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7日

[問卦] 釋迦牟尼的八卦?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嚴格來說,釋尊並不只是哲學家,而是超越哲學思維的實證者。因為哲學家是在提出問題並設想問題,而釋尊是提出人生問題並已徹底解決問題。

祂的理論本來就不是重在宗教信仰,而是在於教化修行解脫。祂的理論不是經由推想或構思而得,而是來自修行的直接體驗。祂所教化的原始佛法在理論上是非常簡易的,是後世佛學家才建構起龐大佛教哲學體系。

祂的一切知智可以回答一切問題,但祂並非全知全能者,祂不能知道與祂無緣的事。當你問祂問題時,就已建立與祂的緣份,祂就可以回答你的問題!但實際上,對於無關導向解脫與引致良善的問題,祂也可以知道卻不會回答。

修行如佛者的一切知智,可以觀察事物因緣而知,就像運作對於宇宙萬物的搜尋引擎。譬如你拿一本書的一個專有名詞問祂,祂可以由你這書因緣開始觀查相關聯的事物。由這本書的來歷與你心中問題想法的來歷,觀查相關事物的因緣網,然後回答問題。因為時間是虛妄的,所以你剛問了問題一剎那,祂已經觀查問題來歷因緣而得相關知識。這就是釋尊佛陀偉大的一切知智,只要問祂問題都能了知!


2021年11月2日

[系統] 由Wintel到Universe作業系統架構

◎發表於 PTT BBS 電腦科學及軟體工程版 CSSE
  https://www.ptt.cc/bbs/VR/M.1635702682.A.ADB.html


   〈Wintel架構到VR未來演進的路向探討〉

  現在電腦消費市場正面臨兩種變革,一是在硬體上系統整合晶片的製程變革,一是在軟體上VR相關科技的界面變革,前者將先導致硬體系統的競合變革,後者將會導致軟體系統的競合變革,兩者相互將會導致未來軟硬整合系統 Universe 架構的出現。

  一. 硬體製程變革的浪潮影響

  SoC(System on Chip)晶片系統(系統整合晶片),SiP(System in Package)系統封裝乃是早已存在的晶片製程科技,前者是將整個系統製作於同一晶片,後者是將多個晶片封裝為同一系統,兩者所獲好處都在可以增進運算效能及減低發熱能耗,而前者又勝於後者。以往因為晶片製程不夠微縮尺度,因而必須將運算部件分離製作而有 CPU,GPU,RAM,xPU,或種種其他功能的部件晶片,而以機板電路相連其間通訊。然而隨著晶片運算效能日漸提昇,晶片外部電路傳輸逐漸形成效能瓶頸與熱耗來源,所以隨著晶片製程微縮尺度成熟跨越容量障礙,將所有運算部件以SoC及SiP而整體封裝為一系統是最能增長效能與減低熱耗的有效方法。當前Apple M1系列崛起正是此類成果,而其他廠商也紛紛走向SoC+SiP的製程發展,Intel亦不例外;因為硬體製作再不走向系統晶片封裝,將來在市場上也就難以與之競爭。

主流硬體廠商群起走向SoC+SiP時,將會導致硬體市場發生兩種面向的激烈競合。一是發行晶片的硬體廠商必然要競爭整合角色,都要發行 UPU(Universal Processing Unit)以取代原有運算部件的整體功能;譬如原主CPU的Intel、以及原主GPU的Nvidia都要發行各自UPU時,就必然會在市場上發生直接競爭衝突,更不用說還有在晶片代工廠商基礎下必須進軍UPU以求生存的其他種種廠商。二是原有藉由組裝種種晶片至主機板的電腦廠商,將會在UPU整合幾乎所有運算功能下,不再需要複雜機板電路結構而縮減利潤,甚至縮減市場(因為發行晶片廠商在激烈競爭下也可能會自行發展品牌電腦)。

然而在各硬體廠商紛紛走向SoC+SiP的潮流下,原有開放統一的Wintel架構也就必然走向變局,需要有新的軟硬整合架構來維繫使用者環境的統一開放;而此潮流衝激下,若不能適應變局,Intel未必能保持原有在運算晶片上的科技霸業地位。

  二. 軟體界面變革的浪潮影響

  隨著當前晶片製程進展的運算效能強大與記憶體量擴增,影響導致兩項重大界面變革有效可行:一是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二是VM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兩者皆會引發原有作業系統演進(如Windows)的斷層代溝:VR是必須提供不同於舊有2D使用界面的3D使用界面,就像以前MS-DOS文字界面要走向Windows圖形界面的斷代進展;VM是可以提供承接舊系統及其軟體的應用,而這會影響到使用舊系統資源不再必然需要特別針對的軟硬體來提供相容支援(因為可以藉由VM提供模擬支援)。如此在VR發展與VM支援下,新作業系統未必需要直接承繼舊作業系統;也就是說在此作業系統演化即將發生的斷代變局下,Microsoft Windows未必能保持原有在大眾消費市場主機作業系統上的科技霸業地位,是會面臨其他系統競爭取代的危機。

其次隨著晶片功能集成與VM編譯效能的考量影響,舊有CISC架構是不利於集成晶片功能與VM編譯效能;尤其Intel指令集還必須提供以往舊指令集的相容性,更是不利。藉由運算效能強大與記憶體量擴增,VM編譯效能可以RISC更有效模擬種種系統而提供更廣泛的相容性,不但提供舊系統之相容,也可提供未來開放系統之有效相容。在此因素下,Intel 未來必須轉換舊CISC架構到新RISC架構(兩者可以相容轉譯來承續),才可能繼續競爭於未來市場;然而Intel轉換到RISC後,也就不再具有運算架構的原有獨佔優勢,從而更是面臨危機。

  三. 軟硬整合系統的開放統一

  現今Apple在其自家軟硬整合的主機系統上,開始轉用其自行設計的M系列晶片。然而原本Wintel架構下的開放系統,面對前述軟硬體向的共至變局,並不容易達成統一整合共識,尤其在UPU運算勢必各自發展下,硬體廠商將會各出UPU競爭。而現今較有能力提出未來軟硬整合開放系統的廠商有三:一是現今主機系統霸主Windows的Microsoft,二是現今手機系統霸主Android的Google,三是現今GPU系統霸主的Nvidia;但還是以Windows最有傳統實力,故就以Windows繼續跨代演進來說明 Universe 開放架構。

(設名Universe是為紀念Unix,及相關Nvidia的Omniverse及FB/Meta/的Metaverse)
(而且字首Uni代表「唯一」之義,可引申指稱「合而為一」的統一意涵)


  Program.    **  **  ***  ***           ******

       ── ── ───  ───   ──────  ──────
 Shell VR AR  Pointer Touch    VMtranspile.  [Other OS]
                Reality      Windows     /console/
  ─────────────────────────────────────
 軟體整合基礎 Universal Foundation(UF)for VM
  ─────────────────────────────────────
 硬體整合系統 Universal Processing Unit(UPU)
  ─────────────────────────────────────


在此架構下,原有Windows界面將成為Universe中的2D圖形界面,直接提供原有Windows軟體相容;而未來VR及AR將在Reality界面下運作,構成未來3D虛擬世界運作的基礎界面。UF將會影響並規範UPU的設計,最符合UF規範的UPU也就會成為最適VM的硬體基礎,就是最容易轉譯不同運算的UPU;而此一最易轉譯其他運算的UPU也就最易成為UPU指令架構的優勢者(這應該會是某種RISC架構)。

所以Microsoft若會承續Windows的傳統霸權,大致將會以此Universe架構走向VR發展,及以VM轉譯而維持在不同UPU硬體下的軟體相容;譬如Intel與Nvidia各有其UPU,但都使用由Windows發展的Universe架構,而於兩者運算上發展的軟體也可以透過VM轉譯而相容。而Universe架構的UF,則是可以開放原始碼提供UPU廠商自行製作,或還是完全由微軟配合不同UPU廠商發展。

若是Windows未來無法繼續承接主機系統的傳統霸權,應該就是Universe架構的作業系統由其他廠商先行發展成功(或也有可能源自學界,就像Google來自學生研究,Unix來自實驗室人員開發),可以VM模擬Windows運作而相容舊軟體,而許多UPU硬體廠商也紛紛走向支援此一新作業系統,從而造成微軟在此斷代變局下失去傳統優勢。

  四. 後記

  以上簡要短論,緣由個人探討為何微軟不願支援蘋果M1晶片,通過對於最近各家廠商發展動向,進而得出未來電腦科技將會走向軟硬整合Universe架構的結論。此波資訊科技浪潮將會重新洗牌業界廠商,就像四十多年前CPU晶片浪潮捲落許多傳統優勢廠商(如當年強大的IBM霸權就此衰落),UPU及Universe架構所相關的斷代躍昇發展,也將會沖倒許多現今的優勢廠商。若要更多相關探討當今業界資料,可見於相關前述討論在VR版或八卦版的〈Intel時代即將終結的未來可能?〉

  謹此為文,特以警醒科技變局將至,非必正確無誤;若以妄見,但值一笑!


----------------------------------------------------------

Universe系統架構是電腦作業系統的終極架構,這是因為兩點:

一是受限於人類感官空間維度限制下的使用者界面已達最高VR的3D界面。
二是根植於資訊交換互通下軟硬體結構的最終VM模擬功能。

其實就是隨著 Turing Machine 運算方式的電腦軟硬體效能不斷擴增,最終Turing電腦系統會趨向達到人機界面的完整感官體驗及軟硬體整合的共通系統平台。人機界面趨向完整感官體驗,就是相關VR(Vitual Reality)。軟硬體整合的系統共通,就是相關VM(Vitual Machine)。

VR是Shell界面問題,較為無關系統,在此就不多談。VM在UF的規範架構,需結合UPU運算架構,可使不同硬體系統相互轉譯指令碼。指令碼轉譯(Transpile)及VM模擬,可讓Universe模擬運行其他不同的軟硬體系統。

Universe架構設想,是在為未來的軟硬體整合系統,提供某種開放統一的平台規範。

2021年10月26日

台灣軍隊士氣不振 難與中國一戰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 華爾街日報25日報導,擔心中國採取行動攻占台灣的疑雲一直困擾美國軍事計畫者及行政
: 官員,但其中很少人認為台灣軍隊對此有一戰之力,當前最緊迫的問題在於台灣服役者與
: 後備部隊準備不足、士氣低落。

關於預備役這事背後主要有兩點我們無法克服的根本原因─經費缺乏與不堪訓損

先講經費缺乏
強效的戰鬥訓練,包括裝備損耗與彈藥消耗,每員預備役士兵都要消耗大量經費。譬如實際上要讓士兵真正熟悉武器操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大量的實彈射擊訓練。每位士兵沒有認真瞄準射擊千百發子彈,是不會真正上手武器。問題是這樣每年就要消耗大量國防經費,而我們國防經費是不足的。就算你願意接受加稅,但加稅整體後果會導致經濟變差,對於我國後勢不利。

再講不堪訓損
強效的戰鬥訓練,除了裝備損耗,也必然會有人員損耗。現今強大美軍在嚴格訓練下,每年因為訓練死亡的人,是多於因為實際戰爭死亡的人。但我們社會現今應該是不能接受沒有戰爭時,每年因為訓練都要死傷一堆服役人員。問題是這樣訓練下每年就要消耗許多服役人命,而我們犧牲決心是不足的。就算你願意上戰場抗共,但你願意就在訓練場上莫名其妙為國而死嗎?

: 台灣當兵再多再久,準備的再好,在初始的戰爭中都是必敗的,但就是因為有千千萬萬
: 四行倉庫那樣的普通人,永不言敗,台獨之火才會永不滅,才會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人去
: 努力,最後完成台灣獨立的偉大事業。

你說的這辦法,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敗兵先戰而後求勝」,1895當年日軍攻台,台灣許多人奮起抵抗至死,但現今台灣後代子孫卻有許多抱舔日本。所以台灣若是一戰敗北落入中共統治,幾十年後台灣子孫恐怕會不會更跪地舔共呢?

但台灣目前是有辦法達成孫子兵法所說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台灣有辦法不必本島血戰而在初始戰爭就贏得勝利,就要給中國一個推翻中共的美好遠景,讓中國億億萬萬的民眾都願意挺身而出,為台灣打垮中共。而這戰略必勝的辦法,是不能以台獨達成的,因為台獨是不可能贏得中國人心。

所以台灣必須進行統一中國的大業,才能在對抗中共的戰略上立於不敗之地。

2021年10月16日

[問卦] Intel時代即將終結的未來可能?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cc/bbs/VR/M.1635318741.A.56F.html
  https://www.ptt.cc/bbs/VR/M.1635318892.A.148.html
  https://www.ptt.cc/bbs/VR/M.1635318932.A.B8C.html
  https://www.ptt.cc/bbs/VR/M.1635319003.A.89D.html


我想要問的其實不僅關於Intel時代的終結,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PC模式的終結。在此謹簡要說明想法,拋磚引玉,希望各路專家可以解惑!

我們人類社會現在因為IC集成的迅速發展,現在領先的台積電5nm製程已量產多時,明年3nm即將量產,再過幾年2nm也將量產,這種尺度發展不僅只是加快運算速度而已,同時也即將為現今電腦產業的軟硬體都帶來劇烈變化─某種斷層跳遷的變化。將來電腦工業的軟硬體可能要重新洗牌,再也不是現今PC模式的型態局勢。

首先讓我們看最近發表崛起的 Apple M1 這顆處理器,以其組裝的Apple電腦,性能遠超其他廠牌同等類似處理器,而且功耗更低,散熱更少。M1能夠達成此種超越,主要是因為它是整合多種電腦部件的SOC(System on Chip),將許多功能部件都放入單一晶片,有效縮減通訊反應時間。M1將CPU,GPU,RAM等種種部件都整合為一,而使運算效率提昇。而未來要有更好更快電腦,所有廠商勢必都要走向SOC的系統整合晶片才能跟上競爭。

問題是隨著晶片製程愈來愈精細,單一晶片可塞入的晶體電路愈多,整合晶片功能愈強。一顆SOC就可以包括CPU,GPU,RAM...等功能,那原有製造繪圖卡,製造DRAM,製造...都會沒有市場,因為一棵系統整合晶片將會吃掉所有功能,而外加在匯流排上的功能部件反而會拖慢整個電腦系統的運算速度,未來電腦會追求儘量完全整合晶片以求最好效能。

當電腦都裝SOC系統整合晶片,RAM就在整合晶片中,再也不要外加DRAM,這樣像三星,美光這種以DRAM為主要產品的廠商,勢必將會市場大幅減少需求。當電腦都裝SOC系統整合晶片,GPU就在整合晶片中,再也不要外加繪圖卡,這樣像Nvidia這種以專業GPU為主要產品的廠商,勢必將會市場大幅減少需求。當然在此發展下台積電會是贏家,但這些設計廠商為了生存,要怎麼辦?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他們也要發展系統整合晶片,也就是說,隨著晶片製程發展,所有現存的處理器晶片設計廠商將都會捲入一場生存競爭之戰,而他們爭的就是現今Intel與Apple佔據的電腦系統地位,隨著晶片製程發展而迅速功效強大的系統整合晶片,很難容許其他附屬處理晶片存在,除了無需計較效能的輸出入功能及相關類比電路的功能。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Nvidia要收購ARM,因為Nvidia要發展整合晶片,能支配ARM是最有利。PC產業四十年來都在Intel系統架構下發展,但此架構是CISC,指令較為複雜。手機及行動計算,已經幾乎都是用ARM架構的RISC,指令較為簡易。Apple M1即是以ARM架構建構出系統整合晶片的指令集,微軟也發展出ARM版Windows。即以Intel與ARM之間的轉譯而言,程式由複雜指令集轉為簡易指令集是較為容易且有效。而且隨著未來系統整合晶片的效能繼續提高,模擬系統變得大多有效可行;這在Apple 使用M1的電腦上使用Parallel Desktop已經見其可行,何況M1是被Apple定為初級入門款,未來隨著晶片製程發展還會推出效能更高的ARM電腦。

接著微軟也會推出自家ARM系統整合晶片來支援自家ARM版Windows。Nvidia、高通......或甚至聯發科也可能會推出ARM系統整合晶片,來進行競爭。在此系統整合晶片的大潮下,抱持CISC架構的Intel在未來前景非常不樂觀。四十年來以CISC架構維持的Intel時代可能即將在眾家ARM系統整合晶片的夾擊下告終!這不是放棄原來Intel架構下的程式,而是原Intel架構程式被ARM架構以系統模擬吞併。

系統整合晶片隨著晶片製程發展而效能大增,不止純粹涉及硬體,或可能掀起軟體替代。未來是否有可能出現 Universal Processing Unit 這樣的通用系統整合晶片與軟體結合,將作業系統 Operating System 拆為兩者 Operating Foundation 及 Operating Shell,Operating Foundation 將與系統整合晶片緊密結合以提供系統模擬功能。

那麼這樣的系統可以做為一切系統的開放平台,自己系統可以其Operating Shell運行。其他系統則是可以導入於以Operating Foundation為基礎的系統模擬中,也就是此一通用整合晶片及其Universe運作系統,可以加載任何作業系統於上。不同版本的Windows系統或MacOS系統,都可以放上 Universe 的 Operating Foundation,導致所有作業系統的最終解決方案平台─一切系統平台的基礎平台。

若有此種可能,那系統整合晶片的發展結果,不僅將衝擊硬體系統,也將衝擊軟體系統;最終硬體系統整合晶片在晶片製程發展下,更將會導致軟體系統整合平台的出現。而哪家廠商率先發展出系統整合平台,即將建立後Intel時代的新系統霸權。所以為什麼Nvidia要收購ARM,微軟放棄最終版諾言要發展Windows11作為一切平台的平台,可能都是為了進行電腦界最終系統決戰的準備。

所以未來數年,我們可能將會看見全球硬體軟體系統的重新洗牌,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以來的電腦系統,可能將會有翻天覆地的重新洗牌變化。而隨著VR所需的高效能運算,硬軟系統整合晶片興起,應是當前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

以上就是本人近來狂想結論,草草略書,在此請教各路專家高見!


[問卦] 解放軍紀律好如何養成的?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 自從1921年解放軍成立之後,不管是內戰還是參與抗美援朝、懲越戰爭等

1921年成立的不是解放軍,而是工農紅軍,後來國共戰爭才改名解放軍,以下通稱共軍。共軍當然有其紀律,但更高的是宣傳話術,舉例當年在山東如何讓百姓踴躍參軍。共軍將全村符合徵兵條件男人找來坐在炕床上,然後說志願徵兵,想要志願參軍就起身。接著讓人在外為炕加柴添火,炕床愈來愈熱愈來愈燙,男人們一個個受不了起身。最後就可以宣佈全村兵役男性踴躍志願參軍了!

