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0日

國家資訊中心與政府再造




現代國家的政府架構,都有類似中央銀行的國家中央金融機構,以調
控貨幣金融。貨幣可以視為社會上物資交換的媒介,因而,中央銀行
扮演著社會上影響物資流通的循環中樞功能。然而,對於組織運作而
言,除了物資流通外,還需影響資訊流通的神經中樞功能。隨著現代
資訊科技的發展,資訊流通的速度與內容已經大大增長,而政府事務
也更加複雜繁多,已有需要仿傚中央銀行的層次,成立國家級的中央
資訊中心,建立自中央至地方,一體適用的政府資訊系統,以統整政
府機構的資訊流通,以改進政府公文流程,而可增進官僚效能。這是
台灣目前政府最需從事建構的長遠計劃。它能使台灣的政府組織得以
真正再造。

面對台灣當今官僚系統的種種問題,一味責難是無補於事的,除了領
導管理外,也要增強官僚處理事務的運用工具。回顧歷史,二次大戰
德國進攻波蘭,只花了一星期就擊破波蘭全軍。並非德軍較波軍勇敢
堅強,而是因為波軍徒以血肉騎兵對抗德軍的鋼鐵戰車,而德軍又使
用了有效利用戰車攻擊的閃擊戰術。今天新加坡政府在抗SARS上
能夠有效調集物資與準確統計資料,雖是領導有方,但也要歸功於政
府運作的資訊化,因為,它使政府能就各類事態,迅速掌握狀況,作
出即時的反應。

台灣現今政府所謂的資訊化,多是任由各單位各自發展電腦系統,往
往只是利用電腦印出公文資料或是建立網站,而非能夠整合資訊流
通,更何況還要統計與分析種種政府事務。現今企業都競以統合資訊
系統(如ERP)增強競爭力。政府事務尤較企業繁複,更應有國家
級中心統籌規劃,以建立全國一致的政府資訊系統。如果今天台灣已
有統合資訊系統、而公文資料也全面電子化,關於SARS事務種種
資料,醫院與衛生所只要輸入電腦系統,中央與地方的政府皆能從電
腦資料庫中迅速查詢與分析,方可及時有效掌握情勢。

當今無論是要提昇國家競爭力、或是要發展台灣成為亞太何種中心、
或是要強化政府效能、改造官僚組織,政府都必須建立良好的資訊中
樞,才能有實行上述條件的基礎。台灣在資訊工業上無論是軟、硬體
均有自行設計開發能力,因此,國家資訊系統可以集結國內產官學
界,視為重點發展項目,如同當年發展國防科技般,訂定長期計劃逐
步實施。但應切記,不可作為選舉訴求而急於求成!

計劃實施所投注的經費,可以長期培植與提昇本土軟體工業。而發展
資訊系統的同時,自然必須分析與檢討原有政府事務流程,以建構系
統中的公文資訊流程。此一對於政府運作的系統分析,就是等同政府
組織再造所需的規劃分析。而也只在經過有效規劃分析後,政府體系
再造才能確實成功。

現今資訊科技才剛開始飛躍發展。哪個國家先完成全國政府事務的統
合資訊系統,它就可以取得競爭領先。新加坡只是個城邦國家,就已
有良好成效,若台灣能在政府資訊系統上,建立城鄉皆行的範例,它
便可以容易地領先全球。

台灣現有許多資訊人才與企業經驗,更有資訊工業的相關民間廠商。
只要政府願意長期推動,成功必然可期。若要等到許多國家政府建立
統合資訊系統以後,台灣再跟進仿傚,我們就會錯失良機,白白喪失
利用台灣當前資訊工業基礎的發展契機!

2003年2月13日

科學與禪修 ──論「智識民主」(之21)──




歐西文明自伽利略研究運動現象以降,科學傳統逐漸形成典範,哲學
體系亦深受影響,而將其論述建立在同時代的科學實證成果上──牛
頓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念影響了康德的超驗哲學,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
事件概念影響了懷德海的歷程哲學。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論述的稱
霸,西方學界亦興起對科學傳統的反思,約分三類面向──理論知
識、實證方法、社會文化。

在理論知識上,後現代的相對主義風潮,意圖顛覆科學傳統的話語權
威,或是解構其理論文本,沈迷於混雜繁瑣的逐句綴言,或是評判其
學術知識,造就出虛奧辯證的詞語堆砌,雖也蔚成流行,卻多僅是無
關現實的文字遊戲。

