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繫說神易》書稿‧〈神聖祐盡章十二〉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5077.A.275.html


 《繫說神易》書稿‧〈神聖祐盡章十二〉  東岐明


  ────────────────────────────────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

  古人觀察人間自然現象,以為有所至大,乃以對應比擬易理占卦。取法現象無以大
於時空境界,故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八卦對應時空萬物之三維顯現。變化通達無以
大於四季變化,故曰『變通莫大乎四時』─四象「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對應四季
「春、夏、秋、冬」。光明高懸無以大於日月遍照,故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兩
儀「陽、陰」對應「日、月」著明。

  君子成就政治德業之廣大事功,乃有藉由凡俗尊崇之財富利益與權貴名位,故曰『
崇高莫大乎富貴』。聖人開創文明德業之廣大事功,乃在預始準備事物應用,建立器物
機制以利益人間世界,故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察事蹟
而索究微隱,鉤引深識而達致遠見,故曰『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亹」謂峽門潮口
;「亹亹」乃以水流峽門潮口之出入避險,而喻因應時機以趨吉避凶之神妙事功。古人
以為神明德業之感應靈通,無以大於占卜所用蓍龜之靈物神驗,故曰『探賾索隱,鉤深
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然而神明靈驗其實不在所用
靈物,而在自性心靈;古人認為蓍龜具有神驗,乃是不明易理的迷信誤解。

  ──────────────────────────────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

  古人誤認自然存在的蓍龜有所神驗,聖人以為預知準則基礎,故曰『天生神物,聖
人則之』。時空境界現象變化,聖人以為易理效法基礎,故曰『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文垂示現象,顯示吉凶,聖人以之取象,故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古
人傳說記載,黃河浮出所謂「河圖」,洛水浮出所謂「洛書」,聖人以為術數法則,故
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占四象「少陽、太陽、少陰、太陰」是以表示爻
性,故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易占繫附言辭,是以告知義理,故曰『繫辭焉,所
以告也』。易占決定吉凶,是以判斷事態,故曰『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

  『緣自上天祐助,吉祥沒有不利。』

  「祐」指神靈佑助,故曰『祐者,助也』。順應時勢,乃得上天幫助,故曰『天之
所助者,順也』。誠信處世,乃得人們幫助,故曰『人之所助者,信也』。履踐誠信待
人,乃有慮及順應時勢,又以崇尚賢能,故曰『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孔子此言
乃諭政治德業趨吉避凶的根本之道,無待占卜得知;順應時勢以成就事功,誠信相待以
團結群體,崇尚賢能以光大德業,故而天祐吉利。

  《禮記‧禮運》有謂『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
順故,此順之實也』。

  ──────────────────────────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
     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

  古人文書乃是寫於竹簡,供以記述簡要言論,故曰『書不盡言』。人間言說乃是口
語表述,無法完全傳達意思,故曰『言不盡意』。因而聖人心思意旨,要如何傳之後世
?故而詰曰『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聖人開創易理以傳後世。建立卦象以盡現心思意旨,故曰『立象以盡意』。設制卦
式以盡達感應情狀之人為表示,故曰『設卦以盡情偽』。繫加辭句以盡述其言說判斷,
故曰『繫辭焉以盡其言』。變革事務而通達成功以盡用利益,故曰『變而通之以盡利』
。激勵點化而啟發心靈以盡悟神智,故曰『鼓之舞之以盡神』。孔子此言乃諭易理應世
之於政治德業,乃在神智興利,故而後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窮神知化,德之盛
也』。

  《莊子‧天下》有謂『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
姓,明於本數,係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繫說神易》書稿‧〈道器變通章十三〉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道器變通章十三〉  東岐明


  ────────────────────────
  乾坤其易之縕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

  覺知觀察現象之主客區別,顯現心物交互作用,乃有易之感應相對變化,故曰『乾
坤其易之縕耶』。易之感應相對變化,乃是立基於心物交感之中,故曰『乾坤成列,而
易立乎其中矣』。心物現象毀滅消失,也就無以感應相對變化,故曰『乾坤毀,則無以
見易』。無可感應相對變化,心物現象也就幾乎停息,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
息矣』。此諭一切易理乃是基於主客區別之心物交感。

  ─────────────────────────────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

  心物交感相對變化,心乾為主而陰陽不測,物坤為客而陰陽具體,感應為易而陰陽
變化。思想辨析之觀念形式,上以感受於心,下以對應於物。心性修持之道行,上於觀
念形式而感心,故曰『形而上者謂之道』。物體應用之器制,下於觀念形式而應物,故
曰『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簡得理,神明易革以「化」,簡明化約以「裁」,乃以變動
世務,故曰『化而裁之謂之變』。得理成位,推動變革而實行理念,乃以通達事功,故
曰『推而行之謂之通』。宣傳弘揚以「舉」,散佈廣衍以「錯」,事功利民,位濟天下
,乃立事蹟功業,故曰『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此諭中道神易之心物交感至政
治德業。

  ────────────────────────────────────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

  心物交感變化現象,故引言曰『是故夫象』。「賾」謂事物蹟狀之概念表述;聖人
神易明理以見人間事物概念,故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譬喻模擬於其觀念形式容
攝,故曰『而擬諸其形容』。象徵指涉其所觀事物之適宜義理,故曰『象其物宜』。人
間萬物之具體事蹟,易簡得理於抽象意義,故曰『是故謂之象』。

  ─────────────────────────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易理卦式乃在極盡世間事物概念,故曰『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易理言辭乃在
點化世間履踐行動,故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變動世務乃在神明易革而簡明化
約,故曰『化而裁之,存乎變』。通達事功乃在推動變革而實行理念,故曰『推而行之
,存乎通』。神智圓方應世而明達事理機變,乃是基於覺知者之心靈能力,故曰『神而
明之,存乎其人』。靜寂心思而成就心靈能力,不落言說而體悟現象真諦,乃是基於覺
知者的道德行持,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聖明章十一〉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5022.A.2F8.html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聖明章十一〉  東岐明


  ────────────────────────────────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

  易理大道,非在占卜之類,所以孔子詰示『夫易,何為者也』!中道神易之經世大
用,乃在開創器物制度而成就文明事務,引領世界變革而啟迪履踐道路,故曰『夫易,
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聖人濟世,易簡得成以貫通世界心志,機變
微奧以奠定世界功業,神明感應以決斷世界疑難,故曰『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
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六爻之義,易以貢。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
  ────────────────────────────────

  易理之道,緣起占卜而啟於周易,致極於易簡得成之修持。蓍卦之德,謂於易占而
緣啟德業。極易之道,緣於易占蓍斷,圓照周遍而心神感應,故曰『蓍之德,圓而神』
─以「圓」周無別,而喻無為感應之心靈直覺。極簡之道,緣於易占卦式,方設範型而
智識辨析,故曰『卦之德,方以智』─以「方」周有別,而喻有為辨析之思想觀念。極
成之道,緣於易占行持,會通神智圓方而啟示卦爻辭義,因應事機變化而成就德業事功
;周易重卦六爻之義理行持,本於易簡得成而貢獻開創,故曰『六爻之義,易以貢』。

  極易之圓神修持,通於直覺感應。極簡之方智修持,通於歸納分析。極成之易貢修
持,通於聯想創造。聖人通達「易簡成」三極之道,本於格離物擾之清淨心靈,故曰『
聖人以此洗心』,《莊子‧天道》有謂『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
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焉。』聖人應世濟民,密
行用事以妙運機變,故曰『退藏於密』;策密無形,隱變藏機,《孫子‧虛實》有謂『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
,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聖人密行用事,並非退隱
遯世,而是應世濟民,以之體察民情而籌策吉凶,故曰『吉凶與民同患』,《孫子‧始
計》有論「存亡之道」而謂『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
詭也。』

  心神感應以預知未來事機變化,故曰『神以知來』,《中庸》有謂『至誠之道可以
前知』『故至誠如神』。智識權謀以密藏往應機宜方略,故曰『智以藏往』,《中庸》
有謂『成物,智也』『故時措之宜也』。心神感應明察變化機微,故曰「聰明」。智識
權謀通達變革事業,故曰「睿智」。神明密行而智謀用事,造化形勢而權制世變,故曰
「神武」,《孫子‧虛實》有謂『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
神』。上權化勢,上兵伐謀,不爭而勝人之力,不戰而屈人之兵,故曰「不殺」,《老
子》有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中道神易
之聖德修持,前瞻預知而開創變革,密用妙運而度化形勢,超越爭鬥而止息殺伐,猶如
古典理想聖王之治,故曰『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夫!』

  《莊子‧應帝王》有謂『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
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老子》有謂『太上,不知有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是謂『所謂聖人
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
則可謂聖人矣!』

  ────────────────────────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

  明達心物自然變化之道,通察時空人文變局之故,故曰『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興作神智濟世之事物機制,以事前準備提供民眾利用,故曰『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若論內聖外王之道;明於天道,乃為內聖德操之本;察於民故,乃為外王德行之始;
興物前用,乃是聖王德業之基。

  「齋戒」原指祭祀前的修持功課,「齋」謂整潔身心,「戒」謂禁制惡行;此句乃
謂中道神易之修持功課,「齋」以止觀淨心,「戒」以修身至善。「神明」乃謂神智明
察,其「神」謂心神感應,其「明」謂智識明察;智識明察乃是緣於心神感應,《莊子
‧列禦寇》乃謂『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聖人中道濟世,止觀淨心而修身至善,
以修持其心神感應智識明察之定慧德性,故曰『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

  此言神明齋戒之慧觀境狀。《莊子‧天下》有述慧觀解脫修持,而謂『芴漠無形,
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
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戶」謂覺知門戶,即是心神覺知之感官門戶。「闔戶」謂關閉覺知門戶,「闢戶
」謂開啟覺知門戶。「闢戶」「闔戶」即是佛學慧境觀照所謂現象「生」「滅」,正是
佛學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慧境觀照修持深入,即會照見一切覺知現象皆在生
滅不已,原來凡俗感覺以為的心物實體,其實只是生滅不止的現象因緣和合。闔戶之滅
,覺知現象消失,而喻為「坤」,故曰『闔戶謂之坤』。闢戶之生,覺知現象顯現,而
喻為「乾」,故曰『闢戶謂之乾』。一切時空心物現象都在剎那生滅,每一剎那滅去,
下一剎那生起,因而顯示現象變化,故曰『一闔一闢謂之變』。一切時空心物現象剎那
生滅不已,覺知心象物象相互緣起,物緣心起為「往」,心緣物起為「來」。心物現象
相互緣起,剎那生滅而互通不窮,故曰『往來不窮謂之通』。「心象」「物象」即是佛
學慧境觀照所謂「名法」「色法」。