: 大大小小戰役,只殺敵方軍人,不動敵方平民,不搶劫不強姦

共軍殺的,都被歸為軍人、壞份子等,歸順服從奴役的才叫平民。

共軍不會搶劫,只會鬥爭資產階級餘孽,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資產階級壞份子的財富就是大家的,大家的就是無產階級的,無產階級的就是共產黨的。

共軍不會強姦,只會推動性解放,將受封建制度束縛下的女性解放出來。解放出來以後,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獻身。

: 成為解放軍堅若磐石紀律,朝鮮戰爭時包括美軍和南北朝鮮
: 軍隊都有屠殺平民事件,二戰日居和蘇聯軍也有強姦敵國女性
: 事件,而解放軍從不幹這檔事

當年共軍(紅軍時代)與國軍對戰時,有這種裸女進擊隊案例。共軍將抓到鬥爭過的一大批地主婦女家眷,脫光全身,驅到前線向國軍衝鋒。當年保守時代,一般國軍官兵哪見過如此白花花乳浪裸女的情欲陣仗,於是開不了槍。竟然前線陣地就這樣不敵共軍而崩潰退散了。

被共軍殺的,就不被共軍視為平民,而是有各種罪名的壞份子。共軍豈止殺人,而會開創各種新招,像剝皮示眾(從頭皮開始剝盡全身)。殺一些壞份子,剩下的平民就都會乖乖聽話,所以就沒有殺平民。

或者共軍不殺,只是鼓動鬥爭由民眾自己來殺。譬如在鄉村鬥地主,將地主家族男丁都排在台上,數落完罪狀後,就要台下群眾表現立場劃清界限,不然就視為是與地主同一陣線。然後台下群眾一一上台拿刀對著地主男丁各刺一刀,就這樣全村刺完後,地主男丁全員在台上滿身刀傷鮮血流盡而死。

: 當初上海解放時,解放軍席地而睡不進平民家裡
: 路過農村幫農民收割莊稼

是啊!還是完全掌握局勢時才這樣,等到共黨完全掌權後呢。
上海有多少房產被充公,有多少人自殺跳樓。

後來三年大飢荒時,有多少農民莊稼被取走而活活餓死。

中共以正義之名而行的罪惡,就不被其稱為惡。

: 連韓國學者都說解放軍是紀律最好一支軍隊
: 解放軍紀律好是如何養成的啊?
: 有人知道嗎?

現在解放軍紀律腐化敗壞已經不好,買官賣官,權錢交易。以前早期是因為紅軍高層都是為共產主義理想而戰,才在清共危局後繼續堅持;而士兵幾乎都是徵自農村,思想單純,容易洗腦,也容易威嚇。

解放軍紀律好,因為在中共國內敢講解放軍紀律不好的,很快就會消失。而更重要是,在共黨洗腦之下,當事人當時也不知道那是不好!!!讓我們看看曾為解放軍的華裔女星白靈(演過 Taxi 3)出國後的講話:

  華裔女星白靈,最近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自爆她少女時期在中國解放軍文工團
  表演時,被迫為長官提供性服務長達3年之久,期間並曾經懷孕,不得已只好以
  假名墮胎。

  14歲初中畢業後,白靈進入中國解放軍文工團擔任藝文兵,她自爆一直到17歲
  為止,她被迫為多位長官提供性服務,與她一起在西藏林芝表演的女子,也都
  有相同的命運,被迫為長官提供性服務以及陪酒。

  即使至今,她並不覺得解放軍長官的行為是性虐待,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服
  從,你不能質疑長官,只能順從與服從。

  白靈說,她曾被迫與她的上級們發生性關係,其中的一次還導致了懷孕,她不
  得不用化名把尚在腹中的孩子給流掉了。和她一起在西藏服役的女戰士都有過
  這樣的經歷,借酒消愁是她們逃避現實的唯一途徑。

別的不說,就說毛澤東當年在中南海召來文工團美少女隊員們陪侍多P,
陪侍少女們也不覺得那是強姦,反而說毛主席好偉大喔!!!!!

2021年10月14日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歷史由來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簡單講一些青天白日滿地紅背後的歷史由來

最早起源是來自興中會廣州起事的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不久陸即為掩護同志犧牲。

然後孫文在成立同盟會後,商討旗幟時,堅持要用此青天白日旗。許多同盟會員都表反對,因為青天白日旗的設計太像日本國旗,有似類同沿襲。黃興更是極力反對到底,孫文無法馬上說服眾人,只得暫擱爭議。

再三考慮後,次年孫文提出自行修改過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方案,要求大家同意。大家拗不過孫文堅持,決定勉強暫訂接受,但實際上多有不服。所以不久同盟會中意見衝突分裂鬧翻後,大家各搞各的革命,也就各拿各的旗幟。孫文在廣州黃花崗起事就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兩湖系統武昌起事就用十八星旗。

後來革命成功後,雖然孫文堅持,各省代表還是通過以五色旗作為國旗。

這是因為革命黨人當初是以驅滿興漢為口號,革命旗幟難以團結中國各族(尤其滿蒙)。可以象徵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原是滿清官旗,可能比較不會刺激非漢族的分離意識。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或因類似日本國旗而被當海軍旗,十八星旗被當陸軍旗。

民初後來,孫文一直很吃不開,沒太多人支持。

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北洋政府要參戰抗德,孫文趁機反戰而從德國官方弄到不少資金。憑藉資金,活動海軍及一批議員南下廣東另組政府,才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立為國旗。

等到後來孫文聯俄容共,又從蘇聯弄到金援軍援政援,建立黨軍準備北伐。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紅旗色彩,也能對應蘇聯共產革命的紅旗標誌。雖然孫文身死,然而老蔣成功掌權後繼續北伐,攻下北京而表面統一中國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也就成為全中國的國旗,其後更成為抗日戰爭中的國旗。

國共內戰失敗後,國府撤來台灣,也就繼續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至今。


2021年10月13日

[問卦] 為什麼天母很多有錢人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這是有歷史因緣的
話說當年二十世紀中葉,國府撤退來台,不久美援到達,許多美軍開始駐台。

國府選定台北為臨時首都,為了軍事安全又設立陽明山管理局。(原本最早叫草山管理局,後來老蔣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將原屬台北縣的士林、北投納入陽明山管理局。當時台北市歸內政部管,不包括如今的士林、北投。而陽明山管理局當年實際上是在軍政管轄中,包括現今士林、北投。老蔣住的士林官邸就在士林。

美軍當年駐台,因為當時台灣社會相對美國還很落後,為了能讓美軍長駐人員享有與在美國相近的生活環境,於是就在陽明山管理局區域選地興建宿舍住家,主要有兩處。

陽明山上的就是在現今文化大學附近,現在還有一些美軍宿舍舊貌保留。看看那些老房子就大約可以知道當時美軍宿舍的樣貌(應該算是別墅)。

陽明山下的就是在由台北過了福林橋(芝山站附近)後,沿中山北路一直到天母。當時那裏大多還是農田,沿路兩側建了許多美軍宿舍。說是宿舍,其實是依當時美國國內郊區平房樣式蓋的,有大庭院及兩層或一層的平房。對當時台灣而言,已經是豪華別墅等級的房子(其實若不嫌舊,現在也還可以算是)。從過福林橋後向北沿中山北路,宿舍等級與居住官階是愈來愈高,靠近福林橋是士兵住的,到天母就都是高級軍官文官住的。現今天母附近的榮總,以前當年是美國海軍醫院,負責駐台美軍及第七艦隊的醫療勤務。

美軍軍職家屬之所以聚居在陽明山一帶,不僅因為這裏是陽明山管理局的軍事特區,更因陽明山擎天崗是適合集結直昇機運載緊急撤離的地點,在不得已的緊急情況時,美軍及軍屬人員可以撤到擎天崗,等待臺灣東北海上航艦飛來的直昇機運載。

而國府之所以劃定陽明山管理局特別管制,是因為士林北投原本就不在台北盆地內。與台北盆地之間,被由大屯山系突出的山脈分隔,山脈尾端就在現今圓山大飯店。而山脈中有雙溪河谷,建有水庫可以提供水源(至今雙溪上游仍是水源管制區)。所以駐軍屯糧就可以持久據,現在在這些山脈爬山,路邊都還不時可以看到碉堡據點。所以故宮博物院也建在雙溪河谷,當年也有為了守衛考量。

所以當年若說台北是京城,士林一帶就是皇城,天母就是皇城中的高級外國租界。當年天母因為美軍官兵享受生活,許多外國人也聚居,舶來品高消費就是那裏流行。自然一些台灣有錢有勢的人也會去住在天母,享受一下近似國外的生活。要知道,當時台灣管制很多,很多國外東西不是有錢就能買到。但天母因為當時美軍是國府幾乎不能管的,比較自由,有時可以透過美軍搞到東西。然後天母一帶也適合享受生活,泡溫泉去北投,爬山去陽明山,看海出車往北就到。國府剛來台時,當年台北市區很小,東邊一片還叫台北平原,進市區也沒啥可玩的。

所以天母就在二戰後因為美軍駐台而興起成為高級生活區,傳統綿延至今。

2021年10月12日

〈台灣進行曲〉的演變歷史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Re: [問卦] 臺灣到底怎麼從寶島變鬼島的
  https://www.pttweb.cc/bbs/Gossiping/M.1634026988.A.616


關於台灣社會的歌曲歷史演變,茲再舉一例:

馬英九2008當年競選歌曲〈台灣進行曲〉是怎麼來的?


這是由羅大佑作曲,但這首曲調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中二戰時的日本社會。
最早這是源自1940年的日本船員歌曲〈南洋航路〉


然後在1944年,改編歌詞成日本軍歌〈拉包爾小調〉(拉包爾是當時日本南洋軍事基地)


1954年日本電影戰爭片《告別拉包爾》繼續用作電影歌曲


二戰後的拉包爾後來歸屬印尼,此歌在印尼被改詞為基督教聖歌〈耶穌之名何其美麗〉


1996年總統大選時在台灣,羅大佑改編為國民黨競選歌曲,然後馬英九到2008繼續沿用


所以這首台灣歌曲,是有這樣由二十世紀中到二十一世紀初的歷史遷變。


[問卦] 臺灣到底怎麼從寶島變鬼島的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台灣在歷史上不是從寶島變鬼島,而是從鬼島變寶島。

最早葡萄牙人途經台灣東部沿海,喊 Ilha Formosa ,稱為美麗之島。所以「美麗之島」此名是來自途經眺望本島山海美景而沒登島的葡萄牙人。

然後日本在甲午戰後統治台灣,因為衛生環境惡劣,來台的日本人死傷慘重。1905年日本史學評論家、政治家竹越與三郎,著作《臺灣統治志》宣揚日本殖民政績,在書中描寫臺灣衛生境況時,提到日人在臺患病的高死亡率,以及部分適應不良返國之日人多感嘆臺灣衛生環境不佳,將臺灣視為「鬼界之島」。

https://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con.php?no=282

所以「鬼島」這稱號是源自日本人來台後的厭惡台灣之名。

然後二戰以後國府接收台灣,國共戰後撤退來台成為反共復興基地。所以國府開始致力營造台灣形象,大力宣揚台灣是寶島。1959年《空中小姐》這部電影,女星葛蘭就唱頌〈台灣小調〉這首歌,其中歌詞有謂『太平洋上最前哨,台灣稱寶島』!


1968年鄧麗君十五歲出道不久,也唱這首台灣小調,贊頌台灣寶島


到了1974年更是有張明麗〈台灣好〉一歌,唱頌台灣復興島反攻大陸


所以「寶島」這稱號是源自國府來台後的捧頌台灣之名。故而台灣是在二十世紀初先有鬼島稱號,然後二十世紀中才有寶島稱號。


P.S. 補充一些歌曲〈台灣小調〉的來由

〈台灣小調〉這首國語歌,是改詞自1946年時轟動台灣社會的台語歌〈南都之夜〉。〈南都之夜〉這首歌就是電影《海角七號》中,國寶茂伯在樂團自彈自唱的台語歌。「我愛我的妹妹啊,哥哥我愛你……」


而據說當年由日本返台的作曲者台灣人許石,是受日本1946年1月發行的這首歌啟發─
〈蘋果之歌〉並木路子、霧島昇 作曲:万城目正



2021年10月7日

記奇遇 南懷瑾

   2021年十月七日記得是中午不久,我到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不遠信義路上的大雄精舍拜拜,拜完正與櫃檯師姐談話時,忽然有一老人頭戴毛帽、身穿僧袍由櫃檯旁大門走入大殿,一進門便向師姐詢問明光法師在嗎?師姐說明光法師不在,現在平時都在山上寺院。老人聽後便逕自走入殿後房間。我望著老人走入,印象深刻是他的僧袍上有許多補丁,大小不一,又不與灰僧袍同色,心想現在還有人會補綴衣袍,頗為奇特!

然後我轉頭繼續與師姐談話,不久談完後便轉身離開。走出大雄精舍到前面人行道上,那老人又忽然由精舍中走出,拿出一個鉢向我化緣,我摸摸口袋拿出一百元放入鉢中,向老人行禮並抱歉說因為自己身上已沒太多錢,所以現在只能佈施一百元(千元鈔剛剛已經佈施款項給大雄精舍)。那時其實我身上還有最後一張百元鈔,但考慮回家路上可能要應對未知情況,所以不方便再佈施,但自己心中又猶疑不決,想說乾脆全捐給他。老人笑著看我,就以外省口音告訴我說,心意最重要,錢多錢少沒關係!還拿鉢給我看裏面的一些銅板,一邊說話還一邊表情風趣,肢體語言幽默。我就站著聽他有趣的說著話,印象深刻是他的表情,非常風趣特別,還有滿口外省腔調。我躊躇一陣,最後還是沒拿出身上最後一百元。

他就這樣高高興興向我講完話,然後繞過我,走向要上十方禪林的電梯。我則走向東門捷運站,轉頭看著他與眾人在電梯中合門而上,接著我就搭捷運回家。他的談吐讓我印象深刻,在捷運上才想到他的外省腔是第一代才會有的口音。四十年前我念建中時,聽過許多外省第一代老師口音,並不奇怪;但他現在看起來六、七十歲的年齡不可能是外省第一代,這就奇怪!左思右想,才發覺得他好像照片中的南懷瑾;但我只看過照片,從沒看過聽過南懷瑾講話。

於是我回家後便打開電腦,在Youtube找到一段南懷瑾的演講影片。看著片中南懷瑾講話的風采腔調,正是那名老人風格,而記憶中那老人正似片中南懷瑾模樣,只是較為健康而神采奕奕。這時我才發現似乎是遇到南懷瑾,但他早在2012年就已離世而逝,難道我是見到南懷瑾的化身顯現?奇遇一場,茲為之記!



P.S. 幾個月後,我又到大雄精舍,又遇上同一師姐。便向她詢問,來往僧人是否有人貌似南懷瑾?師姐說沒印象有這樣的人!至於我奇遇當天僧人進出,師姐說在櫃檯內只是隨口回應,並沒注意到僧人長相!


2021年9月15日

[試稿]《眾生界論》無想品

 ◎發表於 PTT BBS 中國版 China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31689461.A.BEA.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無想品


  無想天,正式全名為「無想眾生處」asaññasattāyatana[A],其生命境界並非在於有相之宇宙時空(色界),亦非在於無色界,而是在於無相界;故而又稱「征服天」abhibhū,以其征服有相界之障礙,佛陀《根本法門經》將其列於色界與無色界之間[B]。無想眾生是以無想定為前世死心,而投生於無想慧境;無想慧境超脫色界境域,心識並無依處,只是心識壽命以無想定而存在,一旦心識出定即為壽終。無想眾生壽命,並無色身存在,唯以無想慧境作為生命境界存在。

其名謂以「無想」asañña,是因有相於心謂想,無相於心則謂無想(故而廣義之「無想定」,是謂「無相心定」);其名謂以「眾生」satta,因其有眾生心識而不住於有相界,故而佛陀以其為眾生居處,卻非識住境界[C];其名謂「處」āyatana,乃是因其如無色界諸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皆無外境之色,唯有心識覺知[D]。嚴格來說,無想天與無色界四天,並非在於宇宙時空之天,而是在於心識覺知之處,故而巴利原文僅稱為「處」,而無稱為「天」(漢譯添加)。所以無想天與無色界天,並非居於色界之上,而是居於超脫色界的心識覺知之處;若是必以三界而論,無想天應歸無色界。

 {{{欲界}{色界}.時空宇宙.}.心識覺知.(無想天)無色界}

無想天與無色界四天之別,在於無色界諸天尚可生起無色界定心以外的意識心流,尚有種種意識活動於其生命歷程;而無想天則是唯以無想定心緣無相界,毫無其他意識活動。無想天與色界諸天之別,在於色界天神具有外在色身以供心識依附,而無想天神則是唯具心識而無色身存在。無想天神一生都只活在以無想定心緣無相界的不動狀態,最終起念出定即就壽盡死亡,而以此念轉生他界。所以無想天的生命狀態,就是安住無想定於無相界的狀態,其一生就是入出無想定的過程而已;故而由無想天轉生他界的眾生,回溯其來過程,可能會誤以為自我與世界是由無至有而自然發生[E]。

 自然發生論: 無想天(無相界)【無】 →投生→ 其他眾生界(有相界)【有】

「無想定」此詞定義,在佛教史上乃有演變過程,現今佛教傳統將無想定視為外道定的狹義意涵,是在後期部派論典思想中形成的,現今南北傳皆有此義。狹義之「無想定」是止息生滅的凡夫定,以其心緣取無相界,不取一切有相,故謂「無想」(有相於心為想,無相於心則為無想),用以專指可致往生無想天之定。南傳巴利四部佛典沒有記載「無想定」一詞,其謂「無相心定」[F],是止息生滅的聖者定,也以心緣取無相界,不取一切有相,又稱「無相心解脫」「無相定」[G]。北傳阿含經則以廣義之「無想定」[H],同指聖凡二者之心緣無相界,也就包含上述之狹義無想定與無相心定,又稱「無想三昧」,也稱「無相三昧」「無相心三眛」[I]。而有如下依照覺慧程度遞增分類之諸詞對照:

  【南傳經典:無相定、無相心定、無相心解脫】
  【北傳經典:無想定、無想三昧、無相三昧、無相心三眛】
  【北傳律典:無想定、無相三昧】[J]
  【北傳論典:聖者定{無想三眛(部派)、無相三昧(大乘《大智度論》)}】
  【南傳論典:(詞義來自《阿毗達摩》)】

