知化,德之盛
也』。

  《莊子‧天下》有謂『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
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繫說神易》書稿‧〈道器變通章十三〉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道器變通章十三〉  東岐明


  ────────────────────────
  乾坤其易之縕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

  覺知觀察現象之主客區別,顯現心物交互作用,乃有易之感應相對變化,故曰『乾
坤其易之縕耶』。易之感應相對變化,乃是立基於心物交感之中,故曰『乾坤成列,而
易立乎其中矣』。心物現象毀滅消失,也就無以感應相對變化,故曰『乾坤毀,則無以
見易』。無可感應相對變化,心物現象也就幾乎停息,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
息矣』。此諭一切易理乃是基於主客區別之心物交感。

  ─────────────────────────────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

  心物交感相對變化,心乾為主而陰陽不測,物坤為客而陰陽具體,感應為易而陰陽
變化。思想辨析之觀念形式,上以感受於心,下以對應於物。心性修持之道行,上於觀
念形式而感心,故曰『形而上者謂之道』。物體應用之器制,下於觀念形式而應物,故
曰『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簡得理,神明易革以「化」,簡明化約以「裁」,乃以變動
世務,故曰『化而裁之謂之變』。得理成位,推動變革而實行理念,乃以通達事功,故
曰『推而行之謂之通』。宣傳弘揚以「舉」,散佈廣衍以「錯」,事功利民,位濟天下
,乃立事蹟功業,故曰『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此諭中道神易之心物交感至政
治德業。

  ────────────────────────────────────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

  心物交感變化現象,故引言曰『是故夫象』。「賾」謂事物蹟狀之概念表述;聖人
神易明理以見人間事物概念,故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譬喻模擬於其觀念形式容
攝,故曰『而擬諸其形容』。象徵指涉其所觀事物之適宜義理,故曰『象其物宜』。人
間萬物之具體事蹟,易簡得理於抽象意義,故曰『是故謂之象』。

  ─────────────────────────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易理卦式乃在極盡世間事物概念,故曰『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易理言辭乃在
點化世間履踐行動,故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變動世務乃在神明易革而簡明化
約,故曰『化而裁之,存乎變』。通達事功乃在推動變革而實行理念,故曰『推而行之
,存乎通』。神智圓方應世而明達事理機變,乃是基於覺知者之心靈能力,故曰『神而
明之,存乎其人』。靜寂心思而成就心靈能力,不落言說而體悟現象真諦,乃是基於覺
知者的道德行持,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聖明章十一〉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5022.A.2F8.html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聖明章十一〉  東岐明


  ────────────────────────────────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

  易理大道,非在占卜之類,所以孔子詰示『夫易,何為者也』!中道神易之經世大
用,乃在開創器物制度而成就文明事務,引領世界變革而啟迪履踐道路,故曰『夫易,
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聖人濟世,易簡得成以貫通世界心志,機變
微奧以奠定世界功業,神明感應以決斷世界疑難,故曰『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
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六爻之義,易以貢。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
  ────────────────────────────────

  易理之道,緣起占卜而啟於周易,致極於易簡得成之修持。蓍卦之德,謂於易占而
緣啟德業。極易之道,緣於易占蓍斷,圓照周遍而心神感應,故曰『蓍之德,圓而神』
─以「圓」周無別,而喻無為感應之心靈直覺。極簡之道,緣於易占卦式,方設範型而
智識辨析,故曰『卦之德,方以智』─以「方」周有別,而喻有為辨析之思想觀念。極
成之道,緣於易占行持,會通神智圓方而啟示卦爻辭義,因應事機變化而成就德業事功
;周易重卦六爻之義理行持,本於易簡得成而貢獻開創,故曰『六爻之義,易以貢』。

  極易之圓神修持,通於直覺感應。極簡之方智修持,通於歸納分析。極成之易貢修
持,通於聯想創造。聖人通達「易簡成」三極之道,本於格離物擾之清淨心靈,故曰『
聖人以此洗心』,《莊子‧天道》有謂『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
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焉。』聖人應世濟民,密
行用事以妙運機變,故曰『退藏於密』;策密無形,隱變藏機,《孫子‧虛實》有謂『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
,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聖人密行用事,並非退隱
遯世,而是應世濟民,以之體察民情而籌策吉凶,故曰『吉凶與民同患』,《孫子‧始
計》有論「存亡之道」而謂『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
詭也。』

  心神感應以預知未來事機變化,故曰『神以知來』,《中庸》有謂『至誠之道可以
前知』『故至誠如神』。智識權謀以密藏往應機宜方略,故曰『智以藏往』,《中庸》
有謂『成物,智也』『故時措之宜也』。心神感應明察變化機微,故曰「聰明」。智識
權謀通達變革事業,故曰「睿智」。神明密行而智謀用事,造化形勢而權制世變,故曰
「神武」,《孫子‧虛實》有謂『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
神』。上權化勢,上兵伐謀,不爭而勝人之力,不戰而屈人之兵,故曰「不殺」,《老
子》有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中道神易
之聖德修持,前瞻預知而開創變革,密用妙運而度化形勢,超越爭鬥而止息殺伐,猶如
古典理想聖王之治,故曰『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

  《莊子‧應帝王》有謂『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
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老子》有謂『太上,不知有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是謂『所謂聖人
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
則可謂聖人矣!』

  ────────────────────────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

  明達心物自然變化之道,通察時空人文變局之故,故曰『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興作神智濟世之事物機制,以事前準備提供民眾利用,故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若論內聖外王之道;明於天道,乃為內聖德操之本;察於民故,乃為外王德行之始;
興物前用,乃是聖王德業之基。

  「齋戒」原指祭祀前的修持功課,「齋」謂整潔身心,「戒」謂禁制惡行;此句乃
謂中道神易之修持功課,「齋」以止觀淨心,「戒」以修身至善。「神明」乃謂神智明
察,其「神」謂心神感應,其「明」謂智識明察;智識明察乃是緣於心神感應,《莊子
‧列禦寇》乃謂『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聖人中道濟世,止觀淨心而修身至善,
以修持其心神感應智識明察之定慧德性,故曰『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

  此言神明齋戒之慧觀境狀。《莊子‧天下》有述慧觀解脫修持,而謂『芴漠無形,
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
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戶」謂覺知門戶,即是心神覺知之感官門戶。「闔戶」謂關閉覺知門戶,「闢戶
」謂開啟覺知門戶。「闢戶」「闔戶」即是佛學慧境觀照所謂現象「生」「滅」,正是
佛學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慧境觀照修持深入,即會照見一切覺知現象皆在生
滅不已,原來凡俗感覺以為的心物實體,其實只是生滅不止的現象因緣和合。闔戶之滅
,覺知現象消失,而喻為「坤」,故曰『闔戶謂之坤』。闢戶之生,覺知現象顯現,而
喻為「乾」,故曰『闢戶謂之乾』。一切時空心物現象都在剎那生滅,每一剎那滅去,
下一剎那生起,因而顯示現象變化,故曰『一闔一闢謂之變』。一切時空心物現象剎那
生滅不已,覺知心象物象相互緣起,物緣心起為「往」,心緣物起為「來」。心物現象
相互緣起,剎那生滅而互通不窮,故曰『往來不窮謂之通』。「心象」「物象」即是佛
學慧境觀照所謂「名法」「色法」。

  此言神明齋戒之慧觀理狀。心神覺知感應而照見事物現象,故曰『見乃謂之象』。
現象因緣和合而形顯器物實體,故曰『形乃謂之器』。事物現象之剎那生滅,猶如現象
種子,因緣和合變化而形顯器物實體,《莊子‧寓言》乃謂『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
禪』。易簡得理,理則達法,智識明現機制法則而應用相關器物事務,故曰『制而用之
謂之法』。易簡得理,理原通神,心神感應出入覺知門戶,乃是一切民眾生命所具作用
,故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一般凡俗卻不自知,故而前曰『百姓日用而不
知』。

  ────────────────────────────────────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
  ────────────────────────────────────

  此言神明齋戒之止定境界於易占理用。《莊子‧天下》有述止定超脫修持,而謂『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神明圓照止定境界,一切生命覺知時空萬物現象,猶如泡沫容發在於自心覺知虛空
。《老子》乃以「覺知虛空」為「無」而謂『無,名天地之始』,以「時空泡沫」為「
有」而謂『有,名萬物之母』,是故而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覺知虛空無
窮無盡,乃是一切生命自我覺知之根本境界,《圓覺經》名以「壽命相」而言『謂諸眾
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老子》名以「大」「道」而
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時空泡沫容存萬物,乃是一切生命自我覺知之顯
現存在環境,依隨感覺因緣而展現境界大小,故《老子》謂『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一切世間德業之存在時空,猶如孔洞容發生起於覺知虛空,故《老子》謂『孔德之容
,唯道是從』。

  時空泡沫存容於覺知虛空,顯現一切萬物現象於三維空間,故《老子》謂『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理擬象以相對變化而衍其卦式,以三爻成卦而對應
萬物所存之三維空間,乃有八卦卦式。『道生一』以謂覺知虛空之發生時空泡沫而為萬
物之極;後世道家乃謂覺知虛空為「無極」,時空泡沫為「太極」。易理擬象於萬物之
極,故曰『易有太極』。時空變化而現象分別,故曰『是生兩儀』。『一生二』而曰『
兩儀生四象』,『二生三』而曰『四象生八卦』。『三生萬物』以謂三維空間之存在萬
物,萬物存在而有所取捨,乃生利害吉凶,故曰『八卦生吉凶』;取捨利害以趨吉避凶
而生成盛大德業,故曰『吉凶生大業』。

  《莊子‧齊物論》詰示神明覺知之定慧見地,而謂『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
至?』闡示觀慧空性見地而謂『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闡示
覺知虛空之止定見地而謂『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闡示時空泡沫之止定見
地而謂『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闡示萬物雜多而起利害吉凶之凡俗見地
,而謂『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聖道章之十〉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4922.A.D0C.html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聖道章之十〉  東岐明


  ─────────────────────────────────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

  周易筮法變化猶如對應萬事萬物之變化,卜算運作而以得知心神靈通之感應預測,
故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周易之辭,喻說闡義,有其言說面向,故曰
『以言者尚其辭』。周易之變,感應示道,致其行動面向,故曰『以動者尚其變』。周
易之象,設卦觀理,造其制器面向,故曰『以制器者尚其象』。周易之占,依仗覺性;
成其卜筮面向,故曰『以卜筮者尚其占』。聖人之於德業開創,其義乃以辨事,其道乃
以行事,其理乃以命事,其性乃以成事,故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

  君子感應道交,將有作為行動,乃以易占問事,故曰『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
也,問焉而以言』。易占問事,無論其事相關之處所遠近或機緣深奧,皆是當下反應而
預知未來,故曰『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易占若非至極精妙,怎
能如此,故曰『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與於此?
  ────────────────────────────────

  周易筮法之機變,分蓍三撮而比擬五歲再閏,故曰『參伍以變』;以占卦對應世間
一切事物互動,故曰『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周易筮法之計數,揲錯蓍支而綜和其
餘,故曰『錯綜其數』;以占卦對應世間一切事物現象,故曰『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易占若非至極機變,怎能如此,故曰『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與於此』。

  ────────────────────────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

  易占預知,無以思慮,無以作為,寂靜止定,感應而通曉世間事務,故曰『易,無
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占若非至極神靈,怎能如此,故曰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