  此言神明齋戒之慧觀理狀。心神覺知感應而照見事物現象,故曰『見乃謂之象』。
現象因緣和合而形顯器物實體,故曰『形乃謂之器』。事物現象之剎那生滅,猶如現象
種子,因緣和合變化而形顯器物實體,《莊子‧寓言》乃謂『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
禪』。易簡得理,理則達法,智識明現機制法則而應用相關器物事務,故曰『制而用之
謂之法』。易簡得理,理原通神,心神感應出入覺知門戶,乃是一切民眾生命所具作用
,故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一般凡俗卻不自知,故而前曰『百姓日用而不
知』。

  ────────────────────────────────────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
  ────────────────────────────────────

  此言神明齋戒之止定境界於易占理用。《莊子‧天下》有述止定超脫修持,而謂『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

  神明圓照止定境界,一切生命覺知時空萬物現象,猶如泡沫容發在於自心覺知虛空
。《老子》乃以「覺知虛空」為「無」而謂『無,名天地之始』,以「時空泡沫」為「
有」而謂『有,名萬物之母』,是故而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覺知虛空無
窮無盡,乃是一切生命自我覺知之根本境界,《圓覺經》名以「壽命相」而言『謂諸眾
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老子》名以「大」「道」而
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時空泡沫容存萬物,乃是一切生命自我覺知之顯
現存在環境,依隨感覺因緣而展現境界大小,故《老子》謂『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一切世間德業之存在時空,猶如孔洞容發生起於覺知虛空,故《老子》謂『孔德之容
,唯道是從』。

  時空泡沫存容於覺知虛空,顯現一切萬物現象於三維空間,故《老子》謂『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理擬象以相對變化而衍其卦式,以三爻成卦而對應
萬物所存之三維空間,乃有八卦卦式。『道生一』以謂覺知虛空之發生時空泡沫而為萬
物之極;後世道家乃謂覺知虛空為「無極」,時空泡沫為「太極」。易理擬象於萬物之
極,故曰『易有太極』。時空變化而現象分別,故曰『是生兩儀』。『一生二』而曰『
兩儀生四象』,『二生三』而曰『四象生八卦』。『三生萬物』以謂三維空間之存在萬
物,萬物存在而有所取捨,乃生利害吉凶,故曰『八卦生吉凶』;取捨利害以趨吉避凶
而生成盛大德業,故曰『吉凶生大業』。

  《莊子‧齊物論》詰示神明覺知之定慧見地,而謂『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
至?』闡示觀慧空性見地而謂『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闡示
覺知虛空之止定見地而謂『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闡示時空泡沫之止定見
地而謂『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闡示萬物雜多而起利害吉凶之凡俗見地
,而謂『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聖道章之十〉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4922.A.D0C.html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聖道章之十〉  東岐明


  ─────────────────────────────────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

  周易筮法變化猶如對應萬事萬物之變化,卜算運作而以得知心神靈通之感應預測,
故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周易之辭,喻說闡義,有其言說面向,故曰
『以言者尚其辭』。周易之變,感應示道,致其行動面向,故曰『以動者尚其變』。周
易之象,設卦觀理,造其制器面向,故曰『以制器者尚其象』。周易之占,依仗覺性;
成其卜筮面向,故曰『以卜筮者尚其占』。聖人之於德業開創,其義乃以辨事,其道乃
以行事,其理乃以命事,其性乃以成事,故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

  君子感應道交,將有作為行動,乃以易占問事,故曰『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
也,問焉而以言』。易占問事,無論其事相關之處所遠近或機緣深奧,皆是當下反應而
預知未來,故曰『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易占若非至極精妙,怎
能如此,故曰『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與於此?
  ────────────────────────────────

  周易筮法之機變,分蓍三撮而比擬五歲再閏,故曰『參伍以變』;以占卦對應世間
一切事物互動,故曰『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周易筮法之計數,揲錯蓍支而綜和其
餘,故曰『錯綜其數』;以占卦對應世間一切事物現象,故曰『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易占若非至極機變,怎能如此,故曰『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與於此』。

  ────────────────────────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

  易占預知,無以思慮,無以作為,寂靜止定,感應而通曉世間事務,故曰『易,無
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占若非至極神靈,怎能如此,故曰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

  易理之道,是聖人之所以極致深究易簡得成,而研察事機變化微奧,故曰『夫易,
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在深體易簡得成,所以能貫通一切世間心志,故曰『唯
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在體察事機變化,所以能成功一切世間事務,故曰『唯幾
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在心神感應易占,一切因緣隨感即應,所以不需疾求而自然
速達,不用行動而自然得致,故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聖人神明之易
簡得成而機變微奧,乃以發揚周易「辭象占變」之「義理道性」,故曰『子曰「易有聖
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大衍章之九〉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4855.A.479.html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大衍章之九〉  東岐明
  
  ──────────────────────────────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

  易數計以十進位數字。天之變化,對應時間變化之不可逆性,無以相偶,計以奇數
。地之變化,對應空間變化之可逆性,有所相偶,計以偶數。所以天數為一、三、五、
七、九,地數為二、四、六、八、十。十進位數,天數有五,地數有五。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十之奇偶相互對應,謂之「相得」。天數與地數之數對,謂之「有合」
;而集結成天數與地數之排列組合,謂之「而各有合」。天數之和為二十五,地數之和
為三十,天數地數之和為五十五。周易占卜筮法預測未來,如同鬼神靈通預知未來,其
所用計數變化即是以十進位數進行,故曰『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占卜靈通預測準確,乃是無關於占卜過程的數學運算。周易占卜過程的計數運算,
不過是種繁複占卜過程的數學裝飾手段,用以迷惑群眾而營造崇拜─這是周朝為了取代
商朝的意識型態宣傳手法。漢朝易學逐漸捨棄周易繁瑣占法,而流行起簡易占法。宋朝
則有見事取象的占法,現代更有電腦占法。總之,本章所論周易占卜筮法,只是其中數
學運算,並無關於預測準確。《易傳》不明其故,以為周易數法有所神奇,乃是誤會一
場。然而天地之數定以五位,乃是相關於五行理論。五行理論與相關數理,乃是一切國
學的術數基礎,相關說明可見於〈五行理道論〉。

  ─────────────────────────────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
  ─────────────────────────────

  兩數集合之排列組合,可以衍生其數對集合。衍生之數對組合謂之「小衍」,其總
數謂之「小衍之數」。衍生之數對排列,謂之「大衍」,其總數謂之「大衍之數」。以
數對而言,「小衍之數」乘二,即是「大衍之數」。「大衍之數」其實就是古代中國相
關現代數學排列組合的專有名詞,並無神秘意涵。

  天數有五,地數有五。天數與地數之組合數,乃是五乘五而等於二十五,即是天數
地數的小衍之數;其排列數乃是二十五乘二而等於五十,即是天數地數的大衍之數。周
易筮法對應大衍之數,而用五十支蓍草為占卜工具,故曰『大衍之數五十』。筮法起始
需捨一支不用,象徵「太一」,而使用餘下四十九支,故曰『其用四十有九』。將蓍草
分握兩手,象徵陰陽「兩儀」,故曰『分而為二以象兩』。由右手取一支掛於左手小指
與無名指之間,手上蓍草共有三撮,象徵天地人「三才」,「故曰『掛一以象三』。蓍
草計數是以四支一數而取,象徵春夏秋冬「四季」,故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計數
完畢,扐取餘支之和,象徵陰曆「閏法」之取餘日之和,故曰『歸奇於扐以象閏』。陰
曆五年取閏兩次,象徵「五行」,故曰『五歲再閏』。周易筮法的每次過程,首次扐餘
尚要再扐兩次,才能成就占卦的基本一爻;再扐兩次,對應於陰曆五年取閏兩次,象徵
天數與地數之「五行」,故曰『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卦』。

  周易筮法如此象徵對應天地變化之數的「一、二、三、四、五」,其實只是一種數
學裝飾;為在數學程度簡單的古代社會,營造周易的深奧形象,以作為周朝統治天下的
天命基礎。其實這些基於政治目的的數學裝飾方法並無助於預測準確,反而增加了占卜
過程的取卦麻煩,所以後世大多捨棄不用。

  ─────────────────────────────────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

  《易經》記述爻變,以「九」代表剛爻,以「六」代表陰爻。周易筮法取揲以「四
」,據說因而陽爻之策為九乘四等於三十六,陰爻之策為六乘四等於二十四。乾卦有六
位陽爻,三十六乘六等於二百一十六,故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卦有六位陰
爻,二十四乘六等於一百四十四,故曰『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兩者相加等於三百
六十,剛好是以每月三十日而計十二月為一年的日期數目,故曰『凡三百有六十,當期
之日』。《易經》上下兩篇共六十四卦,陽爻、陰爻各有一百九十二;三十六加二十四
等於六十,再乘一百九十二等於一萬一千五百二十,超過一萬而以象徵萬物之數,故曰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上述策數數目,只不過是《易傳》
穿鑿附會,以象徵可以對應天地萬物之變化,並無實際意義。

  ─────────────────────────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每次筮法變化取數,都要經由象徵「兩儀」「三才」「四季」「閏餘」的四種營作
而得數,故曰『四營而成易』。取數三次而得爻,得爻六次而成就周易六十四卦之重卦
卦象。周易筮法占卦,總共變化取數三乘六等於十八次,故曰『十有八變而成卦』。周
易占卦雖是六十四卦,但其成卦基礎卻在八卦範式,故曰『八卦而小成』。周易基於八
卦範式,引申推廣為六十四卦,用以類比象徵一切人間事物現象,故曰『引而伸之,觸
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

  易道乃以占者神智為主體;故以易道神智,謂之「道神」。易德乃以卦理行持為客
用;故以易德行持,謂之「德行」。筮法卜算卦象,佐助占者之預測未來與抉擇行動,
而發揚其易道神智與易德行持,故曰『顯道神德行』;與之感應交通萬事萬物,故曰『
是故可與酬酢』;與之佑助心神靈通,故曰『可與祐神矣』。

