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7日

民主與專制 ──論「智識民主」(之3)──




理想的民主政治,是民眾藉著參與政治活動,從而促使政府能夠維護
其權益並增進其幸福。良好的民主政治並非只是制度框架的運作而
已,還要有其精神內涵。民主制度使民眾具有監督政府的權力,民主
精神使民眾善於謀求政府的造福。欲求民主政治的完善,必須兩者兼
具。

民主政治要求民眾必須自己負起政治責任;政府的良劣是取決於民眾
全體的抉擇。專制政治要求民眾必須效忠統治集團;政府的良劣是取
決於統治集團的道德與能力。支持民主與反對民主的有力政治思想根
源,主要正是對於民眾全體的政治抉擇能力方面的爭議。支持民主者
認為,必須將政治交予民眾全體抉擇,才能確保民眾幸福;脫離民眾
監督的掌權者,終必迫害民眾。反對民主者,認為民眾全體的抉擇能
力不足信賴,政治交予民眾抉擇,必會導致混亂無能,終至戕害民
眾。上述兩種觀點,在歷史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反例,專制國家亦有良
善獨斷的民本元首,民主國家亦有剛正有為的政治人物。但充斥在歷
史上更多的例證,的確是腐敗集權的專制暴君與濫權自用的民粹政
客!

因為人性本有貪欲,一般人們的貪欲可以受到社會力量制約,而掌權
者卻握有宰制社會的政治力量,從而難以社會力量制約其貪欲。克己
修身,說易行難,是以掌權則易腐化,因為權力會放大人性本具的貪
欲,從而使人沈溺於縱欲、腐化墮落。因此,無論是專制或是民主,
只要權力不能受到有效的節制與監督,政權就要腐化墮落。這是歷史
上之所以會充斥著暴君、政客的原因。在權力運作上,民主政權必須
接受民眾全體參與的監督,而專制政權唯有仰賴統治集團的自制自
律。顯然,民主較專制具有更廣泛完備的權力制衡基礎。那又為何還
有反對民主的有力主張呢?

因為,徒有民主制度並不足以有效監督政府,還要有具備政治智識與
抉擇能力的民眾作為基礎。如果政治事務僅是分配經費的算術問題,
或是只涉及鋪路、修橋的地方事務,則一般具有社會生活經驗的民眾
皆有能力作出判斷。然而,現代國家的複雜運作與大型國家所涉及的
事務,都遠遠超過了一般生活經驗所能概攝。這些事務需要有著超越
生活經驗的知識背景者才能作出判斷,往往不是溺於謀生、享樂的普
羅大眾所能勝任。所以,許多政治學者高倡提升公民素質的重要性。
但在事實上,莫說落後國家充斥著文盲選民,即使是先進國家如美國
者,雖然已實施了12年國民教育,公民的政治素質仍然不足,以致道
爾還將「公民教育」列為對民主未來的四大挑戰之一。

民主體制下的多數民眾若缺乏足夠能力以監督政府,其結果將是﹕哄
騙浮誇的民粹政客大行其道。他們善於表演粉飾,以民眾福利之名,
行聚斂私利之實。其虛偽奸巧的危害,在專制帝國就是取悅皇帝的佞
臣弄權,在民主政體則是巴結民眾的政客濫權。其狀雖異,其禍則
一,終會造成政治腐敗、政府無能、與國家衰敗動蕩。而面臨國家危
機的徬徨無知民眾,往往對於當時民主政府的無能民粹運作感到灰
心,從而期望能有政治上的強勢領導。然而,強人掌權卻是通往專制
的門徑。歷史經驗無情展示了民主的覆滅史實,羅馬共和的頹亡、德
國納粹的興起,在在展現了社會危機下民主體制的脆弱易毀。

既然民主體制亦有政客濫權所造成的腐化動蕩危機,何以不寄希望於
聖君儒臣來實施開明專制呢?古代中國儒家,希冀以君子治國的民本
理想,不也有其「以德治國」的可行性嗎?此一理想雖然動聽,卻是
虛妄幻夢!即使能有聖人治國,專制政體也將在未來貽禍子孫,因為
民主與專制的政體本質,必會造成兩點重大社會殊異:

◆一是民主的擴大政治參與有利社會對政府的監督,而專制卻易包庇
 特權;
◆二是民主的政治風氣有利於培育健全的自信人格,而專制卻易養成
 奴性。

特權會分裂社會。奴性會弱化社會。兩者終會導至民族生命的衰頹。
回顧中國歷史,自秦朝以來的皇權專制統治,造成漢族後代日趨怯懦
衰弱,往往要其它外來新興民族注入新血,才能重振力量、再臻強
盛。可見,專制危害之深,殃及後世子孫。原始儒家的孔孟政治理
想,本是實施在周朝的封建貴族社會體制下的。層層封建貴族都有其
獨立自主的政治系統、財政收支、與軍事力量。在周朝的王權封建體
制下,周王、諸侯、與士大夫構成了上下相互的權力制約體系。這與
秦朝以後的皇帝專制權力,臣下只能俯首聽命,大為不同。儒家理想
與皇朝專制的兩千多年結合,造成了中國長久的奴性傳統。要拔除
之,則非仰賴民主不可。而真正要實踐儒家理想,亦非民主支持不
可。