  易理之道,是聖人之所以極致深究易簡得成,而研察事機變化微奧,故曰『夫易,
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在深體易簡得成,所以能貫通一切世間心志,故曰『唯
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在體察事機變化,所以能成功一切世間事務,故曰『唯幾
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在心神感應易占,一切因緣隨感即應,所以不需疾求而自然
速達,不用行動而自然得致,故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聖人神明之易
簡得成而機變微奧,乃以發揚周易「辭象占變」之「義理道性」,故曰『子曰「易有聖
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大衍章之九〉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4855.A.479.html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大衍章之九〉  東岐明
  
  ──────────────────────────────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

  易數計以十進位數字。天之變化,對應時間變化之不可逆性,無以相偶,計以奇數
。地之變化,對應空間變化之可逆性,有所相偶,計以偶數。所以天數為一、三、五、
七、九,地數為二、四、六、八、十。十進位數,天數有五,地數有五。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十之奇偶相互對應,謂之「相得」。天數與地數之數對,謂之「有合」
;而集結成天數與地數之排列組合,謂之「而各有合」。天數之和為二十五,地數之和
為三十,天數地數之和為五十五。周易占卜筮法預測未來,如同鬼神靈通預知未來,其
所用計數變化即是以十進位數進行,故曰『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占卜靈通預測準確,乃是無關於占卜過程的數學運算。周易占卜過程的計數運算,
不過是種繁複占卜過程的數學裝飾手段,用以迷惑群眾而營造崇拜─這是周朝為了取代
商朝的意識型態宣傳手法。漢朝易學逐漸捨棄周易繁瑣占法,而流行起簡易占法。宋朝
則有見事取象的占法,現代更有電腦占法。總之,本章所論周易占卜筮法,只是其中數
學運算,並無關於預測準確。《易傳》不明其故,以為周易數法有所神奇,乃是誤會一
場。然而天地之數定以五位,乃是相關於五行理論。五行理論與相關數理,乃是一切國
學的術數基礎,相關說明可見於〈五行理道論〉。

  ─────────────────────────────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
  ─────────────────────────────

  兩數集合之排列組合,可以衍生其數對集合。衍生之數對組合謂之「小衍」,其總
數謂之「小衍之數」。衍生之數對排列,謂之「大衍」,其總數謂之「大衍之數」。以
數對而言,「小衍之數」乘二,即是「大衍之數」。「大衍之數」其實就是古代中國相
關現代數學排列組合的專有名詞,並無神秘意涵。

  天數有五,地數有五。天數與地數之組合數,乃是五乘五而等於二十五,即是天數
地數的小衍之數;其排列數乃是二十五乘二而等於五十,即是天數地數的大衍之數。周
易筮法對應大衍之數,而用五十支蓍草為占卜工具,故曰『大衍之數五十』。筮法起始
需捨一支不用,象徵「太一」,而使用餘下四十九支,故曰『其用四十有九』。將蓍草
分握兩手,象徵陰陽「兩儀」,故曰『分而為二以象兩』。由右手取一支掛於左手小指
與無名指之間,手上蓍草共有三撮,象徵天地人「三才」,「故曰『掛一以象三』。蓍
草計數是以四支一數而取,象徵春夏秋冬「四季」,故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計數
完畢,扐取餘支之和,象徵陰曆「閏法」之取餘日之和,故曰『歸奇於扐以象閏』。陰
曆五年取閏兩次,象徵「五行」,故曰『五歲再閏』。周易筮法的每次過程,首次扐餘
尚要再扐兩次,才能成就占卦的基本一爻;再扐兩次,對應於陰曆五年取閏兩次,象徵
天數與地數之「五行」,故曰『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

  周易筮法如此象徵對應天地變化之數的「一、二、三、四、五」,其實只是一種數
學裝飾;為在數學程度簡單的古代社會,營造周易的深奧形象,以作為周朝統治天下的
天命基礎。其實這些基於政治目的的數學裝飾方法並無助於預測準確,反而增加了占卜
過程的取卦麻煩,所以後世大多捨棄不用。

  ─────────────────────────────────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

  《易經》記述爻變,以「九」代表剛爻,以「六」代表陰爻。周易筮法取揲以「四
」,據說因而陽爻之策為九乘四等於三十六,陰爻之策為六乘四等於二十四。乾卦有六
位陽爻,三十六乘六等於二百一十六,故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卦有六位陰
爻,二十四乘六等於一百四十四,故曰『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兩者相加等於三百
六十,剛好是以每月三十日而計十二月為一年的日期數目,故曰『凡三百有六十,當期
之日』。《易經》上下兩篇共六十四卦,陽爻、陰爻各有一百九十二;三十六加二十四
等於六十,再乘一百九十二等於一萬一千五百二十,超過一萬而以象徵萬物之數,故曰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上述策數數目,只不過是《易傳》
穿鑿附會,以象徵可以對應天地萬物之變化,並無實際意義。

  ─────────────────────────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每次筮法變化取數,都要經由象徵「兩儀」「三才」「四季」「閏餘」的四種營作
而得數,故曰『四營而成易』。取數三次而得爻,得爻六次而成就周易六十四卦之重卦
卦象。周易筮法占卦,總共變化取數三乘六等於十八次,故曰『十有八變而成卦』。周
易占卦雖是六十四卦,但其成卦基礎卻在八卦範式,故曰『八卦而小成』。周易基於八
卦範式,引申推廣為六十四卦,用以類比象徵一切人間事物現象,故曰『引而伸之,觸
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

  易道乃以占者神智為主體;故以易道神智,謂之「道神」。易德乃以卦理行持為客
用;故以易德行持,謂之「德行」。筮法卜算卦象,佐助占者之預測未來與抉擇行動,
而發揚其易道神智與易德行持,故曰『顯道神德行』;與之感應交通萬事萬物,故曰『
是故可與酬酢』;與之佑助心神靈通,故曰『可與祐神矣』。

《繫說神易》書稿‧〈擬議賾動章之八〉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擬議賾動章之八〉  東岐明


  ────────────────────────────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

  「賾」謂事物蹟狀之概念表述;聖人神易明理以見人間事物概念,故曰『聖人有以
見天下之賾』。譬喻模擬於其觀念形式容攝,故曰『而擬諸其形容』。象徵指涉其所觀
事物之適宜義理,故曰『象其物宜』。人間萬物之具體事蹟,易簡得理於抽象意義,故
曰『是故謂之象』。

  ──────────────────────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

  聖人神易明理以見人間行動,故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觀察歸納其普遍共通
之理,故曰『而觀其會通』;以建構其行動綱領的典型規範,故曰『以行其典禮』;建
立辭說連繫相關義理,以判斷相應利害得失,故曰『繫辭焉,以斷其吉凶』;卦式爻變
之抽象意義,連繫於人間事物變化之對應行動,故曰『是故謂之爻』。

  ────────────────────────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

  言說人間至極事物概念而沒有矛盾,故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說人間
至極履踐行動而沒有錯亂,故曰『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建立(推想§)譬喻模擬
,然後進行言說,故曰『擬之而後言』。建構義理正名,然後推進行動,故曰『議之而
後動』。譬喻模擬以通達眾識,義理正名以說服眾心,從而成就賾動變化之人間事功,
故曰『擬議以成其變化』。

  此章以下即是引申易理經義,而扼要擬議其政治德業之事功變化。

  ────────────────────────────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乎天地也,可不慎乎?
  ────────────────────────────

  『鶴在蔭處鳴叫,它的幼雛鳴聲應和。我有好杯美酒,與你同享。』

  孔子說“君子言論即使是在私人場合,好壞都會形成影響,使得遠方聞者有所贊成
或反對,何況是在近處呢?言說出於自身而影響加諸民眾,行動發於近身而影響見於遠
方。自身言行乃是成就君子德業的機緣關鍵,而其發生時機即能主導人生的榮耀羞辱。
自身言行乃是君子行動之所以影響於時空環境一切事物,能不謹慎嗎?”

  此諭君子言行之動,影響深遠,乃其德業之始。君子善於成事,必因言行應機而利
於環境變化。是以君子成就德業,非僅公眾場合必須謹慎言行,私人場合亦然。凡要推
動事業成就,必先始於自身言行之動人力量,影響傳播而感動群眾之跟隨與支持。所以
君子不能善於言行之機,也就無法成就影響深遠之歷史功業。《老子》有謂『圖難於其
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隱喻政治德業必先發於言行宣傳,以能傳佈理念而感動人心支持。

  ─────────────────────────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志與人同,先是放聲痛哭而後歡笑。』

  孔子說“君子成就德業之道,或在出仕蒞眾,或在居室幽處,或在沉潛緘默,或在
議論言語。彼此知心同志共同奮鬥,其同道利心足以斷絕金錢利益分化團結。同心奮鬥
之共勉言語,其芬芳宜人猶如蘭花幽香。”

  此諭君子德業之弘,必有知心同志以為核心團體,相互勉勵而共同奮鬥,不受外界
利害影響而分化團結。

  隱喻政治德業之理念實踐,必有共濟甘苦之志士同盟,一起經歷艱辛奮鬥,終而歡
慶成就大業。

  ────────────────────────────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

  『初爻柔變,用白茅為草墊,無所過咎。』

  孔子說“器具本是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用茅草墊在地面,會有何過咎呢?這是
非常慎重啊!茅草本是便宜普通的東西,但卻可以發揮重要功用。如此謹慎手段以面對
處理,就會無所過失了。”

  此諭君子德業之用,在應對事務上,必要藉用手段以謹慎處世,以防止過失。

  隱喻政治德業之同盟組織,必須建立標準規章機制,以為協力合作之永續手段。《
莊子‧天道》之明大道,有謂『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

  『勤勞而又謙遜,君子得以有所歸宿,吉利。』

  孔子說“勤勞奉獻而不宣揚自誇,有所功績而不得意自滿,乃是胸懷厚德的極致表
現,言談之際以其功業而願居人下。有德之言,昌盛應機而利益眾人。有禮之言,恭敬
隨緣而謙和眾人。所謂謙者,在於致尚恭敬以保存其尊位。

  此諭君子德業之續,在於勤奮而又自謙,正相關於《老子》所謂『上德不德,是以
有德』『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
力』。

  隱喻政治德業之實踐推動,勤勉發展興盛,尚須謙下應事,方能持盈保泰,永續人
心支持。

  ──────────────────────────────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

  『亢進之龍,有所懊悔』

  孔子說“身份尊貴而沒有權位,才德崇高而沒有民氣,下位有賢而沒以輔佐,所以
政治行動才會有所懊悔。”

  此諭君子德業之成,非僅一己才德高貴而勤奮行動,尚需弘明德業之行,制權、造
勢、用賢,藉由組織動員眾人之力,方能成就盛德政治功業。是以《大學》論述君子政
道,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自身先以「止於至善」
而擇善近賢,再以「親民」而團結民眾,然後才能「明明德」於天下。

  隱喻政治德業之理想推動,縱有崇高道德名望,若不掌握實權、發動民眾、招攬賢
能,則難以成功。《莊子‧天道》有謂『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
易之道也』。

  ────────────────────────────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

  『不出門庭,沒有過咎。』

  孔子說“變亂之所以發生,乃是來自言語逐步引發的效應。君主發言不能慎密,則
會失去臣佐。臣下發言不能慎密,則會失去身命。議談機謀事務不能慎密,則會失去成
功。所以君子謹慎周密而不洩漏機密。”

   此諭君子德業之守,有賴言語行動應對時局之機謀保密。組織動員眾人之事,必
然涉及眾人參與之合作協力;若是考慮不周而發言不密,則會危及整體組織的事業成功
,是以君子謹慎發言而不洩露機密。

