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3日

民主與科學的批判暨融會 ──論「智識民主」(之20)──




肇始於歐西文明的民主與科學,是人類社會為以維繫政道與探索事
理、而在演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文明典範。民初「5.4」運動前後,
陳獨秀以「德先生」與「賽先生」為名,力倡引進民主、科學以救中
國。自此而後,民主與科學便成為中國智識份子所熱烈追求的現代典
範。「5.4」以後的思潮湧蕩,或是激進盲狂以致文化自戕,或是保
守虛驕以求精神自慰,卻都難以針砭所崇典範的內在問題,以致造就
一顯一隱的依附心態,遂令當代中國的文化精神難以接榫生機、開新
立命。而今民主、科學雖成當代典範標準,但其基礎卻尚有內在困境
危機!

科學求知,力求以簡御繁,藉由抽象理論說明具象事實,解釋所觀察
的現象,再以客觀驗證的結果,不斷修正理論而建構其學術知識。無
可證偽而各以詮釋的理論指涉,雖為學術,非屬科學。無有理論而僅
具歸納的資料彙編,雖為知識,非屬科學。科學知識的演變歷程,因
其所觀察的現象範疇,分門為各種學科。科學社群的演化歷程,依其
所根據的約定觀念,分化為各類學派。科學活動不僅有理論建構與觀
察證偽的工作過程,更有學科知識與學派社群的互動過程,致使正確
理論可供學界公認。

建構理論、解釋現象、觀察證偽、修正理論,雖是科學求知的必經過
程,科學知識卻必攝於前驗約定的觀念公設。因為客觀驗證非可任意
為之,而是要有相關知識的前驗觀念作為公設,才能設計實驗方法或
析辨史實資料,以擷取經驗現象中的有效信息。科學知識體系雖因前
驗公設的證偽與創新,隨之革命進展,而開創新學科或新學派,卻因
科學方法的客觀驗證基礎──藉由客體實物以觀察現象,已預設驗證
了唯物現象本有,而使唯物理論無法在科學活動中被證偽。

科學理論必須是可證偽的,然而構成科學方法基礎的唯物理論,卻無
法以科學方法證偽,遂使科學體系的方法基礎與典範標準自相矛盾。
更致科學體系受限於唯物觀點,雖然可在物性知識上不斷進展,其知
識範疇卻是不完備而有偏見盲點。當代西方學界雖有哲學理論、尋覓
客觀主義所致的困境,也批判科學主義所造就的意識型態偏失,然卻
因其文明傳統所限,未能發展有效手段以取代客觀方法,以可深刻照
顯科學體系的內在盲點。

民主致福,冀以主權在民,訴諸民意以監督政府與影響政策,藉由民
眾公意抉擇,達致民眾幸福。早期古希臘的民主政體,是在幅員狹
小、僅容少數民眾參政、融合國家與社會為一體的城邦施行。現代民
主政體,經由歷史上的履踐演進,發展出種種配合運作的意識型態與
機構制度,而能適於幅員廣大、多元複雜的國家。

主權在民的實踐問題,涉及政體賦予民眾的公民參政權限,隨著民主
政治的發展,除了未成年者因其能力不足外,公民權已逐步普及全體
民眾。訴諸民意以監督政府與影響政策的運作問題,涉及民主政體的
機制設計。民主機制由公民集會議政的直接民主,發展到公民選舉議
員代議的間接民主,而使民主適用於幅員廣大的國家。民眾公意抉擇
的實行問題,涉及公眾事務與私人領域的協調和衝突。為了避免多數
公眾壓迫少數個人,而以憲制保障自由,以免於公意侵害。民眾生活
幸福的實現問題,涉及政府能力與政策效用,面對龐雜多元的社會,
必要有官僚體系方能有效施行政務。

普及參政、代議機制、保障自由、官僚施政,雖是當代民主政體的演
化適應手段,然而其所面對的兩類異化勢力──民粹僭權之威魅勢力
與富族封建之財閥勢力──,反可利用上述手段,篡控與顛覆民主政
體。專制社會本常具有帝王威魅與權貴財閥的傳統勢力,而當代社會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進化發展,既造成資本集積而易形成財閥勢力,又
造就媒體宣傳而易塑造威魅勢力。公民社會的民主傳統,在威魅勢力
與財閥勢力的影響下,普及參政可增民粹亂權之弊,代議機制可招議
會濫權之弊,保障自由可墮富族控權之弊,官僚施政可致官僚僭權之
弊。肇始於英、美的現代民主傳統,面對專制傳統的舊有格局與當代
社會的發展新局,是有著異化淪亡的內在危機。當代西方學界雖有民
主理論,謀求民主傳統應然的鞏固與提昇,然卻忽視人性與社會的實
然境況,遂成無可實踐的學術闊論。

當代科學傳統之失,是在觀察實證中,雖認知客體物性知識,卻忽略
主體心性智慧,以致自陷困境。當代民主傳統之失,是在民意實踐
中,雖規範客體制度運作,卻忽視主體素質局限,以致自招危機。民
主與科學不僅是當代典範,也深與人類文明傳統相關。士道所欲建立
的人文政治傳統,作為智識民主的意識型態,若要融會人類文明的當
代典範與歷史精華,即面對著下列三項挑戰:

◆如何補充科學所偏廢之觀察實證盲點?
◆如何挽救民主所陷躓之淪墮異化危機?
◆如何統合人類文明精華,以啟繼士道傳承?

2002年8月29日

儒道傳統的批判與繼承 ──論「智識民主」(之19)──




中國之儒道傳統,肇於上古聖賢的民本理念,興於孔子所宣揚的人文
政治理想。在人文方面,孔子藉由教育以立儒學道統,闡述塑造了士
君子的仁人理想。在政治方面,孔子藉由崇古以立儒教政統,希冀重
建周朝的禮樂教化政治體制。其理想世界體系的內聖外王實踐,即是
在封建制度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德化天
下」。孔子逝後的戰國時期,諸侯交併,亂事益紛,終而摧毀了周朝
封建體系。雖然孔子原有的人文政治理想從未實現,但其理念與纂述
卻形鑄了後世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化傳統。

儒教傳統至於兩漢經學時期,在思想上,以董仲舒融彙諸子百家思潮
的「天人感應」論述為始,在政治上,會同了法家觀點,成為官方的
意識型態權威。從此,儒教的外王政治體系,便不再是原先孔子所尊
的王權宗族封建,而是後世現實運作下的皇權官僚專制。在社會上,
經由循吏的教化提倡,儒教的道德典範觀念深入平民家族,成為爾後
民間社會的道德規範基礎。在文化上,雖然周朝的政治體系已經崩
毀,但其禮制風俗卻潛為爾後形成的漢族傳統。及至盛唐時代,威瀰
四鄰,文教廣被,儒學亦興於日本、朝鮮、越南,而播萌爾後千年的
東亞儒教傳統。

儒教傳統至於宋明理學時期。在方法上,採納了佛、道共有的靜坐禪
定,以求誠意正心。在觀念上,吸收了佛家與道家的思想,建構其心
性宇宙論說。從此,儒教的內聖道德體系,便不僅是舊有經傳的散簡
論述,而是「理一分殊」基礎的哲學析辨。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建構
了繁博的學說系統,成為後世皇朝的官方意識型態。爾後西潮東漸,
至於民初「5.4」運動,智識份子為欲提倡民主與科學,而以「打倒
孔家店」為旨,儒教地位自此隕頹,其後雖有承接理學餘緒的憂憤立
言,然已無涉時代主流,僅能侷限學界自論。