《繫說神易》書稿‧〈擬議賾動章之八〉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擬議賾動章之八〉  東岐明


  ────────────────────────────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

  「賾」謂事物蹟狀之概念表述;聖人神易明理以見人間事物概念,故曰『聖人有以
見天下之賾』。譬喻模擬於其觀念形式容攝,故曰『而擬諸其形容』。象徵指涉其所觀
事物之適宜義理,故曰『象其物宜』。人間萬物之具體事蹟,易簡得理於抽象意義,故
曰『是故謂之象』。

  ──────────────────────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

  聖人神易明理以見人間行動,故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觀察歸納其普遍共通
之理,故曰『而觀其會通』;以建構其行動綱領的典型規範,故曰『以行其典禮』;建
立辭說連繫相關義理,以判斷相應利害得失,故曰『繫辭焉,以斷其吉凶』;卦式爻變
之抽象意義,連繫於人間事物變化之對應行動,故曰『是故謂之爻』。

  ────────────────────────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

  言說人間至極事物概念而沒有矛盾,故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說人間
至極履踐行動而沒有錯亂,故曰『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建立(推想§)譬喻模擬
,然後進行言說,故曰『擬之而後言』。建構義理正名,然後推進行動,故曰『議之而
後動』。譬喻模擬以通達眾識,義理正名以說服眾心,從而成就賾動變化之人間事功,
故曰『擬議以成其變化』。

  此章以下即是引申易理經義,而扼要擬議其政治德業之事功變化。

  ────────────────────────────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乎天地也,可不慎乎?
  ────────────────────────────

  『鶴在蔭處鳴叫,它的幼雛鳴聲應和。我有好杯美酒,與你同享。』

  孔子說“君子言論即使是在私人場合,好壞都會形成影響,使得遠方聞者有所贊成
或反對,何況是在近處呢?言說出於自身而影響加諸民眾,行動發於近身而影響見於遠
方。自身言行乃是成就君子德業的機緣關鍵,而其發生時機即能主導人生的榮耀羞辱。
自身言行乃是君子行動之所以影響於時空環境一切事物,能不謹慎嗎?”

  此諭君子言行之動,影響深遠,乃其德業之始。君子善於成事,必因言行應機而利
於環境變化。是以君子成就德業,非僅公眾場合必須謹慎言行,私人場合亦然。凡要推
動事業成就,必先始於自身言行之動人力量,影響傳播而感動群眾之跟隨與支持。所以
君子不能善於言行之機,也就無法成就影響深遠之歷史功業。《老子》有謂『圖難於其
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隱喻政治德業必先發於言行宣傳,以能傳佈理念而感動人心支持。

  ─────────────────────────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志與人同,先是放聲痛哭而後歡笑。』

  孔子說“君子成就德業之道,或在出仕蒞眾,或在居室幽處,或在沉潛緘默,或在
議論言語。彼此知心同志共同奮鬥,其同道利心足以斷絕金錢利益分化團結。同心奮鬥
之共勉言語,其芬芳宜人猶如蘭花幽香。”

  此諭君子德業之弘,必有知心同志以為核心團體,相互勉勵而共同奮鬥,不受外界
利害影響而分化團結。

  隱喻政治德業之理念實踐,必有共濟甘苦之志士同盟,一起經歷艱辛奮鬥,終而歡
慶成就大業。

  ────────────────────────────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

  『初爻柔變,用白茅為草墊,無所過咎。』

  孔子說“器具本是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用茅草墊在地面,會有何過咎呢?這是
非常慎重啊!茅草本是便宜普通的東西,但卻可以發揮重要功用。如此謹慎手段以面對
處理,就會無所過失了。”

  此諭君子德業之用,在應對事務上,必要藉用手段以謹慎處世,以防止過失。

  隱喻政治德業之同盟組織,必須建立標準規章機制,以為協力合作之永續手段。《
莊子‧天道》之明大道,有謂『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

  『勤勞而又謙遜,君子得以有所歸宿,吉利。』

  孔子說“勤勞奉獻而不宣揚自誇,有所功績而不得意自滿,乃是胸懷厚德的極致表
現,言談之際以其功業而願居人下。有德之言,昌盛應機而利益眾人。有禮之言,恭敬
隨緣而謙和眾人。所謂謙者,在於致尚恭敬以保存其尊位。

  此諭君子德業之續,在於勤奮而又自謙,正相關於《老子》所謂『上德不德,是以
有德』『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
力』。

  隱喻政治德業之實踐推動,勤勉發展興盛,尚須謙下應事,方能持盈保泰,永續人
心支持。

  ──────────────────────────────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

  『亢進之龍,有所懊悔』

  孔子說“身份尊貴而沒有權位,才德崇高而沒有民氣,下位有賢而沒以輔佐,所以
政治行動才會有所懊悔。”

  此諭君子德業之成,非僅一己才德高貴而勤奮行動,尚需弘明德業之行,制權、造
勢、用賢,藉由組織動員眾人之力,方能成就盛德政治功業。是以《大學》論述君子政
道,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自身先以「止於至善」
而擇善近賢,再以「親民」而團結民眾,然後才能「明明德」於天下。

  隱喻政治德業之理想推動,縱有崇高道德名望,若不掌握實權、發動民眾、招攬賢
能,則難以成功。《莊子‧天道》有謂『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
易之道也』。

  ────────────────────────────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

  『不出門庭,沒有過咎。』

  孔子說“變亂之所以發生,乃是來自言語逐步引發的效應。君主發言不能慎密,則
會失去臣佐。臣下發言不能慎密,則會失去身命。議談機謀事務不能慎密,則會失去成
功。所以君子謹慎周密而不洩漏機密。”

   此諭君子德業之守,有賴言語行動應對時局之機謀保密。組織動員眾人之事,必
然涉及眾人參與之合作協力;若是考慮不周而發言不密,則會危及整體組織的事業成功
,是以君子謹慎發言而不洩露機密。

  隱喻政治德業之實務操作,捭闔反應必須密藏事機,否則將會引致禍敗,《老子》
有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
 
  『背負財物而又乘坐車輛,以致招引盜寇』

  孔子說“創作《易經》的人,乃是瞭解盜亂吧!《易經》說『負且乘,致寇至』。
背負物品是低位者的勞事,乘坐車輛是高位者的器用。低位而僭用高位事器,名位不符
,盜匪就想奪取了!上位怠慢而下位暴亂,盜匪就想討伐了!怠慢收藏財物是誨育盜亂
,妝冶豔色容貌是誨育淫亂。《易經》說『負且乘,致寇至』,就是指稱招引盜匪寇亂
。”

  此諭文明德業之守,在於君民上下之同德協力。「小人之事」喻指民眾生活所求私
利。「君子之器」喻指民本政府所持公義。『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喻指政治局勢之私利
凌駕公義,『盜思奪之矣』喻指野心份子想要陰謀奪權。『上慢下暴』喻指私利凌駕公
義之政治後果,乃是君民離心,政府統治傲慢而民眾群聚暴亂。『盜思伐之矣』喻指野
心份子想要發動革命。『慢藏誨盜』喻指政客傲慢逐利,是以滋生革命造反。『冶容誨
淫』喻指政客虛偽逐名,是以滋長違法亂紀。

  隱喻文明德業之永續發展,必須彰顯公義以統攝私利;否則一旦落入政客競逐名利
之局勢,恐將招致喪權敗國之命運。

  此章選取引註孔子所釋《易經》,乃在諭說君子成就政治德業,從思想行動到組織
永續之扼要守則。至於議論成就政治事功之相關權變要術,可閱唐代趙蕤《反經》。

《繫說神易》書稿‧〈廣大德業章之七〉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廣大德業章之七〉  東岐明

  ════════════════════════════════════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


  ────────────────────────────────────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

  神易修為之德業廣大,故曰『夫易,廣矣大矣!』。其易學覺觀感應而言辭表述,
遠則物境不抵邊際,近則心境定靜誠正,其於時空境界則是完備對應一切事物,故曰『
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

  神易修為之德性表現,其心神靜正乃是止定專一,其感應物相乃是直覺觀顯,能以
照見時空宇宙萬物,所以有其觀照境界之大,故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
大生焉。』神易修為之功業表現,其心術靜正乃是涵攝密藏,其開創器物乃是發明建構
,能以傳播影響人間,所以有其繁衍範疇之廣,故曰『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
以廣生焉。』

  ────────────────────────────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

  此段乃以古人所見環境至極現象,對應形容易學修為之至上宏偉。廣大範疇境界以
對應於人世時空境界,故曰『廣大配天地』。變革推行人世以對應於人間環境之四季變
化,故曰『變通配四時』。易學範式之陰陽相對,以對應於人間天空之日月相對,故曰
『陰陽之義配日月』。神明易簡得理成位之善於人世,以對應於至極道德修為,故曰『
易簡之善配至德』。

  ───────────────────────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

  神易修為乃以達至廣大德業,故曰『易其至矣乎!』。中道神易之至聖修為,崇尚
道德而善化眾心,創化萬物而廣弘事業,故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

  道德修心之崇高根本,乃在覺知感應之觀照和運;人間事業之廣衍基礎,乃在禮法
規範之器物制度;自心神明覺知,對應於天之卦理;器物禮法規範,對應於地之卦理;
故曰『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覺觀時空境界之心物感應互動,乃有人間中道神
易修為之廣大德業;易學即應人之成位於天地萬物之理,前曰『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
其中矣』,故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中道神易所以成位之性,乃謂「成性」,即是《中庸》所謂「誠」之本性。前曰『
成之者性也』,《中庸》有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前
曰『繼之者善也』,《中庸》有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易學所謂「成性」
,即是佛學所謂「覺性」。覺悟成佛之菩薩行持歷程,上以開悟空性而修習智慧,下以
開物利生而累積福德,乃能福智雙運而成就佛果。易學入世,故說「成性」而以開物成
務;佛學出世,故說「覺性」而以開悟明心;是以《中庸》乃謂『自誠明,謂之性;自
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之「誠」,既是源自易學所謂「成性
」,乃是君子開物成務之心性本原,故而有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
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中庸》之「誠」所以成就之德,
前曰『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己心內具之仁,應物外用之
智,皆是成性之德,以而通達世事時變,故而又謂『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
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所謂「成性」,既是成就事物之性,也是事物存在之性,乃是一切存在的存在本原
,存攝了一切存在事物,故曰『成性存存』。其性由心而自然本在,《中庸》乃謂『天
命之謂性』;引領正道以神明成就,《中庸》乃謂『率性之謂道』;修持有教以善循正
道,《中庸》乃謂『修道之謂教』;故而孔子《文言傳》發述中庸之德而謂『龍德而正
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中庸》乃
贊聖人盛德以窮神知化而謂『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中道神易
至聖修為之道,乃是本於成性之存攝一切存在,而以開創義理而化育萬物,故曰『成性
存存,道義之門。』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道德章之六〉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4502.A.C27.html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道德章之六〉  東岐明