  隱喻政治德業之實務操作,捭闔反應必須密藏事機,否則將會引致禍敗,《老子》
有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
 
  『背負財物而又乘坐車輛,以致招引盜寇』

  孔子說“創作《易經》的人,乃是瞭解盜亂吧!《易經》說『負且乘,致寇至』。
背負物品是低位者的勞事,乘坐車輛是高位者的器用。低位而僭用高位事器,名位不符
,盜匪就想奪取了!上位怠慢而下位暴亂,盜匪就想討伐了!怠慢收藏財物是誨育盜亂
,妝冶豔色容貌是誨育淫亂。《易經》說『負且乘,致寇至』,就是指稱招引盜匪寇亂
。”

  此諭文明德業之守,在於君民上下之同德協力。「小人之事」喻指民眾生活所求私
利。「君子之器」喻指民本政府所持公義。『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喻指政治局勢之私利
凌駕公義,『盜思奪之矣』喻指野心份子想要陰謀奪權。『上慢下暴』喻指私利凌駕公
義之政治後果,乃是君民離心,政府統治傲慢而民眾群聚暴亂。『盜思伐之矣』喻指野
心份子想要發動革命。『慢藏誨盜』喻指政客傲慢逐利,是以滋生革命造反。『冶容誨
淫』喻指政客虛偽逐名,是以滋長違法亂紀。

  隱喻文明德業之永續發展,必須彰顯公義以統攝私利;否則一旦落入政客競逐名利
之局勢,恐將招致喪權敗國之命運。

  此章選取引註孔子所釋《易經》,乃在諭說君子成就政治德業,從思想行動到組織
永續之扼要守則。至於議論成就政治事功之相關權變要術,可閱唐代趙蕤《反經》。

《繫說神易》書稿‧〈廣大德業章之七〉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廣大德業章之七〉  東岐明

  ════════════════════════════════════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


  ────────────────────────────────────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

  神易修為之德業廣大,故曰『夫易,廣矣大矣!』。其易學覺觀感應而言辭表述,
遠則物境不抵邊際,近則心境定靜誠正,其於時空境界則是完備對應一切事物,故曰『
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

  神易修為之德性表現,其心神靜正乃是止定專一,其感應物相乃是直覺觀顯,能以
照見時空宇宙萬物,所以有其觀照境界之大,故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
大生焉。』神易修為之功業表現,其心術靜正乃是涵攝密藏,其開創器物乃是發明建構
,能以傳播影響人間,所以有其繁衍範疇之廣,故曰『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
以廣生焉。』

  ────────────────────────────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

  此段乃以古人所見環境至極現象,對應形容易學修為之至上宏偉。廣大範疇境界以
對應於人世時空境界,故曰『廣大配天地』。變革推行人世以對應於人間環境之四季變
化,故曰『變通配四時』。易學範式之陰陽相對,以對應於人間天空之日月相對,故曰
『陰陽之義配日月』。神明易簡得理成位之善於人世,以對應於至極道德修為,故曰『
易簡之善配至德』。

  ───────────────────────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

  神易修為乃以達至廣大德業,故曰『易其至矣乎!』。中道神易之至聖修為,崇尚
道德而善化眾心,創化萬物而廣弘事業,故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

  道德修心之崇高根本,乃在覺知感應之觀照和運;人間事業之廣衍基礎,乃在禮法
規範之器物制度;自心神明覺知,對應於天之卦理;器物禮法規範,對應於地之卦理;
故曰『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覺觀時空境界之心物感應互動,乃有人間中道神
易修為之廣大德業;易學即應人之成位於天地萬物之理,前曰『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
其中矣』,故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中道神易所以成位之性,乃謂「成性」,即是《中庸》所謂「誠」之本性。前曰『
成之者性也』,《中庸》有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前
曰『繼之者善也』,《中庸》有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易學所謂「成性」
,即是佛學所謂「覺性」。覺悟成佛之菩薩行持歷程,上以開悟空性而修習智慧,下以
開物利生而累積福德,乃能福智雙運而成就佛果。易學入世,故說「成性」而以開物成
務;佛學出世,故說「覺性」而以開悟明心;是以《中庸》乃謂『自誠明,謂之性;自
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之「誠」,既是源自易學所謂「成性
」,乃是君子開物成務之心性本原,故而有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
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中庸》之「誠」所以成就之德,
前曰『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己心內具之仁,應物外用之
智,皆是成性之德,以而通達世事時變,故而又謂『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
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所謂「成性」,既是成就事物之性,也是事物存在之性,乃是一切存在的存在本原
,存攝了一切存在事物,故曰『成性存存』。其性由心而自然本在,《中庸》乃謂『天
命之謂性』;引領正道以神明成就,《中庸》乃謂『率性之謂道』;修持有教以善循正
道,《中庸》乃謂『修道之謂教』;故而孔子《文言傳》發述中庸之德而謂『龍德而正
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中庸》乃
贊聖人盛德以窮神知化而謂『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中道神易
至聖修為之道,乃是本於成性之存攝一切存在,而以開創義理而化育萬物,故曰『成性
存存,道義之門。』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道德章之六〉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4502.A.C27.html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道德章之六〉  東岐明

  ════════════════════════════════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


  ────────────────────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此段說明易理之道及其作用基礎。易理之道在於心物互動的覺知感應,而以其抽象
觀念表述,對應於具象事物變化。易學之道的作用原理,乃在心神覺知以感應變化,而
以相對形式一貫表述對應現象。「陰陽」觀念乃是易學相對形式之表述基礎,易理之道
乃是統攝時空境界事物而一以貫之於陰陽觀念體系,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學作
用原理之覺知感應能力,乃需善良心行修為才可承續養成,故曰『繼之者善也』;即如
佛家有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亦是相關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的修行次第。易學作用原理之覺知感應能力,其成就基礎乃在一切生命自然
本具的「覺性」,即是佛家所謂「佛性」,故曰『成之者性也』。

  ────────────────────────────────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

  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的造詣修為,其實也就是一切生命覺知感應的德性表現;其感
性之謂「仁」,其理性之謂「智」,其願性之謂「勇」〔梁乃崇《理性、感性與願性》
〕。智仁勇三者皆是在於覺知感應的德性表現,故而《中庸》有謂『智仁勇三者,天下
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君子明道乃在其覺知感應的一貫統攝事物知識,正如前
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孔子《論語‧衛靈公》否認其道為『多學而識之者』而說
『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里仁》又闡示說『吾道一以貫之』。

  覺知感應的德性示現,乃隨君子修為而自覺,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
之智』,《中庸》乃謂『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荀子‧子道》則以「明君
子」的自覺德操而謂『智者自知,仁者自愛』。然則庸俗民眾大多沉迷於感官物欲,以
致雖然本具感知為用,卻是不明自性覺知感應之道,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因而孔
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乃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於物,不知所
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中國聖賢的君子之道,起手即在抗衡物欲貪執以啟發覺知感應,入手即在止立動行
於向善之途。故而儒家入世的《大學》之道,乃以「格物致知」為始,進而「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其入手實踐,正如前曰『繼之者善也』,乃以「止
於至善」為始,進而「親民」「明明德」〔印順法師《妙雲集》〕,故而《中庸》有謂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所謂「君子之道」,在易學上即是位居天地之間的為
人之道,其德性修持乃在覺知感應於其時空境界,其德業修為乃在濟世度化於其時空境
界;故而孔子《論語‧憲問》回答子路「君子」之問,乃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故而《中庸》闡述君子之道,其德性基礎乃是本於自身覺知感應
,其德業基礎乃是實踐於親和民眾,其至德事功乃能普適通達而文明化成,所以《中庸
》有謂『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
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明朝儒者王陽明乃謂『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
下,只是一貫』之中道貫通而及於出世上達與入世下化;《中庸》則關連及《序卦傳》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而闡述君子之下化上達,其入世下
化人間而身心處於婚姻關係之感情愛欲,其出世上達天地而觀察至於時空境界之萬象變
化,乃謂『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
的覺知感應,入世濟化會耗費精神,出世脫俗則幽隱精微,故而《中庸》有謂『君子之
道,費而隱』;因而一般沉迷世間情欲的凡俗庸人難以求致通達,故曰『故君子之道鮮
矣』。

  ───────────────────────────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

  君子之道的覺知感應,顯現仁愛胸懷,涵藏用世智謀,故曰『顯諸仁,藏諸用』。
『顯諸仁』而下化民眾,故《大學》乃謂『欲明明德於天下』;『藏諸用』而上達微隱
,故《莊子‧天地》乃謂『通於一而萬事畢』。上達下化之中道覺知感應;其心神乃是
超越一切心念感受,深隱心中,《中庸》乃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其心念感
受乃受心神觀照節制,和運應世,《中庸》乃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道覺知感
應乃是成就天下事業的德性之本,《中庸》乃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道觀照
和運乃是成就天下事業的達德之道,《中庸》乃謂『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君子覺
知感應而觀照和運,養成其位居天地之間的為人之道,育成其相應時空環境的事物器制
,《中庸》乃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以君子之道用世胸懷之覺知感應
,達致聖人發創相關萬事萬物,卻不落其心念感受境界,故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中道神易之如是濟世化民,乃是極致於昌盛德行之博大事業,故曰『盛德大業至矣
哉』。

  ──────────────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

  所謂「博大事業」,乃是開物成務而富備萬有,故曰『富有之謂大業』。所謂「昌
盛德行」,乃是窮神知化而應時創新,故曰『日新之謂盛德』。聖人創新開物之盛德大
業,乃是極其君子之道以濟世化民,是以《大學》闡釋「親民」乃謂『是故君子無所不
用其極』,故曰『盛德大業至矣哉』。

  ──────────────────────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

  聖人盛德大業的中道濟化基礎,乃在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以互動變化。一切德業乃
是基於事物有所發生;「生」是指“事物發生”,事物發生即為存在;「生生」乃謂“
生之生也”,是指“事物發生的發生基礎”。一切存在事物發生的發生基礎,乃是覺知
感應的互動變化。時空境界萬事萬物的發生存在,在主觀上是基於覺知感應,在客觀上
是基於互動變化。覺知感應與互動變化即是易學之「易」的一體兩面,乃是一切存在事
物發生的發生基礎,故曰『生生之謂易』。

  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在互動變化中凝成萬象,乃是相關『乾以易知』的德業作用
,故曰『成象之謂乾』。神易用世之互動變化,由覺知感應而仿效法則,乃是相關『坤
以簡能』的德業作用,故曰『效法之謂坤』。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由互動變化而推算
未來,乃是相關占卜術數的德業作用,故曰『極數知來之謂占』。神易用世之互動變化
,在覺知感應中推動變革,乃是相關世事行化的德業作用,故曰『通變之謂事』。神易
用世之覺知感應以互動變化;其心神乃是能以覺知之心,而非所被覺知之物。中道心神
不落一切物象型態,也就不是陰陽表述形式可以測度,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聖人神明易化天下,是以中道覺觀為本,《莊子‧應帝王》乃謂『夫聖人之治也,
治外乎?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其功業成就遠超民眾見識,《老子》乃謂
『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其誠謙虛柔不以自爭,《莊
子‧應帝王》乃謂『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其心
神覺觀超脫凡塵時空境界,《莊子‧天道》乃謂『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
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故而《莊子‧應帝王》有謂『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
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神易章之五〉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神易章之五〉  東岐明

  ════════════════════════════════════
  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