          (凡夫定)←→(聖者定)
  南傳四部佛典    ?     無相定  無相定  無相定  無相定
  北傳阿含經典   無想定    無想定  無想定  無想定  無想定
    北傳律典   無想定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北傳論典   無想定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南傳論典   無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南傳論典此五類定境其實皆緣無相界,其諸定心緣取之無相界,即南傳《阿毗達摩》論典所謂「涅槃」所緣[K],只是定心覺慧程度不同[L]。《根本法門經》所謂「凡夫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即可相關「無想定」,「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即是相關「初果定、二果定、三果定」,「煩惱已盡之力的第三理趣階位」即可相關「四果定」[M]。隨其定心覺慧增長,緣無相界是由無想定,而初果定,而二果定,而三果定,而四果定,以何類覺慧則入何類定;故而證果聖者不入無想定,非不願入,乃不能入,猶如四果聖者不入初果定。覺慧增長來自修習慧觀,而此五類定境皆是以慧觀捨離有相,而至一心唯緣無相界。實際修習慧觀至慧解脫之修行過程,也就必須逐步經歷此五階段:

      (凡夫)←→(聖者)
  果位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果定   無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凡夫第一理階】【    有學第二理階    】【無學第三…八理階】

修慧首證之無果(無證聖果,故稱「無果」),即對應於大乘密乘明心見性之虛空粉碎、大地平沉[N],相當大乘八地菩薩證地,可明心物實體與時空宇宙皆為虛妄概念,然卻尚未破除有我身見,而其覺慧果定即為無想定。無想定因其覺慧程度尚未破除有我身見(初果才能破除),故而可以導致投生無想天處;其他(初二三四)果定因為皆已破除有我身見,故而不能導致投生(三果投生淨居天界,乃由觀慧,非由果定)。然而並非慧觀修於無果證地,即會投生無想天處;尚須生前貪愛習慣安住無想定境,才會容易導致投生無想天處;否則以其無果證地,多會依其觀慧往生欲界人天,若是習住禪定則可往生相應之色界或無色界。

  外道  四禪定力 → 覺觀作意捨離有相 → 緣住無相界 → 無想定
  佛法  四念處  → 慧觀作意捨離有相 → 證見無相界 → 諸果智

實際修行證果(此謂包括無果)之後,若是純觀行者而又定力不強,並不容易長住於果定之無相境界,可能進入也會不久即出(果定即是果智之定;不久即出,乃是有智乏定所致)。然而若是止禪定力已達四禪,對應於捨禪支之覺支程度,就可容易長住果定境界。外道以四禪定力,可以覺觀作意捨離有相(覺觀也屬某種慧觀),而緣住無相界,乃得致無想定,亦是同理;然而外道不知慧觀之四念處法門,故而停滯無想定境程度,無法增長覺慧以證初果而入解脫流。佛法行者若是證得無果,而不再以正確四念處之慧觀增長覺慧,也會停滯於無果之明心見性證地(有性可見,即是尚有我身見),無法前進證致初果入解脫流。慧觀修行證果,致入果定,實際乃有三門可入,北傳謂之「三三昧」[O],南傳謂之「三定」[P],其證驗法門正對應於「無常、苦、無我」之三法印,南北傳相應各詞如下:

  法印  【諸行無常】  【諸行皆苦】  【諸法無我】
  北傳   無想三昧    無願三昧    空三昧
  南傳   無相定     無願定     空定

無想定與無相定、無願定、空定,皆是以心緣無相界之定(故而又謂「無相心定」),並非是無心定,而只是無生滅心定。滅盡定才是無心定,北傳《大乘廣五蘊論》以「不恆行」對應「有相界」而以「恆行」對應「無相界」,卻誤解認為無想定是心不相應行法,實則無想定為心相應行法[Q]。北傳大乘論典《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更是誤解主張無想定為無心定[R],其說乃是背離北傳阿含經典記載;《中阿含210經》乃是記說無想定之受想心不滅,而謂:

 『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S](此「知」即指五蘊之「受」)


--------------------------------------

[A] 佛陀《因緣大經》∵.127以此作為全名與非想非非想處並稱,乃七識住外二處。

《長部15經》 ∴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B] 譬如《根本法門經》∵,其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階內容所列境界:

∴ 《中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比丘們!凡心意未達成、住於無上離軛安穩希求中的有學比丘,他證知地為地,
  證知地為地後,不要思量地、不要在地中思量、不要從地思量、不要思量『地是
  我的』而不要歡喜地,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來說,應能遍知。』……
  水……(中略)火……風……生命類……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
  …遍淨天……宇果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聽的……所感覺的……所識知的……單一……
  種種……一切……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要思量涅槃、不要
  在涅槃中思量、不要從涅槃思量、不要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要歡喜涅槃,那
  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來說,應能遍知。』

  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C] 無想眾生見於《眾生居經》∵,卻不見於《七識住經》∵,因其雖為眾生生命境界,心識卻非有住。無想眾生處與非想非非想處之以不列識住境界,原因詳見《明空蘊論》。

∴《增支部9集2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增支部7集4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300.htm


[D] 南傳上座部論典認為無想天神只有色身而無心念,乃是誤解;北傳《大因經》∵記載無想天神是有色身,也屬訛誤,對應南傳《因緣大經》∵並無此說。無想天神沒有色身,唯以無想定心緣無相界;無想天神若有色身,佛陀不會將其生命境界歸於「處」(無色界用詞)。

∴《中阿含9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云何有二處?有色眾生無想無覺,謂:無想天,是謂:第一處。復次,阿難!有
  無色眾生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謂:非
  有想非無想處天,是謂:第二處。

∴《長部15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無想眾生處、非想非非想處為二[處]。


[E] 見《梵網經》∵.68、《波梨經》∵.46之佛陀說明,此可證明無想天絕非有色無心之生命型態。若是前世生命有色無心,以神通回憶前世時就會認為「以前我有色身存在,但無心之存在」,而不會認為「以前我不存在」。此致認為以前我不存在,是因為回憶前世只見不生不滅之無相境界,才會認為我不存在。

∴《長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01.htm

∴《長部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4.htm

  比丘們!有名叫無想眾生的天神們,那些天神以想的生起而從那個身死去。比丘
  們!這是可能的:某位眾生從那個身死後來到此處,當來此處時,從在家出家,
  成為非家生活,當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時,以熱心、勤奮、跟隨實踐、不
  放逸、跟隨正確作意達到像這樣的心定,當如是心定時,他回憶起前世住處,但
  沒回憶起在那之前的。他這麼說:『真我與世界是自然生的,那是什麼原因呢?
  以前,我不存在,現在,從不存在被變化成存在。』比丘們!這是第一種情況,
  由於該情況、關於該情況而一些自然生主義的沙門、婆羅門安立真我與世界是自
  然生的。


[F] 可見《無相詢問經》∵講述「無相心定」,《低舍梵天經》∵講述與「俱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達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並列的「住無相者」。

∴《相應部40相應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44.htm

  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這被稱為無相心定。

∴《增支部7集5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312.htm

  第七種住於無相之人…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G] 可見《托鉢經》∵講述之四念處與無相定,無相心解脫於[H]。

∴ 《相應部22相應8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598.htm

  比丘們!有三不善尋:欲尋、惡意尋、加害尋。而,比丘們!這三不善尋在哪裡
  無餘滅?當持四念住中心善建立時,或者當修習無相定時。比丘們!修習無相定
  ,這是很適當的。比丘們!當無相定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大果、大效益。


[H] 北傳《大拘絺羅經》∵與南傳《毘陀羅大經》∵是同一經典記錄演變的不同譯本,可見對於「無想定」與「無相心解脫」的譯詞對應內容:

∴《中阿含2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
  二緣住無想定。有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云何為三?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無
  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處緣命根,是謂: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

∴《中部4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3.htm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與作意無相界,學友!為
  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先前的準
  備[持續多久],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作意一切相與不作意無相界,學友!為
  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

北傳《支離彌梨經》∵與南傳《象舍利弗經》∵是同一經典記錄演變的不同譯本,可見對於「無想心定」與「無相心定」的譯詞對應內容:

∴《中阿含8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082.htm

  如是,諸賢!得無想心定,得無想心定已,便自安住,不復更求未得欲得、不獲
  欲獲、不作證欲作證,彼於後時,便數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種種談譁。彼數
  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種種談譁已,便心生欲。心生欲已,便身熱、心熱。彼
  身、心熱已,便捨戒罷道。

∴《增支部6集6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191.htm

  同樣的,學友們!這裡,某些人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他
  [心想]:『我是無相心定的利得者。』他住於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國王、國王的大臣、外道、外道弟子交際,當他住於交際、親近親密、本能地
  從事談論時,貪使心墮落,以貪使心墮落,他放棄學而後還俗。

北傳《遊行經》∵與南傳《般涅槃大經》∵是同一經典記錄演變的不同譯本,可見對於「無想定」與「無相心定」的譯詞對應內容:

∴《長阿含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A/DA02.htm

  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 《長部1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6.htm

  阿難!每當如來以對一切相的不作意、以對某類受的滅、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時
  ,阿難!那時,如來的身體[才]較為安樂


[I] 可見《增壹阿含45品6經》∵《雜阿含272經》∵《雜阿含567經》∵
   《雜阿含134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406.htm

  都無想念時,彼行者復有無想三昧可得娛樂。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272.htm

  比丘!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無量種種不善,云何究竟滅盡
  ?於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餘永盡。
  正以此法,善男子、善女人信樂出家,修習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已,住甘露
  門,乃至究竟甘露、涅槃。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567.htm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1347.htm

  無想味所熏,持空三昧瓶,山地草樹木,視之如涕唾。

《雜阿含559經》∵則更記載阿難講述世尊佛陀以無想心三昧為智果、智功德。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559.htm

 「奇哉!尊者阿難!有眼、有色;有耳、有聲;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
  有觸;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覺知。云何,尊者阿難!彼比丘為
  有想不覺知?為無想故不覺知?」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覺知,況復無想!」

 復問尊者阿難︰「何等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
 「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
  有法而不覺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禪,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
  ,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云何無想有法而不覺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
  憶念,無想心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無想於有法而不覺知。」

 尊者迦摩比丘復問尊者阿難︰「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
  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
  ,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J] 北傳律典記載關於周利槃陀伽尊者的前世因緣,《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十七∵記載其自述曾遇仙人教習無相三昧而往生天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一∵記載佛陀說其乃遇獨覺(辟支佛)隨學禪修而致往生無想天。綜二律典所述,可知周利槃陀伽尊者於過去世,曾遇辟支佛教其無相三眛,而修成止於無想定境,以致往生無想天。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448_017

  于時槃陀迦即說頌曰:「我於前生中,而為養豬者;繫其豬口已,將渡至河邊。
 既到河中心,欲至於彼岸;諸豬氣不通,因此皆命過。我隨水漂沒,荒迷無所為;
 河邊有仙住,哀愍所救濟。出我溺憂苦,而為與出家;以無相三昧,教化令調順。
 既於此滅已,得生於天上;天上纔捨命,下生於人趣。虔恭等正覺,捨俗為出家;
 頑愚極暗鈍,示教不能持。於其三月內,方能誦一偈;既明一句義,煩惱欲悉除。
 我先所造業,如是思憶念;經於無量時,輪迴生死海。對於世間父,於此無熱池;
 我周利槃馱,說斯黑白業。」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442_031

  汝等苾芻!乃往過去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波佛出現世間,如來、應、正等覺、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時聲聞眾有
  二萬人,俱於婆羅尼斯國住。愚路是彼眾數,明閑三藏為大法師,稟性慳法曾不
  教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為說。命終之後生在天宮,從彼死已墮在人趣,生販豬
  家,年漸長大屠豬為業。於其村側有一大河,渡河不遠有一聚落。節會日至,屠
  者念言:『我今若多殺豬持肉賣者,儻無交易肉皆爛壞錢有損失,宜并豬命將至
  彼村,至日方屠以賣其肉,此無損失得利尤多。』遂以繩縛豬安在船上。豬相[虫豕]
  觸搖動船艚,其豬及船一時傾沒,救濟無處豬並命終。時彼屠人亦隨流而去,於
  河岸邊有五百獨覺,依林而住。是時有一獨覺取水河濱,遙見一人隨流而下,乃
  作是念:『此沿流者為死?為活?』審細觀察知是活人,即現神通長舒右手如象
  王鼻,牽取其人,於乾砂潬合面而去。時彼溺人吐水既盡,即便起立四觀方城,
  見有人蹤尋跡而行,至獨覺處致禮敬已,求依止住。於日日中為諸獨覺,採花摘
  果取諸根葉以相給侍。時彼獨覺各以殘食共相供濟,時諸獨覺咸加趺坐靜慮而住
  。屠人見已亦學加趺,頻修不已得無想定。於後命終生無想天處,從彼終已生此
  人中。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屠豬人者即此愚路苾芻是,由彼昔時慳吝於法,
  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
  至鈍。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學;於諸有情常生悲
  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

後世論師有據此周利槃陀伽尊者當生愚痴因緣,而謂無想定與無想天會導致愚痴;然而無想天唯念無相,無生滅而不動,善惡因緣皆不起現行也不增減,不應導致愚痴,唯因長時止住無想境界而致浪費生命時間;而且沉迷無想定境會使慧觀行者停滯於無果覺慧,不再增進修向初果覺慧,也就不能真正入解脫流,故而佛陀謂之邪定。《增壹阿含31品5經》∵即有記載無想天神再生而有善成就之思想,《增壹阿含45品5經》∵則有記載佛陀之過去世曾經往生無想天之思想(此二例皆不見於南傳記載):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269.htm

  復以何故名為護園?若有人親近護者,生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若復來生人中
  ,當生中國家,亦無瞋恚,恒護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名為護園。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405.htm

  比丘!吾昔日時,七歲之中恆修慈心,經歷七成劫、敗劫,不往來生死,劫欲壞
  時,便生光音天,劫欲成時,便生無想天上,或作梵天統領諸天,領十千世界,
  又復三十七{變}[反]為釋提桓因,又無數變為轉輪聖王。


[K] 南傳上座部論典《阿毗達摩》將其所謂「究竟法」分為四類:心、心所、色、涅槃。「涅槃」此詞是作為心之所緣,然而原始四部佛典對應該詞是以「無相界」一詞。《阿毗達摩》對於無想定及無想天,謂其不起心念,乃是誤解;實則兩者皆是心念無相界而不見生滅,可謂無生滅心,不可謂之無心。


[L] 「覺慧」一詞,此以指稱「覺悟之慧」,與南傳所謂「觀智」形成對照意義。「觀智」進階是對應於諸果修觀至證果成就的前後階段,相關南傳上座部十六觀智。「覺慧」進階是對應於慧觀由無果到四果的各階段,相關諸果不同階段的覺悟之慧。以往曾經使用相關「覺慧」此詞以「覺悟之慧」意義之經論內容,列舉如下:

《圓覺經》『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舊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遠行地,以廣大之覺慧,善觀諸法。』

《順正理論》卷四十五『迷於所緣,能害自身正覺慧故。』

《大毗婆沙論》十五卷『此問能引義利,能引善法,隨順梵行,
           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故此問,應一向記。』

《瑜伽師地論》二十九卷『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
            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


[M] 《中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

  他認知涅槃為涅槃;認知涅槃為涅槃後,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從涅槃思量
  、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歡喜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來說,未遍
  知。』以凡夫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

  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要思量涅槃、不要在涅槃中思量、不
  要從涅槃思量、不要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要歡喜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
  說:『對他來說,應能遍知。』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

  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思量涅槃、不在涅槃中思量、不從涅
  槃思量、不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歡喜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
  來說,已遍知。』以煩惱已盡之力的第三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


[N] 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 https://book.bfnn.org/books/0162.htm


[O] 北傳相關三三昧之經典內容如下:

 《長阿含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A/DA11.htm

  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想三昧、無作三昧。(「無作」即「無願」)

《增壹阿含24品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214.htm

  此三三昧,云何為三?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彼云何名為空三昧?所謂
  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為空三昧。彼云何名為無想三昧?所謂無
  想者,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為無想三昧。云何名為無願三
  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為無願三昧。如是,比丘!有
  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壹阿含4品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28.htm

  恒樂空定,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
  志在空寂,微妙德業,亦是須菩提比丘。
  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
  入無願定,意不起亂,所謂焰盛比丘是。

《增壹阿含5品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34.htm

  守空執虛,了之無有,所謂提婆修比丘尼是。
  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
  修習無願,心恒廣濟,所謂末那婆比丘尼是。

《增壹阿含7品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42.htm

  行空三昧,所謂毘讎先優婆斯是。
  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
  行無願三昧,無垢優婆斯是。


[P] 南傳相關三定之經典內容如下:

《長部3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下一個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增支部3集18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82.htm

  比丘們!為了貪的證智,應該修習三法,哪三個呢?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比丘們!為了貪的證智,這三法應該被修習。

《相應部43相應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73.htm

  比丘們!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

《相應部43相應1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81.htm

  ……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空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
  ……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無相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
  ……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無願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


[Q] 《大乘廣五蘊論》∵之相關內容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4/T31n1613.pdf
https://www.yinshun.org.tw/download/freebook/A_dsgwyljj.pdf

  云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復
  云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

  云何無想定?謂離遍淨染,未離上染,以出離想作意為先,所有不恆行心、心法
  滅為性。云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染,從第一有更起勝進,暫止息想作意為
  先。所有不恆行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為性。……


[R] 大乘論典對於無想定之相關錯誤內容

《大智度論》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09

 〈釋初品中禪波羅蜜〉

  問曰:云何是無想?答曰:無想有三種:一、無想定;二、滅受想定;三、無想
  天。凡夫人欲滅心,入無想定。佛弟子欲滅心,入滅受定。

 〈釋般若相義〉

  問曰:外道有無想定,心心數法都滅;都滅故,無有取相愛著智慧咎!

  答曰:無想定力,強令心滅,非實智慧力。又于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
  ,以是故墮顛倒中!是中心雖暫滅,得因緣還生。譬如人無夢睡時,心想不行,
  寤則還有。

 〈釋摩訶衍品第十八之餘〉

  無心三昧者,即是滅盡定,或無想定。何以故?佛自說因緣:入是三昧中,諸心
  心數法不行。

 〈釋三慧品第七十之上〉

  問曰:凡夫人入無想定,若生無想天。聖人住有餘涅槃入滅盡定,一切圣人入無
  餘涅槃,心心數法皆不行;是則心心數法不行,菩薩行般若時,云何心心數法不
  行?

  答曰:是事阿毗曇中說,非大乘中義。小乘、大乘種種差別,如先說,是故不應
  以阿毗曇難摩訶衍。復次,無相三昧中,色等諸相滅故名無相,以無相故,不應
  生心心數法;此亦非無想定、滅盡定。

  問曰:無相義,佛種種說:或名見諦道,信行、法行為無相,人以疾故;或說無
  色定,想微細難覺故,亦名無相;或以三解脫門中緣涅槃故,名無相。是故不得
  但以無相故,名心心數法不行,乃至緣涅槃無相法,心心數法不滅,何況緣有相
  法?