儒學傳統的道統延續,是藉由士人群體的教育傳承。儒教傳統的政統
延續,雖然經由士人群體的宣揚建構,卻要藉由政治體制與社會習俗
以實踐。儒教傳統利於維繫政治權威與社會和諧,遂為歷代皇權君主
所用以教化百姓、鞏固權位。雖然其人文精神與凝聚力量,促使中國
以往屢曾文明先進、富強蓋世,還又歷時千載、至今餘存,但其民本
理念卻在實政運作上困礙難全。在制衡君權上,士人之首所以統掌百
官的相權,恆為皇帝近侍挾奪,終至明朝廢相,爾後統歸皇帝集權。
在歷史實踐上,士人群體遭到專制奴化,更至愚忠盲敬、空談玄奧、
窒塞人情、氣節衰敗。結果,歷代皇朝集權專制引致的壓迫剝削與動
蕩崩潰,常使生靈塗炭、文明摧殘。儒學何弊,以至於斯?觀其思潮
末流,主有三重積弊:

(一)孔學之弊在於泥古困今,遂至末流閉固崇古,疏於弘毅進取。
(二)經學之弊在於道德神話,遂至末流泛孝愚忠,疏於智識批判。
(三)理學之弊在於玄虛失實,遂至末流虛奧空談,疏於經世致用。

儒道原有以民為本、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的人文政治抱負。孔子囿於
時代,只能藉由樹立士人典範,將其政治理想託於士魂、親魄、族軀
【註】所結合的封建歷史生命。後世現實歷史的儒教傳統,在專制集
權的鎖錮下,末流積弊日久,成為以古為師、以孝事君、以理殺人、
縛綁著士魂、奴魄、臣軀的歷史生命型態,反而助長了專制集權與禮
教吃人的文化傳統。兩千多年來,士魂的人文精神與民本理念,受到
專制政體的臣奴體魄所限,以致靈光障蔽,昏昧難明。在辛亥革命與
「5.4」運動的奮力摧擊下,往昔專制政治的腐朽歷史生命,終於身
軀壞滅,魂離魄逸。然而近百年來,國族失魂,奴魄為祟,異魂魅
附,氓匪成軀,遂至當代中國的氓奴之患與匪奴之禍。未來中國之復
興,有賴於儒道傳統的創造轉化,以彙集世界文明傳統,以開創嶄新
歷史生命,召喚士魂,再建人文政治理想。

當代民主傳統雖然已經摒棄臣奴體魄,但其體制在資本主義與市場經
濟的影響下,卻使政治活動趨於競財逐利,造就了賈魂、主魄、民軀
所結合的歷史生命,易於墮為貪婪淫佚,而致禍敗。智識民主所要創
建的新穎政治傳統,正是融合了民本理念與民主理論,結合了士魂、
主魄、民軀的人文歷史生命。其意識型態──士道(Intellectism)
──,也正是承繼士魂的創新儒道傳統與未來世界的人文政治傳統。

【註】

古中國認為人之生命現象,在精神為魂魄,在物質為軀體。魂掌心靈
知覺──如思考、記憶等活動。魄控形骸血肉──如心跳、呼吸等活
動。

【參考文獻】

一、關於中國歷代思潮,可閱《中國思想史》韋政通
二、關於中國士人傳統,可閱《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
三、關於儒教傳統弊病,可閱《儒家與現代化》韋政通
四、關於儒道前景開展,可閱《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杜維明。

2002年8月28日

智識民主的發展歷程 ──論「智識民主」(之18)──




智識民主的發展歷程,可依發展所需的公共權威與文化傳統,而區分
其發展環境。公共權威的政府基礎是官僚體系的有效運作,以能推動
政務。文化傳統對於民主發展的相關配合,可以歸於社會文化之民主
傳統。因之,發展歷程可以區分為四:

◆具備官僚運作體系卻無民主體制──此類包括各種專制政權,如中
 共、北韓、越南之黨國專制、阿剌伯各國之君主專制等。必須在改
 革開始或革命成功後,先以士民社群為基礎,民主建構代表智識威
 權的士議會,以主導中央政府運作,維護民眾自由,引領民主發
 展。並藉由傳播媒體宣傳與基層地方自治,培育一般民眾之民主素
 養,再逐步將公民民主擴展至中央,最終建立代表全體民意的公議
 會。

◆已具民主體制卻乏民主傳統──此類包括新興民主政權與動蕩不穩
 的民主政權,如東亞、南亞、中南美、非洲等地之民主國家。必須
 藉由組織政黨,以從事宣傳及參與政治、逐步培育士民民本理念與
 公民民主精神,藉由黨內運作的智識民主體制,吸收與選拔智識精
 英從政,建構強效有能的政黨組織以服務民眾,從而獲取民眾支持
 以有效執政,穩定民主。執政穩定有功而得多數民眾支持後,即可
 著手制憲,變更舊有民主政體為智識民主政體。

◆已具深厚民主傳統之民主體制──如歐、美等地之先進民主國家,
 尤其是英、美。可以藉由建立智識民主運作的政黨以參政,但因其
 民主體制已成國家歷史傳統,所以不應從事變更政體,以免徒生衝
 突,而應尋求改善其國內問題與金權政治。

◆缺乏官僚運作體系亦無民主體制──如非洲多數陷於部族衝突的前
 殖民地:此類國度常是文化落後、教育低落,從而欠缺足夠智識群
 體,因此必須藉由外在智識威權,以培植其智識群體,並守護其民
 主進程,一旦其智識群體與官僚體系成熟後,即可由其本國智識威
 權推進民主。

智識民主的世界發展起始,必須先在文化傳統相通之地,方易生根茁
壯。中國文化的儒道士人傳統,源遠流長,綿延千載,而今已成遊魂
【註】。智識民主可藉儒道士人傳統而根植中國,儒道士人傳統可藉
智識民主而轉化更新。現今台灣與大陸的統獨問題,亦可藉由發展智
識民主而尋求聯盟解決。國共內戰所遺留的統獨問題,實是迷誤意識
型態與文化渣滓傳統的百年禍亂餘燼。先人的迷誤與冤仇何以還要後
人去重蹈愚行呢?台灣以其現今領先大陸的自由民主發展,易於先行
建立智識民主的運作楷模。大陸以其世界大國地位,一旦確立智識民
主並臻於富強後,即可以大國力量輸出成功經驗,培植落後國家之智
識群體,發揚儒道民本精神,促進世界民主發展,終而能使民主政治
成功確立於全世界。

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智識民主聯盟關係,是繫於士民社群。台灣的士民
參與全中國的道君與士議會選舉。台灣與大陸有著共同虛位元首──
道君,並共立政體四宗。但是,台灣尚有自己的士議會與軍隊,而且
公民並不參加全中國的公議會選舉。台灣與大陸的聯盟關係,不僅共
同推進全世界的智識民主發展,未來還可加入其他發展智識民主的國
家,逐步完成「神洲邦盟」蔚聖眾仁的世界大同理想──

    蔚藍海洋 金黃富土 神洲文明 自由永昌
    聖賢士道 智識民主 普治邦盟 遍照寰宇
    眾心輝耀 德美人間 五行和運 澤惠群生
    仁育愛物 政忠法信 天下為公 世界大同

發展智識民主,是中國文明轉型的終極道路,否則,即使能夠統一,
中國未來亦難逃過去埃及文明的消亡命運。中國之未來命運,並非繫
於統獨,而是繫於能否更新文明傳統,建立優於世界各國的先進民主
政體。智識民主的世界發展前途亦將繫於它能否成功扎根中國。