智識民主正是要將儒家的民本理想與西方的民主體制作一結合。獨立
自主的士民社群,猶如政治運作上的智識貴族,以民本理想建構政
府,以民主理念引領政治,而全面參政的公民社會則在士民引領的智
識政治風尚下,監督政府,制衡權力。士民社群的智識批判,消弭民
粹政客的濫權。以公民社會的全面參與,杜絕特權與奴性的滋生。智
識民主企圖創造出永續穩定的民主政體,得以有力抵擋民主政體因腐
化墮落而異化成專制政體。

智識民主將會是人類社會對抗專制誘惑與獨裁迷戀的最有力政體。

2001年10月24日

台灣前途的未來展望

◎發表於全台連線BBS政治版


  現今討論台灣前途的觀點,多半還在統獨議題上纏繞不休。就亞太的政治地緣情勢來看,其實「統一」與「獨立」的陳舊觀點,對台灣未來的長治久安與子孫幸福都是有害無益。台灣的地緣形勢,處於亞太的陸海樞鈕,東控大陸沿海,位居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通要衝,也是西太平洋島鏈的中點,註定要成為列強勢力的角逐場。近代東亞,在世界列強的競逐區域勢力下,中國與日本對抗了一百多年,而台灣也在中日衝突下,近百年來,已各受中日統治近五十年。台灣近百年來的悲哀境遇,主要就是在中、美、日與歐洲海權勢力角逐下的身不由己歷程。

  一些台灣本土知識份子,在二二八事件後的歷史悲情與祖國幻滅下,開始推動台灣獨立。然而若對東亞的地緣政治稍加考慮,就可以明瞭獨立的後果,將使得台灣成為美、日與中國對抗的前哨基地,台灣勢必落入恐怖平衡下的長久危機。部份獨派更天真地以為只要分裂中國,就可以避免危機壓力,然而中國漢族居人口的絕大多數,又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統,豈是可以長久分裂?也有獨派主張台灣獨立,應如歐洲的瑞士般,形成一個中立國度。但台灣在東亞的地緣條件,並不像是歐洲的瑞士,而是像比利時。比利時位居歐洲三強英、法、德的交會要衝,即使想要中立,但強權衝突仍然不會放過,兩次世界大戰時,比利時都被捲入了戰局。台灣獨立會引起中國與美、日的對抗,不但台灣要常處危機,東亞亦永無寧日。

  抱持傳統中國觀點的人們,認為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是中國恢復強盛榮耀的關鍵。然而現代的世界情勢早已不同於古代的天下形勢,中國已不是所知天下的唯一文明世界。台灣與大陸的統一,僅能略增國力,遠遠不能恢復古代中國的天朝榮光。而且霸道統一台灣,勢必引起日本與東亞各國的戒懼對抗,只要日本與中國持續對抗,中國就會永遠困於近鄰,不要說是成為世界霸權,就算是地區霸權也難作成。而統一後的台灣,勢必要成為中國抗衡美、日的前哨基地,成為保衛大陸與發展海權的前線陣地,處於中、美、日衝突的第一線危機之中。

  無論是統一或獨立,台灣都祇是強權勢力的邊陲。統一,台灣是中國勢力的邊陲;獨立,台灣是美、日勢力的邊陲。因為是邊陲,所以台灣可以在強權需要下,被犧牲,被轉讓,被踐踏,只是強權戰略上的前沿棋子─一枚因應需要的馬前卒。統、獨的觀點與視野都不能使台灣跳脫以往的悲哀歷史。為了台灣子孫的長久幸福,為了中國文明的轉型重振,為了東亞區域的長治久安,我們或可審思一種利於台灣與中國的亞太地緣長期政略構想:

 1.促使中國與日本的聯合同盟;

 2.促使東南亞與西太平洋島國的加盟;

 3.確立台灣以其東亞陸海地緣核心,作為同盟之政經中心。

  其最終目標即是藉著東亞諸國的統合,以保障亞太區域的和平,位居區域中心的台灣,亦可長享安定繁榮。而且藉著區域整合,消弭內部抗衡,從而形成超越傳統中國觀念,建構重新面對世界的文明中心,如此才能真正恢復往昔中國的文明榮光。

  因此台灣現今的要務,不是去鼓吹仇中、仇日、或仇美的盲目情結,而應藉著台灣與中國、日本的地緣關係與歷史淵源,以及台灣與南島民族的血緣牽繫,善巧消弭東亞區域的仇恨與衝突,逐步建構統合東亞的同盟理念與政治實體。台灣不應辱罵或刺激中國的民族情緒,而應該謀求與中國的共識,一方面協助中國大陸的自由民主化與文明富裕化,一方面藉中國之力,將中國統一與東亞統合的過程串連起來,推動全東亞的自由民主化。台灣以小事大,站在中國肩上可以自身的地緣位置,成為東亞的政經中樞。中國以大事小,善待台灣以為王道導範,可以聯合全東亞的力量,重新恢復以往的上國榮耀。東亞其它國家亦可在同盟體制下,得到和平保障與經濟利益。台灣應該放下自怨自艾的悲情與仇恨,修明政治,振興文化,先成為中國文明轉型的雅典,再藉中國之勢成為東亞同盟的羅馬,而可長保和平富足。而亞太地區消弭敵對後的和平富裕與文明進步,也會給全世界造成典範,有助於全球和平與世界大同。