在實證方法上,現象學企圖擺脫主、客二元立場,期由不執實有、不
立預設的直觀經驗,呈顯萬有現象本質,因而注重反省內觀,致力研
究意識流變的認知活動,然卻缺乏修證手段,以致難立方法典範,而
偏於學術闡述。

在社會文化上,批判理論希冀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的巢臼,力圖
藉由社會參與討論的反覆批判與往來溝通,推動理性共識,以揭露種
種意識型態虛妄,然而對於構成其參與的主體心性與交談境界,卻乏
提昇理性的超越基礎。

科學的實證角度,雖然有其盲點,然而不涉實證的學術知識,若非困
於經典詮釋,則易流於玄想狂論。當今西方學界種種反思科學的批評
紛擾,多少反映其主流傳統的核心困境與求新突破。雖然古今各樣的
理論學說,可以隨其所思,建構各種超越現實的知識論述,然而作為
其檢驗基礎的實證經驗,卻必須有切實可行的觀察方法,方可不墮虛
妄幻想,以探索現象本質。

亞東文明自古即有止息妄念而觀察現象的禪修傳統﹕知止而後有定,
起觀而後生慧,定慧雙修以致身心實證,印度佛家與中國道家皆具禪
修以為實證方法。印度自古即多遊方禪修之人,其傳統至佛家而達究
竟。中國自古即多煉氣養性之人,其傳統至道家而趨體系。兩家雖以
宗教示俗,然其教法核心卻非神祇信仰,而是修證智慧,而其禪修正
是藉由身心修證的超越方法。禪修過程的現象闡述,以《楞嚴經》最
為詳盡深入。禪修傳統的方法典範,在中國以天台宗智顗大師所闡揚
的止觀方法,其理論最為系統完備。因為禪修必須藉由身心實證,而
非如科學般藉由外物實證,所以其傳統欠缺造就客體儀器工具,而是
成就主體生命智慧。禪修實證經驗創造了許多闡述其止觀方法與身心
世界的研究經論,以引導生命昇華,產生了如中醫經絡理論、瑜珈脈
輪理論等可供臨床驗證,卻是現代科學難以發現的理論成就。

歐西與亞東各所發展的相異實證傳統,皆是起於操持當下認知經驗所
覺顯之既有現象實體(心體或物體),以實際觀察現象。兩者各有其
實際應用驗證﹕科學主要應於環境外在而影響生命,禪修主要應於生
命內在而轉化環境,形成了人類文明的兩大互補實證典範──禪修藉
由修持心性以實證,科學藉由操作物性以實證。兩者之實證傳統,雖
然用於觀察種種現象,更至生命昇華與環境改善,然其主軸發展,皆
與其實證基礎相關──禪修主軸在於覺悟心性以了達一切現象,科學
主軸在於研究物性以解釋一切現象。

科學與禪修的主軸發展過程,其傳統皆是經由「否證」─「證空」既
有實體與「證偽」既設觀念,而重新反省實證經驗,以實際增進其探
索深度。禪修證空至佛家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證致心性本無實
體。科學證空至粒子物理之量子現象,而證致物性本無實體。既無實
體可依,也就無法在證空上再加進展,而至現象本質探索之實證究
竟。禪修證偽,既以止觀修心實證,故而心性不偽。科學證偽,既以
客觀藉物實證,故而物性不偽。心、物二元雖然各有實證典範之真,
然其究竟實證卻無實體可得,是以宇宙實相,非是唯心、唯物之本體
論可以簡單完備概論。

實證傳統的文明傳承積累,在理論體系上,形成了科學、佛學、易學
的觀念框架。智識民主之士道內聖基礎,其理論框架正是建立於統合
科學、佛學、易學的實證原理上。

◆關於科學對思潮的影響,可閱《科學與現代世界》A.N.Whitehead
◆關於相對主義的文字遊戲,可閱《知識的騙局》Alan Sokal
◆關於現象學的實證努力,可查閱 Douglas Hofstadter
◆關於批判理論,可查閱哈柏瑪斯(Jurgen Habermas)
◆關於止觀方法,可閱智顗(智者)大師所著之天台止觀典籍
◆關於禪修現象與究竟表述,可閱《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
◆關於佛學理論,可閱《佛家哲理通析》陳沛然
◆關於心性證空,可閱《佛學與當代自然觀》李日章
◆關於物性證空,可閱《從物質實體到關係實在》羅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