【註】

請閱余英時《現代儒學論.現代儒學的困境》。

2002年8月1日

民主發展的智識威權 ──論「智識民主」(之17)──




智識民主的發展歷程,必須經由智識威權的建立,以逐步建構士民社
群的民本理念與公民社會的民主精神。所謂智識威權是由具有士民身
分的智識群體──士民社群──所民主建構的智識貴群共和體制,以
作為引領智識民主發展的政治力量。士民身分的認定標準,雖然理想
上是以滿30歲之大學畢業者為準,但若考慮到一些國家的實際教育水
準,在民主發展上就必須依照各國當時的教育現況,研擬適當標準,
以求在過渡期間可以適用,未來再隨全國教育的普及與深化,而逐漸
趨近理想標準。選拔士民並非要其從事學術研究,而是要能以其智識
能力監督政府、引領政治。因此,在政治上所需要的士民智能,並非
重其專業能力,而是需其聰慧廣識、博雅會通。此類標準考量,主要
有三:

◆對於嚴重缺乏高等教育機構的國家,士民身分的教育標準應予降
 低,以求納入足夠民眾,而不致形成寡頭專政。
◆考慮高等教育普及的歷史實情,對於不同年齡層次民眾,可依出生
 年限劃分,設置不同學歷標準,以求不致排斥年老智識。
◆舉辦嚴格標準的國家考試,以廣納雖無學歷而自勵修學的智識份
 子。

士民社群之選拔標準既已確立,即需培植其儒道精神與民本理念,啟
蒙理性而智,覺悟心性而仁,砥礪志性而勇,以建構明德親民之智識
威權,從而引領發展智識民主。智識威權以士議會主導中央政府,維
護民眾自由,普及國民教育,發展國家經濟,而以地方政府的公民自
治,培育公民之民主精神,再逐步將公民之民主參與擴及中央,終而
建立中央政府之公議會,完成智識民主之發展。藉由智識威權的民主
發展具有以下優點:

◆士民社群是選拔民眾中的智能優秀者組成,可以促進政治領導集團
 的治國能力。
◆士民社群的身分標準是藉由教育與學習而向民眾開放,較其餘威權
 體制易於納入各類社會群體之智識俊傑,而易於表現民主社會之多
 元價值與觀點。
◆士民社群的選拔與教育密切相關,致使智識威權必然重視教育體制
 之普及與公平。
◆士民社群的儒道民本理念,在意識型態上,促使智識威權的施政作
 為趨向表現親民、愛民。
◆士民社群因其教育見識與文化經歷,易使智識威權趨於維護自由、
 傳承文化、守護文明,而可促進本國舊有傳統成功轉化,以確立民
 主基礎。
◆士民社群作為中產階級先鋒,易於在智識與經濟上趨向獨立自主,
 謀求貧富差距的合理解決。
◆各國士民社群既具共通儒道精神與民本理念,易於產生超越國家的
 互助共濟,合作推動全世界的民主化。

當然,智識威權的民主發展也不是全無弊病,但其弊病也正是所有型
態威權政府的可能弊病──發展民主的威權領導集團趨於專制集權,
從而扼殺民主發展。然而,比起官僚威權的政權壟斷性格與資產威權
的利益分贓性格,智識威權的儒道民本性格,已由意識型態上降低此
種弊病,而且智識威權還有兩點特性可以消弭弊病:

(一)主導智識威權的士民社群,是公平選拔智能優秀者組成,並不
   需要對執政政權效忠,從而易於納入社會多元意見,以避免中
   央政府的獨裁專制。
(二)地方自治已是經由公民選舉,從而地方政府的公民民主力量,
   可以制衡中央政府的威權力量。

智識威權所主導的民主發展,雖然不是完美無缺,然而卻是引導新興
民主發展的最佳方法,也可以承續建構智識民主體制。智識威權能在
未有民主傳統的國家穩定政局,建立公共權威,維護民眾自由,終而
可以逐步確立民主政治。智識民主的發展歷程,也就是民主政治的世
界發展與時代進化過程。

2002年7月30日

民主發展的社會困境 ──論「智識民主」(之16)──




民主發展並不僅僅涉及政治制度,也牽連著民眾的觀念、習慣與社會
運作。所以,民主發展的困境問題,並非只是政治問題,更有許多社
會背景。這些社會背景影響著民主體制的有效運作與穩定持續,大致
可以區分如下:

◆文化傳統──新興民主可能遭遇舊有傳統抗拒。在以往專制社會下
 所積累的文化傳統,往往不能適應民主,甚至排斥自由,進而歌頌
 專制。克服傳統抗拒,需要啟蒙民眾思想與轉化社會思潮,以萌生
 適於民主的新文化傳統。缺乏思想啟蒙與尚未轉化傳統的社會,即
 使在政治上移植了民主制度,也可能導致政府與社會間的衝突動
 蕩,甚至多數民眾還會選擇回歸舊有傳統。

◆教育智識──民主政治的成熟強健,需要民眾具備智識,而可有效
 監督政府。民眾智識需要教育以培養。然而,教育亦可造就民眾之
 意識型態,使其認同於政府統治。因此,普遍的國民教育,既可成
 為民主發展的傳播利器,也可作為鞏固專制的愚民手段!然而,學
 術殿堂的高等教育,易於培養獨立思考與理性判斷的能力,可以自
 發形成挑戰既有威權的思想基礎,因而有利於自由民主發展,而不
 利於專制威權鞏固。

◆民生經濟──民生富裕、經濟繁榮可使社會易於形成多元共存而又
 協調互信的社群組織,利於民主發展。長期民生困窘、環境惡劣的
 國家,有限資源容易受到集中控制或特權壟斷,而易產生威權或封
 建體系,不利民主發展。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容易形成貧富民眾
 對立的社會問題,而使民主政體陷入異化危機。

◆宗族地域──宗派、種族與地域情結,常是國家分裂衝突的根源。
 民主政治所伴隨的自由與選舉,易使政客訴諸上述狹隘情結,以鼓
 動民意獲取選票,引致不同民眾群體間的暴力衝突,而使國家動蕩
 紛亂。而新興民主國家的動蕩紛爭,常會導致其民主政體崩潰消
 亡。

◆軍警武力──武裝力量對民主政府的服膺程度,往往決定了民主發
 展的存續成敗,尤其在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家更是如此。新興民主政
 府若欲免於軍人干政,除了必須要將民主信念灌輸給軍隊的士官
 兵,而且要能以其執政榮耀國家,並大力宣傳以建立統治威信。對
 於崇尚力量與秩序的軍人而言,政府運作的混亂無能與軟弱無力,
 必會招致其鄙視與不滿,若再加上官僚腐敗與民眾暴動,往往可能
 爆發武裝政變,甚至推翻民主。

上述困境問題牽連廣泛社會背景,固非政治手段可以簡單解決。然
而,其解決基礎的社會力量,卻有共通之處──皆需本國智識群體的
先導奮鬥:

◆思想啟蒙與傳統轉化需要本國智識精英的創始,從而引導民眾思
 潮,更新舊有文化傳統。

◆民生所得與生態環境的改善,需要經濟發展與科技運用,兩者皆需
 專業智識的縝密規劃。

◆提昇民眾智識的普及教育與高等教育,需要源自智識群體的大量教
 師與各類專業學術精英。

◆歧異宗族地域間的情結化解,有賴歧異群體間智識群體所引領的理
 性對話與寬容互信。

◆武裝力量的忠誠服膺,必要依賴智識群體對其思想教育,及培育軍
 官智識以認同民主。

民主發展所面臨的社會困境,若無本國智識群體的積極參與和協同努
力,就沒有解決的希望。社會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基礎,在於其政治
體制必需能夠尊重與培育智識群體,並建構智識社群的民本精神。凡
是造成智識群體大量內耗或外逃的國家,其社會困境都只會日益嚴
重。智識群體一旦墮為豪強幫凶、強權買辦,而未能實踐民本理念,
必將喪失民眾之尊敬與支持,從而導致社會問題叢生,民眾衝突不
斷,而又無從解決。

