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說神易》書稿‧〈擬議賾動章之八〉 東岐明
────────────────────────────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
「賾」謂事物蹟狀之概念表述;聖人神易明理以見人間事物概念,故曰『聖人有以
見天下之賾』。譬喻模擬於其觀念形式容攝,故曰『而擬諸其形容』。象徵指涉其所觀
事物之適宜義理,故曰『象其物宜』。人間萬物之具體事蹟,易簡得理於抽象意義,故
曰『是故謂之象』。
──────────────────────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
聖人神易明理以見人間行動,故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觀察歸納其普遍共通
之理,故曰『而觀其會通』;以建構其行動綱領的典型規範,故曰『以行其典禮』;建
立辭說連繫相關義理,以判斷相應利害得失,故曰『繫辭焉,以斷其吉凶』;卦式爻變
之抽象意義,連繫於人間事物變化之對應行動,故曰『是故謂之爻』。
────────────────────────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
言說人間至極事物概念而沒有矛盾,故曰『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說人間
至極履踐行動而沒有錯亂,故曰『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建立(推想§)譬喻模擬
,然後進行言說,故曰『擬之而後言』。建構義理正名,然後推進行動,故曰『議之而
後動』。譬喻模擬以通達眾識,義理正名以說服眾心,從而成就賾動變化之人間事功,
故曰『擬議以成其變化』。
此章以下即是引申易理經義,而扼要擬議其政治德業之事功變化。
────────────────────────────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乎天地也,可不慎乎?
────────────────────────────
『鶴在蔭處鳴叫,它的幼雛鳴聲應和。我有好杯美酒,與你同享。』
孔子說“君子言論即使是在私人場合,好壞都會形成影響,使得遠方聞者有所贊成
或反對,何況是在近處呢?言說出於自身而影響加諸民眾,行動發於近身而影響見於遠
方。自身言行乃是成就君子德業的機緣關鍵,而其發生時機即能主導人生的榮耀羞辱。
自身言行乃是君子行動之所以影響於時空環境一切事物,能不謹慎嗎?”
此諭君子言行之動,影響深遠,乃其德業之始。君子善於成事,必因言行應機而利
於環境變化。是以君子成就德業,非僅公眾場合必須謹慎言行,私人場合亦然。凡要推
動事業成就,必先始於自身言行之動人力量,影響傳播而感動群眾之跟隨與支持。所以
君子不能善於言行之機,也就無法成就影響深遠之歷史功業。《老子》有謂『圖難於其
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隱喻政治德業必先發於言行宣傳,以能傳佈理念而感動人心支持。
─────────────────────────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志與人同,先是放聲痛哭而後歡笑。』
孔子說“君子成就德業之道,或在出仕蒞眾,或在居室幽處,或在沉潛緘默,或在
議論言語。彼此知心同志共同奮鬥,其同道利心足以斷絕金錢利益分化團結。同心奮鬥
之共勉言語,其芬芳宜人猶如蘭花幽香。”
此諭君子德業之弘,必有知心同志以為核心團體,相互勉勵而共同奮鬥,不受外界
利害影響而分化團結。
隱喻政治德業之理念實踐,必有共濟甘苦之志士同盟,一起經歷艱辛奮鬥,終而歡
慶成就大業。
────────────────────────────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茍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
『初爻柔變,用白茅為草墊,無所過咎。』
孔子說“器具本是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用茅草墊在地面,會有何過咎呢?這是
非常慎重啊!茅草本是便宜普通的東西,但卻可以發揮重要功用。如此謹慎手段以面對
處理,就會無所過失了。”
此諭君子德業之用,在應對事務上,必要藉用手段以謹慎處世,以防止過失。
隱喻政治德業之同盟組織,必須建立標準規章機制,以為協力合作之永續手段。《
莊子‧天道》之明大道,有謂『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
『勤勞而又謙遜,君子得以有所歸宿,吉利。』
孔子說“勤勞奉獻而不宣揚自誇,有所功績而不得意自滿,乃是胸懷厚德的極致表
現,言談之際以其功業而願居人下。有德之言,昌盛應機而利益眾人。有禮之言,恭敬
隨緣而謙和眾人。所謂謙者,在於致尚恭敬以保存其尊位。
此諭君子德業之續,在於勤奮而又自謙,正相關於《老子》所謂『上德不德,是以
有德』『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
力』。
隱喻政治德業之實踐推動,勤勉發展興盛,尚須謙下應事,方能持盈保泰,永續人
心支持。
──────────────────────────────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
『亢進之龍,有所懊悔』
孔子說“身份尊貴而沒有權位,才德崇高而沒有民氣,下位有賢而沒以輔佐,所以
政治行動才會有所懊悔。”
此諭君子德業之成,非僅一己才德高貴而勤奮行動,尚需弘明德業之行,制權、造
勢、用賢,藉由組織動員眾人之力,方能成就盛德政治功業。是以《大學》論述君子政
道,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自身先以「止於至善」
而擇善近賢,再以「親民」而團結民眾,然後才能「明明德」於天下。
隱喻政治德業之理想推動,縱有崇高道德名望,若不掌握實權、發動民眾、招攬賢
能,則難以成功。《莊子‧天道》有謂『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
易之道也』。
────────────────────────────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
『不出門庭,沒有過咎。』
孔子說“變亂之所以發生,乃是來自言語逐步引發的效應。君主發言不能慎密,則
會失去臣佐。臣下發言不能慎密,則會失去身命。議談機謀事務不能慎密,則會失去成
功。所以君子謹慎周密而不洩漏機密。”
此諭君子德業之守,有賴言語行動應對時局之機謀保密。組織動員眾人之事,必
然涉及眾人參與之合作協力;若是考慮不周而發言不密,則會危及整體組織的事業成功
,是以君子謹慎發言而不洩露機密。
隱喻政治德業之實務操作,捭闔反應必須密藏事機,否則將會引致禍敗,《老子》
有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
『背負財物而又乘坐車輛,以致招引盜寇』
孔子說“創作《易經》的人,乃是瞭解盜亂吧!《易經》說『負且乘,致寇至』。
背負物品是低位者的勞事,乘坐車輛是高位者的器用。低位而僭用高位事器,名位不符
,盜匪就想奪取了!上位怠慢而下位暴亂,盜匪就想討伐了!怠慢收藏財物是誨育盜亂
,妝冶豔色容貌是誨育淫亂。《易經》說『負且乘,致寇至』,就是指稱招引盜匪寇亂
。”
此諭文明德業之守,在於君民上下之同德協力。「小人之事」喻指民眾生活所求私
利。「君子之器」喻指民本政府所持公義。『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喻指政治局勢之私利
凌駕公義,『盜思奪之矣』喻指野心份子想要陰謀奪權。『上慢下暴』喻指私利凌駕公
義之政治後果,乃是君民離心,政府統治傲慢而民眾群聚暴亂。『盜思伐之矣』喻指野
心份子想要發動革命。『慢藏誨盜』喻指政客傲慢逐利,是以滋生革命造反。『冶容誨
淫』喻指政客虛偽逐名,是以滋長違法亂紀。
隱喻文明德業之永續發展,必須彰顯公義以統攝私利;否則一旦落入政客競逐名利
之局勢,恐將招致喪權敗國之命運。
此章選取引註孔子所釋《易經》,乃在諭說君子成就政治德業,從思想行動到組織
永續之扼要守則。至於議論成就政治事功之相關權變要術,可閱唐代趙蕤《反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