  ────────────────  
  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
  
  易學原理基礎乃是依循對應於覺知觀察的時空境界,故曰『易與天地準』。易學原
理既是基於時空境界,所以能普遍完備地設計規劃在於時空境界的道理,故曰『是故能
彌綸天地之道』。

  ──────────────────────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

  此謂易學觀察時空境界天地明暗之至大變化,以而成就曆法。古人觀察所見人間時
空境界,有著天地上下之分。上觀日月星辰之互動於天,故曰『仰以觀於天文』。下察
山河經緯之形位於地,故曰『俯以察於地理』。古人觀察所見時空境界的至大變化,乃
是基於天文地理關係法則,而有歲曆記錄的晝夜消長,故曰『是故知幽明之故』。

  ───────────────────────────────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

  此謂易學定境修行感應之超常覺知時空經驗。易學修行之感應超常時間境界,定力
高深而追溯生命經驗,乃由今世誕生本原,回返前世死亡命終,因而知有輪迴轉世之死
生相續,故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易學修行之感應超常空間境界;認知到所
覺事物乃是相關於自心精神投射的狀態變化現象,故曰『精氣為物』;體會到變化發生
乃是牽涉及自心魂神投射的游離互動現象,故曰『游魂為變』;體知到外在事物不是獨
立存在,宇宙體性並非唯物成就,因而超越肉體感官限制以觀察到超常空間鬼神世界的
情況狀態,故曰『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關於人間之外的鬼神世界,請閱〈時空宇宙〉
論。

  ─────────────────────────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

  此謂易學道理之致德品質表現。易學原理乃是相似於時空境界之規範法則,所以德
性不會有所違逆時空萬物的變化規則,故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易學至道乃是完
遍體知所覺時空境界萬物,而普濟度化所緣天下人間社會,所以德業不會有所過逾時空
萬物的變化規則,故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

  此謂易學修為之盛德品格表現。易學修為之盛德人格;中正守道而權謀應變,旁引
行計而不從物欲逐流,故曰『旁行而不流』;善心自發充滿喜樂,了知命運遷變自然,
故曰『樂天知命』;行於塵世而不染欲執,所以不會罣礙迷失而憂怖恐懼,故曰『故不
憂』。易學修為之盛德人品;仁德誠懇而無所貪求,安居素位而無所怨尤,所以能夠具
備博愛情操,故曰『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

  此謂易學原理之心物面向。易學範疇圍攝時空境界萬象變化,而無所逾越時空場域
,故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易學體系以形式表述成就萬物象徵,而無所遺漏時空
境界種種事物,故曰『曲成萬物而不遺』。易學知識的表述基礎,在於陰陽剛柔的相對
變化之道,而古人所見時空境界至大相對變化即在晝夜遷變,故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易學原理既是完全涵攝時空境界的一切事物現象,其作用基礎乃在「神易」之心神
覺知以感應變化;心神覺知不落形式,故曰『神無方』;感應變化非有實體,故曰『易
無體』;易學觀察一切時空萬物並非客觀存在,而是心物相對的覺知感應而變化顯現,
乃曰『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心神覺知以感應變化,即是「神易」。神之無方,即是自心覺知之性並非所知現象
,唯在能以覺知之主觀自心,《莊子‧天道》既言『形德仁義,神之末也』,又論至道
超越時空境界而曰『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易之無體,即是感應變化之道並非存在本體,乃在本於相對動靜以顯現體式,是以《繫
辭下傳》後曰『剛柔者,立本者也』,又述易道而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
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繫說神易》書稿‧〈卦象吉凶章之四〉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4368.A.EB5.html


 《繫說神易》書稿‧〈卦象吉凶章之四〉  東岐明

  ════════════════════════════════════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

  聖人易簡得理,易以感應,簡以化約,設計卦式以對照觀察時空萬象之理,故曰『
聖人設卦觀象』。以相關義理辭訓,連結卦式意義,而說明其象徵之吉凶禍福,故曰『
繫辭焉而明吉凶』。以剛柔相對的推演變換卦式各爻,而產生對應事物現象的變化象徵
,故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此句乃在說明聖人以具象符號系統,表述其對應事物現
象的抽象觀念體系,由卦式至爻變而推演其相關義理。

  ───────────────────────────────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

  事物現象之判吉凶,乃在利害有所得失,故曰『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謂
應事有誤而省思知錯,「吝」謂應事有疑而徬徨不定,「憂」謂擔心事物之患,「虞」
謂顧慮事物之疑。事物變化之判悔吝,乃在心態有所憂虞,故曰『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進」謂現象發生,「退」謂現象滅失。事物歷程之顯變化,乃在現象有所生滅,
故曰『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晝」為日出於天,「夜」為日沒於地,日出發光而主
動照耀顯現明亮,日沒失光而被動對比顯現黑暗,故曰『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周易
重卦而有六爻,卦象變化之相應行動,乃在極盡「易簡得成」─「極易」「極簡」「極
成」─之道,故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序卦傳》詮釋《易經》卦序編排,體現世事變化無常;君子若能體會命運遷變之
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則能無所忮求而安心行道;故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
也』,正是相關《中庸》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
徼幸。』《易經》記載卦爻辭說,指示世事相應於占卦爻變之發展;君子若能密察世事
變化之機,神明微隱,智謀策動,則能賞玩周易卦爻辭說指涉;故曰『所樂而玩者,爻
之辭也』,正是相關《中庸》所謂『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君子閒居則觀摩易象而玩究易辭,故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君子行動則觀察
事變而玩味易占,故曰『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君子玩易有所啟發,心靈感悟,通達
世事,神明智謀,妙成德業,不忮不求於塵欲私利,故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然而此是孔子玩易個人經驗之談,有所引申,非可通論。玩易若是未能體悟神明,
何以天祐吉利?體悟神明不需必然藉由玩易,亦可天祐吉利!一切卦爻辭義,只是先聖
神明體悟的過往陳跡,非其神明覺知之本。若執迷於易占卦爻,以為其中有何神靈,而
不知自性覺知成就神明之體,豈非捨本逐末!《莊子‧天運》有謂『夫六經,先王之陳
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

  ───────────────────────────────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

  彖辭指說卦象,故曰『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辭指說卦變,故曰『爻者,言乎變
者也』。辭說指示吉凶,乃是利害有所得失,故曰『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辭說指
示悔吝,乃是有所疑誤而小有瑕疵,故曰『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咎」謂占卜預
測之禍。行動所以無咎,乃在善於補救所犯過錯,故曰『無咎者,善補過也』。

  ──────────────────────────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

  周易重卦之爻位上下排列,相應人世社會之地位貴賤,故曰『列貴賤者存乎位』。
周易卦象之對應世事現象,事物無分大小皆以卦式象徵,故曰『齊小大者存乎卦』。周
易辭說之闡示卦式意義,乃以利害得失而辨吉凶禍福,故曰『辨吉凶者存乎辭』。周易
憂患精神之發生悔吝,在於應對世事之防護心態,故曰『憂悔吝者存乎介』。周易指引
行動之化險為夷,在於面對錯誤之痛改前非,故曰『震無咎者存乎悔』。

  ──────────────────────
  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

  周易卦象可以涵攝相關大小事物,故曰『卦有大小』。周易卦辭可以指涉相關事物
之危險安易,故曰『辭有險易』。周易辭說乃在指示事物發展之各種趨向,故曰『辭也
者,各指其所之。』

《繫說神易》書稿‧〈道德性命章之三〉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道德性命章之三〉  東岐明

  ══════════════════════════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此段旨在闡說聖人作易之機理本懷。 


  ─────────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

  孔子時代之回顧歷史,易乃創於久遠上古之伏羲,而定於數百年前之文王,故曰「
昔者」。此謂「聖人」,正如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所述『所謂聖人者,知通
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
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捨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
,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
聖人矣。』

  所謂『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乃指一切生命之覺知本原,感應變化
而相對生成萬物現象;覺通廣大生命境界,故曰「大」;感達生命道路由理,故曰「道
」;了無本體而變化顯現事物存在,故曰「凝成」。聖人因應時代變化而隨順開物成務
,故曰『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聖人覺察深妙,觀測事物,度悉萬事萬物之實情
本性,而能正確判斷以抉擇行動,故曰『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
然取捨者也』。聖人既是通達大道以觀測萬物;行事妙應時局變化,創建革新時代文明
,故曰『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誠敬素樸虛靜恬淡
,知見遠超眾人之識,故曰『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
,不知其善。』聖人知通大道,百姓不知其善,其於人世之德業通變,妙應眾識而不失
其道,隨順人性而啟發教化,正是《老子》所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
大。』『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而成為文明體系的
開創者。所以孔子時代闡述古代聖人之創作易理以開創文明,而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

  ─────────────────
  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
  ─────────────────

  此在說明易占機理之道器面向。易占靈驗必有覺知感應之心為體,而以察辨判斷之
思為用;能覺之心體為「神」,所覺之思用以「明」,故曰「神明」。易占體用之道,
乃在神而明之,以易占者其能覺之神,而使令其思辨之明;所以易占根本乃在易占者能
以感應之內在神明,而非易占者所以感應之外在器制,正應《莊子‧列禦寇》所言:『
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
不亦悲夫!』因而易占術理規則並非其根本道體,只是其所用器制;若是徒恃易占術理
之器,而不修易占神明之道,也就成為愚者所見之其功外也,所以《繫辭上傳》乃強調
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明精妙,乃在淵靜之道以觀察萬物,故曰「幽」。易占器具,乃在動驗之禮以輔
助感應,故曰「贊」。文王所創周易傳統之占筮方法,乃以蓍草作為易占工具,故謂文
王創作產生蓍法,而曰「生蓍」。周易傳統之易占蓍法,乃是用以輔助神明感應之道,
故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周易蓍筮方法,每次占爻都有三次分蓍以感應問事,而感
應乃在心靈之徵,故曰「參天」。占爻每次分蓍於左右兩手,兩手都要依照固定規則運
算,而運算不涉心靈感應,故曰「兩地」。所有運算規則乃是倚仗數學基本算術,故曰
「倚數」。周易蓍筮每次占爻必須感應分蓍三次,每次分蓍左右兩手必須分別運算再相
加,最後依據分蓍運算所得三次數字而決定所占爻性,故曰『參天兩地而倚數』。

  ──────────────────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

  此在說明聖人所作易占範式之卦爻原由。聖人觀察事物變化之相對屬性,基於陰陽
相對而建立卦式體系,以抽象符號系統而對應一切具象事物,故曰『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聖人模擬事物變化之互動屬性,基於剛柔互動而產生爻位詮釋,以抽象符號關係發
揮於現實具象事物,故曰『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此在說明聖人作易於覺知境界之人間修為。

  易理之於人世實踐,乃是貫通一切覺知境界之存在層次,而對應於「道德仁義禮」
的人倫五蘊層次。大道泛德,乃是覺知虛空顯現時空泡沫而有萬象變化其中,感應萬物
善其所得,「道」謂變化所由之本,「德」謂變化所善之得;落於人格實踐,「道」乃
人之善行所由,「德」乃人之善行所得;統論覺知境界感應善行之所由所得,乃曰「道
德」。聖人神明於覺知境界,得理成位而開物成務於人間功業,故而《老子》有謂『道
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聖人神明之互動於萬象
變化,乃常守中觀照,省節私欲以致公義,是曰「和」;《老子》乃謂『多聞數窮,不
如守中。』,《中庸》乃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聖人
神明之行動於世事變化,乃常居庸善止,乘用形勢以達正義,是曰「順」;《繫辭上傳
》乃謂『天之所助者順也…履行思乎順』,《莊子‧應帝王》乃謂『游心於淡,合氣於
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聖人神明之易理實踐,守中居庸而善止觀照
於覺知境界,省節私欲而乘用形勢於人世實踐,至善趨吉於事功作動,以而宜於人間公
正義理,故曰『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乃有關於《繫辭上傳》『繼之者善也』。