  以上僅是個人的書生之見,數年前萌生此想時,曾以中日兩國的共同傳統漢字稱謂「神州」,為此同盟理想取名,並為其理想寫了一段銘文,數年來略有更動,茲附於此。



神洲邦盟 Holy Allied Nations  (簡稱)神盟 HAN

    蔚藍海洋 金黃陸野 神洲文明 自由永昌
    聖賢儒道 智識民主 普治邦盟 遍照寰宇
    眾心輝耀 德美人間 五行和運 澤惠群生
    仁育愛物 政忠法信 天下為公 世界大同



 ◎台灣與大陸的未來關係遠景,謹以『孟子‧梁惠王篇』一段誌此,以供深思: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句踐事吳。」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2001年10月5日

民權智能 ──論「智識民主」(之2)──




「智識民主」的英文是Intellectual Democracy,其英文原義是指
「知識交流的平等普及與民主作風」。在傳播上,意謂眾人可以平等
地分享與獲取知識。在教育上,意謂知識的學習不是以強迫灌輸的方
式傳授,而是以循循善誘的平等相互研討,引發自覺的思考與判斷,
以尋求問題的答案。上述的英文原義,我將之譯為「知識民主」,以
別於我在政治理論上所指涉的「智識民主」──雖然中文名詞不同,
但兩者的英文都是Intellectual Democracy,前者是指「知識交流的
民主化」,後者是指「民主政治的智識化」。

智識民主的簡略定義如下:

  「智識民主是一種多元式民主,以普及、平等的公民教育造成公
  民社會的基礎,而以在公民教育中所公平選拔的智能精英,接受
  文武合一的士民教育,培養身心強健、意志堅定、思想獨立、崇
  尚自由、認同民主的士民,以造成士民社群的基礎。其政治運作
  是在公開、民主的討論中,以士民民意引領公民民意,以作政治
  決策。實際的政體結構,是以士民民意所代表的行政權與公民民
  意所代表的立法權相互制衡。」

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他的著作《共和國》中,設計了一套理想國度的
政治體制,將公民分為三等──監護者、軍人、一般民眾。其中的監
護者是一小群以血緣繼承的精英份子,獨握政權。他們共產共妻,被
集體撫養長大,之中的優秀者接受哲學教育,最優秀者即適為統治
者。柏拉圖的這種思想,主張將政權徹底交付給受過特殊訓練的精英
份子──監護者──,常被作為民主政治的有力相反主張,被稱為
「監護統治」(Guardianship),其理念魅影可以在歷史上的許多極
權政體中找到。

智識民主反對監護統治的理念。其政治理念稱為「民權智能」
(Intellectship),是要以從公民教育中公平選拔而出的智能精
英,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以擔任引領政治(Political Guidance)的
群體,但最終的政策決定權則操之於全體公民。在精神上,士民們擔
負著傳統知識份子的責任,以其獨立思考的精神,參與政治。在參政
上,雖然士民有著高於普通公民的選舉權,但在被選舉權上是平等
的,只要能取得士民支持,公民一樣可以擔任士議員等職務。在區隔
上,士民並非與公民截然不同,士民同時也是一名公民。在傳承上,
監護統治與貴族統治主要是以血緣傳承,而士民則是以智識教育的文
明道統傳承,士民身分並非生而有之,而是要歷經近20年的成長、學
習、與選拔,再經近10年的社會歷練與公民生涯,待滿30歲才能具
有。在權力上,士議會所代表的行政權與公議會所代表的立法權相互
制衡。其體制運作的設想結果如下:

◆士議員的選風可以影響公議員的選風,從而改善現今民主國家選舉
 中、嘩眾媚俗的低劣化。
◆士議會並不代表全體民意,只代表士民意志,可以穩定執政為考量
 組成議會。
◆公議會代表全體民意,不涉組閣,可以廣泛包容民意為考量組成議
 會。
◆政黨若欲執政,需取得士議會多數,從而使吹噓浮誇的民粹政客難
 以執政。
◆執政黨若欲政務通順,需取得公議會多數,從而使執政黨必需尊重
 與理解全民民意。
◆若士民民意與公民民意有所差異時,代表士民民意的執政黨就不得
 不擔任溝通與團結社會民意的橋梁,以公開的說明與討論,引領與
 說服公民民意,謀求士民與公民的共識,才能順利推行政務。

智識民主的執政黨,在民主體制下,必須順從全體公民民意,親民以
獲民意支持;在民權智能的理念精神與體制格局下,必須代表士民社
群引領公民社會,而此政治引領必須在知識公開交流、平等討論的環
境下實現,正是「知識民主」的政治體現。智識民主所蘊育的執政精
神,正是藉由政治體制實現了中國古代對政治家的期勉理想──

「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