  答曰:見諦道中、無色定中說無相可爾,若言緣涅槃無相法,是事不然!佛常種
  種贊嘆涅槃無相無量,不可思議法,即是無相無緣法,汝云何言緣?

  問曰:滅男、女色等相,故名無相,不言無涅槃相;行者取是涅槃相,生心心數
  法,是名緣。

  答曰:佛說一切有為生法,皆是魔網,虛誑不實。若緣涅槃心心數法是實,則失
  有為虛誑相;

《瑜伽師地論》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79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種,謂得、無想定、滅盡定…

 〈本地分中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

  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并無想
  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四瑜伽處之一〉

  復次依靜慮等當知能入二無心定。一者無想定。二者滅盡定。無想定者。唯諸異
  生由棄背想作意方便能入。滅盡定者。唯諸聖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如是
  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謂無想定。由棄背想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
  入。若滅盡定。由從非想非非想處。欲求上進暫時止息所緣作意以為上首。勤修
  加行漸次能入。若諸異生作如是念。諸想如病諸想如癰諸想如箭。唯有無想寂靜
  微妙攝受。如是背想作意。於所生起一切想中。


[S] 《中阿含2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0.htm

《中阿含211經》∵亦有記載同說如下: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賢者拘絺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

  「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比丘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2021年9月9日

[試稿]《眾生界論》果流品

◎發表於 PTT BBS 中國版 China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31122245.A.85E.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果流品


  佛法修行之解脫流,其諸果流向與相關前備階段,佛陀以實踐「信、勵(精進)、念、定、慧」五根程度[A],於《簡要經第一》由強而弱而簡述「應當者、不還者、一來者、入流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六者[B];入流者是謂入解脫流,其後二者乃隨向解脫而尚未入解脫流,其前三者即循解脫流而證向解脫,於解脫流有果位次序如下:

  果位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義譯   入流者   一來者   不還者   應當者(值得、應得、當得)
  音譯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Pāḷi    sotāpanna sakadāgāmi   anāgāmi   arahant

《一種子經》由強而弱而列述「阿羅漢、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無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至不迴天者、一來者、一種子者、良家家者、最多七次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十二者[C]。其中「中般涅槃者、生般涅槃者、無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至不迴天者」屬於不還者,「一種子者、良家家者、最多七次者」屬於入流者。此十二者,除阿羅漢為無餘依者,即於世間已經無所餘存依著,當生壽終即入無餘涅槃,死後不再墮入輪迴;其餘十一者皆為有餘依者,乃於世間尚還有所餘存依著,當生壽終仍會再起輪迴後有;而由「中般涅槃」至「最多七次」之九者皆已入解脫流而不墮惡趣[D],乃有如下解脫流向類別:

 四果 阿羅漢↓(當生終結,即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究竟解脫。)
     俱解脫者:心解脫與慧解脫之雙分俱證解脫,巴利詞義為「雙分解脫者」
     慧解脫者:只證慧解脫而未證心解脫者(證四果即為慧解脫)
     (心解脫者即是已得四禪八定,可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者。)

佛(正等正覺)與辟支佛(獨覺)也是俱解脫阿羅漢,佛陀《應奉獻經》即列「佛、辟支佛、俱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達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皈種者」十者應受敬供奉獻[E]。「身證者」是謂親身證於解脫流,「達見者」是謂達於解脫流知見,「信解脫者」是謂體驗信於解脫流,三者乃是由不同角度而指稱諸果聖者之證於解脫流,各自範疇皆由初果至於四果向,所以佛陀《三彌達經》說此三者無法分辨於解脫流之高低[F]。「隨法行者」是謂已經修成慧觀而未證初果之行者,「隨信行者」是謂已經信持戒律而尚未修成慧觀之行者。「皈種者」之巴利詞語原義為「種姓者」,意謂其已發心皈向解脫。佛陀另部《應奉獻經》又列「阿羅漢、阿羅漢向、阿那含、阿那含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須陀洹、須陀洹向、皈種者」九者應受敬供奉獻[G],其前八者依《清淨經》所述即為「四果、四果向、三果、三果向、二果、二果向、初果、初果向」[H]。

      初果向  初果 二果向  二果 三果向  三果 四果向  四果
 有相覺慧  凡夫  初果  初果  二果  二果  三果  三果  四果
 無間覺慧  初果  初果  二果  二果  三果  三果  四果  四果

諸果向即是預備證向此果之修行階段,譬如初果向是預備證向初果之修行階段。諸果與其果向之差別,在於有相與無間之覺慧階段;兩者乃是同一無間覺慧,然卻不同有相覺慧。有相覺慧觀於生滅之相,無間覺慧觀於滅生之間(前後生滅相之間),而有上表諸果以有相與無間之覺慧關係。證果過程,必先證取無間覺慧,其後才能證得無相覺慧,最終乃證有相覺慧;以南傳上座部十六觀智而言,證取無間覺慧是在成熟生滅觀智階段,證得無相覺慧是在其後的道智果智階段,證得有相覺慧是在後續的省察智階段[I]。解脫流之諸果與其果向,即是所謂「四雙八輩」,其修行進階即為由入解脫流而究竟解脫之慧觀修行階段;若只簡說四種果等,即以有相覺慧階段而區分。

 三果 阿那含↓(當生終結,不會退還三界,而上昇輪迴至於究竟涅槃)
     中般涅槃者:死後證得四果,於死生之間的中有狀態,即入無餘涅槃[J]。
     生般涅槃者:死後證得四果,於再生初始的誕生狀態,即入無餘涅槃。
     無行般涅槃者:再生其後輪迴期間,無需修行即證四果,壽終入無餘涅槃。
     有行般涅槃者:再生其後輪迴期間,有需修行乃證四果,壽終入無餘涅槃。
     上流到不迴天者:再生其後輪迴轉生至淨居天界最高天,壽終入無餘涅槃。

「阿那含」之巴利文原義為「不還」,意謂不再返還凡夫三界投生(除非想非非想處天),並非不受後有或不再投生。死後續受後有,即入無餘涅槃而不再投生,是為「中般涅槃」。死後續受後有,又再投生即入無餘涅槃,乃為「生般涅槃」。阿那含因為三果覺慧已經斷除思致投生,所以除了非思致投生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不再投生於其下思致投生的凡夫三界輪迴居處,只會往生於淨居天界[K]。阿那含投生非想非非想處天後,下次投生就會往生淨居天界;而於淨居天界轉生只會逐次上昇,直至上生到不迴天而壽終即入無餘涅槃。所以三果阿那含之壽終死後,最多還可轉生五次(淨居天界五層),唯只投生非想非非想處天或淨居天界,絕不再返三界凡世。在此轉生過程,無需修行而在未達淨居天界最高天就入無餘涅槃,是謂「無行般涅槃」。在此轉生過程,有需修行而在未達淨居天界最高天就入無餘涅槃,是謂「有行般涅槃」。轉生上昇達至淨居天界最高天(不迴天),而於此最高天壽終乃入無餘涅槃,是謂「上流到不迴天」。

 【五上分結】
    無明:無法明覺遍知
    掉舉:心念失去專注
     慢:以自我比較非我的分別執著
   無色貪:對於無色界的貪執
    色貪:對於色界的貪執

四果阿羅漢乃是盡斷諸結,壽終不受後有,更無投生。三果阿那含則是已斷五下分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欲望、惡意」,尚具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L]。二果斯陀含則是於五下分結中唯餘薄弱「欲望(欲貪)、惡意(嗔恚)」(尚在欲中而離染欲)。初果須陀洹則於五下分結中,斷除「有身見、疑、戒禁取」三結,尚有「欲望、惡意」(尚未離染欲望)。

 【五下分結】
    欲望:對於欲界望求的貪執
    惡意:嗔恚、怨恨、加害…等惡念意向
   戒禁取:認為憑藉外在規範行為儀式就可以得致解脫
     疑:對於佛法法印「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我」的疑惑
   有身見:對於自我身相真實存在的見執,
       此謂身相包括物質身(色身─色蘊)或精神身(名身─受想行識蘊)

二果斯陀含於此三界凡世,僅再生一次而自然生為三果阿那含,故謂「一來者」。二果向之較強者「一種子者」,乃謂其為一來者之種,最弱是在人間再生一次而自然生為二果斯陀含。二果向之較弱者「良家家者」,乃謂其轉生於人間良家氏族,最弱是在人間再生二或三次而自然生為二果斯陀含。二果斯陀含因為已薄欲望,通常壽終會再生於天界,除非特意發心才會再生人間[M];前述二果向之謂人間再生次數,即為通常而論。前諸二果向之一種子與良家家者,皆屬較強初果階段;而初果最弱階段至多轉生七次於天界或人間之善道境界,即會自然生為三果阿那含,不再返還此三界凡世[N]。

 二果  斯陀含↓
      一來者:只會再生一次於此三界凡世,即生為不還者。

 二果向 斯陀含向↓
      一種子者:最弱只會再生於人間一次,即生為一來者。
      良家家者:最弱只會再生於人間良家氏族二或三次,即生為一來者。

 初果  須陀洹↓↑
      最多七次者:最弱只再生七次於天界或人間,即生為不還者。

以上由阿羅漢至最多七次者,共十者即為解脫流中之入流不墮惡趣者;其後二者之隨法行者、隨信行者乃是已隨佛陀教行而尚有可能墮入惡趣。此因後二者雖習教行,然於生時死時若逢惡劣因緣,仍有可能退轉落於低劣心態而以惡心往生墮入惡趣(畜生、餓鬼、地獄)。然而佛陀《相應部25‧入相應》闡說二者若能深覺諸行無常,死時必可證入解脫流[O];《蛇譬喻經》更說隨行佛陀教法,即以正覺解脫為彼岸目標;而以足夠真誠信仰親慕佛陀教法,也可往生天界[P]。

 觀智  隨法行者:已經實踐修成慧觀功夫而未證初果
 信德  隨信行者:已經實踐信持戒律而尚未修成慧觀
 信仰   皈種者:已經真實皈依信仰佛陀法教

上述於解脫流中者,除阿羅漢壽終即入無餘涅槃,其餘九者於轉生時皆會自然昇級觀智覺慧證向更強階段。此因死生之際的中有階段,會發生舊身毀滅而創啟新身的再生歷程,於解脫流中者即使不再修行,也會於此再生歷程自然提昇觀智覺慧,最終自證阿羅漢而入無餘涅槃。其禪支對應覺支之解脫流歷程階段[Q],即如下表所示:

  初果   0(最多再生七次於此三界凡世之人間或天界)
     尋 1
     伺 2

 二果向 喜 3 0良家家(最弱於人間再生三次)
     樂 4 1 0良家家(最弱於人間再生二次)
     捨 5 2 1 0一種子(最弱於人間再生一次)
  二果   6 3 2 1 0一來果(於此三界凡世再生一次,通常於天界)

  三果   7       1    0不還果(最弱還會再生五次)
     尋 無煩天  ∥       1(或於非想非非想處天)
     伺 無擾天  淨       2
     喜 善現天  居       3
     樂 善見天  天       4
     捨 不迴天  ∥       5

  四果(最弱者轉生上流至不迴天,壽終乃入無餘涅槃)


--------------------------------------

[A] 佛陀闡析「信、勵、念、定、慧」五根,可見《解析經第二》∵《獲得經》∵,《行者經》∵更強調無此五根必為凡夫。

∴《相應部48相應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2.htm
∴《相應部48相應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3.htm
∴《相應部48相應1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70.htm


[B] 《相應部48相應1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64.htm

  比丘們!已完成、已實踐這五根者是應當者;較之弱者是不還者;較之弱者是一
  來者;較之弱者是入流者;較之弱者是隨法行者;較之弱者是隨信行者。


[C] 《相應部48相應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476.htm

  比丘們!已完成、已實踐這五根者是阿羅漢;較之弱者是中般涅槃者;較之弱者
  是生般涅槃者;較之弱者是無行般涅槃者;較之弱者是有行般涅槃者;較之弱者
  是上流到阿迦膩吒者;較之弱者是一來者;較之弱者是一種子者;較之弱者是良
  家到良家者;較之弱者是最多七次者;較之弱者是隨法行者;較之弱者是隨信行
  者。


[D] 《有餘依經》∵記載佛陀告知舍利弗,佛法修行之九種有餘依者不墮惡趣:

∴《增支部9集1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65.htm

  舍利弗!有這九種有餘依之人死時,從地獄解脫,從畜生界解脫,從餓鬼界解脫
  ,從苦界、惡趣、下界解脫,哪九種呢?……某個人在戒上是全分行者,在定上
  是全分行者,在慧上是適量行者,他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中般涅槃者……生般
  涅槃者……無行般涅槃者……有行般涅槃者……上流到不迴天者……某個人在戒
  上是全分行者,在定上是適量行者,在慧上是適量行者,他以三結的滅盡,以薄
  貪瞋癡,為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致苦盡……為一種子者,只再生為人一
  次後,得致苦盡……為良家家者,二、三次良家的流轉輪迴後,得致苦盡……為
  多最多七次者,最七次在天上與人間流轉輪迴後,得致苦盡……舍利弗!這是九
  種有餘依之人死時,從地獄解脫,從畜生界解脫,從餓鬼界解脫,從苦界、惡趣
  、下界解脫。舍利弗!到目前為止,這個法的教說還未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答覆過,那是什麼原因呢?不要他們聽聞這個法的教說後,引起放逸,
  舍利弗!然而,這個法的教說被我以問題的意趣說了。


[E] 《增支部10集1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48.htm

  比丘們!這十種人應受奉獻、應受供奉、應受供養、應受禮敬,為世間無上福田
  ,哪十種呢?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辟支佛;俱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
  ;達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隨信行者;皈種者。比丘們!這十種人應受奉
  獻、應受供奉、應受供養、應受禮敬,為世間無上福田。


[F] 《增支部3集2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444.htm

  舍利弗!在這裡不容易一向地記說:『這三種人中這位比較優勝、比較勝妙。』
  舍利弗!這是可能的:這位信解脫者之人會是為阿羅漢狀態的向道者,而這位身
  證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這位達到見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這
  位身證者之人會是為阿羅漢狀態的向道者,而這位信解脫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
  還者,這位達到見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這位達到見者之人會是為阿
  羅漢狀態的向道者,而這位信解脫者之人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這位身證者之人
  會是一來者或不還者。舍利弗!在這裡不容易一向地記說:『這三種人中這位比
  較優勝、比較勝妙。』


[G] 《增支部9集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63.htm

  比丘們!這九種人應受奉獻、應受供奉、應受供養、應受禮敬,為世間無上福田
  ,哪九種呢?阿羅漢、證向阿羅漢果之行者、不還者、證向不還果之行者、一來
  者、證向一來果之行者、入流者、證向入流果之行者、皈行者,比丘們!這九種
  人應受奉獻、應受供奉、應受供養、應受禮敬,為世間無上福田。

[H] 《長部2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9.htm

  道友們!住於這四種安樂實行之實踐者,有四果、四效益應可預期,哪四種呢?
  道友們!這裡,比丘以三結的滅盡,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
  岸,這是最初果、最初效益。再者,道友們!這裡,比丘以三結的滅盡,以薄貪
  瞋癡,為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致苦盡,這是第二果、第二效益。再者,
  道友們!這裡,比丘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化生者,在那裡入了究竟涅槃,為不
  從彼世轉回者,這是第三果、第三效益。再者,道友們!這裡,比丘以諸煩惱的
  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這是第
  四果、第四效益。道友們!住於這四種安樂實行之實踐者,有這四果、四效益應
  可預期。

[I]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依序是「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求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捨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J] 此於再生之前的中有狀態,即應《結經》∵之謂中般涅槃:

∴《增支部4集13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13.htm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未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未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
  捨斷呢?一來者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未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未被捨
  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未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
  捨斷呢?上流到不迴天者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
  結未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
  捨斷呢?中般涅槃者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
  被捨斷,獲得有的結未被捨斷。
  比丘們!哪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被捨斷,獲得有的結已被
  捨斷呢?阿羅漢的。比丘們!這種人的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獲得往生的結已被捨
  斷,獲得有的結已被捨斷。


[K] 佛陀《差異經第二》∵所言如下相關內容,表明三果聖者徹觀禪心三相(無常、苦、無我)而往生淨居天界;乃是異於後世《阿毗達摩》論典主張三果阿那含聖者死亡可由定心結生,而往生至色界或無色界的禪天境界:

∴《增支部4集1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6.htm

 『比丘們!這裡,某人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
  樂的初禪,在那裡,所有色之類、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識之類,他看那些
  法作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
  空的、無我的,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淨居天諸天為同伴。比丘們!這
  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再者,比丘們!這裡,某人以尋與伺的平息,……(中略)第二禪……(中略)
  第三禪……(中略)第四禪,在那裡,所有色之類、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
  識之類,他看那些法作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
  一邊的、敗壞的、空的、無我的,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淨居天諸天為
  同伴。比丘們!這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佛陀《思經》∵闡述三果聖者可以往生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處:

【三果聖者斷除思致投生,解說見於《明空蘊論》】

∴《增支部4集17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3.htm

 『比丘們!有這四種個體獲得,哪四種呢?比丘們!有以自己思致(意志)來到個體
  獲得而非其他思致;比丘們!有以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而非自己思致;比丘們
  !有以自己思致與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比丘們!有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
  思致來到個體獲得。』
  ……
 『…凡這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者,哪種天神應該被看見呢?』
 『舍利弗!到達非想非非想處的天神應該被看見。』
  ……
 『…舍利弗!這裡,某人的下分結已被捨斷,他當生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他
  樂味它、欲求它,且因它而來到幸福,在那裡,他是已住立者、勝解它者,多住
  於它者、不衰退者,當他死時,往生到與已到達非想非非想處諸天為同伴,從那
  裡死後,他是不返回此處[生命]狀態的不還者。』


[L] 《結經》∵闡說上下分結共十結:

∴《增支部10集1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45.htm

  比丘們!有這十結,哪十個呢?五下分結、五上分結。
  什麼是五下分結呢?有身見、疑、戒禁取、欲望、惡意,比丘們!這是五下分結。
  什麼是五上分結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這是五上分結。
  比丘們!這是十結。


[M] 佛陀《小經》∵即說侍者阿難,以其當時初果證量與淨信功德,未來可於三界凡世之天界轉生七次天王、即於人間也可轉生七次大王。

∴《增支部3集8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04.htm

  優陀夷!若阿難未離貪即死,以此心淨信將在天界作天王七次,即就在此贍部洲
  中也會作大王七次。優陀夷!但阿難將當生證涅槃。


[N] 佛陀《學經第二》∵說明三結(有身見、疑、戒禁取)滅盡者之去向:

∴ 《增支部3集8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11.htm

  他以三結滅盡,為最多七次者,最多七次在天上與人間流轉輪迴後,得致苦盡;
  他以三結滅盡,為良家到良家者,二、三次良家的流轉輪迴後,得致苦盡;他以
  三結滅盡,為一種子者,只再生為人一次後,得致苦盡;他以三結滅盡,以薄貪
  瞋癡,為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致苦盡。