  易理之於人生修持,乃是統攝一切覺知境界之變化面向。「理」謂變化之原則;聖
人神明於極致探究覺知境界萬象變化之理,故曰「窮理」。「性」謂變化之本原;聖人
神明於全盤發通覺知境界萬物變化之性,故曰「盡性」。聖人神明之易理修持,窮理盡
性而感應析辨於覺知境界事物變化之運命,故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乃有關於《繫
辭上傳》『成之者性也』。

《繫說神易》書稿‧〈乾坤易簡章之二〉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3934.A.BDA.html


 《繫說神易》書稿‧〈乾坤易簡章之二〉  東岐明

  ══════════════════════════════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

  此段乃在闡說人之心物互動的易簡作用,而可得理成位。


  ──────────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

  此句說明心物現象之作用互動。「乾」指涉主體心靈。自心能以知覺事物,故曰「
知」。自心本原,照顯覺知虛空廣大無窮,故曰「大」。自心主體,乃是自我覺知之啟
始發端,故曰「始」。「坤」指涉客體物相。客體存在,源自認知現象造作概念,故曰
「作」。變化現象形成實體觀念,故曰「成」。所認客體,乃是覺知作用之物體對象,
故曰「物」。

  心攝萬法,自心覺知虛空顯現時空萬物,所以《彖傳》乃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概念生物,觀念認知現象成就事物實體,所以《彖傳》乃謂『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聖誠之於乾知坤作,乃在教化啟迪而開物成務以濟世利民,所以《彖傳》乃謂『首
出庶物,萬國咸寧』。心誠始知而創作成物,所以《中庸》乃謂『誠者,物之終始;不
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

  此句說明心物作用之功效特性。乾之作用在於心靈知覺的直觀感應,「易」謂「感
應」,故曰「易知」。坤之作用在於辨認事物的觀念化約,「簡」謂「化約」,故曰「
簡能」。此句強調,乾的主觀心靈作用是以感應而致覺知,坤的客觀事物作用是以化約
而致效能。譬如:禪修功夫就是相關於乾的作用,以能直觀感應;科學觀念則是相關於
坤的作用,以能化約事物。禪修功夫即由主觀感應道交而提昇覺知能力,科學觀念即由
客觀化約事物而建構理論法則。

  ──────────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此句說明感應化約之利於人際知行互動。前面說明乾坤在心物面向上的易簡作用,
此句開始說明易簡作用在人際互動上的影響。「知」謂「感知」,人以主觀心靈感應而
利於感知。「從」謂「從行」,人依事物客觀法則而利於從行。『易則易知』在於乾之
作用,前「易」是謂「感應」,後「易」是謂「容易」,全句乃謂“心靈感應就會令人
容易感知”。『簡則易從』在於坤之作用,全句乃謂“化約事務就會使人容易從行”。
此謂容易,乃是比較心物作用之困難情境而得。「易」之易於心靈作用,乃在混雜無緒
而難以認清的現象中,以直觀感應而易於知悉實情。直觀感應乃是不加思索,顯於心境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譬如禪修觀照之感應能力。「簡」之易於作用事物,乃在複雜
萬端而難以了解的事物中,依觀念化約而易於從行法則。觀念化約乃是思索推論,運於
心境,如人引水,上下從流;譬如科學觀念之理論法則。此句『易則易知』之於人際互
動,乃指人際之間心靈有所感應,就會容易令人感知。此句『簡則易從』之於人際互動
,乃指人際之間事務有所法則,就會容易使人從行。

  ────────────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

  此句說明易知易從之有助於人情世事。「親」謂「親愛」,乃指人際親愛。「功」
謂「事功」,乃指人間事功。『易知則有親』在於主觀人情,乃謂“容易令人感知就有
助於人們親附”。『易從則有功』在於客觀事務,乃謂“容易使人從行就有助於人間事
功”。朱熹《易本義》曰:『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者眾
,故有功。』

  『易知則有親』乃相關於《莊子》所謂〈德充符〉,德充於內而符應於外,德充自
心而致感應人情親愛。『易從則有功』乃相關於周公《史記‧魯周公世家》所謂『夫政
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有功之兼於有親,正如《莊子‧天地》
所謂『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而強調說『君原於德
而成於天』。

  ────────────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

  此句說明惠民事功之久續弘大。『有親則可久』意謂,有親於民眾乃可以久續德化
。『有功則可大』意謂,有功於民眾乃可以弘大事業。有親可久,是因人心親附而德澤
流芳,不息則久。有功可大,是因功在人間而利惠萬方,不止則大。有親有功而可久可
大,乃在誠心化民而開物成務,正相關《中庸》所謂『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
物也。』

  ────────────────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

  此句說明可久可大乃為賢人德業。誠者聖賢德業之分,在於聖人乃是開創性的思想
者,而賢人乃是履行性的實踐者。賢人志性言行乃在履踐德業而惠施於民,是以孔子《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有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行中矩
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
如此,則可謂賢人矣。』可久可大乃是履踐而成德業;知心有親,得人而可久,故謂「
賢人之德」;物能有功,利事而可大,故謂「賢人之業」。

  ────────────────────────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

  此句說明易簡得理的成位之道。「天下」意謂人間世界,「天下之理」意謂人間世
界的普遍之理。易簡之得人世之理,於易則在心靈感應以悟致「理原」,於簡則在化約
事物以通達「理則」。人世之理乃是心物相對而得,理原乃其心性本原,理則乃其物性
法則;徒有理原而無理則,無所得理;徒有理則而無理原,無能得理;譬如人之理解世
事,必有能以理解之心,亦有所以理解之物,以心觀物乃可易簡得理,故謂『易簡而天
下之理得矣』。易簡得理,乃是人之作於心物相對之間,用於乾坤相對之間,存於天地
相對之間,而成就其人世德位於易簡相對作用之中,故謂『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矣。』

  聖誠人格成位於乾坤天地的變化作用之中,明道教化而開物成務以濟世利民,所以
《中庸》乃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
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矣。』也就是其所謂『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至誠德位境界。

  易簡之道的得理成位,由理原至理則而悟達變通於人世政治,乃如《莊子‧天道》
所謂:『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
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
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智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
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智謀不用,必歸其
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理原」根本,即致佛學所謂「佛性」;「理則」精確,即通科學所謂「定律」;
人之得理,乃是智慧開創以因應事理;人之成位,乃在任運事理以濟度眾生;故而《繫
辭下傳》贊想古聖先王於乾坤易簡之德業事功,而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
取諸乾坤。』中國基於易理的中道傳統,上徹無為出世之道,下徹有為入世之道,而得
理成位於人間世事,是以王陽明《傳習錄》答論中道之貫,而有謂:『聖人大中至正之
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乾坤章之一〉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3605.A.68E.html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乾坤章之一〉  東岐明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此段乃在闡說易理卦式所依心物相對之時空境界。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

  此句旨在闡述天地乾坤觀念之相關對應於覺知者之時空心物。所謂「天地」乃是指
覺知者所存在的時空環境,所謂「乾坤」乃是指覺知者所感應的心物作用。《易傳》思
想傳統,聯結了時空天地與心物乾坤之字詞意涵,認為天地乾坤之觀念範式乃是易學根
本基礎,故而首句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古人所謂「天地」,並非只是現代科學觀念框架下的天空與大地;而是以古人觀念
範式,認為人身存於天空與大地之間,以「天地」代表了人身存在的時空環境。所以古
人「天地」一詞,是對應於今人現代語詞所謂的「時空」,用以指稱覺知者身處的時空
環境。「天地」所指時空環境,並非是在科學觀念下的「客觀宇宙」,而是在覺知境界
下的「主觀宇宙」;也就並非是唯物論下的客體世界,而是心物相對下的感應世界。古
人天地觀念範式下的時空宇宙,並非是由客體質能所構成的客觀世界現象,而是由覺知
者觀察作用所感應造成的主觀世界現象,所以《繫辭下傳》闡示了時空環境之基於覺知
觀察而說『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我們所以為實存的客觀宇宙,其實是由我們群體覺知的觀察感應所交涉形成的共通
規律現象。在科學上,也就相關於量子力學觀察者參與互動的客觀世界共相。在佛學上
,也就對應於相關眾生因緣的所居共業世界。所以在易學上,《序卦傳》寓於乾坤卦義
,闡述了覺知觀察之生起主觀宇宙時空,乃以成就客體宇宙萬物,而說『有天地,然後
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

  我們身存環境的客體時空萬物,乃是雜多繁異之相。然而主觀覺知之物相本始,卻
是太一清淨的覺知虛空,生發時空而不落萬物,所以《老子》描述而謂『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覺知虛空乃是導發萬
象而廣大無窮,所以《老子》又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覺知大
道者所觀察萬物現象存在的時空環境,乃如泡沫顯現於其所觀照的覺知虛空中。覺知虛
空不存萬物,因而《老子》以「無」指稱「覺知虛空」。萬物現象存於時空,因而《老
子》以「有」指稱「時空泡沫」。所以《老子》闡述了覺知觀察之境界生成,而說『無
,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亦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易學觀念範式下,宇宙時空萬物乃為覺知觀察之感應發生;感應始發之端為「心」
,其作用謂之「乾」;感應生成之端為「物」,其作用謂之「坤」。在哲學上,「乾」
相關於主體性,「坤」相關於客體性。在佛學上,「乾」偏趨於能覺能觀,「坤」偏趨
於所覺所觀。是以《說卦傳》闡述了「乾」之心發作用而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
也。』,闡述了「坤」之成物作用而謂『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宇宙時空一切萬
象變化,皆是心物作用而感應發生;所以《繫辭上傳》論示易學範式之深奧基礎乃以乾
坤相對,而說『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覺知觀察的時空天地境界與心物乾坤作用,在易學傳統範式下,更有相關意義的指
涉對應。在古人觀念範式下,人身居於天地之中;天高於上,覆人而尊;地低於下,載
人而卑;故曰『天尊地卑』。人身之一切思想行動介於心物作用之間,心乾始發於內而
尊,物坤生成於外而卑。易學傳統範式在字義觀念上,以「人」指涉了人世生命境界;
又藉「天地」對應於「乾坤」,而以「天」對應於心靈主體境界,以「地」對應於器物
客體境界;而天地乾坤的相對觀念,乃是時空環境與心物境界的基礎範式,故曰『乾坤
定矣』。

  《彖傳》聯通天地乾坤觀念,闡示了心物境相的作用本元,而謂『大哉乾元,萬物
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所謂「乾元」即是心境本原的
覺知感應,自心虛空照顯時空環境,始發一切萬象,故曰「大」。所謂「坤元」即是物
相本原的觀察思想,眾想概念形顯環境客體,生成一切萬物,故曰「至」。在佛學觀念
上,「乾元」即相關於「識蘊」,「坤元」即相關於「想蘊」,「萬物」即相關於「色
蘊」。心物自性本非實體,一切萬象唯隨感應發生,變化無常而無自體;是以心物相對
,其體本無所得,即相應於佛學所謂「空性」;故而易學範式之哲學基礎,既非在「唯
心論」,亦非在「唯物論」,乃是在心物相對的時空基礎下基於感應變化而無本體的「
唯易論」。