  ════════════════════════════════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


  ────────────────────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此段說明易理之道及其作用基礎。易理之道在於心物互動的覺知感應,而以其抽象
觀念表述,對應於具象事物變化。易學之道的作用原理,乃在心神覺知以感應變化,而
以相對形式一貫表述對應現象。「陰陽」觀念乃是易學相對形式之表述基礎,易理之道
乃是統攝時空境界事物而一以貫之於陰陽觀念體系,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學作
用原理之覺知感應能力,乃需善良心行修為才可承續養成,故曰『繼之者善也』;即如
佛家有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亦是相關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的修行次第。易學作用原理之覺知感應能力,其成就基礎乃在一切生命自然
本具的「覺性」,即是佛家所謂「佛性」,故曰『成之者性也』。

  ────────────────────────────────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

  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的造詣修為,其實也就是一切生命覺知感應的德性表現;其感
性之謂「仁」,其理性之謂「智」,其願性之謂「勇」〔梁乃崇《理性、感性與願性》
〕。智仁勇三者皆是在於覺知感應的德性表現,故而《中庸》有謂『智仁勇三者,天下
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君子明道乃在其覺知感應的一貫統攝事物知識,正如前
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孔子《論語‧衛靈公》否認其道為『多學而識之者』而說
『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里仁》又闡示說『吾道一以貫之』。

  覺知感應的德性示現,乃隨君子修為而自覺,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
之智』,《中庸》乃謂『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荀子‧子道》則以「明君
子」的自覺德操而謂『智者自知,仁者自愛』。然則庸俗民眾大多沉迷於感官物欲,以
致雖然本具感知為用,卻是不明自性覺知感應之道,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因而孔
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乃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於物,不知所
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中國聖賢的君子之道,起手即在抗衡物欲貪執以啟發覺知感應,入手即在止立動行
於向善之途。故而儒家入世的《大學》之道,乃以「格物致知」為始,進而「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其入手實踐,正如前曰『繼之者善也』,乃以「止
於至善」為始,進而「親民」「明明德」〔印順法師《妙雲集》〕,故而《中庸》有謂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所謂「君子之道」,在易學上即是位居天地之間的為
人之道,其德性修持乃在覺知感應於其時空境界,其德業修為乃在濟世度化於其時空境
界;故而孔子《論語‧憲問》回答子路「君子」之問,乃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故而《中庸》闡述君子之道,其德性基礎乃是本於自身覺知感應
,其德業基礎乃是實踐於親和民眾,其至德事功乃能普適通達而文明化成,所以《中庸
》有謂『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
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明朝儒者王陽明乃謂『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
下,只是一貫』之中道貫通而及於出世上達與入世下化;《中庸》則關連及《序卦傳》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而闡述君子之下化上達,其入世下
化人間而身心處於婚姻關係之感情愛欲,其出世上達天地而觀察至於時空境界之萬象變
化,乃謂『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
的覺知感應,入世濟化會耗費精神,出世脫俗則幽隱精微,故而《中庸》有謂『君子之
道,費而隱』;因而一般沉迷世間情欲的凡俗庸人難以求致通達,故曰『故君子之道鮮
矣』。

  ───────────────────────────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

  君子之道的覺知感應,顯現仁愛胸懷,涵藏用世智謀,故曰『顯諸仁,藏諸用』。
『顯諸仁』而下化民眾,故《大學》乃謂『欲明明德於天下』;『藏諸用』而上達微隱
,故《莊子‧天地》乃謂『通於一而萬事畢』。上達下化之中道覺知感應;其心神乃是
超越一切心念感受,深隱心中,《中庸》乃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其心念感
受乃受心神觀照節制,和運應世,《中庸》乃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道覺知感
應乃是成就天下事業的德性之本,《中庸》乃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道觀照
和運乃是成就天下事業的達德之道,《中庸》乃謂『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君子覺
知感應而觀照和運,養成其位居天地之間的為人之道,育成其相應時空環境的事物器制
,《中庸》乃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以君子之道用世胸懷之覺知感應
,達致聖人發創相關萬事萬物,卻不落其心念感受境界,故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中道神易之如是濟世化民,乃是極致於昌盛德行之博大事業,故曰『盛德大業至矣
哉』。

  ──────────────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

  所謂「博大事業」,乃是開物成務而富備萬有,故曰『富有之謂大業』。所謂「昌
盛德行」,乃是窮神知化而應時創新,故曰『日新之謂盛德』。聖人創新開物之盛德大
業,乃是極其君子之道以濟世化民,是以《大學》闡釋「親民」乃謂『是故君子無所不
用其極』,故曰『盛德大業至矣哉』。

  ──────────────────────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

  聖人盛德大業的中道濟化基礎,乃在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以互動變化。一切德業乃
是基於事物有所發生;「生」是指“事物發生”,事物發生即為存在;「生生」乃謂“
生之生也”,是指“事物發生的發生基礎”。一切存在事物發生的發生基礎,乃是覺知
感應的互動變化。時空境界萬事萬物的發生存在,在主觀上是基於覺知感應,在客觀上
是基於互動變化。覺知感應與互動變化即是易學之「易」的一體兩面,乃是一切存在事
物發生的發生基礎,故曰『生生之謂易』。

  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在互動變化中凝成萬象,乃是相關『乾以易知』的德業作用
,故曰『成象之謂乾』。神易用世之互動變化,由覺知感應而仿效法則,乃是相關『坤
以簡能』的德業作用,故曰『效法之謂坤』。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由互動變化而推算
未來,乃是相關占卜術數的德業作用,故曰『極數知來之謂占』。神易用世之互動變化
,在覺知感應中推動變革,乃是相關世事行化的德業作用,故曰『通變之謂事』。神易
用世之覺知感應以互動變化;其心神乃是能以覺知之心,而非所被覺知之物。中道心神
不落一切物象型態,也就不是陰陽表述形式可以測度,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聖人神明易化天下,是以中道覺觀為本,《莊子‧應帝王》乃謂『夫聖人之治也,
治外乎?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其功業成就遠超民眾見識,《老子》乃謂
『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其誠謙虛柔不以自爭,《莊
子‧應帝王》乃謂『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其心
神覺觀超脫凡塵時空境界,《莊子‧天道》乃謂『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
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故而《莊子‧應帝王》有謂『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
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神易章之五〉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神易章之五〉  東岐明

  ════════════════════════════════════
  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


  ────────────────  
  易與天地準,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
  
  易學原理基礎乃是依循對應於覺知觀察的時空境界,故曰『易與天地準』。易學原
理既是基於時空境界,所以能普遍完備地設計規劃在於時空境界的道理,故曰『是故能
彌綸天地之道』。

  ──────────────────────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

  此謂易學觀察時空境界天地明暗之至大變化,以而成就曆法。古人觀察所見人間時
空境界,有著天地上下之分。上觀日月星辰之互動於天,故曰『仰以觀於天文』。下察
山河經緯之形位於地,故曰『俯以察於地理』。古人觀察所見時空境界的至大變化,乃
是基於天文地理關係法則,而有歲曆記錄的晝夜消長,故曰『是故知幽明之故』。

  ───────────────────────────────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

  此謂易學定境修行感應之超常覺知時空經驗。易學修行之感應超常時間境界,定力
高深而追溯生命經驗,乃由今世誕生本原,回返前世死亡命終,因而知有輪迴轉世之死
生相續,故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易學修行之感應超常空間境界;認知到所
覺事物乃是相關於自心精神投射的狀態變化現象,故曰『精氣為物』;體會到變化發生
乃是牽涉及自心魂神投射的游離互動現象,故曰『游魂為變』;體知到外在事物不是獨
立存在,宇宙體性並非唯物成就,因而超越肉體感官限制以觀察到超常空間鬼神世界的
情況狀態,故曰『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關於人間之外的鬼神世界,請閱〈時空宇宙〉
論。

  ─────────────────────────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

  此謂易學道理之致德品質表現。易學原理乃是相似於時空境界之規範法則,所以德
性不會有所違逆時空萬物的變化規則,故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易學至道乃是完
遍體知所覺時空境界萬物,而普濟度化所緣天下人間社會,所以德業不會有所過逾時空
萬物的變化規則,故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

  此謂易學修為之盛德品格表現。易學修為之盛德人格;中正守道而權謀應變,旁引
行計而不從物欲逐流,故曰『旁行而不流』;善心自發充滿喜樂,了知命運遷變自然,
故曰『樂天知命』;行於塵世而不染欲執,所以不會罣礙迷失而憂怖恐懼,故曰『故不
憂』。易學修為之盛德人品;仁德誠懇而無所貪求,安居素位而無所怨尤,所以能夠具
備博愛情操,故曰『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

  此謂易學原理之心物面向。易學範疇圍攝時空境界萬象變化,而無所逾越時空場域
,故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易學體系以形式表述成就萬物象徵,而無所遺漏時空
境界種種事物,故曰『曲成萬物而不遺』。易學知識的表述基礎,在於陰陽剛柔的相對
變化之道,而古人所見時空境界至大相對變化即在晝夜遷變,故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易學原理既是完全涵攝時空境界的一切事物現象,其作用基礎乃在「神易」之心神
覺知以感應變化;心神覺知不落形式,故曰『神無方』;感應變化非有實體,故曰『易
無體』;易學觀察一切時空萬物並非客觀存在,而是心物相對的覺知感應而變化顯現,
乃曰『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心神覺知以感應變化,即是「神易」。神之無方,即是自心覺知之性並非所知現象
,唯在能以覺知之主觀自心,《莊子‧天道》既言『形德仁義,神之末也』,又論至道
超越時空境界而曰『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易之無體,即是感應變化之道並非存在本體,乃在本於相對動靜以顯現體式,是以《繫
辭下傳》後曰『剛柔者,立本者也』,又述易道而曰『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
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繫說神易》書稿‧〈卦象吉凶章之四〉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4368.A.EB5.html