[O] 《相應部25相應1-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36.htm

  ……………
  比丘們!凡這樣信與勝解這些法者,這被稱為已進入正性決定、已進入善士地、
  超越凡夫地的隨信行者,他不可能會造那些往生地獄、畜生界、餓鬼界的業,不
  可能到死時還不證入流果。比丘們!凡以慧這樣足夠地沈思而接受這些法者,這
  被稱為已進入正性決定、已進入善士地、超越凡夫地的隨法行者,他不可能會造
  那些往生地獄、畜生界、餓鬼界的業,不可能到死時還不證入流果。比丘們!凡
  這麼知、這麼見這些法者,這被稱為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的入流者。


[P] 《中部2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22.htm

  比丘們!法已被我這麼善解說、闡明、顯露、說明、剝掉破舊衣,當法已被我這
  麼善解說、闡明、顯露、說明、剝掉破舊衣時,凡那些煩惱已盡、已完成、應作
  已作、負擔已卸、自己利益已達成、有結已被滅盡、以究竟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對他們來說沒有輪迴的安立。……凡五下分結已被捨斷的比丘,他們全都為化
  生者,在那裡入了究竟涅槃,為不從彼世轉回者。……凡三結已被捨斷,薄貪瞋
  癡的比丘,他們全都為一來者,只來此世一回後,得致苦盡。……凡三結已被捨
  斷的比丘,他們全都為入流者,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凡隨法
  行者、隨信行者的比丘,他們全都以正覺為彼岸。……凡對我有足夠信仰、足夠
  親慕者,他們全都以天界為趣處。


[Q] 對於慧觀與止定的階段要素,佛陀《戒經》∵曾經說明慧觀修習的七覺支階段,而此《衣服經》∵七覺支階段─「念、察、勵、喜、寧、定、捨」─正相關於後世上乘論典十六觀智的證果前諸階段(詳情述於《明空蘊論》)。然而佛陀並未談論或定義「禪支」,現今佛學的禪支觀念乃是後世論典加以開創。佛陀《逐步經》∵有言及止定禪修的一些心境要素,當中幾項即有對應現今佛學禪支觀念;若取對應覺支階段可得「念、尋、伺、喜、樂、壹、捨」,而得兩者如下對應:

∴《相應部46相應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相應部46相應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4.htm
∴《中部1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覺支】:念、察、勵、喜、寧、定、捨
  【禪支】:念、尋、伺、喜、樂、壹、捨

現今佛學《阿毗達摩》禪支觀念是去「念」而取「尋、伺、喜、樂、壹、捨」,而將「捨」侷限於四禪心境;實則依照佛陀《逐步經》,捨禪支應遍於諸禪而如下表所示:

  初禪─普: 尋 伺 喜 樂 壹 捨
  初禪─優:   伺 喜 樂 壹 捨
  二禪:       喜 樂 壹 捨
  三禪:         樂 壹 捨
  四禪:           壹 捨

當代南傳上座部班迪達大師《解脫道上》∵,乃以論典禪支觀念而闡述觀智階段的慧觀體驗,也就是以禪支階段來說明對應的覺支階段體驗。在壹心專注上,觀慧覺支(剎那定)與止定禪支(安止定)是有相應類似的修行階段體驗。所以此處乃簡化以現今佛學較為熟悉的禪支次第,來闡述於解脫流上昇轉生對應的覺支階段,即如下表:

∴《解脫道上》 https://reurl.cc/Dged1Q

 【□】:禪支階段

 (對應覺支)  察、勵、喜、寧、捨
  初禪─普: 【尋】伺 喜 樂 捨
  初禪─優:   【伺】喜 樂 捨
  二禪:       【喜】樂 捨
  三禪:         【樂】捨
  四禪:           【捨】


2021年8月29日

[心得] 佛法修行可能會有的體證誤見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30233178.A.4D8.html


在此簡要略說一些在佛法修行中可能會發生的錯誤體證見地:

【神通】

○修行者在觀察欲界時,以為欲界最高天是 他化自在天,而將 他化自在天 之上的 欲界頂主宰天 當作是超越欲界的淨土世界,或是梵天界。然而欲界頂主宰天的天神眾還有男女相及鼻舌二識(嗅覺、味覺),還是屬於欲界。

○修行者在觀察色界時,以為有身體形貌的梵天就是全部色界,而將本無身體形貌(二禪光相、三禪淨相、四禪宇相)的其上色界天當作無色界,而將無色界當作是超脫三界的解脫境界。

○修行者在觀察色界時,以為四禪宇相天神之以宇宙空間為身,就是無色界,而將無色界當作是超脫三界的解脫境界。


【定境】

○修行者在證初禪以為是得初果,如是依次以為證二禪是得二果,證三禪是得三果,證四禪是得四果,依四禪定心往生四禪宇天界,依宇宙空間為身而誤認是得究竟解脫。

○修行者在修定過程,以心解脫的八解脫階段昇級,以第一解脫為我相,以第二解脫為人相,以第三解脫為眾生相,以第四解脫為壽命相,而誤以為第五解脫為究竟涅槃解脫相。

○修行者在證定過程,誤以為證空無邊處是證阿羅漢境界之明空。

○修行者在證定過程,誤以為證識無邊處是證佛境界之根本智慧圓覺心。


【慧境】

○修行者在修慧過程,墮入失念昏沉的有分心流(熟睡即是),誤認是無想定或滅盡定。
 墮入失念昏沉是一切不知。
 無想定是清楚明白而止息一切妄心的定境,還有心念流,不是一切不知。
 滅盡定是清楚明白而止息一切心念的定境,斷除心念流,不能用知或不知來描述。

 滅盡定才是真正達抵無餘涅槃境界,唯有三果或四果聖者能入。
 三果滅盡定就如渴者已抵井泉可以望聞甘涼,但還無法喝到。
 四果滅盡定就如渴者已達井泉,已喝已浴井泉甘涼。

○修行者在修慧過程,以無想定境為究竟涅槃或滅盡定,而誤以為證阿羅漢解脫。

○修行者在修慧證果過程,誤以證無想定為證初果,從而循序以證初果為證二果,以證二果為證三果,以證三果為證四果,最後以為已證阿羅漢而此生修證止於三果。


----------------------

在阿含經中,無想定就是指無相定、無相心定(因為都是慧觀入定)。因為修行慧觀最初入的定境,就是後世論典所謂的「無想定」,若是繼續修行增進慧覺,就會逐步由初果定到二果定到三果定到四果定(證阿羅漢)。在北傳阿含經皆稱之為無想定、無想三昧;在南傳巴利佛典稱為無相定、無相心定、無相心解脫。南傳巴利佛典並沒有「無想定」一詞,只有「無想天」一詞。

以下是阿含經中記載擅長無想定的出家眾:
《增壹阿含4品8經》『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
《增壹阿含5品4經》『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
《增壹阿含7品3經》『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

以下是說明入無想定是想知不滅:
《中阿含210經》《中阿含211經》
「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上文謂「知」,是指「受」)

  「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
   是謂:二因二緣住無想定。」
  「有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云何為三?
   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無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處緣命根,
   是謂: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

《中部43經》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與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
   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先前的準備[持續多久],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作意一切相與不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

諸果果定(無相心定)的聖道心路(心識流),可見南傳《阿毗達摩‧攝路分別品》

虛雲老和尚開悟時作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虛空粉碎也」就是修行慧觀的初步入無相定(無想定)乃致,「狂心當下息」就是妄心止息而顯現不動涅槃心境(念無相界的心識流)。這就是證無想定的境界(大乘八地菩薩不動地的境界),但還未證初果。南傳會由此等慧境再繼續深入修行慧觀至證初二三四果。北傳藏傳則是保任此等慧境,轉向定境而致廣大境界,由十地菩薩海印三眛到等覺菩薩金剛喻定。(真正成佛是與成阿羅漢一樣,都是慧觀成就,不是修定成就)。

----------------------

我前面原意是要說,誤以為阿羅漢境界有明空;實際上證阿羅漢與明空沒有關係。
同樣是說,誤以為成佛有圓覺心;實際上成佛與圓覺心沒有關係。

----------------------

三果阿那含才能真正沒有嗔心,四果阿羅漢才能真正沒有慢心。
如果還有「忍」(忍辱)的心,就不是真正沒有。

2021年8月28日

[問卦] 為什麼伊斯蘭教比較容易極端激進化?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web.cc/bbs/Gossiping/M.1630147401.A.A41


您問錯問題囉!其實偏激極端化不只有伊斯蘭教,歷史上的一神教都會如此!

從猶太教開始信奉上帝就是,現今猶太人認定的上帝應許之地─目前以色列一帶,最早是有原住民迦南人在此建城居住,古代猶太人出埃及後到此屠殺奪城建國,這些事都記載在舊約聖經,是猶太人自豪的奉上帝之名的征服事蹟。這可是奉上帝之名以屠城搶地而傳頌子孫的所謂正義史事。

其次,基督教剛傳佈到羅馬帝國時,也被多數帝國民眾視為偏激極端。因為當時羅馬帝國是多神教的宗教自由,但基督教是一神教而有極強排他性。基督教徒攻擊其他宗教是崇拜偶像的邪教,以致屢犯眾怒而被迫害。

後來當基督教勢力強大後,隨即基督教徒開始淨化(不只迫害)帝國境內宗教信仰,其他宗教教徒若不改信基督教,就會遭到消滅,至於異教信仰的教士與神殿更要摧毀。基督教最後同化整個羅馬帝國,可不是只用精神感召,還用上了肉體消滅。那些原先羅馬帝國信仰的希臘羅馬諸神殿,紛紛逐步遭到狂熱教徒的瘋狂摧毀。屠殺異教徒,建立死亡集中營,焚燒藏有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圖書館。反對基督教徒瘋狂行為的哲學家也被群眾殺死,譬如西元415年

 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基督暴徒在主教 Cyrillus 的挑動下,在復活節前幾天襲擊
 美麗的著名女哲學家 Hypatia,將其活活撕碎。暴徒抬著她的屍體碎片在亞歷山大城
 遊街示眾,然後在一個叫作 Kynaron 的地方把她和她的書一齊燒掉。8月30日,北非
 開始對所有異教徒祭司的新一輪迫害,他們不是被釘上十字架就是被活活燒死。

古歐亞非的多神信仰,並不是在基督教的精神感召下被同化的,而是在暴力下被消滅的!基督教之所以傳佈歐洲,也是涉及武力壓迫,當時北方東方異教徒領域的王公貴族,受到來自南方西方的基督教徒以上帝之名征服異教徒的壓力,所以紛紛逐漸改信基督教。所以基督教的傳佈壯大歷程,其實也與伊斯蘭教一樣,都是充滿血腥與暴力。這是一神教傳統都會有的黑暗歷史,下文可見基督教是如何消滅異教的歷史事蹟:

〈基督教摧毀古代文明的編年紀事〉
https://read01.com/aAooJm.html


●然後再看一個歷史案例,美國建國前的清教徒移民如何以上帝之名屠殺印第安人

在今天的馬薩諸塞州境內,殖民地的早期基督徒進行了一場種族大屠殺,這在歷史上被稱為 Pequot 戰爭。大屠殺的兇手是因為自己遭受宗教迫害而從故鄉英格蘭逃到新英格蘭的清教徒。當清教徒們發現一個可能是被 Narragansett 勇士殺死的英國人的時候,他們一定要見血。儘管 Narragansett 的酋長請求饒恕,他們還是開始進攻。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們在進發途中似乎忘記了自己行動的目的:稍後,當與Narragansett 長期有仇的 Pequot 部落中的幾個成員向他們打招呼時,清教徒軍隊向他們發起攻擊,燒掉了他們的村莊。

清教徒司令 John Mason 在一次屠殺後寫道:「這真是上帝(Almighty)對他們的靈的可怖打擊,他們從我們身邊逃走奔入那火焰,許多人就那麼死了……上帝在他們之上,嘲笑他的敵人和他選民的敵人,讓他們變成熊熊燃燒的火爐……上帝審判這些異教徒,把這地方充滿了屍體:男人,女人,孩子。」 [SH113-114]

「上帝很愉悅地打我們敵人的屁股,把他們的土地賜予我們為業」 ("the Lord was pleased to smite our Enemies in the hinder Parts, and to give us their land for an inheritance". [SH111].因為他的讀者們都很熟悉申命記,Mason沒有必要引用下面的字句:「 但這些國民的城,耶和華你神既賜你為業,其中凡有氣息的,一個不可存留,而是要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 …… 都滅絕淨盡……」(申命記20)

Mason 的同伙 Underhill 回憶道:「年輕士兵對眼前的血腥景象感到悲哀」,但是,他安慰他的讀者:「有時聖經宣稱說女人和孩子必須和他們的父母同亡。」 ("sometimes the Scripture declareth women and children must perish with their parents"). [SH114]

其他的印第安人成了精心策劃的變態毒殺的犧牲品。殖民者甚至訓練專門的狗,用以獵殺印第安人、用於將兒童從他們母親的懷抱中拉出來咬爛,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英國獵狗用於追擊他們,Mastives 用於抓咬」。在這方面,清教徒們受了他們的西班牙同代人所用的方法的啟發。屠殺就這樣進行,直到 Pequot 幾乎被滅絕。[SH107-119]

幸存的少數印第安人被「作為奴隸分配給殖民者。John Endicott 和他的牧師寫信給總督要求分享一部分俘虜,特別是一個年輕女人或女孩兒以及一個男孩兒,如果你認為還不錯的話」('a young woman or girle and a boy if you thinke good')。 [SH115]

另外的印第安部落遭受了同樣的命運。

虔新基督教的種族滅絕者如此評論:「上帝的旨意最終將會給我們權力,使我們說:他的善是多麼偉大!他的榮耀是多麼偉大!」 ("God's Will, which will at last give us cause to say: How Great is His Goodness! and How Great is his Beauty!")「我們的主耶穌還是讓他們低下頭、舔灰塵!」 ("Thus doth the Lord Jesus make them to bow before him, and to lick the Dust!") [TA]

如同今天一樣,為了上帝更高的榮耀,或者為了在異教徒面前取得優勢,當時的基督徒們允許欺騙:簽署和平協約的目的,就已經是撕毀協約,比如,維吉尼亞國會就建議,當印第安人「通過簽署協約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就不僅有了襲擊他們的優勢,而且還可以收割他們的玉米」。("[when the Indians] grow secure uppon the treatie, we shall have the better Advantage both to surprise them, & cutt downe theire Corne.") [SH106]

1642年,大約60名全副武裝的英國人將800名手無寸鐵的印第安男女老少砍成了碎塊。

1675-1676年的"King Philip's War"期間,一次大屠殺中就「有大約600名印第安人被殺,波士頓第二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師 Cotton Mather 後來把這次屠殺形容為『烤肉晚會』 ('barbeque') 」。[SH115]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新 Hampshire 西部和 Vermont 的 Abenaki 人大約有1萬2千人,不到半個世紀,他們還剩下大約 250人,被滅亡 98%;Pocumtuck 人口超過1萬8千,50年後,他們的人口降到了 920人,95%的人被消滅;Quiripi-Unquachog 人大約有3萬,50年後,他們還剩下1500人,95%被消滅;馬薩諸塞人口至少4萬4千,50年後還剩下不到6千人,81%被消滅。[SH118]

這只是生活在基督徒到達前的北美大陸的眾多部落中的幾個,而這一切都發生在1677-1678年的天花大傳染之前,血腥大屠殺才剛剛開始。

〈基督教信仰的受害者〉(Kelsos著,鄉下人進城譯)

https://blog.xuite.net/sowhat2002002/hkblog/89160071


2021年8月26日

[問卦] 女人 年齡真的很現實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根據《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
 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
 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
 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女人身體變化是以七年為一階段,十四歲月經來開始發育,二十一歲成熟。事實上女人從二十一歲到二十八歲是人生最成熟美麗也最是適合孕育孩子的時期。二十八歲以後,美貌雖在但已開始消退,孕育孩子的能力也是。

2021年8月25日

[請益] 關於密宗的即身成佛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已因不符版規自刪)
  https://www.pttweb.cc/bbs/Buddhism/M.1629899616.A.184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6.htm

長部26經/轉輪王經

  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將[只]有三種病:欲求、飢餓、老。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這閻浮洲將是成功的與繁榮的,村落、城鎮、王都[間]雞可飛抵。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我想這閻浮洲將被人類充滿成為無間隔的,猶如蘆葦林或葦林。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這波羅奈將是名為給度麼低的王都,是成功的、繁榮的、人多的、人雜亂的、豊饒的。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在這閻浮洲中將有八萬四千城市,給度麼低王都為上首。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給度麼低王都中將會出現名為螺的轉輪王,如法的法王,征服四方,達成國土安定,具備七寶。他將會有這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屋主寶、第七主兵臣寶,他將會有超過千位勇敢的、英勇姿態的、碎破敵對者的兒子,他以非杖、非刀,以法征服這土地直到海邊而居住。彌勒佛的出現

  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名為彌勒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出現於世間,猶如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的我出現於世間,他以證智自作證後,將為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門、婆羅門的世代;包括諸天、人宣說,猶如現在我以證智自作證後,為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門、婆羅門的世代;包括諸天、人宣說,他將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宣說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猶如現在我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宣說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他將照顧數千位比丘僧團,猶如現在我照顧數百位比丘僧團。

  比丘們!那時,名叫螺的國王重建玻那大王所建的宮殿,那個宮殿建好後他[先]居住,而後他施與、開放給沙門、婆羅門、貧民、旅人、流浪者、乞丐。給與布施後,將會在彌勒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面前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當他這樣出家時,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將會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那個無上梵行目標。

---------------------------------------------------

一個世界只會有一尊佛來開創教化佛法,其後教化傳續其間的修行成就者都是聲聞弟子。下一尊佛是在人間世界已無佛法的時代,出現於世而再開創佛法教化的時代傳統。佛不會變成菩薩,因為祂在教化結束後已經入滅涅槃,不會再返輪迴塵世。

大乘所謂的文殊菩薩會由佛返回,是因大乘密乘定義的「佛」並沒有真正脫離輪迴。大乘密乘的修行成佛,其實尚未證得初果,也還沒真正脫離輪迴。

---------------------------------------------------

密乘的即身成佛,是修行成就欲界頂主宰天神身,在欲界頂可以開創諸佛淨土世界。密乘虹光身成就,就是投生到欲界頂主宰天神的世界。密乘定義的「佛」,就是兼具定慧的欲界頂主宰天神,所以才可即身成佛。這種「佛」並沒有真正脫離輪迴,也不是釋尊佛陀定義的佛,所以才有天界淨土。