民主發展的相關社會運動,必需智識社群以民為本,導夫先路。智識
民主之發展,正是要以智識威權為政治基礎,培育士民社群的民本理
念與公民社會的民主精神,促使社會背景支持民主發展。從而中國儒
道精神傳統的民本理念與西方自由主義傳統的民主理想,亦將協合同
存,萬古長新。

2002年6月16日

民主發展的威權陷阱 ──論「智識民主」(之15)──




回顧民主發展史實,可以發現民主發展的失敗悲劇肇因,除了外在專
制力量的打擊與迫害,還有民主運動的內在自發問題。民主運動之興
起,既求民主就需喚起群眾,既是運動就需組織群眾,然而,多數群
眾既非道德崇高、亦未胸懷理想,而多是衝動盲從、貪圖近利。失敗
的民主運動者往往熱切真誠、懷抱救世理想、卻又忽視現實人性,結
果常是以一己之犧牲奉獻、卻未達成民主理想,而僅是成就奸詐同志
的野心與滿足貪婪群眾的欲壑。

民主運動不能脫離群眾;然而,群眾卻可能背離民主運動。若不能啟
蒙民眾思想,使其認知民主與其切身福利相關,就難以喚起群眾的參
與熱情。若不能確立民眾信仰,使其信賴民主發展終能救其苦難、予
其安樂,就難以長久團結民眾持續奮鬥。若不能本於智識理性,以啟
蒙民眾思想與確立民眾信仰,激起群眾熱情的政治運動就容易演變為
催生極權獨裁。民主政治不會誕生在盲從迷信的社群裡,也不會駐留
在狂暴動蕩的社會中。它需要參與民眾具備足夠水準的智識理性與道
德心性,才能確實建立民主基礎。

民國初年,孫文眼見革命失敗,肇因於民智低落、難行民主,遂捨議
會之路不由,提出「軍政、訓政、憲政」的三階段方案,開啟了爾後
國、共兩黨的黨國體制政治。依照孫文的原始理想,首先是由革命黨
人建軍以敉平反對勢力,再由革命黨人專政以訓練民眾之民主素養,
最後才是民主制憲還政於民。然而實踐過程卻是未能如願,除了內憂
外患導致動蕩不安,其方案亦有忽視人性之處。

既以革命黨為絕對正義,則對於反對意見的人,常會不分青紅皂白地
視為叛黨、叛國,動輒以武力鎮壓,從而激生暴力。所謂軍政敉平反
對勢力,雖然讓北伐成功,卻使握有軍權者奪得權柄,而黨軍中的不
同派系亦相互鬥爭,釀成內戰。所謂訓政養成民眾之民主素養,卻在
一黨專政下,造成革命黨的迅速腐化,欲求升官發財者競相入黨,宣
誓效忠主義,以求能夠向民眾專政並搜刮財富【註】。

企圖將權力集中於少數精英的寡頭統治,而以之開創民主,因為沒有
訴諸民意的仲裁機制,易於使精英間的意見不合演變為權力鬥爭,終
而導致各擁派系以陰謀暴力爭奪權位。「黨外無黨、黨內無派」而一
黨專政的企圖,將會造成攀附權貴的阿諛諂媚者,藉由入黨效忠以爭
權奪利,而在缺乏民意制衡下,多數黨國官僚易於口奉主義、身享富
貴、而魚肉百姓矣!精英互鬥,上下征利,從而激發民眾之憎恨厭
惡,喪盡民心之政府要何以推展民主呢?

威權統治所管控成立的群眾組織,容易成為專制獨裁的附庸幫凶,而
非自由民主的支持守護。民主政治的多元基礎必須憑藉自由社會中,
自發形成的種種社群組織才能鞏固。民主素養必須在自由社會與民主
選舉中耳濡目染才能真正培育。民智低落的社會需要慎行民主,以能
建立公正權威,而可切實維護自由、守護民主基礎。公正權威的基
礎,絕不能依賴聖人獨裁、寡頭專權、甚或一黨專政的效忠爪牙,而
必須依靠能夠理性議政與有效監督政府的民眾群體,以能廣納多元智
識意見、容受各類殊異黨派,從而得以仲裁、規範統治精英之權力競
爭,監督、制衡官僚體系之行政施為。

此一民眾群體的組成,必須要有簡易可行的公正標準以選拔智識,並
建構現實運作制度。此一民眾群體的建構,必須要以民本理念為基本
意識型態,以能明德親民、凝聚民心,從而可以廣獲全民認同,共謀
國家發展,積極提昇民智,培植民主基礎。

智識民主的發展歷程,正是要以士民社群所民主建構的智識威權,來
引領公民社會的民主發展。


【註】關於國民政府史實,請閱《中國政治文化史論(1919~1949)》魏萼、謝幼田。
   關於國民政府時期之社會百態,請閱《戰爭與愛情》唐德剛。

2002年6月15日

民主發展的官僚威權 ──論「智識民主」(之14)──




現今由後進國家成功發展並追上先進國家的新興民主國家,往往是在
官僚威權體制下奠定其社會基礎、然後才逐步確立民主的──如曾統
治台灣、南韓等的「市場經濟導向之官僚威權」,藉由威權統治推行
市場經濟,促成強國富民。然而事實上僅有少數的威權統治可以如此
成功,其它多數則淪為獨裁專制,即使很少暴政虐民,卻也常是昏庸
無能、貪污腐敗、裙帶任私。成功的威權統治可說都是實踐了趨近任
用賢能的民本政治,能夠盡量遏制內、外利益團體的干擾,全力發展
市場經濟與推動國民教育。其特點為:

◆有著受到監控的選舉與議會,無政治自由而有社會自由。
◆任用專業智識賢能為官,能夠審慎規劃與推進國家發展。
◆具備發揮效能的官僚組織體系,能夠維持政府有效運作。
◆注重普及國民教育,而能普遍培育公民群眾的智識能力。
◆維繫市場規範與保障經濟自由,促使社會民眾財富累積。
◆以國家力量,集中資本推展重點工業,以力追先進國家。

然而,官僚威權統治的民主發展,其發展歷程有著嚴重缺陷,更難以
適用於廣土眾民的中國:

(一)官僚威權統治的權力基礎,往往來自寡頭專政或強人獨裁,因
   其權位獲取,並無法制規範,因此政權爭奪往往導致陰謀禍
   亂、梟雄競逐、武力殺戮,從而易於導致國家動蕩──如南韓
   光州事件之血腥慘虐。而且對於中國此種影響世界的大國,採
   取此種發展路線,易於導致法西斯傾向,引發對外戰爭。

(二)官僚威權統治的成功,必然繫於統治者的賢德有能,因為缺乏
   政治自由以反映真實民意與社會問題,統治者便常要親探民瘼
   以求真象──例如蔣經國在台灣,不辭勞苦地到處巡視。然而
   幅員廣大的國家,必然無法遍訪探查民情,即使上位者勤政治
   國,龐大官僚體系還是易於造假作弊,從而滋生腐敗。這也正
   是中國自秦、漢以來的官僚體制弊病──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
   成功治國經驗,絕難在大陸實踐成功。