 《繫說神易》書稿‧〈卦象吉凶章之四〉  東岐明

  ════════════════════════════════════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

  ────────────────────────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

  聖人易簡得理,易以感應,簡以化約,設計卦式以對照觀察時空萬象之理,故曰『
聖人設卦觀象』。以相關義理辭訓,連結卦式意義,而說明其象徵之吉凶禍福,故曰『
繫辭焉而明吉凶』。以剛柔相對的推演變換卦式各爻,而產生對應事物現象的變化象徵
,故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此句乃在說明聖人以具象符號系統,表述其對應事物現
象的抽象觀念體系,由卦式至爻變而推演其相關義理。

  ───────────────────────────────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

  事物現象之判吉凶,乃在利害有所得失,故曰『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謂
應事有誤而省思知錯,「吝」謂應事有疑而徬徨不定,「憂」謂擔心事物之患,「虞」
謂顧慮事物之疑。事物變化之判悔吝,乃在心態有所憂虞,故曰『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進」謂現象發生,「退」謂現象滅失。事物歷程之顯變化,乃在現象有所生滅,
故曰『變化者,進退之象也』。「晝」為日出於天,「夜」為日沒於地,日出發光而主
動照耀顯現明亮,日沒失光而被動對比顯現黑暗,故曰『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周易
重卦而有六爻,卦象變化之相應行動,乃在極盡「易簡得成」─「極易」「極簡」「極
成」─之道,故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序卦傳》詮釋《易經》卦序編排,體現世事變化無常;君子若能體會命運遷變之
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則能無所忮求而安心行道;故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
也』,正是相關《中庸》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
徼幸。』《易經》記載卦爻辭說,指示世事相應於占卦爻變之發展;君子若能密察世事
變化之機,神明微隱,智謀策動,則能賞玩周易卦爻辭說指涉;故曰『所樂而玩者,爻
之辭也』,正是相關《中庸》所謂『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君子閒居則觀摩易象而玩究易辭,故曰『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君子行動則觀察
事變而玩味易占,故曰『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君子玩易有所啟發,心靈感悟,通達
世事,神明智謀,妙成德業,不忮不求於塵欲私利,故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然而此是孔子玩易個人經驗之談,有所引申,非可通論。玩易若是未能體悟神明,
何以天祐吉利?體悟神明不需必然藉由玩易,亦可天祐吉利!一切卦爻辭義,只是先聖
神明體悟的過往陳跡,非其神明覺知之本。若執迷於易占卦爻,以為其中有何神靈,而
不知自性覺知成就神明之體,豈非捨本逐末!《莊子‧天運》有謂『夫六經,先王之陳
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

  ───────────────────────────────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

  彖辭指說卦象,故曰『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辭指說卦變,故曰『爻者,言乎變
者也』。辭說指示吉凶,乃是利害有所得失,故曰『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辭說指
示悔吝,乃是有所疑誤而小有瑕疵,故曰『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咎」謂占卜預
測之禍。行動所以無咎,乃在善於補救所犯過錯,故曰『無咎者,善補過也』。

  ──────────────────────────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

  周易重卦之爻位上下排列,相應人世社會之地位貴賤,故曰『列貴賤者存乎位』。
周易卦象之對應世事現象,事物無分大小皆以卦式象徵,故曰『齊小大者存乎卦』。周
易辭說之闡示卦式意義,乃以利害得失而辨吉凶禍福,故曰『辨吉凶者存乎辭』。周易
憂患精神之發生悔吝,在於應對世事之防護心態,故曰『憂悔吝者存乎介』。周易指引
行動之化險為夷,在於面對錯誤之痛改前非,故曰『震無咎者存乎悔』。

  ──────────────────────
  是故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

  周易卦象可以涵攝相關大小事物,故曰『卦有大小』。周易卦辭可以指涉相關事物
之危險安易,故曰『辭有險易』。周易辭說乃在指示事物發展之各種趨向,故曰『辭也
者,各指其所之。』

《繫說神易》書稿‧〈道德性命章之三〉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道德性命章之三〉  東岐明

  ══════════════════════════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此段旨在闡說聖人作易之機理本懷。 


  ─────────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

  孔子時代之回顧歷史,易乃創於久遠上古之伏羲,而定於數百年前之文王,故曰「
昔者」。此謂「聖人」,正如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所述『所謂聖人者,知通
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
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捨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
,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
聖人矣。』

  所謂『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乃指一切生命之覺知本原,感應變化
而相對生成萬物現象;覺通廣大生命境界,故曰「大」;感達生命道路由理,故曰「道
」;了無本體而變化顯現事物存在,故曰「凝成」。聖人因應時代變化而隨順開物成務
,故曰『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聖人覺察深妙,觀測事物,度悉萬事萬物之實情
本性,而能正確判斷以抉擇行動,故曰『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
然取捨者也』。聖人既是通達大道以觀測萬物;行事妙應時局變化,創建革新時代文明
,故曰『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誠敬素樸虛靜恬淡
,知見遠超眾人之識,故曰『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
,不知其善。』聖人知通大道,百姓不知其善,其於人世之德業通變,妙應眾識而不失
其道,隨順人性而啟發教化,正是《老子》所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
大。』『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而成為文明體系的
開創者。所以孔子時代闡述古代聖人之創作易理以開創文明,而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

  ─────────────────
  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
  ─────────────────

  此在說明易占機理之道器面向。易占靈驗必有覺知感應之心為體,而以察辨判斷之
思為用;能覺之心體為「神」,所覺之思用以「明」,故曰「神明」。易占體用之道,
乃在神而明之,以易占者其能覺之神,而使令其思辨之明;所以易占根本乃在易占者能
以感應之內在神明,而非易占者所以感應之外在器制,正應《莊子‧列禦寇》所言:『
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
不亦悲夫!』因而易占術理規則並非其根本道體,只是其所用器制;若是徒恃易占術理
之器,而不修易占神明之道,也就成為愚者所見之其功外也,所以《繫辭上傳》乃強調
說『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明精妙,乃在淵靜之道以觀察萬物,故曰「幽」。易占器具,乃在動驗之禮以輔
助感應,故曰「贊」。文王所創周易傳統之占筮方法,乃以蓍草作為易占工具,故謂文
王創作產生蓍法,而曰「生蓍」。周易傳統之易占蓍法,乃是用以輔助神明感應之道,
故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周易蓍筮方法,每次占爻都有三次分蓍以感應問事,而感
應乃在心靈之徵,故曰「參天」。占爻每次分蓍於左右兩手,兩手都要依照固定規則運
算,而運算不涉心靈感應,故曰「兩地」。所有運算規則乃是倚仗數學基本算術,故曰
「倚數」。周易蓍筮每次占爻必須感應分蓍三次,每次分蓍左右兩手必須分別運算再相
加,最後依據分蓍運算所得三次數字而決定所占爻性,故曰『參天兩地而倚數』。

  ──────────────────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

  此在說明聖人所作易占範式之卦爻原由。聖人觀察事物變化之相對屬性,基於陰陽
相對而建立卦式體系,以抽象符號系統而對應一切具象事物,故曰『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聖人模擬事物變化之互動屬性,基於剛柔互動而產生爻位詮釋,以抽象符號關係發
揮於現實具象事物,故曰『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
 
  此在說明聖人作易於覺知境界之人間修為。

  易理之於人世實踐,乃是貫通一切覺知境界之存在層次,而對應於「道德仁義禮」
的人倫五蘊層次。大道泛德,乃是覺知虛空顯現時空泡沫而有萬象變化其中,感應萬物
善其所得,「道」謂變化所由之本,「德」謂變化所善之得;落於人格實踐,「道」乃
人之善行所由,「德」乃人之善行所得;統論覺知境界感應善行之所由所得,乃曰「道
德」。聖人神明於覺知境界,得理成位而開物成務於人間功業,故而《老子》有謂『道
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聖人神明之互動於萬象
變化,乃常守中觀照,省節私欲以致公義,是曰「和」;《老子》乃謂『多聞數窮,不
如守中。』,《中庸》乃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聖人
神明之行動於世事變化,乃常居庸善止,乘用形勢以達正義,是曰「順」;《繫辭上傳
》乃謂『天之所助者順也…履行思乎順』,《莊子‧應帝王》乃謂『游心於淡,合氣於
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聖人神明之易理實踐,守中居庸而善止觀照
於覺知境界,省節私欲而乘用形勢於人世實踐,至善趨吉於事功作動,以而宜於人間公
正義理,故曰『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乃有關於《繫辭上傳》『繼之者善也』。

  易理之於人生修持,乃是統攝一切覺知境界之變化面向。「理」謂變化之原則;聖
人神明於極致探究覺知境界萬象變化之理,故曰「窮理」。「性」謂變化之本原;聖人
神明於全盤發通覺知境界萬物變化之性,故曰「盡性」。聖人神明之易理修持,窮理盡
性而感應析辨於覺知境界事物變化之運命,故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乃有關於《繫
辭上傳》『成之者性也』。

《繫說神易》書稿‧〈乾坤易簡章之二〉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3934.A.BDA.html


 《繫說神易》書稿‧〈乾坤易簡章之二〉  東岐明

  ══════════════════════════════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

  此段乃在闡說人之心物互動的易簡作用,而可得理成位。


  ──────────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

  此句說明心物現象之作用互動。「乾」指涉主體心靈。自心能以知覺事物,故曰「
知」。自心本原,照顯覺知虛空廣大無窮,故曰「大」。自心主體,乃是自我覺知之啟
始發端,故曰「始」。「坤」指涉客體物相。客體存在,源自認知現象造作概念,故曰
「作」。變化現象形成實體觀念,故曰「成」。所認客體,乃是覺知作用之物體對象,
故曰「物」。

  心攝萬法,自心覺知虛空顯現時空萬物,所以《彖傳》乃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概念生物,觀念認知現象成就事物實體,所以《彖傳》乃謂『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聖誠之於乾知坤作,乃在教化啟迪而開物成務以濟世利民,所以《彖傳》乃謂『首
出庶物,萬國咸寧』。心誠始知而創作成物,所以《中庸》乃謂『誠者,物之終始;不
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