大乘密乘修行慧覺未達初果,而是在初果前的無想定對應慧境階段。這種無想定對應慧境階段,就是禪宗所謂明心見性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乘密乘明心見性後還需要保任功夫,唯恐退失,因為未證初果。

大乘密乘修行廣大自性境界,其實是在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是誤將證空無邊處以為是阿羅漢,誤將證識無邊處以為是佛。大乘密乘講的自性是佛,就是誤將識無邊處的心識以為就是佛心。這是由於大乘密乘修行雖然高深,卻是尚未真正深入達及釋尊佛陀教導的解脫入流聖道。所以說,大乘密乘的修行境界只是修行解脫途中的化城而已,尚未真正入解脫流。才會有可以即身成佛的誤解,一旦真正了知解脫真諦,就會知道那些還是化境而已。

大乘密乘的諸佛菩薩就是修行尚未入解脫流,自認成就,卻尚還沉迷化境的高深修行者。


2021年8月16日

[試稿]《眾生界論》淨居品

 ◎發表於 PTT BBS 中國版 China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9105333.A.87F.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淨居品


  淨居天共有五層,漢傳又稱「五不還天」,是三果阿那含聖者的往生境界;非是一般輪迴眾生神通可至,只有三果阿那含與四果阿羅漢才能到達拜訪[A]。舊譯「淨居天」之「淨」的巴利文 suddha 意謂“清純之淨”,三禪「淨默天」之「淨」的巴利文 subha 意謂“美妙之淨”,兩者之「淨」在巴利文原義上乃是有所不同,只是傳統漢譯皆同取「淨」字對應。淨居天與淨天界皆是微妙淨色所成界域,然而淨居天較淨天界更為微妙清淨。淨居天環境也是色界型態,但卻不在色界禪天之中;因為色界禪天是以禪定定心往生,而淨居天則是以三果阿那含之慧觀智心往生,二者結生成界有所不同。

三果阿那含因為已經徹觀一切有相生滅,斷除思致投生;除了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其餘一切三界心(欲界心、色界定心、無色界定心)都不再導致結生,但又尚未斷盡生死後有,而只能依其慧觀智心往生淨居天界[B]。「阿那含」是巴利文 anāgāmi 的音譯,義譯是為「不來」,也就是意指其下一生除了非想非非想處,不再投生於一般眾生輪迴世界,其他只會往生到淨居天界,或證四果阿羅漢而入滅涅槃。佛陀《果經第二》[C]即言三果聖者之最後輪迴歷程:

 『如果在當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
  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中般涅槃者、為生般涅槃者、
  為無行般涅槃者、為有行般涅槃者、為上流到阿迦膩吒者。』

乃在說明三果聖者滅盡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嗔),若是當生至死都未證四果阿羅漢之完全智,則會在死後轉生之間證阿羅漢以「中般涅槃」,或轉生時證阿羅漢以「生般涅槃」,或轉生後的生涯自然隨緣證阿羅漢以「無行般涅槃」,或轉生後的生涯努力修行證阿羅漢以「有行般涅槃」,或轉生後的生涯最終是在淨居天界由低至高而層層轉生上流至最高的阿迦膩吒天(可能跳層轉生)。三果阿那含聖者在阿迦膩吒天壽終死亡,即自然證阿羅漢而般涅槃。所以巴利文 akaniṭṭha 音譯「阿迦膩吒」,原義是謂以後不再出生,可譯「不迴天」代表不再輪迴,其漢傳經典之舊義譯名「色究竟天」乃是錯譯[D]。淨居天界五層由低至高的原名正確譯涵為:

(1)無煩天 Aviha,意謂此天慧觀不會厭煩

   a(不)+ viha{ni}(除去);引申為不厭煩

(2)無擾天 Atappa,意謂此天慧觀不會困擾,舊譯「無熱天」不能切合原義。
   a(不)+ tappa{ti}(燃燒、折磨、干擾):引申為不困擾

(3)善現天 Sudassa,意謂此天善於呈現慧觀對象。
   su(善)+ dassa(被見):引申為善於顯現被見目標

(4)善見天 Sudassī,意謂此天善於徹見慧觀對象。
   su(善)+ dassī(即見):引申為善於當下觀見目標

(5)不迴天 Akaniṭṭha,意謂此天死後不再輪迴出生,自然入滅而般涅槃。
   a(不)+ kaniṭṭha(後來出生、年齡較小、較年輕):引申為不再出生

三果聖者因為自然保有三果生滅觀智的生命境界,慧觀功夫已可徹觀諸蘊至於捨離思致結生境界,所以不受凡俗死心境界牽引而轉生於思致三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B];若未證四果阿羅漢入滅無餘涅槃,則即以其未證四果而由三果至四果向之慧觀智心覺支階段而往生淨居天界對應層次,其覺支階段可對應於相關禪支階段[E],而有如下五層淨居天界:

(1)無煩天─尋─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三果尋禪支階段
         三果生滅觀智的初禪覺支前階段,故於瞄準慧觀對象不起厭煩。

(2)無擾天─伺─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三果伺禪支階段
         三果生滅觀智的初禪覺支後階段,故於追隨慧觀對象不起困擾。

(3)善現天─喜─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三果喜禪支及其後三果禪支階段
         三果生滅觀智的二禪覺支階段及其後階段,故而善於呈現慧觀對象。

(4)善見天─樂─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四果向之樂禪支階段
         四果向生滅觀智的三禪覺支階段,故而善於徹見慧觀對象。

(5)不迴天─捨─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四果向之捨禪支階段
         四果向壞滅觀智及其後的四禪覺支階段,此天死亡自然入滅般涅槃。

淨居天界的五層生命境界,正對應著由三果阿那含取證四果阿羅漢之修慧過程的觀智進階。佛陀所謂「上流到阿迦膩吒」,就是淨居天眾即使不作任何慧觀修行努力,也會於轉生階段自然提昇觀智,逐步層層上流轉生,最終到達阿迦膩吒天(不迴天),即會自然於壽終後證阿羅漢而入滅般涅槃;當然若在淨居天界憑藉修慧努力,也可跳層轉生或直證阿羅漢而入滅無餘涅槃。

淨居天界因為不於三界結生,故其生命境界不同於色界、無色界的依於定境表現,而是依於慧境表現。三果阿那含已捨離欲界貪嗔,而其慧境禪定是未至初禪定境的剎那定;故而淨居天境界在身心體性上類似初禪梵眾境界,是無男女相的種種無性生命個體,原生具備身體形貌,稱為「淨居天身」「淨居身天」suddhāvāsakāyikā[G],而非如二三四禪天境界會有個體融合為一或群體共同意識的生命境界。所以淨居天界生命個體境界類似色界梵天,但是身心生活環境較之色界梵天更為精微淨妙,乃是超脫色界淨天的清淨色界生命境界;而其淨居天壽雖較色界淨默天壽四劫為長,應該可能至多同於四禪宇果天壽之五百劫,因其色身尚受色界質能的重力場界影響[H]。



--------------------------------------

[A] 《譬喻大經》∵末段記載佛陀曾經獨居深思往世未能拜訪淨居天界;故而特意神通到訪淨居天界,由最低層之無煩天,帶領淨居天眾逐層拜訪至最高之不迴天。

∴《長部1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4.htm


[B] 佛陀《差異經第二》∵所言如下相關內容,表明三果聖者徹觀禪心三相(無常、苦、無我)而往生淨居天界;乃是異於後世《阿毗達摩》論典主張三果阿那含聖者死亡可由定心結生,而往生至色界或無色界的禪天境界:

∴《增支部4集12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706.htm

 『比丘們!這裡,某人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
  樂的初禪,在那裡,所有色之類、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識之類,他看那些
  法作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
  空的、無我的,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淨居天諸天為同伴。比丘們!這
  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再者,比丘們!這裡,某人以尋與伺的平息,……(中略)第二禪……(中略)
  第三禪……(中略)第四禪,在那裡,所有色之類、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
  識之類,他看那些法作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
  一邊的、敗壞的、空的、無我的,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淨居天諸天為
  同伴。比丘們!這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佛陀《思經》∵闡述三果聖者可以往生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處:

【三果聖者斷除思致投生,解說見於《明空蘊論》】

∴《增支部4集17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3.htm

 『比丘們!有這四種個體獲得,哪四種呢?比丘們!有以自己思致(意志)來到個體
  獲得而非其他思致;比丘們!有以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而非自己思致;比丘們
  !有以自己思致與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比丘們!有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
  思致來到個體獲得。』
  ……
 『…凡這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者,哪種天神應該被看見呢?』
 『舍利弗!到達非想非非想處的天神應該被看見。』
  ……
 『…舍利弗!這裡,某人的下分結已被捨斷,他當生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他
  樂味它、欲求它,且因它而來到幸福,在那裡,他是已住立者、勝解它者,多住
  於它者、不衰退者,當他死時,往生到與已到達非想非非想處諸天為同伴,從那
  裡死後,他是不返回此處[生命]狀態的不還者。』


[C]《相應部48相應6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18.htm


[D] akaniṭṭha 此詞被漢傳佛教錯譯為「色究竟天」,可能是由於 kaniṭṭha 的印度詞語意義「後來出生」也是「年齡小」「較年輕」的意涵,從而加上字首「a」否定的 akaniṭṭha 便被解釋成「非較年輕」而為「最年長的」,又因此引申成為「最究竟的」。然而其天在於色界,並非至於無色界之上,最高只能作為色界究竟之天,因而譯為「色究竟天」。後世漢傳佛學典籍,以訛傳訛去加以解釋,乃有錯誤訓詁 akaniṭṭha 而曲解譯義,《慧苑音義》有謂『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者,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以最終極也。』,《玄應音義》有謂『經中或作阿迦尼沙託,或作尼師吒,或作貳吒,皆訛也,正云阿迦扼瑟搋。譯云:阿伽,言質礙。扼瑟搋,言究竟。謂色究竟天也。』,實則其印度詞語之字根原義皆無「色」或「究竟」之意。後世偽造佛說之漢傳《楞嚴經》,據此更是想像出現佛陀依照錯譯漢詞來解釋此天境界的經文內容:『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E] 對於慧觀與止定的階段要素,佛陀《戒經》∵曾經說明慧觀修習的七覺支階段,而此《衣服經》∵七覺支階段─「念、察、勵、喜、寧、定、捨」─正相關於後世上乘論典十六觀智的證果前諸階段(詳情述於《明空蘊論》)。然而佛陀並未談論或定義「禪支」,現今佛學的禪支觀念乃是後世論典加以開創。佛陀《逐步經》∵有言及止定禪修的一些心境要素,當中幾項即有對應現今佛學禪支觀念;若取對應覺支階段可得「念、尋、伺、喜、樂、壹、捨」,而得兩者如下對應:

∴《相應部46相應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相應部46相應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4.htm
∴《中部1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覺支】:念、察、勵、喜、寧、定、捨
  【禪支】:念、尋、伺、喜、樂、壹、捨

現今佛學《阿毗達摩》禪支觀念是去「念」而取「尋、伺、喜、樂、壹、捨」,而將「捨」侷限於四禪心境;實則依照佛陀《逐步經》,捨禪支應遍於諸禪而如下表所示:

   初禪─普: 尋 伺 喜 樂 壹 捨
   初禪─優:   伺 喜 樂 壹 捨
   二禪:       喜 樂 壹 捨
   三禪:         樂 壹 捨
   四禪:           壹 捨

當代南傳上座部班迪達大師《解脫道上》∵,乃以論典禪支觀念而闡述觀智階段的慧觀體驗,也就是以禪支階段來說明對應的覺支階段體驗。在壹心專注上,觀慧覺支(剎那定)與止定禪支(安止定)是有相應類似的修行階段體驗。所以此處乃簡化以現今佛學較為熟悉的禪支次第,來闡述淨居天界上流轉生對應的覺支階段,即如下表:

∴《解脫道上》 https://reurl.cc/Dged1Q

  【□】:禪支階段

  (對應覺支)  察、勵、喜、寧、捨
   初禪─普: 【尋】伺 喜 樂 捨
   初禪─優:   【伺】喜 樂 捨
   二禪:       【喜】樂 捨
   三禪:         【樂】捨
   四禪:           【捨】


[G] 「suddhāvāsakāyikā」此詞見於《集會經》∵

∴《相應部1相應3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037.htm


[H] 巴利四部佛典並未記載佛陀講述淨居天壽,然而《譬喻大經》∵記載目前一些淨居天神壽數到達九十一劫之久。《如手經》∵記載一位淨居天神來訪人間禮敬佛陀,因為自身細微而下沉,直到佛陀指示祂將天身化成粗糙才能停留;這可能就相關於暗物質受重力作用,而不受電磁力作用,要轉成感應電磁作用(粗糙化)才能受電磁場作用而可停留地面。如此可見淨居天界之色界超脫程度,尚近三禪淨界而不及四禪宇界。

∴《長部1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4.htm
∴《增支部3集12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51.htm


2021年8月12日

[心得] 關於「覺慧」一詞的佛學定義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768452.A.E0D.html


關於版友質疑「覺慧」的定義問題。

首先,在佛學辭典上並查不到「覺慧」此詞的條目,只有涉及「覺慧」此詞的內容。因為「覺慧」一詞在現今佛學並沒有正式嚴格定義。

茲於《一行佛學辭典搜尋》上的的相關搜尋結果: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8%A6%BA%E6%85%A7

◎在這些相關內容中,「覺慧」本義是指:覺悟之慧、覺性之慧。譬如:

《圓覺經》「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舊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遠行地,以廣大之覺慧,善觀諸法。』

《順正理論》卷四十五「迷於所緣,能害自身正覺慧故。」

《大毗婆沙論》十五卷十四頁『此問能引義利,能引善法,隨順梵行,

              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故此問,應一向記。』

《瑜伽二十九卷》十一頁『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
            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

◎但「覺慧」有時也會引申作為:覺知之慧;而用指瞭解知識的智慧。譬如:

《望月大辭典》『名(梵 nāma,藏 min%),心不相應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
        百法之一。指依語音呼召物而令人生起覺慧者。
        上文旨在說明聲不能詮義,名能詮義而令人生覺慧』

《瑜伽四十五卷》二頁『無礙慧者:謂於此中無退轉智。常善說者:由具四種無礙解故;
常能善說。若於所依無礙覺慧;名法無礙。於法異門,無罣礙故。若於能依無礙覺慧,
名義無礙。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無罣礙故。或於諸法別義意趣,無罣礙故。若於其言無
礙覺慧,名訓詞無礙。於諸國土各別境界種種言詞,隨自展轉異想隨說,無罣礙故。或
於諸法訓釋言詞,無罣礙故。若於分析諸法智中無礙覺慧,名辯說無礙。於能辯析諸法
智中,無罣礙故。

《瑜伽九十九卷》五頁『又彼略由四因緣故,犯所犯罪。一、無知故。二、放逸故。三
、煩惱盛故。四、輕慢故。云何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不審聽
聞,不善領悟。彼無解了,無有覺慧,無所知故;於其所犯,起無犯想;而犯眾罪。如
是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云何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
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無所知,而犯
眾罪。如是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云何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其所犯
,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彼本性貪瞋癡等,極為猛利。彼由猛利貪瞋癡故
;雖知是事所不應為;煩惱纏逼,不自在故;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輕慢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
而彼信解,極為下劣,無有強盛宿善因行。

◎而本人所謂「覺慧」是取其本義「覺悟之慧」,而以與南傳所謂「觀智」對照意義。

「觀智」進階是對應於修觀至觀定成就的各階段,相關南傳上座部的十六觀智。
「覺慧」進階是對應於慧觀由無果到四果的各階段,相關諸果不同階段的覺悟之慧: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無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這覺慧進階,就是我以前曾在《法鏡蘊論》稿中寫過,只是當時還沒使用「覺慧」此詞。以上就是本人使用「覺慧」定義的佛學來由,謝謝!

------------------------------------------------------

我看佛學定義,三慧應是聞慧、思慧、修慧。我對「覺慧」的定義層次是在修慧。初二三四果覺慧,就是諸果各有其不同階段證慧。

無想定入的無相界是見不到生滅的,就像諸果果定見不到生滅是一樣的。

------------------------------------------------------

《增支部4集159經/比丘尼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41.htm

這部經典記載阿難告訴一名比丘尼,性交是會破壞修行解脫的。

 『姊妹!這個身體經由性交生成,但關於性交,橋的破壞為世尊所說。』


2021年8月10日

[討論] 止定與觀定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594757.A.32E.html


定境可以分為止定(由止而入)與觀定(由觀而入):

由止而入,就是要作意壹止某相,譬如四禪八定的禪相,或如密宗觀想的種種壇城相。相愈複雜,定境愈低,相愈心空,定境愈高。為什麼要作意?因為一般不作意時,就是心意亂飄,五蓋障礙現起。譬如一般人努力不作意的狀態,往往落入昏沉睡眠的有分心流而已;那是昏沉,不是定境!

所以由止而入,就是必須作意壹止某相,如此定境只能落於有相界。有相界最高的想,就是「什麼想都沒有」的想,就是空無邊處。有相界最高的存在(相,因為已超越想而不能算是想),就是非想非非想處。作意而入的定境,只能落於有相界;因為心識作意,只能直接契入作意於相,而不能直接契入作意於無相!