(三)官僚威權的統治者雖然發展國家以強國富民,卻多是專擅政
   權,阻礙民主的真正發展,又常迫害異見民眾。因此最終的民
   主確立,又需民眾犧牲奮鬥以爭取,如此發展無異與虎謀皮。
   而其統治幅員愈大,集中資源的力量就愈強,威權政府與社會
   民眾的力量落差就愈大,因此小國威權較易受到民眾壓力而屈
   服,大國威權則否。幅員巨大的中國,其官僚威權統治便更不
   易由內在社會力量,驅使其民主化。

(四)許多國家的官僚威權統治之所以後來轉化為民主自由,往往是
   受到國際民主環境的影響──台灣、南韓都是受到歐、美民主
   政府的壓力。如果沒有外在壓力,這些威權也有可能會持續獨
   裁與寡頭統治。而以中國所具的大國國力,足以抗衡世界影
   響,如果缺乏體制內在的民主力量,其官僚威權統治易於對抗
   國際壓力,從而持續專政。

所謂官僚威權,其實就是披上現代外衣的開明專制。既然是要追求民
主,又何以乞靈於專制體制呢?開明專制與昏暴專制,僅有一線之隔
──只繫於專制統治者的一念之間。缺乏民意監督的官僚體系,只要
能夠逃避賢明統治者的監督,就難以維繫市場公正,而可圖利營私,
何況多數的統治者亦不賢明,反而是參與搜括斂財的貪婪之輩。資產
威權因為有部份民意的參與制衡,尚可維繫民主發展,而官僚威權則
否,因此藉其發展民主必是危機重重!而在地大人眾的中國,易於因
為官僚腐敗而終至國家動蕩,更難以藉由官僚威權發展民主!

少數官僚威權統治的國家之所以得以成功發展、而鑄造民主之社會基
礎,是因其統治集團能夠近似以民為本,趨近任賢用能。寡頭專政或
強人獨裁在無民意制衡下,多是難以具備民本理念。新興民主發展要
如何建構秉持民本理念的領導群體、才能建立公正權威並成功發展國
家、以推進民主呢?

2002年5月30日

民主發展的資產威權 ──論「智識民主」(之13)──




回顧英、美現代民主肇始國家的民主創建歷程,其民主體制並非初始
即普及全民,而是將選舉權限定於擁有某種財產額度以上的成年男
子。在英、美肇始民主體制多年後,擁有選舉權的民眾還僅限於全民
中的富有階層。難怪馬克思會將英、美之民主體制譏為「資產階級民
主」。雖然以現今標準視之,當時的民主體制僅是一種基於「財富權
威」的「富族共和」,然而,較諸基於「血統權威」的「貴族共
和」,在政治的參與流動上,已經有所突破──貴族身分多依血緣決
定,而富族身分尚可因努力與機遇而獲取。

英、美先進民主國家的民主參政發展,尚且要依其當時社會條件而
定,20世紀的許多新興民主國家,仿照現今英、美體制,貿然開放全
民參政,結果往往在社會缺乏智識教育、中產階級與公共權威下,導
致國家混亂或發展停滯。觀諸歷史,落後國家的民主發展,雖然在既
有社會基礎上建立民主,然而,無知民眾卻常選出作秀政客把持政
局,又縱容他們爭權奪利、傾軋鬥爭,導致政局紛擾不斷,結果,不
但難以強國富民,甚至可能墮返獨裁專制。

菲律賓的美式民主,既選出篡權獨裁的馬可仕,又選出貪杯舞弊的艾
斯特拉達。兩者皆是善於表演取悅貧民,實際上卻是自私濫權、糜爛
國政。印度的英式民主選出過專橫濫權的甘地夫人,以軍警進行緊急
狀態統治,迫害了大量反對人士,也曾選出荒誕無能、譁眾取寵的人
民黨執政。上述兩者,還是政治較為穩定的國家,中、南美洲與非洲
的許多國家之民主發展,民主政府的執政無能,往往促使民眾暴動與
軍人干政,更陷國家於政變、內亂之困境!

英、美民主的創始先賢,既不信任民眾群體,亦不信任政治領袖。他
們認為許多民眾沒有足夠的參政智識與自律道德,既恐懼英國克倫威
爾般的獨裁領袖崛起,會顛覆民主政體,更害怕開放全民參政,將造
成群眾藉此剝奪富人財產。當時尚未發生工業革命,也還未有國民教
育體制,美國社會的組成民眾,主要是自耕農與小工商業者。此種富
族共和的民主體制,雖然未將參政權開放全民,但其所維護的智識、
經濟與結社自由,卻實質上形成了自下而上監督政府的效果,穩定延
續了共和民主,並在日後逐步發展為全民參政的民主政體。然而,富
族共和體制的漸近民主發展,亦有其缺點:

◆富族群體往往捍衛已有資產利益,忽視窮人苦難,而使社會改革難
 以實現。
◆富族群體具有足夠財力以供子女升學,較不重視普遍教育機會的公
 正均等。
◆英、美啟始民主時,尚未發生工業革命,而英、美又是工業革命的
 領先者,其資產富族便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力量。然而,現今的後
 進民主國家,面對跨國公司與國際財團的資本力量,其本國富族往
 往是原有特權階級或外國資本的雇員買辦,易於依附外國資本力量
 以護衛自身特權利益。
◆英、美兩國的民主發展都不愁資源匱乏﹕英國有著海外殖民的豐厚
 資源,美國有著北美廣大的土地資源。因此,兩國皆易於拉近貧富
 差距,而具備多元組合的富族群體。然而,在人口過多、資源缺
 乏、貧富懸殊而又區隔強烈的落後國家,富族群體往往是既有的地
 主與特權階級,採取富族共和易於導致富族封建。
◆在落後失序、法治不彰的國家中,許多富人的致富途徑往往不是經
 由市場的公平競爭與辛勤創業,而是藉由巧取豪奪、非法聚斂而
 得。民眾大多厭惡之、鄙視之。在此類國家推行富族共和,一方面
 會導致此輩貪婪富族易於扭曲公正,維繫特權,一方面必將失去多
 數民眾對民主發展的支持。

重蹈英、美民主發展歷程的富族共和,對於現今社會發展已居落後的
後進民主國家,不但難以吸引多數民眾支持,而且難以推動社會改
革,以普遍造福民眾。後工業革命時代的民主發展,顯然必須另覓途
逕!