  ──────────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爻位之對應於人文世事。易經重卦而有六爻,爻位陳列由上至下
,對應於人事之貴賤地位,故曰『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人類群體之社會進化,乃在形成組織而有效分工。組織運作必然涉及階級秩序,以
運作權力與分享權利,從而組織成員即有地位貴賤的區分差別。階級秩序乃是繫於組織
運作,組織運作乃是起於群體分工,群體分工則是人類社會的進化基礎。組織成員之參
與分工而區分階級,偏於志願則趨合作關係,偏於強制則趨壓迫關係。人類社會的群體
分工,也就在種種組織關係的合作與壓迫下,有著種種相應組織運作的階級結構。即使
是強調政治平等的民主社會,其中成員也因身處種種組織,而有種種相應組織角色的階
級地位。古代社會至現代社會的分工進化,乃在於古代社會成員的階級地位大多幾乎是
單一固定,而現代社會成員的階級地位卻是較為多元動態,隨著種種參與組織的成員角
色而變化。從而現代社會比起古代社會,雖在組織分工上更為活躍有效,但在組織運作
上仍然必有階級存在。

  人類社會之自然起源,乃是源自家族血親繁衍生養的家庭生活,從而擴張群體關係
,而成就種種政經組織;所以《序卦傳》寓於咸卦卦義,闡述了人類組織階級秩序之自
然演變發生,而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
義有所錯。』

  前句『天尊地卑』以「尊」而謂上位,此句『卑高以陳』卻以「高」謂上位。兩者
皆以「卑」指稱下位,而其上位意義差異在於,「尊」用以指稱不可企及之至上境界,
「高」用以指稱人物陳列的階級上位。天象不落人間,心性不落物相,故有謂「尊」。
人物階級乃由地位區分而得,故有所「高」。人物地位有所高低,高者為貴,低者為賤
,故曰『貴賤位矣』。

  ──────────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爻性之基於剛柔動靜。易經爻性區分陰陽,陽爻主動為剛,陰爻
靜受為柔,故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動靜有常』並非是指動態與靜態的運動規律比較,譬如並非是移動與靜止的事物
狀態比較;而是指主動與靜受的主從規範比較,也就是現代語詞所謂主動性與被動性的
比較,譬如上司主動命令與下屬靜受服從的主從規範比較。在主動與靜受的相互關係上
有所常規,故曰『動靜有常』。易經卦式對應一切人世事物之論斷基礎,即是基於爻性
相對之主動與靜受,主動謂之「剛」,靜受謂之「柔」;所以《繫辭下傳》闡示而說『
剛柔者,立本者也。』人世事物在主動靜受關係上有所規範,即可判斷其剛柔屬性,故
曰『剛柔斷矣』。

  ───────────────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之於心物對象客觀實體,而有對應之吉凶區分。

  「方」謂形式,即是內心思想的觀念認知形式;「物」謂事物,即是外物境界的感
覺認知客體;譬如內心之圓形觀念為「方」,而外境之圓形物體為「物」,兩者乃是相
應的心物對象。若以哲學附比「方」「物」差別,「方」即相關於客觀唯心論所謂的「
理型」,「物」即相關於客觀唯物論所謂的「事物」。然以歐西哲學視角而言,易學傳
統乃是基於主觀基礎,所以易學所謂「方」「物」其實皆是主觀自知的觀察對象;「方
」為自心思想的認知對象,「物」為自身感官的認知對象。在佛學上,兩者皆為所觀對
象,「方」即是所知概念的內心思想形式,「物」即是所知概念的身外感覺事物。因此
,《莊子‧天運》論及超越觀念形式的自心神智,才可變通無窮而不斷適應事物變化,
即說『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觀念形式在內心思想中,乃是同類相聚,譬如內心種種大小圓形皆以圓形觀念而歸
聚同類,故曰『方以類聚』。感覺事物在外境時空中,乃有分群相別,譬如外境時空種
種事物皆隨各類習性而分歸群屬,故曰『物以群分』。內心思想境界,本為一體,故言
「類聚」。外境時空事物,本為雜多,故言「群分」。同類相聚而成群,分群相離而別
類,卦式為「方」而感於內心,占事為「物」而應於外境,故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種種事物之類聚分群,乃可占卦區別吉凶,故曰『吉凶生矣』。

  時空萬物之生起吉凶之別,乃在於覺知者觀察事物的愛惡取向,所以《繫辭下傳》
說『愛惡相攻而吉凶生』。愛惡取向乃是基於萬物差異是非,所以《莊子‧齊物論》說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大道不虧的覺知境界,正
是《莊子‧齊物論》描述覺知大道者的自心太一虛空境界含攝時空萬物,而說『天地與
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身雖居凡而陷是非,覺常超脫而合吉凶,所以《文言傳》
闡述覺通大道之包容吉凶而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
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之於時空現象,而有相應變化顯現之形象存在。

  古人觀念的世界範式,以為覺知之人乃是居於天地之間。天上之物,尊而不可及,
僅是現象而非形體,故曰『在天成象』;地上之物,卑而乃可觸,才是現象所顯形體,
故曰『在地成形』;譬如天上日月星辰的現象不可觸及,而地上動植萬物的形體可以觸
及。現象顯示,逝而不返,如取流水之先後不同,乃對應於時間流逝的不逆性。形體顯
現,存而持續,如取物品之先後皆在,乃對應於空間位置的可逆性。因此,在古人觀念
範式下,「天」之意涵可以關聯及現代所謂的「時間」觀念,「地」之意涵可以關聯及
現代所謂「空間」觀念。所以《老子》闡述覺知觀察之境界層次,以「大」謂「道」之
覺知虛空,以「逝」謂「天」之時間流逝,以「遠」謂「地」之空間廣容,以「返」謂
「人」之身返覺知。覺知虛空乃是廣大無際而渾沌混成,太一獨立而自然常存,更容攝
顯現出你那所覺凡塵時空及其中萬物眾象。覺知虛空之大,超越了凡塵時間之逝;凡塵
時間之逝,超越了凡塵空間之遠;凡塵空間之遠,超越了你那存於其中的個體身軀;然
而覺知虛空乃是你這自心返復觀照所自覺顯現。所以你的覺知境界(域)有著四種至大,
分別是覺知虛空(道)、凡塵時間(天)、凡塵空間(地)、以及你這位覺知者(人);而你那
個體身軀乃是存於凡塵空間,凡塵空間存於凡塵時流,凡塵時流存於覺知虛空,而覺知
虛空則是自然常存。所以《老子》闡述了覺知虛空與覺知者的關係而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現代時空觀念範式下,『在天成象』乃是對應及時間變化下所顯示的現象發生,
『在地成形』乃是對應及空間變化下所容納的形體生成。時空有所形象而能具體容顯變
化,故曰『變化見矣』。古人觀念之謂「變化」,乃指事物歷程之「改變化為」。譬如
A變化B,若記作「A→B」;所謂「改變」即在「A→」之歷程,所謂「化為」即在
「→B」之歷程,所謂「變化」即在「→」之歷程。「變」之改變,乃指事物遷異歷程
;「化」之化為,乃指事物成就歷程。變化歷程乃在心物時空之相對感應,而顯現具體
事物,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此段乃在闡說易經卦式之相應於人間時空之自然現象。

  ────────────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

  此句強調易理物象觀念之相對性,所謂易理卦爻是在其對應觀念體系下才能顯現意
義。「剛柔」乃是相對依存,兩者在感應變化中相依顯現,喻以二元交接作用,故曰「
相摩」。「八卦」亦是相對依存,八者在感應變化中相依顯現,喻以八式交會作用,故
曰「相蕩」。

  ────────────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

  此句以古人觀察之人間時空自然現象,以喻示易傳八卦至大之象。一切人間自然現
象發生於天地之間,而應八卦「天」「地」之相。天象上健鼓發雷霆,常擊山丘,而應
八卦「雷」「火」「山」之相,故曰『鼓之以雷霆』。地形下順承潤風雨,常積澤泊,
而應八卦「風」「水」「澤」之相,故曰『潤之以風雨』。 

  ──────────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

  此句以古人觀察人間時空之至大變化,以演示時空天地之變化遷流。天之日月星辰
,運轉行遷而時光流逝,故曰『日月運行』。地之萬物環境,季節變異而寒暑交替,故
曰『一寒一暑』。天象變化而地境隨遷,故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此句以古人觀察人類群體之生物特性,以標示乾坤剛柔之於人類男女。「道」謂生
命之道;人類生命繁衍,男性授精為剛而應乾道,女性受精為柔而應坤道,故曰『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此句指涉乃在人身乾坤之相;而此句前述「雷霆風雨日月寒暑」之
段,乃是指涉天地乾坤之萬象變化;而此句後述「易知簡能得理成位」之段,乃是指涉
心物乾坤之天下德業。

《繫說神易》書稿‧〈稿序〉〈繫辭上下紀〉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3216.A.4C7.html



 《繫說神易》書稿‧〈稿序〉

  《繫說神易》原在 Youtube上作為講座發表,原本以為錄影講說較為簡便省事,但
只錄製了五講就中止。因為影音講座在製作上非常耗時費工,而其內容過少又不能深入
義理;所以講完六十四卦卦義,而無需再引用古文字學典籍影像後,就決定了還是以書
籍寫作為佳。《繫說神易》是《中道神易》此書的一部。《中道神易》是由《繫說神易
》與《正觀中道》兩部所組成。《繫說神易》是在藉由闡述易學而會通文明傳統,《正
觀中道》是在藉由闡析國學觀念而會通諸學,兩者交互參照以闡揚中道神易之理。

  《繫說神易》書稿先行漸次發表網上,在成書前,感謝讀者提供意見指教!
                            
                             東岐明



 《繫說神易》書稿‧〈繫辭上下紀〉  東岐明

 
  《易傳》據說是由孔子撰述,用以解釋《易經》的卦爻辭。《易傳》中的《繫辭傳
》,乃是專以闡述易理的哲學思想,傳統編排上分為上下兩傳─《繫辭上傳》與《繫辭
下傳》。

  所謂「傳」,乃有相關「傳承」之意。《傳》就是用以解說《經》義以傳承知識。
所謂「經」,乃有知識典型之義,故而有謂「經典」。「經」之原義,乃是織布機上用
以編織的縱線;而機上用以編織的橫線則稱為「緯」。因為織布作業就是織布機上經緯
線的編織成布,其過程中是經線不動而緯線穿動,所以先秦古人便以「經」字代表了根
本不變的知識典型,漢朝時更流行以《緯》來代表當時附會《經》義而衍說推讖的相關
論述。

  所謂「辭」,就是指《易經》的卦爻辭。所謂「辭」的原始字義乃是“梳理亂絲”
,衍生而為“用以交流的溝通言詞”。《易經》卦爻辭也就是易理感應的相關言詞。

  所謂「繫」,具象上有“連繫”之義,抽象上有“關聯”之義,乃指《繫辭傳》思
想之連繫關聯於卦爻辭義,而成其統合連貫的哲學論述,代表了觀念框架與意義體系的
統合連貫。在易學上,《繫辭傳》以哲學觀念連繫統貫了卦爻辭義,而卦爻辭義則以言
詞意義連繫統攝了占例事兆。在科學上,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強調了科學理論的
連繫統貫而闡述說:

 『科學不是一本定律匯編,也不是一本把各種互不相關的論據集合在一起的總目錄。
  它是用來自由地發明觀念和概念的人類智力的創造物。物理學理論試圖作出一個實
  在的圖景,並建立起它和廣闊的感覺印象世界的聯繫。』

