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9日

[問卦] 孔子為何要殺少正卯?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6261875.A.D63.html


這件事的最早出處是在《荀子》,
記載了少正卯被殺及孔子給他的罪名─重點就是邪說亂世。
事件到底是真是假,當然有所爭議。不過,荀子是儒家,沒必要毀謗孔子。
重點是,荀子應該會認為孔子所作是對的,所以才會記載這種傳言。
至於後世又有加油添醋說孔子與少正卯互爭學生,三盈三虛,這純是胡扯!
很簡單,若照荀子記載,孔子與少正卯兩人思想差異甚大,
彼此從隨學生性向一定會有很大不同,哪會大風吹似的倒來倒去!

荀子是儒家性惡論的代表,那儒家性善論的代表孟子會不會支持孔子殺少正卯呢?
我們可以看看孟子對於同代楊墨思想的批評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拒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雖然孟子沒說要殺人,但他說要使邪說不得作。
基本上,先秦儒家都是以自己為先王正統,而視其他政治思想為邪說亂世。

這樣舉例好了,就像古代有個虔信天主教的人當上了領導,
他想讓全國的人都道德崇高,崇拜上帝,贊美天主。
可是卻有一個喜歡質疑的人,一直在公開質問耶穌母親怎麼可能處女生子?
還向群眾宣揚他的結論,耶穌顯然就是一個私生子!
那想想看,那位領導是不是會對他恨得牙癢癢,想要去之而後快!
想想看,當年耶穌不也是因為公開向猶太教士嗆聲,所以才被送上十字架!

但少正卯的事件,也有說少正卯是大夫,春秋時代「刑不上大夫」,孔子怎能殺之呢?
要嘛,就是這事件純是荀子為了宣揚他那近於法家的性惡儒教思想,才會聽說就編入。
要嘛,就是少正卯的嘴巴實在太賤,得罪了許多魯國貴族都想殺他,才會讓孔子去做。
要知道,根據記載,少正卯可能就是像李敖一般能說善道,喜歡批判找碴的人。

那孔子到底有無可能,為了言論問題而殺人呢?
讓我們看看一件關於孔子任官時齊魯國君會盟見面的歷史記載。
當時齊國派兵想要脅持魯國國君,但魯國也派了軍隊到場。
在會盟時,齊國叫了一群倡優上台跳些不符周禮的歌舞,
孔子見狀,衝上阻止,並召負責官員來處分倡優,結果被判腰斬,當場就拖去執行了。
可見,孔子並沒珍惜那些倡優的人命!
那些倡優可能是奉命不得不上台表演的,但卻因此而慘遭腰斬!

孔子在魯國執政也有幾年,雖然史書記載說孔子上台才三個月就大治。
但如果細察大治的內情,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史書說

 『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

用白話說就是,沒人敢賣假貨,男女路上不敢走在一起,路上東西沒人敢撿。
說實在,短短三個月就能改善不良風氣,這很難是感化出來的,而通常是嚴罰出來的。
而且,男女走在路上要分開,這也實在太過道德嚴苛了!老百姓受得了嗎?

好!孔子後來因為魯國君臣群聚去看齊國來的辣妹豔舞團,沒人理他重視的事。
所以一氣之下,就和學生們離開魯國,開始週遊列國十幾年後才返回。
但這事內情並不這樣單純,因為魯國君臣知道孔子走了,也沒去追回,就讓走了。
表示魯國君臣其實只是藉看豔舞的藉口,來故意趕走孔子而已!

問題孔子不是讓魯國大治嗎?魯國君臣不要他,那魯國百姓呢?
問題就在這裏!孔子離開魯國時,沒有記載說魯國百姓因此而痛心或相送。
孔子返回魯國時,也沒有記載說魯國百姓因此而高興或歡迎。
史書記載了同時代鄭國子產死時,鄭國百姓群起哭天喊地,像是死了自己親人一般。
但關於孔子與魯國百姓呢?沒有任何這樣的記載!
我們都知道孔子有很多弟子,若有這樣的事,一定不會吝惜記入儒家經典或史書。
但是沒有!孔子的離開魯國、返回魯國、與死亡逝世,都沒有這樣的記載。
這表示什麼?表示孔子在魯國並不得民心,雖然百姓並不恨他,但也不愛他。

為什麼?可能對魯國百姓而言,孔子是道德崇高,但他們受不了自己也被嚴肅要求!
他們不能說孔子不好,但他們也不覺得孔子好!
孔子任官治魯時的問題在哪裏?簡言之,就是道德傲慢!
如果孔子真殺了少正卯,也是因為這種道德傲慢!

孔子這種道德傲慢的問題,老子在孔子年輕時就勸過他,老子勸說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但孔子當時二十幾歲並不了解,到了五十多歲任官治魯,還是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一直等到週遊列國到處碰壁,最後才了解自己的道德傲慢問題,但在時機上已經晚了。
所以孔子晚年才會感嘆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反省了什麼大過?就是自己道德傲慢的大過!

孔子晚年就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以才會提倡中庸!
「中庸」的「庸」就是要自居平庸,就是要謙虛自守,不要自認道德偉大!
所以如果少正卯真被孔子所殺,那孔子到了晚年學易而自知大過以後,
一定會後悔反省自己不應該殺少正卯!

但問題是後世中國往往將孔子青壯年為人處世當成正確,結果就承繼了道德傲慢的問題。
這也就是後世中國文化的一個很大問題─道德傲慢!

最後,我並不是說道德不重要,或道德不好。
而是主張道德的人,應該要謙虛應世,才能真正發揚道德,如同《老子》有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是說上德的人不認為自己有何道德,而下德的人才自認為自己很有道德。
怎樣像是下德呢?舉個極端例子,當然孔子並沒那麼糟糕,僅供博君一笑作為終結!

就好像有人得意洋洋的宣揚教導別人而說:

 『我是最謙虛的人,大家都應該像我這樣謙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