2002年5月12日

新興民主的發展困境 ──論「智識民主」(之12)──




民主理想希冀藉由實施民主能為社會帶來文明、富裕、和平的成果。
但兩次世界大戰後所興起的多數新進民主國家,卻未能如願以償。許
多還是沈淪於落後、貧窮、與戰亂。事實上,許多新進民主國家除了
曾因受到大國的干涉壓迫、而墮入獨裁專制──如美國之於中南美
洲、蘇聯之於東歐──,尚且因為困於其自身社會條件,導致其民主
體制在肇始之際,就已異化變形。茲舉數例如下:

◆中國、俄國因為共產黨鼓吹民粹風潮、蠱惑大量無知貧農參與暴
 動、發動內戰、從而奪取政權,其可能初萌之民主體制隨即崩亡,
 淪為極權體制。
◆二戰後非洲的許多新興民主國家,因為列強利益糾葛、族群衝突複
 雜、民眾智識低落,新進民主政權不久即陷於政變與內戰,終而滋
 生獨裁專制。
◆印度、菲律賓因為貧富階級懸殊與傳統文化影響,以及大量貧民的
 智識低落,雖然民主體制維繫至今,然而政府卻被地主富族所操
 控,種種社會問題,多年未能得到重視與解決。
◆蘇聯瓦解後的俄羅斯,雖然其工業與教育的水準皆為先進,然而其
 民主化的結果,卻是政府淪為官僚特權集團與黑金豪富團體所勾結
 操控,國力隳墮,社會混亂。

美國著名政治評論家卡普蘭(Robert D. Kaplan)認為﹕現今世界多
數地區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於民主發展,而是在於無法建立有效的公
共權威。在其著作《全球末路:亂世探索之旅》中,他見證了從非洲
到亞洲的許多落後國家之凋蔽境況。在其文集《亂世將臨:打碎後冷
戰時代的美夢》中,他認為21世紀全球人類的前景正在趨向非洲化
──中央政府逐漸衰亡,部落與地域的領地割據勢力興起。落後國家
形成軍閥割據,而先進國家則因資本勢力膨脹,造成財團組織與城邦
勢力興起,形成以大都市為核心的「高科技封建」(High-tech
Feudalism)。

卡普蘭因而勉強認可:「民主是一長程目標,代表了社會、經濟、歷
史的至高成就,並非現今所有國家皆能獲致。一個能夠增進民眾福
祉、以趨近這些成就條件的穩定威權政體,有時反而優於一場導致種
族清洗的民主選舉。」雖然台灣、南韓、智利等國的威權統治,在促
進國家發展上,成功提昇了社會經濟與民眾智識,終而趨向民主先
進,然而,許多國家的威權統治,卻是獨裁營私、貪婪腐化,遂致國
家貧窮動蕩。威權統治往往是以武力肅殺奪得政權,造成社會恐怖,
從而民眾噤聲自保,因此貪官污吏不易受到民眾監督。寄希望於威權
集團的自發善意,無異是將一己生命託付於流氓幫派的慈悲關愛,豈
不危哉!回顧歐、美先進民主國家之發展歷程,其肇始民主發展,正
是為了反抗皇室貴族之威權專制迫害。當時既無發達工業,亦無全民
教育,又哪有什麼至高成就可言呢?

然而,卡普蘭之所以作斯言,也並非無的放矢。許多新進民主國家的
民主發展,不同政治派系之間的惡鬥,往往陷入永無止境的爭吵與衝
突。政客為了獲取權力,勾結豪富、鼓動民意。而缺乏智識的一般民
眾竟淪為政爭工具而不自知。於是,自由成為藐視公共權威的依據;
民主成為發動暴民恐怖的藉口;權威秩序淪喪與社會經濟困頓,易於
導致社會歧異群體間的暴力衝突;無知民眾並不以自由、民主來創造
文明與財富,而是藉以發洩憤怒與仇恨,反而助長了內亂動蕩。

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觀察了許多國家的民
主亂象,因此有感而發,遂言:「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
無秩序而有自由,在權威可被限制之前,權威必須先能存在。」然
而,未經民主洗禮的權威統治,往往成為欺壓民眾的威權專制,新進
民主國家要如何在上述困境中,建立其政治上有效的公正權威呢?

〔請閱〕《Was Democracy Just a Moment?》Robert D. Kaplan;
    http://www.theatlantic.com/issues/97dec/democ.htm

2002年4月16日

自由民主的異化 ──論「智識民主」(之10)──




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其著作《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
人》,推崇當代自由民主,也許沒有致使崩潰的重大缺陷與非理性等
基本內在矛盾,應是「人類統治的最終型態」。然而,制度有需要人
們的努力維繫,如果專制政體會因為統治集團的腐敗與無能而滅亡,
民主政體也會因為民眾的無知與怠惰而淪喪。當代西方的自由民主政
體,其實尚有重大內在闕隙,足以自發召喚專制與極權的魅影。

自由民主政體對於民眾的自由保障,必然存在市場經濟下的自由競爭
與資本累積,從而產生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貧者雖然享有與富者平
等的政治權利,但是實際的政治影響力卻遠遜於富者。經濟自由所維
護的財產權利,使得民眾可以將其財產傳給子孫,從而民主社會雖然
取消了貴族傳承子孫的政治特權,但是基於自由權利的財產傳承,卻
會造成資產富族的產生。觀諸歷史,經濟競爭的長久發展,在農業社
會將造成土地兼併,導致地主豪富崛起,在工業社會更造成了公司兼
併,導致財團豪富興起。當代自由民主國家的政治運作,可以說實際
上都受到了種種豪富勢力的影響與遊說──落後國家的民主政權常為
地主富族所把持,先進國家的民主政權多為財團富族所操控。

然而,理想的民主制度運作,廣受公民群眾監督的民主政府,應該不
致淪於受到少數豪富所操控。畢竟,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
至少可以透過選舉影響政府。但在現實運作上,由於一般公民的智識
不足與新聞傳播受到財團把持,多數公民的輿論觀點極易受到財團操
控──如美國的中東政策就受到猶太財團的影響。而且,因為政治競
選活動需要財力支持,財團往往藉由對政治人物的獻金賄賂與交結關
係,以取得無形的政治影響力量。從而當今民主國家的政治運作,雖
然公開上都是宣稱尊從民意,內幕實情卻常是財團派系的私密角逐競
爭、並且引導與鼓動民意、影響政府決策。

自由民主的市場經濟運作,其自由競爭的健康運作,必需藉助政治上
的公正權威以維持其競爭規則的公平與正義。公平可使競爭有效維持
社會的創新與活力。正義可使競爭不致侵犯民眾的權益。自由民主政
體希冀藉由民主制度所建立的公正權威以規範市場運作。然而,財團
富族的政治影響,只要能夠狡詐地愚弄一般民眾,避開輿論監督,往
往可以在多數公民的無知與忽略下,巧妙地掠奪到聚斂財富的特權保
障。這些特權將會逐步扭曲市場經濟的健全運作,從而造成貧富差距
加大,讓社會財富愈發集中於政商富族手中。結果在社會貧富分化的
對立下,少數豪門富族與多數無知貧民的利益衝突,便將形成兩項民
主異化的現象──「富族封建」與「民粹僭權」。

豪門富族為了繼續維持政商勾結所維繫的特權及資產,其交結勢力不
僅會囊括議員、官員,更將擴展蔓延到軍警、法院,終而形成政商富
族的利益分贓結構。政府雖然還保有民主的運作形式,實質上已為政
商富族的勾結勢力所掌控,從而割據分封特權利益,是謂「富族封
建」。貧富懸殊所產生的社會不安,在無知民眾的狂躁盲動與政商富
族的掩藏遮飾下,一般民眾不能有效藉由民主體制解決所面臨之社會
危機,遂支持激進政客的狂熱政治運動,而此類政客仗恃著狂熱民意
支持,許諾盲從民眾以利益與正義,僭越自由民主與憲政法治,壓制
不同己見的其餘政治黨派與人士,從而成為獨夫僭主,是謂「民粹僭
權」。自由民主政體至此境地,已經墮似行屍走肉,遂讓專制與極權
有可能借屍還魂──極權可藉民粹僭權的狂熱黨派而勃發;專制可藉
富族封建的利益分贓而興起,最后導致自由民主的淪墮消亡。上述兩
項異化現象──自由經濟的競爭異化與民主政治的民粹異化──,必
須有效遏止,自由民主方能長治久安。