在佛學上,《華嚴經‧十地品》述及登地菩薩修行之徵相與位階乃言『以十相故,名菩
薩行,不可移奪』『有十種事出過眾聖』,闡示了第六現前地與第七遠行地之菩薩修行
而說『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六者緣起智慧善能
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而表達了登地菩薩在聯繫統貫世間現象上的修行功夫


  名謂《繫辭傳》,也就在於傳承易學,而觀察透徹了世間現象並連繫統貫其觀念體
系。

  《繫辭傳》仿照《周易》卦辭分為上下兩經的編排方式,也分為上下兩傳。《易傳
》思想對於上下觀念的範疇區分,可由《序卦傳》與《繫辭傳》的相關思想詮闡而見其
意涵。《序卦傳》詮釋《上經》起始〈乾〉〈坤〉兩卦,而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以彰示其自然之體;又詮釋《下經》起始於〈咸〉卦,而言『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
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以彰示其人文之用。《繫辭傳》
闡說心物體用,則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喻示了「上」「下」名
義乃以對應而指涉了「道體」「器用」的觀念分別;是以其分上下,乃以《繫辭上傳》
闡說道體,而以《繫辭下傳》闡說器用,完成其貫徹心物之理。

  《繫辭傳》基於易經卦爻的形式系統與相關辭義,上以聯繫易學之自然基礎,下以
聯繫易學之人文應用。《繫辭上傳》在於闡述易學自然基礎的原理,涉及了易學涵攝的
修為與觀念。《繫辭下傳》在於闡述易學應用事務的原則,涉及了易學發啟的機制與事
功。上下之中的易學連繫,即是《繫辭傳》所欲建構的思想橋樑,用以聯結人世知行的
普遍原則與共通原理。

  《繫說神易》則承續了《繫辭傳》聯繫統貫世間現象的立言宗旨,面對當代學問傳
統的統貫會通,基於源自中國文明的易學傳統,而開創中道神易,建構起融合了佛學與
科學的哲學觀念體系。所謂「中道」即是中國之道,所謂「神易」即是神明之易。中道
神易之承續道統以開新立命,正可比照《物理學的進化》的總論陳述而說:

 『易學不是一本卦義匯編,也不是一本把各種互不相關的占例集合在一起的總目錄。
  它是用來感應地發明觀念和概念的人世智慧的創造物。神明易理論試圖作出一個實
  在的圖景,並建立起它和超常的覺知現象世界的聯繫。』

2015年10月20日

[問卦]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人?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6261898.A.135.html


《論語》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正觀中道》

《荀子‧子道》則藉由孔子詢問弟子關於智與仁的見解,鋪陳出儒者入世的德操功
夫層次,而記述說:

 『子路入,子曰:「由!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對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
  子貢入,子曰:「賜!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顏淵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子路所謂「使人知己、使人愛己」,也就是得到眾人的認識擁戴,正就是為政領導
的必要條件。然而眾人識戴只是君子德操的成果表現,並非君子德操的修持方法;
所以孔子會評論說:『可謂士矣!』,意謂子路只理解了領導者德業成就的權威風
格,雖然已在學習君子之道,卻尚未進入君子之門。子貢所謂「知人愛人」,也就
是察知眾人並慈愛眾人,正就是善於領導的必要條件。然而知愛眾人只是君子德操
的行為表現,並非君子德操的修持方法;所以孔子會評論說:『可謂士君子矣!』
,意謂子貢只瞭解了領導者德行表現的良善風度,雖然已入君子之門,但卻尚未登
及君子堂奧。顏淵所謂「自知自愛」,正就是君子德操的修持方法,也就是基於中
庸修持之覺知觀照,而清明覺察身心之情欲思慮,而清明守護身心之應對運作;所
以孔子會評論說:『可謂明君子矣!』,意謂顏淵真正領悟了君子德性修持的中庸
風範,而登入君子堂奧。因而荀子《荀子‧解蔽》也就強調了真明君子德操者,必
知「允執厥中」之道而說:

 『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2015年10月19日

[問卦] 孔子為何要殺少正卯?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6261875.A.D63.html


這件事的最早出處是在《荀子》,
記載了少正卯被殺及孔子給他的罪名─重點就是邪說亂世。
事件到底是真是假,當然有所爭議。不過,荀子是儒家,沒必要毀謗孔子。
重點是,荀子應該會認為孔子所作是對的,所以才會記載這種傳言。
至於後世又有加油添醋說孔子與少正卯互爭學生,三盈三虛,這純是胡扯!
很簡單,若照荀子記載,孔子與少正卯兩人思想差異甚大,
彼此從隨學生性向一定會有很大不同,哪會大風吹似的倒來倒去!

荀子是儒家性惡論的代表,那儒家性善論的代表孟子會不會支持孔子殺少正卯呢?
我們可以看看孟子對於同代楊墨思想的批評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拒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雖然孟子沒說要殺人,但他說要使邪說不得作。
基本上,先秦儒家都是以自己為先王正統,而視其他政治思想為邪說亂世。

這樣舉例好了,就像古代有個虔信天主教的人當上了領導,
他想讓全國的人都道德崇高,崇拜上帝,贊美天主。
可是卻有一個喜歡質疑的人,一直在公開質問耶穌母親怎麼可能處女生子?
還向群眾宣揚他的結論,耶穌顯然就是一個私生子!
那想想看,那位領導是不是會對他恨得牙癢癢,想要去之而後快!
想想看,當年耶穌不也是因為公開向猶太教士嗆聲,所以才被送上十字架!

但少正卯的事件,也有說少正卯是大夫,春秋時代「刑不上大夫」,孔子怎能殺之呢?
要嘛,就是這事件純是荀子為了宣揚他那近於法家的性惡儒教思想,才會聽說就編入。
要嘛,就是少正卯的嘴巴實在太賤,得罪了許多魯國貴族都想殺他,才會讓孔子去做。
要知道,根據記載,少正卯可能就是像李敖一般能說善道,喜歡批判找碴的人。

那孔子到底有無可能,為了言論問題而殺人呢?
讓我們看看一件關於孔子任官時齊魯國君會盟見面的歷史記載。
當時齊國派兵想要脅持魯國國君,但魯國也派了軍隊到場。
在會盟時,齊國叫了一群倡優上台跳些不符周禮的歌舞,
孔子見狀,衝上阻止,並召負責官員來處分倡優,結果被判腰斬,當場就拖去執行了。
可見,孔子並沒珍惜那些倡優的人命!
那些倡優可能是奉命不得不上台表演的,但卻因此而慘遭腰斬!

孔子在魯國執政也有幾年,雖然史書記載說孔子上台才三個月就大治。
但如果細察大治的內情,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史書說

 『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

用白話說就是,沒人敢賣假貨,男女路上不敢走在一起,路上東西沒人敢撿。
說實在,短短三個月就能改善不良風氣,這很難是感化出來的,而通常是嚴罰出來的。
而且,男女走在路上要分開,這也實在太過道德嚴苛了!老百姓受得了嗎?

好!孔子後來因為魯國君臣群聚去看齊國來的辣妹豔舞團,沒人理他重視的事。
所以一氣之下,就和學生們離開魯國,開始週遊列國十幾年後才返回。
但這事內情並不這樣單純,因為魯國君臣知道孔子走了,也沒去追回,就讓走了。
表示魯國君臣其實只是藉看豔舞的藉口,來故意趕走孔子而已!

問題孔子不是讓魯國大治嗎?魯國君臣不要他,那魯國百姓呢?
問題就在這裏!孔子離開魯國時,沒有記載說魯國百姓因此而痛心或相送。
孔子返回魯國時,也沒有記載說魯國百姓因此而高興或歡迎。
史書記載了同時代鄭國子產死時,鄭國百姓群起哭天喊地,像是死了自己親人一般。
但關於孔子與魯國百姓呢?沒有任何這樣的記載!
我們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弟子,若有這樣的事,一定不會吝惜記入儒家經典或史書。
但是沒有!孔子的離開魯國、返回魯國、與死亡逝世,都沒有這樣的記載。
這表示什麼?表示孔子在魯國並不得民心,雖然百姓並不恨他,但也不愛他。

為什麼?可能對魯國百姓而言,孔子是道德崇高,但他們受不了自己也被嚴肅要求!
他們不能說孔子不好,但他們也不覺得孔子好!
孔子任官治魯時的問題在哪裏?簡言之,就是道德傲慢!
如果孔子真殺了少正卯,也是因為這種道德傲慢!

孔子這種道德傲慢的問題,老子在孔子年輕時就勸過他,老子勸說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但孔子當時二十幾歲並不了解,到了五十多歲任官治魯,還是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一直等到週遊列國到處碰壁,最後才了解自己的道德傲慢問題,但在時機上已經晚了。
所以孔子晚年才會感嘆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反省了什麼大過?就是自己道德傲慢的大過!

孔子晚年就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以才會提倡中庸!
「中庸」的「庸」就是要自居平庸,就是要謙虛自守,不要自認道德偉大!
所以如果少正卯真被孔子所殺,那孔子到了晚年學易而自知大過以後,
一定會後悔反省自己不應該殺少正卯!

但問題是後世中國往往將孔子青壯年為人處世當成正確,結果就承繼了道德傲慢的問題。
這也就是後世中國文化的一個很大問題─道德傲慢!

最後,我並不是說道德不重要,或道德不好。
而是主張道德的人,應該要謙虛應世,才能真正發揚道德,如同《老子》有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是說上德的人不認為自己有何道德,而下德的人才自認為自己很有道德。
怎樣像是下德呢?舉個極端例子,當然孔子並沒那麼糟糕,僅供博君一笑作為終結!

就好像有人得意洋洋的宣揚教導別人而說:

 『我是最謙虛的人,大家都應該像我這樣謙虛!』 :)

2015年9月24日

[問卦] 台灣是毀於民主嗎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台灣並沒有毀於民主,而是轉化於民主。
最終結局為何?還有待於我們大家的努力!

沒錯!台灣政局現今有許多問題,政黨惡鬥,政府無能......等。
可是難道專制政府就沒有派系惡鬥,貪贓枉法的問題嗎?
台灣目前缺乏的是一個好的政黨,能夠團結民心,引領前路。

在近二十幾年的民主化歷程中,台灣已經逐步建立了一個公民自治的民主社會。
這其實是最難的,因為這是無法由政府與法律來建立,而是要由社會之中自發成長。
這個自發成長的過程,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在統獨政治衝突下無心插柳的成果。

藍綠持續惡鬥,摧毀了在政治上原本的信仰與價值,讓民眾習於在理念衝突下判斷是非。
終而一切的禁忌與教條都可以公開檢視,而讓台灣在亞洲成為政治理念最為開放之地。
而政治理念的開放,是成為真正政治大國的必備條件!

試想!如果當年蔣經國死後,國民黨繼續有效的威權統治,讓台灣走向新加坡化。
這樣我們就不會有現今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
反而我們因為威權政府的失能,所以滋生了社會上各式各樣的公民與社區的自組織。
這些才是建立先進國家的根本基石!
先進國家是建立在民眾的自治與組織,而非建立在政府的統治與號令。

那些對於台灣民主失望的人,應該去台灣基層看看遍佈社會的公民自發組織。
看看許多台灣基層組織正在各地發光發熱,就會知道台灣民主已經是多麼成功紮根!
當年蔣經國以威權提倡消除髒亂而沒有成功,可現今在公民自發營造下卻達成了!

台灣現今政局亂象,只是表面舊污,遲早都要被成熟的公民力量所淘汰!
統獨兩方的政治理念都已經是過時包袱,以後都會成為供作歷史紀念的追思遺產吧!