那麼要如何進入無相界呢?就是佛陀在《相應部40相應9經/無相的詢問經》
講的方法:『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這方法不是「不作意」,而是「以一切相的不作意」,也就是要脫離一切有相。實修方法就是慧觀諸行生滅,當行者可見生滅現起,代表無相界已經顯現;因為無相界開始顯現,行者才會觀見個個有相之間的生滅分界。然後行者體察一切有相的無常、苦、無我。行者繼續專注觀察生滅,依於體察無常或苦或無我而觀諸行生滅,以體察無常而觀是無相三昧;以體察苦而觀是無願三昧,以體察無我而觀是空三昧。行者可以隨其因緣而任選一三昧途徑脫離有相,隨著無相界顯現增長,有相界生滅會逐漸成為壞滅─一閃即逝,只見一切有相不斷壞滅逝去。最終突然一切生滅完全止息,行者心識脫離有相界而進入後安住於無相界,這就是佛陀所謂『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此無相界就是《阿毗達摩》所謂心識安住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無想定及初二三四果的果定境界。對應佛陀於《中部1經/根本法門經》所述

無想定就相應於「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初二三果定就相應於「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最初階的一般阿羅漢的四果果定就相應於「以煩惱已盡之力的第三理趣階位」。
然後在從阿羅漢到佛的對於無相界涅槃,經中都說:

 「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思量涅槃、不在涅槃中思量、
  不從涅槃思量、不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歡喜涅槃」

阿羅漢入滅解脫後的境界,並不是住於四果果定的無相涅槃境界,也不是大乘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無住涅槃境界。這就相關,解脫者的無餘涅槃,不是住於有相界,不是住於無相界,不是既住於有相界也住於無相界,不是既不住於有相界也不住於無相界,那不是以言語表達或意識想像可以完整直接描述的境界。

以上就是所有止觀修行的定境相關說明,

-----------------------------------------------------

作意不能直接契入無相界,而是要「不作意一切相」才能契入;契入無相界,然後才能作意無相界。所以於無相心解脫,才會說「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無相心定在操作上就是作意於無相界。所以無相心解脫的入定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

無相界就是《阿毗達摩論》中講的涅槃對象,無相心定就是《阿毗達摩論》中講的果定。

只要是可以直接作意契入的空無對象,都還是處於有相界,譬如四空定之相。

關於無相心定的解說,可見《中部43經》下述內容:[等至(入定)、持續(住定)]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3.htm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與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
   先前的準備[持續多久],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作意一切相與不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

  ………

   學友!而什麼是無相心解脫呢?
   學友!這裡,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學友!這被稱為無相心解脫。

-----------------------------------------------------

是慧觀入無想定或無相心定,不是在無想定或無相心定中修習慧觀。初果聖者也無法在初果果定中修習慧觀達到二果,祂必須退出初果果定才能修習朝向二果的慧觀。

-----------------------------------------------------

無想天浪費時間是因為其一生都不動在定中,不像其他長壽天的投生定心只是潛意識有分心流,還可以現起許多意識心流生活學習。

-----------------------------------------------------

無想定是觀禪的最初定境。
觀禪共有五類定境,由低至高是無想定、初果果定、二果果定、三果果定、四果果定。
這些果定如果還要細分,還可分為無相心定、無願心定、空心定,
但一般常是都稱為無相心定。

-----------------------------------------------------

南傳沒說無想定,因為不重視,南傳只重視初二三四果定。無想定緣的就是涅槃相。阿羅漢不會因為入四果果定就喪失作為阿羅漢的覺慧,入無想定亦然。

但止定是以凡心而緣,觀定不是以凡心而緣。

無相心定的果定境界就是慧境,只能以慧觀進入,無想定境亦然。

無想定不是色界四禪,但觀禪入定在覺支程度上會達到對應四禪的程度。

最高的想是「無所有處」─沒有想的想。超越無所有處,就是體驗無所有處的心,是「非想非非想處」,這是印度文化的表達。印度文化是這樣分析事物,譬如A,其否定是非A,其聯合是A與非A;跳出於外的超越,就是非A與非非A。「非想非非想」就是這樣取名。「無想天」其實也不是正確翻譯,正確翻譯是「無想眾生」,因為並不存在有天的外境。無相心定就是有覺慧才能生起的定,無想定亦然。

-----------------------------------------------------

南傳論師也會有搞錯或不足之處。
譬如我在《眾生界論》色界品(0)導論,就舉證《阿毗達摩》內容違背巴利四部佛典,如

[0B] 譬如《阿毗達摩》〈攝離路分別品〉說明大梵天壽命為一中劫,光音天壽命為八
大劫,遍淨天壽命為六十四大劫;然而巴利四部佛典《差異經第一》∵卻記載梵身天壽
命為一(大)劫,光音天壽命為二(大)劫,遍淨天壽命為四(大)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

心一境性是有心定的禪支,一心作意於對象。複雜對象難入色界禪定而多落欲界定,單純對象可入色界禪定,無色界禪定必須作意空無對象,但這三界定境都還落在生滅範疇,定心皆屬世間心。

無相心定不落生滅範疇,依《阿毗達摩論》是以出世心緣涅槃而住;還是有心定,但其定心並非世間心。

滅盡定(想受滅定)是唯一的無心定,入滅盡定即心停,要等出定才會再度起心。

所有入定都是以設定心念進入,入無相心定會生起出世間心,入滅盡定會停止一切心念。

四空定與無相心定都有心念覺知,四空定是有生滅的覺知,無相心定是無生滅的覺知。上述講的生滅是就根本而言,並非就是行者體驗,沒有觀智的行者在四空定會不見生滅。

至於滅盡定沒有心念覺知,但並非就是沒有覺知,這是接近無餘涅槃的體驗。三果滅盡定還有障礙,四果滅盡定就是等同無餘涅槃體驗,所以能入滅盡定的阿羅漢才被稱為俱解脫者。

心念覺知的體驗是受五蘊限制的障礙束縛,脫離五蘊障礙的徹底自由自在就是無餘涅槃。輪回生命不斷延續的心念覺知,就是五蘊障礙的牢籠造成。所以滅盡定的無心,並非就是沒有覺知,而是打破五蘊牢籠而脫離一切心念束縛。

[討論] 關於長壽天與修行八非時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增支部8集29經》

前三非時是地獄、畜生、餓鬼的三惡道眾生。惡道眾生即使生有福智,譬如鬼道的有福大力鬼神,也會因為其惡道結生因緣而障礙心識,以致根本無法修得正定正慧。

第四是長壽天,會有可能因天壽漫長而錯失聞修佛法因緣。

第五是生在無佛法傳佈的野蠻邊地,沒有見聞佛法的因緣。

第六是生在有佛法傳佈的文明中土,但卻因邪見而不修佛法。

第七是生在有佛法傳佈的文明中土,但卻因智障低能而無法修行佛法。依《阿毗達摩》,此類眾生或有不具三因(無貪、無嗔、無癡)投生,而同惡道眾生一般,即使可以修習佛法,也只能培植善根,根本無法修得正定正慧。

第八是佛法已不存在世間,即使福智具備而生於文明中土的人,也沒因緣可以見聞佛法。

--------------
從經文論述看,並沒說長壽天會導致愚癡,也沒說其他人間非時會導致愚癡,而只是說那會導致無法見聞佛法。那在現在這個文明時代,我們看來又是生在佛法傳佈之地,會有什麼問題呢?讓我們看這部記載佛陀與大迦葉尊者對話的《相似正法經》

《相應部16相應1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428.htm

  迦葉!這是這樣的:當眾生在減少中、正法在消失中時,有較多的學處,但較少
  的比丘在完全智上確立,迦葉!只要相似正法不在世間出現,正法就不消失,但
  ,迦葉!當相似正法在世間出現,那時,正法就消失。
  迦葉!猶如只要相似黃金不在世間出現,黃金就不消失,但,迦葉!當相似黃金
  在世間出現,那時,黃金就消失。同樣的,迦葉!只要相似正法不在世間出現,
  正法就不消失,但,迦葉!當相似正法在世間出現,那時,正法就消失。

所謂「相似正法」就是「似法」,就是正法參雜誤法的相似法教。
就是將「非佛說」當成「佛說」的混雜法教,導致修行佛法者偏離正道或停止不進。
因為似法邪見而將正法斥為小法劣法,因而不修正法,就會符合第六非時。
因為似法取代正法,而使世間再無正法傳佈,就會符合第八非時。

-----------------------------------------------

導致愚癡的因緣,是來自惡業與五蓋,不是定境。長壽天的有分定心不會導致愚癡,但長壽天眾若使心意沉淪,就會導致愚癡。譬如若是往生空無邊處天,以為那裏就是永生之所,可以為所欲為不會墮落。於是任由貪欲心起,以空天天神之意識大能,作意變現美女美色以供大肆婬樂。這樣讓意識心流久墮貪欲享樂,也有意業,心會沉淪,來生可能就會下墮較為愚癡。這種情況,就是《楞嚴經》講的一種識蘊魔相: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
  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者,是人
  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
  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不過,天魔也不只《楞嚴經》講的這種而已,這種是比較誇張放蕩享受的類型。

-----------------------------------------------

正確佛法是最高最好的開智慧方法,專注來自定力,辨析來自慧力,知識來自因緣。

心識要專注,是來自定力,訓練定力的方法是止。投生心的定力高低,在世智心識上就譬如,
一般人都是聲句思維,但定力強的人可以圖像思維,甚至圖像記憶。就如一般人算數學是在心裏念數字算,但圖像思維可以在意識中顯現白紙寫字這樣算。圖像記憶更是一目就將整頁內容記住,回憶時可以由心中叫出顯示原來看到圖像。這些都是因為他的投生心有比一般人強得多的定力。

心識要辨析,是來自慧力,訓練慧力的方法是觀。投生心的慧力高低,在世智心識上就譬如,
慧力高者可以容易敏捷思維理解,舉一反十,觀察入微。

知識來自因緣,前生有種某種知識的因緣,再加定慧能力,今生學習就會更容易。許多所謂某某學的天才,其實前生早已就是那學方面的專家,今生只是重新複習而已。

知識是需要累積的,定慧是需要培育的。修習定慧真正有成,今生就會可以看見聰明智慧的增長,不用等到來生。聰明智慧因緣除了自身,還會涉及他人;幫助他人智慧,也會幫助自己智慧;阻礙他人智慧,也會阻礙自己智慧。

長時間聽聞佛法,卻沒有實踐修習佛法,只是種緣,並不會真正增長聰明智慧。沒有聽聞佛法,卻有機緣實踐修習類似佛法的善法,也能增長聰明智慧。這些增長,無論是世間智慧或出世間智慧都有可增長。但在沒有聽聞修習正確佛法時,無論如何修習增長智慧,都不能走向真正解脫入流;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增長智慧,錯誤方法是不能導向證得真正初果,更不用說證阿羅漢。

所以無佛法時代的定慧修習,也可以增長智慧,但一般不能導向解脫。如果無師自證解脫,無法開創佛教時代,只有少數徒眾即教法消逝,這是辟支佛。如果無師自證解脫,開創佛教時代,弘法廣度眾生,這是佛。

佛為了要累積成佛廣度眾生的因緣,必須在久遠前生隨意可證阿羅漢的智慧程度時,發心成佛廣度眾生,那時他是具足四禪八定的功力,而且慧觀已修到初果行捨智。就在差最後一步可證初果前(實際上可以即刻證到四果阿羅漢),因為他的成佛願力(這也是種邁向解脫入流的障礙,因為也是心有所執)而停止在初果向,而從此在長時間生死輪迴中不斷修行累積成佛福智因緣。

所以聰明都是以正定正慧累積因緣而成,世間或出世間都是。如果是要熟習某種理論思想,或是某種語言,當然前生是學過,今生更容易學。

-----------------------------------------------

什麼是慧觀?理論可以由南傳上座部解說十六觀智瞭解,《清淨道論》是古論書,或看現今很多禪師寫的。關於慧觀體驗,推薦看Jotika《禪修之旅》

另一本《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Ⅰ》也有教導慧觀及種種人入初果定的體驗,入初果定體驗,見於其〈涅盤的體驗 92〉及〈果定 99〉

南傳對於無想定相關階段並不重視,甚至忽略,就在證初果前專一慧觀就無礙通過。這可能也算是某種好事,既然是邪定就沒必要知道太多,方法正確趕快通過就好。

但北傳對無想定階段就非常看重,視為明心見性的重要指標。在實際禪修上,行者只要證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其實就是達到無想定的階段。無想定的慧觀階段就是可以去除對於時空外境的實體妄見,但還無法達到去除我身見。

所以我為什麼說無想定不會導致愚癡,都可以明心見性怎會導致愚癡!

-----------------------------------------------

投生是因為還有我執,對於無相界的貪執也是一種我執。無想天死亡投生時,是先一念生起出無想定,然後即以此念思業投生。所有眾生死亡皆以思業投生,除了投生非想非非想天(因為非想非非想定不能生起思)。投生可依我他思業(投生意志)有無,分為四種:

○依照自我思業投生:自力強可以決定投生,譬如修行人往生禪天。

○依照他人思業投生:自力弱而受他者決定投生,譬如陰間官府審判安排鬼之投生人間。

○依照自我與他人的思業投生:自力他力均涉,譬如天界下生而與天庭共同安排時機。

○不依照自我或他人的思業投生:唯有投生非想非非想天神。

《增支部4集171經/思經》

   比丘們!有這四種個體獲得,哪四種呢?比丘們!有以自己的思(意志)來到個體獲得
而非其他的思,比丘們!有以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而非自己的思,比丘們!有以自己的
思與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比丘們!有既非以自己的思也非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被世尊簡要說的詳細義理:『大德!在那裡,凡這以自己的思
來到個體獲得而非其他的思者,以自己的思之因而有那些眾生從那個聚集的死亡;大德!
在那裡,凡這以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而非自己的思者,以其他的思之因而有那些眾生從
那個聚集的死亡;大德!在那裡,凡這以自己的思與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者,以其自己
的思與其他的思之因而有那些眾生從那個聚集的死亡。』大德!在那裡,凡這既非以自己
的思也非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者,哪一種天應該被看見呢?」

  「舍利弗!到達非想非非想的天神應該被看見。」 


[討論] 律藏記載的無想天問題真相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581746.A.040.html


謹先將涉及律藏二處全文列出於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17:
 於時,槃陀迦即說頌曰:我於前生中,而為養豬者。系其豬口已,將渡至河邊。
既到河中心,欲至於彼岸,諸豬氣不通,因此皆命過。我隨水漂沒,荒迷無所為。
河邊有仙住,哀愍所救濟,出我溺憂苦,而為與出家,以無相三昧,教化令調順。
既於此滅已,得生於天上。天上才捨命,下生於人趣。虔恭等正覺,舍俗為出家。
頑愚極暗鈍,示敬不能持。於其三月內,方能誦一偈。既明一句義,煩惱欲悉除。
我先所造業,如是思憶念,經於無量時,輪迴生死海。對於世間父,於此無熱池,
我周利槃馱,說斯黑白業。
--------------------------------------
以上是周利磐陀自述因緣,說他修「無相三眛」生於天上,再生人間而生性愚鈍。在此周利磐陀並未說他是因為生於無想天導致生性愚鈍,只說他再生人間而生性愚鈍。而且他說仙人是教他修無相三昧,接下來我們看佛陀怎麼說: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一
  時諸苾芻更復有疑,問世尊曰:「具壽愚路先作何業得受人身至愚至鈍?」世尊告曰:「此愚路苾芻曾所作業,增長時熟果報現前。汝等苾芻!凡諸有情,自所作業善惡果報,非於外界地水火風[12]令其成熟,但於己身蘊界處中而自成熟。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過去人壽二萬歲時,有[13]迦葉波佛出現世間,如來、應、正等覺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14]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時聲聞眾
有二萬人,俱於婆羅尼斯國住。愚路是彼眾數,明閑三藏為大法師,稟性慳法曾不教
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為說。命終之後生在天宮,從彼死已墮在人趣,生販豬家,年
漸長大屠豬為業。於其村側有一大河,渡河不遠有一聚落。節會日至,屠者念言:『
我今若多殺豬持肉賣者,[15]儻無交易肉皆爛壞錢有損失,宜并豬命將至彼村,至日
方屠以賣其肉,此無損失得利尤多。』遂以繩縛豬安在船上。[16]豬相□觸搖動船[17]艚
,其豬及船一時傾沒,救濟無處豬並命終。時彼屠人亦隨流而去,於河岸邊有五百獨覺
,依林而住。是時有一獨覺取水河濱,遙見一人隨流而下,乃作是念:『此沿流者為死
?為活?』審細觀察知是活人,即現神通長舒右手如象王鼻,牽取其人,於乾砂潬合面
而去。時彼溺人吐水既盡,即便起立四觀方城,見有人蹤尋跡而行,至獨覺處致禮敬已
,求依止住。於日日中為諸獨覺,採花摘果取諸根[18]葉以相給侍。時彼獨覺各以殘食
共相供濟,時諸獨覺咸加趺坐靜慮而住。屠人見已亦學加趺,頻修不已得無想定。於後
命終生無想天處,從彼終已生此人中。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屠豬人者即[19]此愚路
苾芻是,由彼昔時慳吝於法,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20]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
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
學;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

--------------------------------------

佛陀在此說周利磐陀自述前世所遇的仙人,是獨覺聖者。而周利磐陀跟著這些獨覺聖者學習禪修,得無想定,以此命終生無想天。前面周利磐陀已經自述這些獨覺聖者教他無相三昧,而無相三昧就是證無相心定的方法。也就是說周利磐陀是修無相三昧而得無想定,而獨覺聖者教的當然應是慧觀解脫的方法。會由修無相三昧而得無想定,就是我所先前講的─無想定是修習慧觀的入門途經階段。周利磐陀因為沒有修到初果,所以不能證得初果的無相心定,而只證得無想定。

然後我們接著再看無想天的問題。佛陀針對周利磐陀今生愚癡的因緣,是說:

 『由彼昔時慳吝於法,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20]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
  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
  ,當如是學;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

在此,佛陀首先是說周利磐陀往昔慳吝於法,不願教導啟蒙行法布施給人種智慧因緣,又再加上殺生因緣,最後才講到無想天。這並不是說生無想天會變愚癡,而是說在無想天恆處定境而沒有轉變過往業緣的機會,所以一旦離開無想天,以前慳法與殺生的果報現前,即得今生愚癡果報。

所以佛陀以此案例開始教誨比丘便首先說不應慳法,應以清淨心為他說法;其次又說要於有情常生悲愍,就是教導不殺生的起生動念;最後才講到無想定不要習慣安住,因為那會容易導致生往無想天而浪費時間,錯失許多適法因緣。

所以律藏記載完全符合我原先對於無想定與無相心定的看法。

為什麼無想定不會導致愚癡?因為導致愚癡的是惡業、五蓋(包括昏沉)然而所有定境能入的條件,都是惡業與五蓋不現前,不除五蓋不能入定。入定後生起五蓋也會即刻出定,所以定境怎麼會導致愚痴?若是無想定能導致愚痴,那四禪八定不就也能導致愚癡?若說「醉三昧酒」導致愚癡,然而酒境是昏沉,怎能於無昏沉的定境一概而論。

周利磐陀因為自己慳法就導致愚癡果報!若是更加過份的障法會有什麼果報呢?