自由民主政體的健全運作,有賴於參與民眾的智識理性與道德心性。
而自由民主之所以異化淪墮,正是由於多數民眾的智識與道德之不
足,致使野心政客與狡詐豪富可以遂行謊言欺瞞與私利誘騙的技倆。
當代民主政體力圖藉由教育以培育民眾的智識理性與道德心性。雖然
多數民眾之道德心性可以藉由教育,以達到社會規範所要求的基本公
德水準,然而,因為先天稟賦與後天努力的差異,多數民眾的智識理
性卻難以達到足以有效監督複雜政府事務的參政水準。智識民主正是
為了要解決當代自由民主政體的此種異化困境,而謀求以智識貴群與
經濟富族的相互制衡,從而確保自由民主政體的健全運作與永續長
存。

2002年4月4日

智識貴群與經濟富族 ──論「智識民主」(之11)──




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兩者有著緊密關聯﹕既相互共生,又矛盾衝
突。民主政治訴諸平等理念,市場經濟提倡自由競爭。經濟自由賦予
民眾獨立自主的力量與精神,有利於民主精神的發展,但其導致之資
本累積卻會損害民眾間的政治平等參與。政治平等促進了公正機制的
維護,有助於市場運作的健全,但其引涉之社會福利卻會傷害市場上
的經濟自由發展。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的共生與矛盾,正是經濟自由
與政治平等的相關問題,在社會活動上的實際表現,也與自由民主政
體的闕隙相關。

19世紀的歐洲學者馬克思(Karl Marx),雖然預見了市場經濟的資
本累積現象,並稱其運作制度為「資本主義」,然而其料想結局──
「貧富分化所導致的無產階級革命,將會廢除私有財產制,終而鑄造
共產主義的平等樂園」──,卻是忽視人性、誤解社會的偏執見解。
貧富分化的社會危機,易於產生革命。革命雖然可以推翻舊有階級秩
序,卻不可能終結人類社會的階級秩序。因為,階級分化是伴隨著社
會分工而生,打倒了舊有資產階級,必然要有新的階級取代,以支配
資本運作。廢除私有財產制,等同取消了經濟自由上的產權保障,從
而讓民眾喪失支配財物的自由,也就失去了勤奮工作的人性基礎與創
造發展的社會基礎。20世紀共產主義的實踐結果,是造就了黨國極權
下的黨官階級專政與民眾普遍怠惰。

市場經濟所造成的資本累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何況在市場公
平競爭下,得以獲勝而累積資本的富人群體,確實在經營財富上,比
一般民眾要勤奮聰明。濫以平等之名、排斥或迫害財團富族,不僅會
危及民眾自由、背離民主理想,尚會弱化國家力量,導致社會之生產
低落與發展停滯。若說專制之弊在於驕慢貴族壓迫、奴役賤者;那麼
民主之病便在於狡詐富族、欺瞞與誆騙貧者。對付民主之病的良方,
並非是打倒豪富,而是要能以有力智慧去克制其投機狡詐,斷絕其鑽
營特權,使其守法規矩經營事業。如同對抗癌症之方,最好是增強病
人免疫系統的抗力,以自然化解癌症腫瘤。如果要以割除器官去消滅
腫瘤,病人就算不死,恐怕也已奄奄一息。

智識民主力圖藉由以「文明智識傳承」所形成的「智識貴群」,來有
效制衡「富裕資產繼承」所造就的「經濟富族」。其制衡設想如下:

◆士民身分並非血緣繼承,而是以智識傳承,而在市場經濟的運作
 下,士民群體的就業,多數將廣泛分佈在各類民間組織,而不致集
 中於國家官僚組織,從而造成士民群體的利益分化,難以形成專擅
 政治特權的利益集團。

◆雖然多數士民會比一般公民富裕,而處於社會中、上階層,然而多
 數士民均非擁有龐大資本的財團富族,而是以薪資謀生的中產階級
 白領勞工。尤其當財團豪富兼併劇烈、貧富差距加大時,就會有更
 多士民成為受薪勞工,從而多數士民與工農群眾的處境相關,需要
 防止豪富資本勢力的不當侵吞、壓迫。

◆士民自幼必需在升學競爭中取得優勢,又要歷經社會磨練,至滿30
 歲,才能成為士民。這將致使多數士民勤奮進取、通達人情、而又
 具備各類專業知識與經歷訓練,得以避免無知與怠惰之弊,從而能
 夠有效監督政府事務,以遏止財團勢力的不當介入,確保民主政府
 的公正權威。

◆多數士民的謀生能力與見識經歷,使其可以抑制社會福利過度擴張
 的浮濫浪費,而免於危及國家長期財政平衡,也不會支持狂熱過激
 的政治運動,而免於造成社會長久動蕩混亂,以致影響國家社會之
 進步發展,也可保障財團富族的合理資產安全。

◆財團富族在經濟自由與結社自由的保障下,可以其財富資本,聘雇
 運用民眾,以建立組織機構,而遂行其所需目的。相形之下,當代
 自由民主政體中,智識份子基於專業知識所發揮的政治影響,往往
 是難以影響大局的個別清議,既無有力組織去抗衡財團勢力,所發
 言論又常被財團宣傳所掩沒。智識民主體制下,士民社群所握有的
 中央行政權,可以國家行政組織力量,宣傳政策與發揮議論,從而
 智識貴群的知本力量可得有力組織,以與經濟富族在市場經濟下的
 資本組織力量抗衡,而能謀求全體公民的有效議政與真正共識。

◆士民群體是經由義務教育公平選拔而出,多數並不屬於豪富階級。
 士民既具備智識能力,而其資格又必需經由勤奮學習才能獲得,因
 此士民社群易於超越傳統舊習,洞察社會問題根由,反對種種不勞
 而獲、坐享其成的不良社會結構──例如地主豪富與佃農貧民的結
 構──,理解相關專業問題,兼顧各方利益得失,而可深入議論解
 決之政策,較可合理有效與和平穩健地推動社會改革,也較不會造
 成社會的危機動蕩。

智識民主的士民社群,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正是「中產階級
的先鋒隊與守護者」。智識民主所培育的一代代士民群體,以智識而
非以財物資本為競爭基礎,不斷投入市場就業,從而壯大養成中產階
級。士民社群藉由智識執政的政治參與,一方面遏止上層豪富勢力的
特權鑽營,以防「富族封建」;一方面克制下層貧民的無知狂熱,以
防「民粹僭權」;同時預防與消弭不良社會結構,而使貧富差距縮
小,以致社會趨於均富。

智識民主所力圖營造的富貴風範,正是藉由全民教育與公平選拔,而
達到「富而好禮、貴而有能」的典範理想。

2002年2月28日

專制與極權 ──論「智識民主」(之9)──




專制與極權都代表了統治集團的絕對政府權威、不可被民眾限制與反
對,即使統治集團可能是標榜著為民專政的理念,但卻不讓民眾具備
有效參與政治的機會與管道。因此,不同於自由民主政體,建立在普
受民眾監督的統治權威上,專制與極權的統治權威是建立在暴力強制
與意識型態﹕暴力強制提供了驅役民眾的脅迫手段;意識型態則可作
為馴化民眾的洗腦手段。

專制與極權的分野,根源在於其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究竟是趨於現
實利益、還是趨於狂熱理念。極權政體的統治基礎,在於其意識型態
所倡導的狂熱理念,從而可以蠱惑民心、發動群眾,也因此而導致極
權政體可以將政治組織深入社會基層,並狂熱無情地依其理念,強迫
改造社會。極權政體的狂熱理念,在古代往往是來自宗教理想上的信
仰狂熱──如清代太平天國的天父天兄狂熱──,在現代則往往是政
治理想上的主義狂熱───如德國的法西斯主義與蘇俄的共產主義。
專制政體的統治基礎,則在於其統治集團的現實利益分霑,從而致使
統治集團可以團結一致,瓜分社會利益並鞏固統治力量。專制統治的
首要考量是現實利益,因此不會企圖大肆改造社會,反而是冀望在既
有社會基礎上,搜括與保衛種種利益──如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多
年的皇權專制、蒙古征服世界各地的所建汗國。