  此句說明心物作用之功效特性。乾之作用在於心靈知覺的直觀感應,「易」謂「感
應」,故曰「易知」。坤之作用在於辨認事物的觀念化約,「簡」謂「化約」,故曰「
簡能」。此句強調,乾的主觀心靈作用是以感應而致覺知,坤的客觀事物作用是以化約
而致效能。譬如:禪修功夫就是相關於乾的作用,以能直觀感應;科學觀念則是相關於
坤的作用,以能化約事物。禪修功夫即由主觀感應道交而提昇覺知能力,科學觀念即由
客觀化約事物而建構理論法則。

  ──────────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

  此句說明感應化約之利於人際知行互動。前面說明乾坤在心物面向上的易簡作用,
此句開始說明易簡作用在人際互動上的影響。「知」謂「感知」,人以主觀心靈感應而
利於感知。「從」謂「從行」,人依事物客觀法則而利於從行。『易則易知』在於乾之
作用,前「易」是謂「感應」,後「易」是謂「容易」,全句乃謂“心靈感應就會令人
容易感知”。『簡則易從』在於坤之作用,全句乃謂“化約事務就會使人容易從行”。
此謂容易,乃是比較心物作用之困難情境而得。「易」之易於心靈作用,乃在混雜無緒
而難以認清的現象中,以直觀感應而易於知悉實情。直觀感應乃是不加思索,顯於心境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譬如禪修觀照之感應能力。「簡」之易於作用事物,乃在複雜
萬端而難以了解的事物中,依觀念化約而易於從行法則。觀念化約乃是思索推論,運於
心境,如人引水,上下從流;譬如科學觀念之理論法則。此句『易則易知』之於人際互
動,乃指人際之間心靈有所感應,就會容易令人感知。此句『簡則易從』之於人際互動
,乃指人際之間事務有所法則,就會容易使人從行。

  ────────────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

  此句說明易知易從之有助於人情世事。「親」謂「親愛」,乃指人際親愛。「功」
謂「事功」,乃指人間事功。『易知則有親』在於主觀人情,乃謂“容易令人感知就有
助於人們親附”。『易從則有功』在於客觀事務,乃謂“容易使人從行就有助於人間事
功”。朱熹《易本義》曰:『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者眾
,故有功。』

  『易知則有親』乃相關於《莊子》所謂〈德充符〉,德充於內而符應於外,德充自
心而致感應人情親愛。『易從則有功』乃相關於周公《史記‧魯周公世家》所謂『夫政
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有功之兼於有親,正如《莊子‧天地》
所謂『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而強調說『君原於德
而成於天』。

  ────────────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

  此句說明惠民事功之久續弘大。『有親則可久』意謂,有親於民眾乃可以久續德化
。『有功則可大』意謂,有功於民眾乃可以弘大事業。有親可久,是因人心親附而德澤
流芳,不息則久。有功可大,是因功在人間而利惠萬方,不止則大。有親有功而可久可
大,乃在誠心化民而開物成務,正相關《中庸》所謂『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
物也。』

  ────────────────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

  此句說明可久可大乃為賢人德業。誠者聖賢德業之分,在於聖人乃是開創性的思想
者,而賢人乃是履行性的實踐者。賢人志性言行乃在履踐德業而惠施於民,是以孔子《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有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行中矩
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
如此,則可謂賢人矣。』可久可大乃是履踐而成德業;知心有親,得人而可久,故謂「
賢人之德」;物能有功,利事而可大,故謂「賢人之業」。

  ────────────────────────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

  此句說明易簡得理的成位之道。「天下」意謂人間世界,「天下之理」意謂人間世
界的普遍之理。易簡之得人世之理,於易則在心靈感應以悟致「理原」,於簡則在化約
事物以通達「理則」。人世之理乃是心物相對而得,理原乃其心性本原,理則乃其物性
法則;徒有理原而無理則,無所得理;徒有理則而無理原,無能得理;譬如人之理解世
事,必有能以理解之心,亦有所以理解之物,以心觀物乃可易簡得理,故謂『易簡而天
下之理得矣』。易簡得理,乃是人之作於心物相對之間,用於乾坤相對之間,存於天地
相對之間,而成就其人世德位於易簡相對作用之中,故謂『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矣。』

  聖誠人格成位於乾坤天地的變化作用之中,明道教化而開物成務以濟世利民,所以
《中庸》乃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
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矣。』也就是其所謂『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至誠德位境界。

  易簡之道的得理成位,由理原至理則而悟達變通於人世政治,乃如《莊子‧天道》
所謂:『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
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
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智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
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智謀不用,必歸其
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

  「理原」根本,即致佛學所謂「佛性」;「理則」精確,即通科學所謂「定律」;
人之得理,乃是智慧開創以因應事理;人之成位,乃在任運事理以濟度眾生;故而《繫
辭下傳》贊想古聖先王於乾坤易簡之德業事功,而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
取諸乾坤。』中國基於易理的中道傳統,上徹無為出世之道,下徹有為入世之道,而得
理成位於人間世事,是以王陽明《傳習錄》答論中道之貫,而有謂:『聖人大中至正之
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乾坤章之一〉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3605.A.68E.html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乾坤章之一〉  東岐明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此段乃在闡說易理卦式所依心物相對之時空境界。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

  此句旨在闡述天地乾坤觀念之相關對應於覺知者之時空心物。所謂「天地」乃是指
覺知者所存在的時空環境,所謂「乾坤」乃是指覺知者所感應的心物作用。《易傳》思
想傳統,聯結了時空天地與心物乾坤之字詞意涵,認為天地乾坤之觀念範式乃是易學根
本基礎,故而首句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古人所謂「天地」,並非只是現代科學觀念框架下的天空與大地;而是以古人觀念
範式,認為人身存於天空與大地之間,以「天地」代表了人身存在的時空環境。所以古
人「天地」一詞,是對應於今人現代語詞所謂的「時空」,用以指稱覺知者身處的時空
環境。「天地」所指時空環境,並非是在科學觀念下的「客觀宇宙」,而是在覺知境界
下的「主觀宇宙」;也就並非是唯物論下的客體世界,而是心物相對下的感應世界。古
人天地觀念範式下的時空宇宙,並非是由客體質能所構成的客觀世界現象,而是由覺知
者觀察作用所感應造成的主觀世界現象,所以《繫辭下傳》闡示了時空環境之基於覺知
觀察而說『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我們所以為實存的客觀宇宙,其實是由我們群體覺知的觀察感應所交涉形成的共通
規律現象。在科學上,也就相關於量子力學觀察者參與互動的客觀世界共相。在佛學上
,也就對應於相關眾生因緣的所居共業世界。所以在易學上,《序卦傳》寓於乾坤卦義
,闡述了覺知觀察之生起主觀宇宙時空,乃以成就客體宇宙萬物,而說『有天地,然後
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

  我們身存環境的客體時空萬物,乃是雜多繁異之相。然而主觀覺知之物相本始,卻
是太一清淨的覺知虛空,生發時空而不落萬物,所以《老子》描述而謂『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覺知虛空乃是導發萬
象而廣大無窮,所以《老子》又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覺知大
道者所觀察萬物現象存在的時空環境,乃如泡沫顯現於其所觀照的覺知虛空中。覺知虛
空不存萬物,因而《老子》以「無」指稱「覺知虛空」。萬物現象存於時空,因而《老
子》以「有」指稱「時空泡沫」。所以《老子》闡述了覺知觀察之境界生成,而說『無
,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亦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易學觀念範式下,宇宙時空萬物乃為覺知觀察之感應發生;感應始發之端為「心」
,其作用謂之「乾」;感應生成之端為「物」,其作用謂之「坤」。在哲學上,「乾」
相關於主體性,「坤」相關於客體性。在佛學上,「乾」偏趨於能覺能觀,「坤」偏趨
於所覺所觀。是以《說卦傳》闡述了「乾」之心發作用而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
也。』,闡述了「坤」之成物作用而謂『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宇宙時空一切萬
象變化,皆是心物作用而感應發生;所以《繫辭上傳》論示易學範式之深奧基礎乃以乾
坤相對,而說『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覺知觀察的時空天地境界與心物乾坤作用,在易學傳統範式下,更有相關意義的指
涉對應。在古人觀念範式下,人身居於天地之中;天高於上,覆人而尊;地低於下,載
人而卑;故曰『天尊地卑』。人身之一切思想行動介於心物作用之間,心乾始發於內而
尊,物坤生成於外而卑。易學傳統範式在字義觀念上,以「人」指涉了人世生命境界;
又藉「天地」對應於「乾坤」,而以「天」對應於心靈主體境界,以「地」對應於器物
客體境界;而天地乾坤的相對觀念,乃是時空環境與心物境界的基礎範式,故曰『乾坤
定矣』。

  《彖傳》聯通天地乾坤觀念,闡示了心物境相的作用本元,而謂『大哉乾元,萬物
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所謂「乾元」即是心境本原的
覺知感應,自心虛空照顯時空環境,始發一切萬象,故曰「大」。所謂「坤元」即是物
相本原的觀察思想,眾想概念形顯環境客體,生成一切萬物,故曰「至」。在佛學觀念
上,「乾元」即相關於「識蘊」,「坤元」即相關於「想蘊」,「萬物」即相關於「色
蘊」。心物自性本非實體,一切萬象唯隨感應發生,變化無常而無自體;是以心物相對
,其體本無所得,即相應於佛學所謂「空性」;故而易學範式之哲學基礎,既非在「唯
心論」,亦非在「唯物論」,乃是在心物相對的時空基礎下基於感應變化而無本體的「
唯易論」。

  ──────────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爻位之對應於人文世事。易經重卦而有六爻,爻位陳列由上至下
,對應於人事之貴賤地位,故曰『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人類群體之社會進化,乃在形成組織而有效分工。組織運作必然涉及階級秩序,以
運作權力與分享權利,從而組織成員即有地位貴賤的區分差別。階級秩序乃是繫於組織
運作,組織運作乃是起於群體分工,群體分工則是人類社會的進化基礎。組織成員之參
與分工而區分階級,偏於志願則趨合作關係,偏於強制則趨壓迫關係。人類社會的群體
分工,也就在種種組織關係的合作與壓迫下,有著種種相應組織運作的階級結構。即使
是強調政治平等的民主社會,其中成員也因身處種種組織,而有種種相應組織角色的階
級地位。古代社會至現代社會的分工進化,乃在於古代社會成員的階級地位大多幾乎是
單一固定,而現代社會成員的階級地位卻是較為多元動態,隨著種種參與組織的成員角
色而變化。從而現代社會比起古代社會,雖在組織分工上更為活躍有效,但在組織運作
上仍然必有階級存在。