-----------------------------------------------

佛陀之所以稱無想定為邪定,並不是因為無想定會導致愚癡。而是因為習慣住於無想定,有二危險。

一是容易導致壽終死亡時因為慣常習性,住於無想定而死,
 導致生往心識不動的無想天,浪費時間,可能錯失佛法善法因緣。

二是慣於住無想定,其慧觀就不會繼續前進而邁向初果成就。
 慧觀者要向證初果前進,就必須捨無想定才能朝向初果定的涅槃境界;
 不然就會每次慧觀生滅就又回到無想定的涅槃境界,無法證得初果入流解脫。

所以佛陀才稱無想定為邪定,不是因為無想定會愚癡,而是因為沉溺無想定會障解脫道。那為什麼沉溺初果定也會障礙得二果定,而佛陀不稱初果定為邪定?因為初果已經入流,證見五蘊無我,即使今生沉溺初果定,也會在轉世生死境界前進,至多七生就會離開凡夫輪迴境界(之後有可能還會轉生淨居天),不會永障解脫道。

而且因為無想定的涅槃境界,尚未破我身見,不能見證五蘊無我,所以容易生起常樂我淨的涅槃邪見,所以佛陀才稱無想定為邪定。

-----------------------------------------------

因為外道不會證到初果(因為證初果破我身見,就不會有外道見);所以慧觀未證初果的無想定,就被稱為外道定。前面已經說明修習慧觀有五關卡,第一關卡是無想定,後四關卡就是初二三四果定。所以修習慧觀朝向初果,會先到達無想定,若修不到初果定就會返回無想定;就像初果修不到二果,也會返回初果定。修四禪也一樣,想要前進下一禪卻未到,那返回禪定境界就是原禪境。無想定是有修出慧觀功力的,只是還達不到初果而已。就像修習慧觀想證阿羅漢解脫,但還修不到時,還落在三果果定境界。

-----------------------------------------------

大乘廣五蘊論講錯!無想定不是無心定,只是無凡心定;滅盡定才是無心定。無相心定還有心在定,無想定亦然。而且無想定是慧觀得定,與禪定無關,並非是屬於定禪的四禪。

-----------------------------------------------

不樂思擇,是在有意識心流現起變化時,其心路過程傾向不樂思擇。至於定境中心識專注,就沒有是不是「不樂思擇」的問題;心意專注不是不樂思擇,而是不能「不樂思擇」,要等出定才有樂不樂思擇的問題。何況無想定還沒意識心流的心路過程,是要怎麼不樂思擇?

有人不樂思擇而喜歡入定,與有人入定就是不樂思擇,這是兩碼事!

照你連非想非非想天都要舉例,所以是認為所有定境都不樂思擇,所以都會導致愚癡。那佛陀豈不是應該將四禪八定都說是邪定!非想非非想天神並非恆處定中,而其天壽終也各有去處,不是就墮惡道。

-----------------------------------------------

阿羅漢有了解脫證悟都可以教人,辟支佛比阿羅漢還高,怎會不能教人?辟支佛是無法完善因材施教,也缺因緣可以開創佛教時代廣渡眾生,不是不能渡眾。不是不能教導,而是教得不完善。就像有人曾經爬上喜馬拉雅山,他當然有登山經驗可以教,但不一定教得好或完善。周利磐陀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困在無想定的慧境,止步不前;若是由佛教導,一定會發現他的問題,很快就能指導他證得初果。

辟支佛不是不能教人,而是沒有好方法與好機緣來教人。因為要在世間廣度眾生,也是需要具足福智因緣,而辟支佛因緣不足。佛法高深,辟支佛講的在祂那時代未必有太多人想聽。這不是我認為,而是實情就是這樣!不然律藏就不會記載辟支佛教尊者前世習定的事。不可能會有人證得解脫而沒有可以教人的經驗,只是光憑這些經驗,不見得就教得好,也不見得人家就願意聽。


2021年8月7日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5)無想眾生與淨居天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10173.A.B14.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5)無想眾生與淨居天


  無想眾生與淨居天因為內容所涉繁奧,皆需另品論述。無想眾生因為涉及無想定與無相心定的覺慧階段,淨居天因為涉及三果投生的觀智階段,都是必須另外闡析相關解脫證果的修行階段,在此說明乃因以往佛學傳統將之歸於色界而簡扼講述。

無想眾生,又名「征服天」[5A],因其超越色身而謂征服色界,然其生命境界尚非至於無色界,卻也不在色界。無想眾生是以無想定為前世死心,而投生於無想慧境;無想慧境超脫色界境域,心識並無依處[5B],只是心識壽命以無想定而存在,一旦心識出定即為壽終。無想眾生壽命,並無色身存在,唯以無想慧境作為生命境界存在。

淨居天,漢詞別稱「不還天」,唯是三果聖者的投生境域,而三果聖者也唯有在此轉生至於解脫涅槃,其天界也只有三果聖者與四果聖者可以到訪。色界諸禪天與無想天乃是定境界域,淨居天則是三果聖者投生的慧境界域。三果聖者因為慧觀高深破迷,於死心見其深刻生滅無常,斷除思致投生,而不投生於思致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除非想非非想處),唯以非思致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心投生於非想非非想處,或以三果慧心投生淨居天界[5C]。淨居天界因為並非定境界域,所以不能說是居於凡夫色界(定境界域)之頂,只能說其生命型態類同色界。淨居天因其結生心之慧觀修為,而分為五層天界;其天神眾似梵天界之有個體身心容貌而更莊嚴,似淨天界之有淨妙生活環境而更清微,似宇天界之有漫長劫數壽命。


--------------------------------------

[5A] 可見佛陀《根本法門經》∵講述存在層次,以此稱「無想天」。

∴ 《中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5B] 無想眾生見於《眾生居經》∵,卻不見於《七識住經》∵,因其雖為眾生生命境界,心識卻無住處。

∴《增支部9集2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增支部7集4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300.htm


[5C] 《差異經第二》∵闡述三果慧觀諸禪定心而往生淨居天,《思經》闡述三果聖者往生於非思致之非想非非想處。

∴《增支部4集12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706.htm
∴《增支部4集17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3.htm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4)宇天界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09927.A.5FD.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4)宇天界


  四禪宇天界是以四禪定心而往生。四禪定心禪支已經脫離禪樂,而昇華成為禪捨之平等無執,宇天界天神形相是以宇宙重力空間場相為身而心識依之,本身並無體貌及其觸覺,但也可隨緣變化體貌容色顯現。宇天界之天神生命,如同三禪淨默天眾之同身同想,乃是皆屬同一廣大重力空間身相,皆具同一宇宙意識,並無不同等級之分。所以四禪宇天界的眾神生命,即是包容星系世界的宇宙意識存在,而以重力場域之虛微廣大空間形相為身,心識可以自在來往於廣大重力場域之空間身相中。因而宇天界有時會被禪修者誤以為是無色界,而造成錯解以為無色界也會有虛微幻緲的色身存在。宇天界的天神生命境界所在,舊譯「廣果天」有誤,正確應譯:

   宇果天 vehapphala : veha(空氣、天空)+ phala(果報)

過往佛學傳統舊譯「廣果天」,如覺音尊者所述,是將「veha」字根解作「vipula」(廣大、廣泛、偉大)[4A]。然而「veha」字根正確意涵,應是來自「viha-」「vehāsa」(空氣、天空、天堂)[4B];只是過往譯者註解巴利文義,可能認為此空間意涵會與「空無邊處」的巴利字根「ākāsa」(虛空、空間、天空)混淆,所以捨棄此義不用。然而佛陀命名之以「veha」區分「ākāsa」,正是在於分別兩者天界之空相有所不同:「veha」用以指稱宇宙天空之空,「ākāsa」用以指稱心識虛空之空。對於漢譯而言,恰好「宇宙之「宇」就是代表上下四方的宇宙空間,也就正好可將「veha」譯作「宇」,而「ākāsa」譯作「空」。宇天界神眾心識既是依存於宇宙重力空間之身,難有見聞特徵可言,故以其空間身「果報」作為特徵現象,而命名為「宇果天」。

宇果天與空無邊處天的空相差別,乃是宇果天界是在宇宙之內,而空無邊處天是在宇宙之外。宇果天眾是以眼識與耳識在觀察宇宙,而自身尚依存於宇宙空間的重力場域,其身心意識仍然存在宇宙之中。空無邊處天眾則是以意識在觀察宇宙,自己並無色身而是唯存心識,一切宇宙時空顯現於其心識之中。

宇果天眾因以禪捨之有分心,依於重力空間場域為身,故而不受任何災劫所壞,因為宇宙重力空間無能可壞,而具宇宙意識的宇果天眾壽命更可以長達五百劫之久[4C]。


--------------------------------------

[4A] Buddhist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by G P Malalasekera

  【vehapphala】∵:Buddhaghosa explains (Ibid.521= MA.i.29)
            the name thus:vipula phala ti = Vehapphala.

   Buddhaghosa(覺音尊者)維基百科∵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v/vehapphal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6%BA%E9%9F%B3


[4B] 【viha-】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v/viha-/

   【vehāsa】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v/veh%C4%81sa/


[4C] 《差異經第一》∵記載『宇果天諸神的壽命量有五百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3)淨天界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09632.A.B22.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3)淨天界


  三禪淨天界是以三禪定心而往生。三禪定心禪支已經脫離禪喜,而昇華發起細緻微妙禪樂。淨天界天神形相是以淨相為身而心識依之,本身並無體貌及其觸覺,但也可隨緣變化體貌容色顯現。光天界神眾是以光相為身而顯現體貌容色,淨天界神眾是以淨相為身而顯現體貌容色。淨相與光相都是光明之相,兩者差別若要勉強譬喻形容,或似現今新型高解析度電視與傳統舊型低解析度電視的畫面差異:前者畫面清晰微妙而較美麗,後者畫面模糊粗糙而較醜陋;前者屬於淨界光明之相,後者屬於污界光明之相。

此謂淨相,是指超越光色粗糙的微妙淨色清明之相,相關科學上的暗物質超越電磁力場作用。科學之謂暗物質,是因暗物質與重力場作用而不與電磁力作用,所以無電磁波相關光相可見(可見光即屬電磁波);然而淨天界神眾於其生命境界所見,還是有其勝於電磁光色之微妙清明淨色,正如佛陀《七界經》講述光界與淨界所言:『這光界,此界緣黑暗而被了知』、『這淨界,此界緣不淨而被了知』[3A]。淨天界神眾以其淨相分別,可以區分三種等級[3B],皆在同一層淨天界,並非是有三層天界[3C],其等級由低至高為:

(1)少淨天 parittasubha : paritta(少量)+ subha(淨妙)

(2)無量淨天 appamāṇasubha : appamāṇa(無量)+ subha(淨妙)

(3)淨默天 subhakiṇha : subha(淨妙)+ kiṇha(沉默)

少淨天身之明淨有限,無法遠攝;無量淨天身之明淨廣大遠攝;淨默天身乃是明淨遍攝而融為一體。少淨天眾與無量淨天眾皆是各有個體淨身;淨默天眾則是同一集體意識而同一廣遍全體淨身,而在此同一全體淨身境域中因為彼此意識相通,所以無需發聲交談,故謂「淨默天」─此即《眾生居經》所謂:

 『有同一身、同一想的眾生,如:淨默天,這是第四眾生居處。』[3D]

淨天界生命存續之有分三禪定心,既已脫離禪喜,無需作意而寂靜妙樂自然存在,故而舍利弗《結集經》言其生活禪樂為:

 『有眾生被樂滿溢、浸透、圓滿、遍滿,他們只感受寂靜、滿足的樂,
  猶如淨默天的天神們,這是第三種樂的往生。』[3E]

淨默天,以往佛學傳統舊譯「遍淨天」乃是誤譯,其巴利文詞「subhakiṇha」根本全無「遍」義。舊譯取「遍」,是因錯解「kiṇha」一詞,將之等同「kaṇha」一詞的黑色意義,引申代表黑暗、邪惡之相關意涵[3F];而淨天界當然不可能會有黑暗邪惡,不能譯作「淨黑天」,所以只好自行推衍超越「無量淨天」應為「遍淨天」。然而「kiṇha」之巴利文詞本義乃是「沉默」「安靜」之義;巴利文詞彙中,「kaṇha」是指眼見之寂而謂「黑暗」,「kiṇha」是指耳聞之寂而謂「靜默」,後世遺忘佛陀時代此義兩字分別,乃致推衍錯譯「淨默天」為「遍淨天」。

淨默天神的同體廣遍大身,就相關於包圍所在行星系的廣大全體暗物質場域;淨默天神心識可於此一廣大場域自在來去,所以淨默天神其實就是相關行星系暗物質場域的廣大集體生命,而其淨界正是相關行星系暗物質場域而存在。淨界原本乃就遍滿明淨,即是淨默天神之同想同體大身境域;任何淨天界天神進入淨界,即就融入淨默天共通意識之同體境域,而其心識於此淨界境域可以自在顯現生活。

淨天界諸神在污界較多壽命障礙,在淨界較多壽命維護。淨天界諸神可以藉由進入淨界而到達淨默天,淨默天神壽命與其所在行星系成毀劫數相關,壽命可達四劫[3G]。因為淨默天並不像梵天界是隨每次世界毀壞後重生,所以長久也就不會有首位創世淨默天神的自大妄執。淨默天境界就是相關包圍行星系的整體暗物質場域,其天神眾於其同一廣遍全體淨身境域之中以得其自心解脫(心解脫於身礙),又有同一集體意識可以交流互通以得其個心解脫(心解脫於個體意識範疇);故而佛陀《解脫經》講述八解脫,便以淨默天境界而言:『釋放至於唯此淨界,這是第三解脫』[3H]。

淨天界因尚受重力相關影響,所以會受相關巨大引力場引起的風災所壞;譬如黑洞引力場吸入造成的狂風摧毀行星系,也會毀滅淨天界。


--------------------------------------

[3A] 佛陀在《七界經》∵闡述七界─「光界、淨界、虛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想受滅界」,可以補充作為基本的六界(六大)《界分別經》∵「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色界禪天的梵天界與宇天界之界域基礎是在相關六界範躊,光天界域基礎是在相關光界,淨天界域基礎是在相關淨界。宇天界雖以空界為界域基礎,但也通攝光界與淨界。

∴《相應部14相應11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67.htm
∴《中部140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40.htm


[3B] 佛陀言及淨天界天神此三等級,可見《沙拉經》∵、《威樂若經》∵。

∴《中部4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1.htm
∴《中部4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2.htm


[3C] 參見光天界【註2B】,同理可推。


[3D] 《增支部9集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3E] 《長部33經》.305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3F] 「kiṇha」或「kiṇhā」於巴利四部佛典,僅用於連接「subha」的「subhakiṇha」淨默天,以及於《中部50經》∵單獨使用作形容詞,來描述對於拘留孫佛時期僧人的譭謗言詞。其經之傳統舊譯是指形容僧人為「黑色」,然而正確譯義應是形容僧人為「沉默」。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50.htm


[3G] 《差異經第一》∵記載『淨默天諸神的壽命量有四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3H] 《增支部8集6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23.htm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2)光天界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09184.A.884.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2)光天界


  二禪光天界是以二禪定心而往生,二禪定心禪支已經脫離尋伺,而可自然生起喜樂。光天界天神形相是以光相為身而心識依之,本身並無體貌及其觸覺,但也可隨緣變化體貌容色顯現。梵天界神眾是以體貌容色之身而發出光明,光天界神眾是以光相為身而顯現體貌容色。光天界天神以其當下存在光相分別,可以區分三類[2A],皆在同一層光天界,並非是有三層天界[2B],其類別由低至高為:

(1)少光天 parittābha : paritta(少量)+ ābha(光輝)

(2)無量光天 appamāṇābha : appamāṇa(無量)+ ābha(光輝)

(3)光音天 ābhassara : ābha(光輝)+ sara(聲音)

少光天身之光明有限,無法遠照;無量光天身之光明廣大遠照;光音天身乃是光明遍照而融為一體。少光天眾與無量光天眾皆是各有個體光身;光音天眾則是各有意識而同一廣大全體光身場域,而在此同一全體光身場域中因為彼此意識不通,所以會有發音交談,故謂「光音天」─此即《眾生居經》所謂:

 『有同一身、種種想的眾生,如:光音天,這是第三眾生居處。』[2C]

光天界生命存續之有分二禪定心,既已脫離尋伺,無需作意而喜樂自然存在,故而舍利弗《結集經》言其生活禪樂為:

 『有眾生被樂滿溢、浸透、圓滿、遍滿,
  他們有時吟哦著:「啊!多樂啊!啊!多樂啊!」
  猶如光音天的天神們,這是第二種樂的往生。』[2D]

光音天神的同體廣遍大身,就相關於包圍所在行星系的廣大全體電磁場域;光音天神心識可於此一廣大場域自在來去,所以光音天神其實就是相關行星系電磁場域的廣大集體生命,而其光界正是相關行星系電磁場域而存在[2E]。光界原本乃就遍滿光明,即是光音天神之同體大身境域;任何光天界天神進入光界,即就融入光音天之同體境域,而其心識於此光界境域可以自在顯現生活。

光音天不會因為行星系的恆星壽命終結而毀滅,其恆星終結的劫末火災可以燒盡具有質貌的梵天界及以下欲界,但並不能破壞到光音天及以上天界;因而壞劫滅亡的下界眾生,除開另有修行可以往生更高生命境界,不然都會轉生到光音天,正如佛陀《憍薩羅經第一》所言:

 『比丘們!當世界毀滅時,大部分眾生往生到光音天,在那裡,他們是意所生的、
  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淨狀態的,他們長時間住立。
  比丘們!當世界毀滅時,光音天世界被說為第一。』[2F]

光天界諸神在暗界較多壽命障礙,在光界較多壽命維護。光天界諸神可以藉由進入光界而到達光音天,光音天神壽命與其所在行星系成毀劫數相關,壽命可達二劫[2G]。因為光音天並不像梵天界是隨每次世界毀壞後重生,所以長久也就不會有首位創世光音天神的自大妄執。光音天境界,其天神眾之心識乃是生活於同一廣大全體光身境域之中;其天神心識於此廣大光身境域中,自由活動而覺想自心並無色身,隨緣變化體貌容色只是遊戲顯現,故而於此廣大自身光界境域中可得心脫離身之自在解脫境界,此即對應佛陀《解脫經》講述八解脫之『內無色想者見外諸色,這是第二解脫。』[2H]。

光天界因為相關電磁場域,所以會受電漿離化所壞;對於光天界神眾所見,行星系相關感應變化電漿流體瀰漫,就像水災溶解一切而會毀滅光天界。光天界因尚受重力相關影響,所以也會受相關巨大引力場引起的風災所壞;譬如黑洞引力場吸入造成的狂風摧毀行星系,也會毀滅光天界。


--------------------------------------

[2A] 佛陀言及光天界天神此三等級,可見《沙拉經》∵、《威樂若經》∵。

∴《中部4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1.htm
∴《中部4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2.htm


[2B] 《阿那律經》∵記載阿那律尊者以其過去天界體驗,分類說明區分某些光天界天神為少光天、無量光天、污染光天、遍淨光天,而皆生存於同一層天。其中,少光天與無量光天是以光相強度分類,而污染光天與遍淨光天是以光相純度分類(污染光就是指如火燄燃燒般的燄光,遍淨光就是指週遍穩定祥和的圓光)。

∴《中部12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27.htm


[2C] 《增支部9集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2D] 《長部33經》.305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2E] 佛陀在《七界經》∵闡述七界─「光界、淨界、虛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想受滅界」,關於光界之謂『這光界,此界緣黑暗而被了知』,是將「光界」與非光界的「暗界」作為對比。光音天是在光界範疇,而少光天與無量光天是在暗界範疇。

∴《相應部14相應11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67.htm


[2F] 《增支部10集2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61.htm


[2G] 《差異經第一》∵記載『光音天諸神的壽命量有二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2H] 《增支部8集6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