暴力強制雖然是專制、極權所共有的脅迫手段,但在運用本質上,兩
者卻有所不同。極權政治藉由狂熱理念的鼓吹,所創造的群眾暴力,
往往可以不斷集結多數民眾,以鬥爭特定的少數民眾,而掀起社會的
血腥狂潮。專制政治藉由現實利益考量,所製造的威權暴力,是少數
統治集團藉由武力,以壓制多數民眾的反叛,往往著重在殺一儆百,
以確保統治權威,而導致社會的恐怖順服。

專制與極權的統治集團都會使用暴力,捍衛其意識型態在民眾心目中
的權威。然而意識型態雖是極權政體的必備基礎,卻僅是專制政體的
利用工具。專制政體僅是利用意識型態,以鞏固統治,尤其是以道德
理念美化其暴力本質──如中國兩千多年來,陽儒陰法的專制政體。
意識型態的崩壞,卻意味著極權政治的終結。然而,只要統治集團的
暴力基礎仍在,極權政體將逐步異化為專制政體,篡改原有意識型
態,以符合現實利益──如中共在文革後的轉變。

專制與極權的統治集團興起過程,亦有差別。專制集團是為了現實利
益,先掌握了暴力工具,其次才謀求意識型態的支持;極權集團是為
了狂熱理念,先有了意識型態的共識,其次才是鼓動群眾暴力的支
持。極權政治的狂熱理念與其運動,往往因不符現實而無法長久,其
結局有二──一是因瘋狂而滅亡,如德國納粹的第三帝國;一是因現
實而異化,如中共黨國的改革開放。專制政體因為著重現實利益,如
果配合民本道德的意識型態,可以構成較為長久穩定的政體,只要沒
有過度的暴力搜括社會利益,往往可以延續甚久,才會因統治集團的
腐敗無能,而混亂覆亡──如中國歷代皇朝的興亡更替。

專制統治集團基於現實利益,往往可以容忍自由──只要民眾擁有的
自由不致影響其統治權威。然而,對於危及其統治權威的民主,它卻
必然壓制。極權統治集團的統治基礎,源於民眾對其狂熱理念的認
同。因此,它往往搧動民意迫害其理念所不容者與不同意其理念者,
因而危害自由。

民主之逆為專制,自由之逆為極權。自由與民主雖然在理念精神上相
互拱衛,但在體制實踐上卻隱有闕隙──在缺乏足夠智識能力以監督
政府的民眾疏失下,民主可因自由經濟之競爭異化而墮為專制,自由
可因民主政治之民粹異化而毀於極權。因此,欲求自由、民主之長治
久安,就必須遏止自由、民主的異化,才能避免專制與極權的借屍還
魂。

智識民主的政治體制正是力圖彌補現行自由、民主政體的闕隙,進而
有效遏止專制與極權的還魂重返。

2002年1月18日

挑戰與回應 ──論「智識民主」(之8)──




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在其宏觀人類文明命運的著作
《歷史研究》中,深究探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從而分析省思文
明興衰的樞紐與軌跡。他認為人類之能開創文明,既非因於遺傳天
賦,亦非因於地理環境,而是由於面對挑戰所作的有力回應,從而造
就文明,每次的成功回應都將帶來新的挑戰,文明的演進歷程就是挑
戰與回應的延續過程。湯恩比在研究中,觀察到中國的文明傳承之連
續與人文精神之久遠,認為中國自身乃一龐大整合體制,因以史家眼
光評論中國此一文明古國曰:

  「只要此一體制能夠承續不絕,即使中國文明裡,其他要素的連
  續性,遭到最強烈的破壞而陷入碎裂,中國文明仍然可以持續下
  去。」

中國文明整合體制的思想軸心,正是儒家的民本政治哲學。然而當代
中國所遭逢的挑戰變局,卻非舊有傳統所能成功回應。近代中國百餘
年來的文明危機,顛沛躓跛,動蕩紛亂,至今未息。而當代所面臨的
政治體制轉型,尚要面對如下的現實挑戰:

◆中國舊有儒道的民本仁禮理念,如何融合歐西現今的自由民主理
 論,得以創造轉化中國舊有傳統,開創文明新局。
◆中國百餘年文明轉型的民主變革歷程裡,自辛亥革命後,並未依孫
 文之理想,畢其功於一役,卻不斷出現僭主專權。民初國會如是,
 國民黨如是,共產黨亦如是。未來中國政治體制的建構,若不能有
 效遏止獨夫的篡奪權位,就難以鞏固中國未來的民主發展。
◆中國本有兩千多年的專制傳統,在現代又經歷多次的政治崩潰與社
 會動蕩,造成公民的平均素質低落,而又缺乏民主精神的觀念與陶
 冶。因此中國若欲追上先進國家,重登富強進步,就必須建立較現
 行的歐西體制,更為普遍適用,而又強效有能的民主政體,以使中
 國可藉變法改制之力,轉落後為先進,而能迎頭趕上,重新文明榮
 光。

上述挑戰其實不只是中國獨有的問題,亦可連繫當今世界民主前途的
共通問題:

◆當代民主政治的發展,隨著公民普選權的日益擴展,雖然深化了民
 主體制的社會基礎,卻也逐漸顯現了現行民主體制的末流弊端──
 政治人物墮為蠱惑民心的政客、自由精神趨於無政府主義、政壇實
 權被富族財團所私弄操控、政論議事淪為阿附流俗與譁眾取寵。因
 此,傳統民主國家如何提昇其民主水準,以邁向更高級的民主體
 制,正是當代民主發展的前瞻挑戰。
◆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古典民主理論,對於民主發展的理性信心,已被
 爾後在德、俄等國,藉由民粹狂熱而興起獨裁政權的嚴酷實例所摧
 殘。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 與繼之而起的學者們,探索民
 主政治的現實歷史,開創了經驗民主理論的視野,其中所關心的
 「政治之首要問題」,便是──人民如何避免使其統治者僭權成為
 暴君。觀諸人類歷史長河,民主政治是種罕有體制,需要精心照
 料,否則即可能淪墮異化。因此,如何防止民主政體的民粹異化,
 正是當代民主鞏固的基本挑戰。
◆二次大戰後的新進民主國家,往往其民主發展或是貧富分化,無法
 解決既有的種種社會問題,或是反復動蕩,激勵了不同群體間的仇
 視與衝突。這些國家原本缺乏民主傳統,也欠缺可以支持民主體制
 的中產階級與社會力量,結果其民主政治往往淪為徒具選舉形式的
 富族壟斷與官僚僭權,更有陷入內戰紛擾,甚至墮返獨裁專制。因
 此,如何策導新進民主國家的體制發展,以使民主政治能在世界各
 地茁壯穩固,以確保全人類的自由,正是當代文明前途的重大挑
 戰。

智識民主不僅是民本理念與民主理想的理論結合,亦調和了古典民主
理論之理想訴求與經驗民主理論之現實考量。其思想起源乃是因於當
代中國的政治危機與社會危機,企圖回應中國文明所面臨當代危局的
現實挑戰,也力圖應對世界民主發展的前途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