  人類社會之自然起源,乃是源自家族血親繁衍生養的家庭生活,從而擴張群體關係
,而成就種種政經組織;所以《序卦傳》寓於咸卦卦義,闡述了人類組織階級秩序之自
然演變發生,而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
義有所錯。』

  前句『天尊地卑』以「尊」而謂上位,此句『卑高以陳』卻以「高」謂上位。兩者
皆以「卑」指稱下位,而其上位意義差異在於,「尊」用以指稱不可企及之至上境界,
「高」用以指稱人物陳列的階級上位。天象不落人間,心性不落物相,故有謂「尊」。
人物階級乃由地位區分而得,故有所「高」。人物地位有所高低,高者為貴,低者為賤
,故曰『貴賤位矣』。

  ──────────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爻性之基於剛柔動靜。易經爻性區分陰陽,陽爻主動為剛,陰爻
靜受為柔,故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動靜有常』並非是指動態與靜態的運動規律比較,譬如並非是移動與靜止的事物
狀態比較;而是指主動與靜受的主從規範比較,也就是現代語詞所謂主動性與被動性的
比較,譬如上司主動命令與下屬靜受服從的主從規範比較。在主動與靜受的相互關係上
有所常規,故曰『動靜有常』。易經卦式對應一切人世事物之論斷基礎,即是基於爻性
相對之主動與靜受,主動謂之「剛」,靜受謂之「柔」;所以《繫辭下傳》闡示而說『
剛柔者,立本者也。』人世事物在主動靜受關係上有所規範,即可判斷其剛柔屬性,故
曰『剛柔斷矣』。

  ───────────────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之於心物對象客觀實體,而有對應之吉凶區分。

  「方」謂形式,即是內心思想的觀念認知形式;「物」謂事物,即是外物境界的感
覺認知客體;譬如內心之圓形觀念為「方」,而外境之圓形物體為「物」,兩者乃是相
應的心物對象。若以哲學附比「方」「物」差別,「方」即相關於客觀唯心論所謂的「
理型」,「物」即相關於客觀唯物論所謂的「事物」。然以歐西哲學視角而言,易學傳
統乃是基於主觀基礎,所以易學所謂「方」「物」其實皆是主觀自知的觀察對象;「方
」為自心思想的認知對象,「物」為自身感官的認知對象。在佛學上,兩者皆為所觀對
象,「方」即是所知概念的內心思想形式,「物」即是所知概念的身外感覺事物。因此
,《莊子‧天運》論及超越觀念形式的自心神智,才可變通無窮而不斷適應事物變化,
即說『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觀念形式在內心思想中,乃是同類相聚,譬如內心種種大小圓形皆以圓形觀念而歸
聚同類,故曰『方以類聚』。感覺事物在外境時空中,乃有分群相別,譬如外境時空種
種事物皆隨各類習性而分歸群屬,故曰『物以群分』。內心思想境界,本為一體,故言
「類聚」。外境時空事物,本為雜多,故言「群分」。同類相聚而成群,分群相離而別
類,卦式為「方」而感於內心,占事為「物」而應於外境,故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種種事物之類聚分群,乃可占卦區別吉凶,故曰『吉凶生矣』。

  時空萬物之生起吉凶之別,乃在於覺知者觀察事物的愛惡取向,所以《繫辭下傳》
說『愛惡相攻而吉凶生』。愛惡取向乃是基於萬物差異是非,所以《莊子‧齊物論》說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大道不虧的覺知境界,正
是《莊子‧齊物論》描述覺知大道者的自心太一虛空境界含攝時空萬物,而說『天地與
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身雖居凡而陷是非,覺常超脫而合吉凶,所以《文言傳》
闡述覺通大道之包容吉凶而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
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之於時空現象,而有相應變化顯現之形象存在。

  古人觀念的世界範式,以為覺知之人乃是居於天地之間。天上之物,尊而不可及,
僅是現象而非形體,故曰『在天成象』;地上之物,卑而乃可觸,才是現象所顯形體,
故曰『在地成形』;譬如天上日月星辰的現象不可觸及,而地上動植萬物的形體可以觸
及。現象顯示,逝而不返,如取流水之先後不同,乃對應於時間流逝的不逆性。形體顯
現,存而持續,如取物品之先後皆在,乃對應於空間位置的可逆性。因此,在古人觀念
範式下,「天」之意涵可以關聯及現代所謂的「時間」觀念,「地」之意涵可以關聯及
現代所謂「空間」觀念。所以《老子》闡述覺知觀察之境界層次,以「大」謂「道」之
覺知虛空,以「逝」謂「天」之時間流逝,以「遠」謂「地」之空間廣容,以「返」謂
「人」之身返覺知。覺知虛空乃是廣大無際而渾沌混成,太一獨立而自然常存,更容攝
顯現出你那所覺凡塵時空及其中萬物眾象。覺知虛空之大,超越了凡塵時間之逝;凡塵
時間之逝,超越了凡塵空間之遠;凡塵空間之遠,超越了你那存於其中的個體身軀;然
而覺知虛空乃是你這自心返復觀照所自覺顯現。所以你的覺知境界(域)有著四種至大,
分別是覺知虛空(道)、凡塵時間(天)、凡塵空間(地)、以及你這位覺知者(人);而你那
個體身軀乃是存於凡塵空間,凡塵空間存於凡塵時流,凡塵時流存於覺知虛空,而覺知
虛空則是自然常存。所以《老子》闡述了覺知虛空與覺知者的關係而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現代時空觀念範式下,『在天成象』乃是對應及時間變化下所顯示的現象發生,
『在地成形』乃是對應及空間變化下所容納的形體生成。時空有所形象而能具體容顯變
化,故曰『變化見矣』。古人觀念之謂「變化」,乃指事物歷程之「改變化為」。譬如
A變化B,若記作「A→B」;所謂「改變」即在「A→」之歷程,所謂「化為」即在
「→B」之歷程,所謂「變化」即在「→」之歷程。「變」之改變,乃指事物遷異歷程
;「化」之化為,乃指事物成就歷程。變化歷程乃在心物時空之相對感應,而顯現具體
事物,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此段乃在闡說易經卦式之相應於人間時空之自然現象。

  ────────────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

  此句強調易理物象觀念之相對性,所謂易理卦爻是在其對應觀念體系下才能顯現意
義。「剛柔」乃是相對依存,兩者在感應變化中相依顯現,喻以二元交接作用,故曰「
相摩」。「八卦」亦是相對依存,八者在感應變化中相依顯現,喻以八式交會作用,故
曰「相蕩」。

  ────────────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

  此句以古人觀察之人間時空自然現象,以喻示易傳八卦至大之象。一切人間自然現
象發生於天地之間,而應八卦「天」「地」之相。天象上健鼓發雷霆,常擊山丘,而應
八卦「雷」「火」「山」之相,故曰『鼓之以雷霆』。地形下順承潤風雨,常積澤泊,
而應八卦「風」「水」「澤」之相,故曰『潤之以風雨』。 

  ──────────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

  此句以古人觀察人間時空之至大變化,以演示時空天地之變化遷流。天之日月星辰
,運轉行遷而時光流逝,故曰『日月運行』。地之萬物環境,季節變異而寒暑交替,故
曰『一寒一暑』。天象變化而地境隨遷,故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此句以古人觀察人類群體之生物特性,以標示乾坤剛柔之於人類男女。「道」謂生
命之道;人類生命繁衍,男性授精為剛而應乾道,女性受精為柔而應坤道,故曰『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此句指涉乃在人身乾坤之相;而此句前述「雷霆風雨日月寒暑」之
段,乃是指涉天地乾坤之萬象變化;而此句後述「易知簡能得理成位」之段,乃是指涉
心物乾坤之天下德業。

《繫說神易》書稿‧〈稿序〉〈繫辭上下紀〉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3216.A.4C7.html



 《繫說神易》書稿‧〈稿序〉

  《繫說神易》原在 Youtube上作為講座發表,原本以為錄影講說較為簡便省事,但
只錄製了五講就中止。因為影音講座在製作上非常耗時費工,而其內容過少又不能深入
義理;所以講完六十四卦卦義,而無需再引用古文字學典籍影像後,就決定了還是以書
籍寫作為佳。《繫說神易》是《中道神易》此書的一部。《中道神易》是由《繫說神易
》與《正觀中道》兩部所組成。《繫說神易》是在藉由闡述易學而會通文明傳統,《正
觀中道》是在藉由闡析國學觀念而會通諸學,兩者交互參照以闡揚中道神易之理。

  《繫說神易》書稿先行漸次發表網上,在成書前,感謝讀者提供意見指教!
                            