2015年8月7日

革命正義的迷思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二十世紀的中國史,就如清末保皇黨梁啟超與革命黨辯論中國前途時的發言:

  清廷若亡,中國將大亂百年。

梁啟超雖然在政治上敗給革命黨,但在情勢預測上卻贏了!
清末中國是個死局,清廷無論存亡都很難過渡。
清廷雖是基於滿人統治,但經過兩百多年的漢地馴化,滿人早已沒有殺伐之氣。
所以當時清廷政治其實是自知理虧統治漢人,反而小心翼翼。

但革命黨人成功之後,因為自認代表正義的一方。
凡是反對者皆目之為反革命,而反革命就是需要鏟除,才能推動革命。
於是革命黨人針對不同意見者,就會動輒殺之,民初歷史就有許多事證。
辛亥革命時在西安就曾經針對滿人內城進行屠城。

國民黨自認代表正義,所以認為反對國民黨就等同叛國。
國民黨在民初不止殺害共產黨員,連也是反共的青年黨員也遭殺害。
青年黨比國民黨還早反共,當孫文還在聯俄容共時,青年黨就開始反共了!
事實上,青年黨是因為留歐學生為了反共才成立而回中國發展的,但國民黨照殺不誤!
當年有句話「黨外無黨,黨內無派」,換言之,國民黨是希望黨內黨外無所異議的!

等到更自認代表歷史正義的共產黨,那更是殺到人頭滾滾。
國民黨主要是針對政敵開刀,共產黨則針對一切階級敵人開刀。
所以共黨革命在各地殺害地主與資產階級敵人以及黨內黨外的反革命份子。
重點是共產黨不止自己殺人,還要強迫其他民眾當共犯一起參與鬥爭殺人分贓。
一般民眾當了共犯,國民黨與地主勢力回來就要報仇。
就這樣國共兩方曾在湘贛勢力交界地方上殺來殺去,殺出了交界幾十公里寬的無人地帶。
因為交界地帶的民眾不是被殺就是逃亡了。

民國歷史真是很慘,所以民初社會對於社會情況演變,有句順口溜

  蔣介石不如袁世凱,袁世凱不如西太后。

因為不管清廷多爛,起碼維持了一個法制社會,而民國以後在混亂下法制逐漸崩潰。
自己內亂,天災人禍,盜匪遍地,還有一堆帝國主義勢力,再加上日本侵略。
中國竟然可以在蔣介石領導下奇蹟擺脫次殖民地命運,成為聯合國五強的常任理事國。
但才不久,抗戰勝利的國府竟然敗退台灣,而中共在大陸不久又開始自鬧。
無法無天的毛澤東在文革達到高瘋,不止殺人而已,還要整人整到心裏!

國共兩方為何會殺人不眨眼,因為他們都認為自己代表正義,所以反對他們就是錯誤。
為了排除錯誤,達成正確歷史方向,什麼手段都可以用,所以殺殺人又算什麼呢!

當年北宋在王安石變法前,蘇軾與章惇曾是好友一同登山。
到了一處險峻山崖,蘇軾不願冒險登上,章惇笑笑無視危險而登上再回。
蘇軾告訴章惇說:你將來一定會敢於殺人!
章惇問:為什麼?
蘇軾回答說:不珍惜自己性命的人,也不會珍惜他人性命!

那些自認革命正義者而勇於犧牲一己者,如果不知謙遜,往往也就敢於犧牲他人生命!
這是所有自認革命正義者都要切記的!

2015年7月4日

[問卦] 日本二戰 戰線拉那麼長在想什麼的八卦???

◎原發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07377112.A.19F.html


日本當年不知死活暴走侵略的腦殘問題。
我們一般課本只說日本軍閥侵略,但卻很少說到當年日本政經體制的問題。

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後,國家是掌握在貴族派閥與財團派閥的少數人手中。
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使得國家強大,但一般百姓依舊生活窮困。
土地與財富都掌握在少數權貴階級手中,雖有議會政治但卻貪腐嚴重。
一戰末期共產主義在俄國的革命成功,使得日本社會左派勢力興起,挑戰權貴秩序。
日本社會矛盾日益增大,社會甚至出現搶糧的暴動。

當時日本窮人的晉身管道,其實是免費的軍官教育,可以藉由軍階晉身而登上層階級。
明治維新雖然廢除了封建制度,但高層貴族勢力還是保存在政經上層。
至於原有低層貴族武士的地位,則由陸海兩軍軍官學校的軍官階級取代。
而文官階級則是由以東京帝大為首的諸帝國大學來培育。
也就是說日本在維新後,其菁英階級幾乎全是由陸海軍官與帝國大學所出身。
陸海軍官因為許多都是窮人刻苦出身,所以很多對於當時日本政經體制早有不滿。

這些武官菁英一方面不滿當時議會貪腐,一方面想要改革日本社會,
還有更一方面想要藉由強大日本向外發展來解決日本社會問題,並趁機建功立業。
當時日本議會就和現今日本國會一樣的無能貪腐,而軍官菁英又自視甚高。

一戰後的日本國內政局混亂不安,國外則在戰前即藉由支持革命黨滅亡清朝而瓦解中國。
孫文主導的革命勢力,本來一直主要是借重日本扶持的親日團體。
清末孫文與日本盟友有著大東亞主義的理念,要中日同盟將歐美帝國主義勢力逐出亞洲。
然而日本利用孫文革命黨瓦解中國統一,以後即對支持孫文統一中國是興趣缺缺。
孫文終而在蘇聯革命成功後,轉向蘇聯尋求合作接受援助。
孫文死後,國民黨北伐成功,日本感受到中國統一的威脅。
但當時日本政治對中政策有著兩派意見,
一派是以原來政界人士為主,想與中國合作,保持既有利益,暗中鞏固勢力。
一派是以軍界少壯軍官為主,認為中國無望,必須儘早擴大保護日本利益。

當時日本少壯軍官許多對於政界貪腐無能深有不滿,自認精忠為國。
他們對於日本文人內閣的和平發展觀點,其實是大加質疑的。
當時這些少壯軍官其實是日本社會的菁英階層,
這些菁英其中又有一位自大狂傲目中無人的天才人物─石原莞爾。
就是他策劃發動的九一八事變,開啟了日本的暴走侵略。

石原當年以參謀身份,說服了主官及一票憤青軍官,未得日本政府許可,而發動事變。
事變爆發後,本來日本政府要制止關東軍的擅自行動,
但最後卻在全國愛國民意熱情下,追認了關東軍的不法行動。
從此,日軍開始了秉著愛國名義而以下犯上的失控傳統。
石原起得了侵略成功的頭,卻收不了日本侵略的手,後來一切發展都未如他意料。
石原本人很清楚日本國力無法一下吞下整個中國,因此他主張在東北建立發展滿洲國,
以立下進行與美國或蘇聯決戰的基礎,所以他一再強調不可再擴大入侵中國。

但石原開了以下犯上的頭,而且還被民意捧為國民英雄。
其他軍人也有樣學樣,仗著愛國之名,也要自行決斷來開疆拓土,或改革政治!
接著九一八事變後成立的新內閣,想要與中國解決東北問題僵局,
發生五一五事件遭到軍人政變殺害,過了幾年又再發生軍人攻殺內閣的二二六事件。
日本政界慘遭軍方屠殺兩次以後,再也沒有公開聲音敢反對軍方行動。
當時軍方政變其實除了主張擴張外,還有主張社會改革,
但結果是社會沒有改革,而轉移國民注意焦點到對外擴張。
從此日本邁向軍國主義,一直到戰敗投降。

在軍國主義時代,日本全國大都崇拜軍人為國奮鬥開疆拓土的精神。
反之,主張和平強調戰爭危險的人,會遭國民唾棄,更可能遭到憲兵逮補坐牢。
所以日本軍閥其實是得到當時日本全國腦殘社會的絕大部份民眾支持。
這也就是說,在當時日本舉國一片愛國獻身的腦殘熱情下,
誰想阻止日本擴張,誰就會先倒楣!不是被幹掉,就是被抓去關!
即使是天皇本人也是如此,日本軍方據說就有如果天皇不支持戰事,
就準備要將他搞掉,換他的軍官皇弟來當天皇的計劃。

所以石原雖然是九一八的領頭羊,只因他反對繼續擴張,就被趕出現役,退休回家。
所以駐華北日軍搞出一個七七事變,開始全面對中國用兵。
駐華南日軍搞出一個進軍法屬安南,惹得美國開始對日禁運。
近衛文磨首相反對對美開戰,只能倒閣下台,回家吃自己。

至於二戰中日軍許多以下犯上不遵命令的行為,其實屢屢發生,也造成了軍紀敗壞。
南京大屠殺就是上海及杭洲灣前線日軍不遵大本營停止前進的命令,
部隊擅自前進追擊,以致缺乏補給而沿途搶掠成習,進到南京後更是燒殺擄掠。

總之,二戰日軍的以下犯上風氣成習,整個日本瀰漫在一股腦殘愛國熱情下,
整個日本政局就是一群腦殘狂徒在駕馭一部暴走的國家機器。

話說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爭,當時日本高層文武官員幾乎人人皆知沒有勝算,
但是看看以前反對擴張者的政變被殺下場,又有誰敢公開去擋全國民意的愛國熱情呢?
最終東條英機以軍人擔任首相,承擔了向美國開戰的責任。
但正如石原莞爾對東條的尖酸評論:他的能力只能管到幾挺機槍罷了!
在東條首相的腦殘戰略下,日本除了北方蘇聯外,到處開拓戰場,不知如何收場!
終於在馬里亞納海戰大敗後,東條倒閣下台,但日本前途已經無可救藥。
最終在美國砸了兩顆原子彈後,日本才在天皇主持下宣告無條件投降!
但其實在天皇決斷投降後,日軍還是有人想阻止,還曾派人去搶廣播的錄音。
駐台日軍也有人想要繼續決戰,辜振甫據說就是因為牽連此事在戰後曾遭逮補被關。
不過看到日本投降後台灣社會的歡天喜地,這些人就知道繼續決戰是不可能了!

日本戰敗後,國內民意很快轉變風向。
美國麥帥的統治日本,採納了戰前日本改革勢力的思潮理想,進行土地與社會的改革。
佃農分到土地,女人獲得投票權,財閥貴族政經勢力被解散。
戰後有位天皇侍從到日本鄉下,聽到農民談話,曾經氣得抱怨日本人心大變;
因為那些農民談說:早知道戰敗以後這麼好,那還打什麼仗,早點投降不就好了!

原來遭受崇敬的日軍愛國英雄,成為了導致日本慘禍的窩囊狗熊。
東條英機沒有自殺成功遭到盟軍公審,一名日本婦女氣憤之下跑到東條車前切腹示範。
而引起日本十五年戰爭的罪魁禍首石原莞爾,主動向美軍說他是戰犯,要求上法庭受審。
卻遭到盟軍的拒絕,因而沒有被當成戰犯受審。
據說表面原因是因為石原與東條不合,又是反對太平洋戰爭,所以美方不認為他是戰犯。
而真實原因可能是美方心理鑑定,認為石原太過聰明,會在法庭滔滔雄辯,影響審判,
所以不讓石原有機會出席大審。
而美軍鑑定其他日本戰犯,聽說在個人思辨上都是笨蛋等級,可供安全審判無虞。

所以一群思維能力不佳的笨蛋,率領著一群腦殘暴走的自認愛國群眾去發動戰爭。
日本二戰會輸到脫褲,也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