                             東岐明



 《繫說神易》書稿‧〈繫辭上下紀〉  東岐明

 
  《易傳》據說是由孔子撰述,用以解釋《易經》的卦爻辭。《易傳》中的《繫辭傳
》,乃是專以闡述易理的哲學思想,傳統編排上分為上下兩傳─《繫辭上傳》與《繫辭
下傳》。

  所謂「傳」,乃有相關「傳承」之意。《傳》就是用以解說《經》義以傳承知識。
所謂「經」,乃有知識典型之義,故而有謂「經典」。「經」之原義,乃是織布機上用
以編織的縱線;而機上用以編織的橫線則稱為「緯」。因為織布作業就是織布機上經緯
線的編織成布,其過程中是經線不動而緯線穿動,所以先秦古人便以「經」字代表了根
本不變的知識典型,漢朝時更流行以《緯》來代表當時附會《經》義而衍說推讖的相關
論述。

  所謂「辭」,就是指《易經》的卦爻辭。所謂「辭」的原始字義乃是“梳理亂絲”
,衍生而為“用以交流的溝通言詞”。《易經》卦爻辭也就是易理感應的相關言詞。

  所謂「繫」,具象上有“連繫”之義,抽象上有“關聯”之義,乃指《繫辭傳》思
想之連繫關聯於卦爻辭義,而成其統合連貫的哲學論述,代表了觀念框架與意義體系的
統合連貫。在易學上,《繫辭傳》以哲學觀念連繫統貫了卦爻辭義,而卦爻辭義則以言
詞意義連繫統攝了占例事兆。在科學上,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強調了科學理論的
連繫統貫而闡述說:

 『科學不是一本定律匯編,也不是一本把各種互不相關的論據集合在一起的總目錄。
  它是用來自由地發明觀念和概念的人類智力的創造物。物理學理論試圖作出一個實
  在的圖景,並建立起它和廣闊的感覺印象世界的聯繫。』

在佛學上,《華嚴經‧十地品》述及登地菩薩修行之徵相與位階乃言『以十相故,名菩
薩行,不可移奪』『有十種事出過眾聖』,闡示了第六現前地與第七遠行地之菩薩修行
而說『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六者緣起智慧善能
鑽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而表達了登地菩薩在聯繫統貫世間現象上的修行功夫


  名謂《繫辭傳》,也就在於傳承易學,而觀察透徹了世間現象並連繫統貫其觀念體
系。

  《繫辭傳》仿照《周易》卦辭分為上下兩經的編排方式,也分為上下兩傳。《易傳
》思想對於上下觀念的範疇區分,可由《序卦傳》與《繫辭傳》的相關思想詮闡而見其
意涵。《序卦傳》詮釋《上經》起始〈乾〉〈坤〉兩卦,而言『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以彰示其自然之體;又詮釋《下經》起始於〈咸〉卦,而言『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
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以彰示其人文之用。《繫辭傳》
闡說心物體用,則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喻示了「上」「下」名
義乃以對應而指涉了「道體」「器用」的觀念分別;是以其分上下,乃以《繫辭上傳》
闡說道體,而以《繫辭下傳》闡說器用,完成其貫徹心物之理。

  《繫辭傳》基於易經卦爻的形式系統與相關辭義,上以聯繫易學之自然基礎,下以
聯繫易學之人文應用。《繫辭上傳》在於闡述易學自然基礎的原理,涉及了易學涵攝的
修為與觀念。《繫辭下傳》在於闡述易學應用事務的原則,涉及了易學發啟的機制與事
功。上下之中的易學連繫,即是《繫辭傳》所欲建構的思想橋樑,用以聯結人世知行的
普遍原則與共通原理。

  《繫說神易》則承續了《繫辭傳》聯繫統貫世間現象的立言宗旨,面對當代學問傳
統的統貫會通,基於源自中國文明的易學傳統,而開創中道神易,建構起融合了佛學與
科學的哲學觀念體系。所謂「中道」即是中國之道,所謂「神易」即是神明之易。中道
神易之承續道統以開新立命,正可比照《物理學的進化》的總論陳述而說:

 『易學不是一本卦義匯編,也不是一本把各種互不相關的占例集合在一起的總目錄。
  它是用來感應地發明觀念和概念的人世智慧的創造物。神明易理論試圖作出一個實
  在的圖景,並建立起它和超常的覺知現象世界的聯繫。』

2015年10月20日

[問卦]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人?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6261898.A.135.html


《論語》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正觀中道》

《荀子‧子道》則藉由孔子詢問弟子關於智與仁的見解,鋪陳出儒者入世的德操功
夫層次,而記述說:

 『子路入,子曰:「由!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路對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
  子貢入,子曰:「賜!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智者若何?仁者若何?」
  顏淵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子路所謂「使人知己、使人愛己」,也就是得到眾人的認識擁戴,正就是為政領導
的必要條件。然而眾人識戴只是君子德操的成果表現,並非君子德操的修持方法;
所以孔子會評論說:『可謂士矣!』,意謂子路只理解了領導者德業成就的權威風
格,雖然已在學習君子之道,卻尚未進入君子之門。子貢所謂「知人愛人」,也就
是察知眾人並慈愛眾人,正就是善於領導的必要條件。然而知愛眾人只是君子德操
的行為表現,並非君子德操的修持方法;所以孔子會評論說:『可謂士君子矣!』
,意謂子貢只瞭解了領導者德行表現的良善風度,雖然已入君子之門,但卻尚未登
及君子堂奧。顏淵所謂「自知自愛」,正就是君子德操的修持方法,也就是基於中
庸修持之覺知觀照,而清明覺察身心之情欲思慮,而清明守護身心之應對運作;所
以孔子會評論說:『可謂明君子矣!』,意謂顏淵真正領悟了君子德性修持的中庸
風範,而登入君子堂奧。因而荀子《荀子‧解蔽》也就強調了真明君子德操者,必
知「允執厥中」之道而說:

 『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2015年10月19日

[問卦] 孔子為何要殺少正卯?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6261875.A.D63.html


這件事的最早出處是在《荀子》,
記載了少正卯被殺及孔子給他的罪名─重點就是邪說亂世。
事件到底是真是假,當然有所爭議。不過,荀子是儒家,沒必要毀謗孔子。
重點是,荀子應該會認為孔子所作是對的,所以才會記載這種傳言。
至於後世又有加油添醋說孔子與少正卯互爭學生,三盈三虛,這純是胡扯!
很簡單,若照荀子記載,孔子與少正卯兩人思想差異甚大,
彼此從隨學生性向一定會有很大不同,哪會大風吹似的倒來倒去!

荀子是儒家性惡論的代表,那儒家性善論的代表孟子會不會支持孔子殺少正卯呢?
我們可以看看孟子對於同代楊墨思想的批評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拒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雖然孟子沒說要殺人,但他說要使邪說不得作。
基本上,先秦儒家都是以自己為先王正統,而視其他政治思想為邪說亂世。

這樣舉例好了,就像古代有個虔信天主教的人當上了領導,
他想讓全國的人都道德崇高,崇拜上帝,贊美天主。
可是卻有一個喜歡質疑的人,一直在公開質問耶穌母親怎麼可能處女生子?
還向群眾宣揚他的結論,耶穌顯然就是一個私生子!
那想想看,那位領導是不是會對他恨得牙癢癢,想要去之而後快!
想想看,當年耶穌不也是因為公開向猶太教士嗆聲,所以才被送上十字架!

但少正卯的事件,也有說少正卯是大夫,春秋時代「刑不上大夫」,孔子怎能殺之呢?
要嘛,就是這事件純是荀子為了宣揚他那近於法家的性惡儒教思想,才會聽說就編入。
要嘛,就是少正卯的嘴巴實在太賤,得罪了許多魯國貴族都想殺他,才會讓孔子去做。
要知道,根據記載,少正卯可能就是像李敖一般能說善道,喜歡批判找碴的人。

那孔子到底有無可能,為了言論問題而殺人呢?
讓我們看看一件關於孔子任官時齊魯國君會盟見面的歷史記載。
當時齊國派兵想要脅持魯國國君,但魯國也派了軍隊到場。
在會盟時,齊國叫了一群倡優上台跳些不符周禮的歌舞,
孔子見狀,衝上阻止,並召負責官員來處分倡優,結果被判腰斬,當場就拖去執行了。
可見,孔子並沒珍惜那些倡優的人命!
那些倡優可能是奉命不得不上台表演的,但卻因此而慘遭腰斬!

孔子在魯國執政也有幾年,雖然史書記載說孔子上台才三個月就大治。
但如果細察大治的內情,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史書說

 『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

用白話說就是,沒人敢賣假貨,男女路上不敢走在一起,路上東西沒人敢撿。
說實在,短短三個月就能改善不良風氣,這很難是感化出來的,而通常是嚴罰出來的。
而且,男女走在路上要分開,這也實在太過道德嚴苛了!老百姓受得了嗎?

好!孔子後來因為魯國君臣群聚去看齊國來的辣妹豔舞團,沒人理他重視的事。
所以一氣之下,就和學生們離開魯國,開始週遊列國十幾年後才返回。
但這事內情並不這樣單純,因為魯國君臣知道孔子走了,也沒去追回,就讓走了。
表示魯國君臣其實只是藉看豔舞的藉口,來故意趕走孔子而已!

問題孔子不是讓魯國大治嗎?魯國君臣不要他,那魯國百姓呢?
問題就在這裏!孔子離開魯國時,沒有記載說魯國百姓因此而痛心或相送。
孔子返回魯國時,也沒有記載說魯國百姓因此而高興或歡迎。
史書記載了同時代鄭國子產死時,鄭國百姓群起哭天喊地,像是死了自己親人一般。
但關於孔子與魯國百姓呢?沒有任何這樣的記載!
我們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弟子,若有這樣的事,一定不會吝惜記入儒家經典或史書。
但是沒有!孔子的離開魯國、返回魯國、與死亡逝世,都沒有這樣的記載。
這表示什麼?表示孔子在魯國並不得民心,雖然百姓並不恨他,但也不愛他。

為什麼?可能對魯國百姓而言,孔子是道德崇高,但他們受不了自己也被嚴肅要求!
他們不能說孔子不好,但他們也不覺得孔子好!
孔子任官治魯時的問題在哪裏?簡言之,就是道德傲慢!
如果孔子真殺了少正卯,也是因為這種道德傲慢!

孔子這種道德傲慢的問題,老子在孔子年輕時就勸過他,老子勸說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但孔子當時二十幾歲並不了解,到了五十多歲任官治魯,還是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一直等到週遊列國到處碰壁,最後才了解自己的道德傲慢問題,但在時機上已經晚了。
所以孔子晚年才會感嘆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反省了什麼大過?就是自己道德傲慢的大過!

孔子晚年就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以才會提倡中庸!
「中庸」的「庸」就是要自居平庸,就是要謙虛自守,不要自認道德偉大!
所以如果少正卯真被孔子所殺,那孔子到了晚年學易而自知大過以後,
一定會後悔反省自己不應該殺少正卯!

但問題是後世中國往往將孔子青壯年為人處世當成正確,結果就承繼了道德傲慢的問題。
這也就是後世中國文化的一個很大問題─道德傲慢!

最後,我並不是說道德不重要,或道德不好。
而是主張道德的人,應該要謙虛應世,才能真正發揚道德,如同《老子》有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是說上德的人不認為自己有何道德,而下德的人才自認為自己很有道德。
怎樣像是下德呢?舉個極端例子,當然孔子並沒那麼糟糕,僅供博君一笑作為終結!

就好像有人得意洋洋的宣揚教導別人而說:

 『我是最謙虛的人,大家都應該像我這樣謙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