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乾坤章之一〉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5953605.A.68E.html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乾坤章之一〉  東岐明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此段乃在闡說易理卦式所依心物相對之時空境界。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

  此句旨在闡述天地乾坤觀念之相關對應於覺知者之時空心物。所謂「天地」乃是指
覺知者所存在的時空環境,所謂「乾坤」乃是指覺知者所感應的心物作用。《易傳》思
想傳統,聯結了時空天地與心物乾坤之字詞意涵,認為天地乾坤之觀念範式乃是易學根
本基礎,故而首句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古人所謂「天地」,並非只是現代科學觀念框架下的天空與大地;而是以古人觀念
範式,認為人身存於天空與大地之間,以「天地」代表了人身存在的時空環境。所以古
人「天地」一詞,是對應於今人現代語詞所謂的「時空」,用以指稱覺知者身處的時空
環境。「天地」所指時空環境,並非是在科學觀念下的「客觀宇宙」,而是在覺知境界
下的「主觀宇宙」;也就並非是唯物論下的客體世界,而是心物相對下的感應世界。古
人天地觀念範式下的時空宇宙,並非是由客體質能所構成的客觀世界現象,而是由覺知
者觀察作用所感應造成的主觀世界現象,所以《繫辭下傳》闡示了時空環境之基於覺知
觀察而說『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我們所以為實存的客觀宇宙,其實是由我們群體覺知的觀察感應所交涉形成的共通
規律現象。在科學上,也就相關於量子力學觀察者參與互動的客觀世界共相。在佛學上
,也就對應於相關眾生因緣的所居共業世界。所以在易學上,《序卦傳》寓於乾坤卦義
,闡述了覺知觀察之生起主觀宇宙時空,乃以成就客體宇宙萬物,而說『有天地,然後
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

  我們身存環境的客體時空萬物,乃是雜多繁異之相。然而主觀覺知之物相本始,卻
是太一清淨的覺知虛空,生發時空而不落萬物,所以《老子》描述而謂『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覺知虛空乃是導發萬
象而廣大無窮,所以《老子》又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覺知大
道者所觀察萬物現象存在的時空環境,乃如泡沫顯現於其所觀照的覺知虛空中。覺知虛
空不存萬物,因而《老子》以「無」指稱「覺知虛空」。萬物現象存於時空,因而《老
子》以「有」指稱「時空泡沫」。所以《老子》闡述了覺知觀察之境界生成,而說『無
,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亦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易學觀念範式下,宇宙時空萬物乃為覺知觀察之感應發生;感應始發之端為「心」
,其作用謂之「乾」;感應生成之端為「物」,其作用謂之「坤」。在哲學上,「乾」
相關於主體性,「坤」相關於客體性。在佛學上,「乾」偏趨於能覺能觀,「坤」偏趨
於所覺所觀。是以《說卦傳》闡述了「乾」之心發作用而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
也。』,闡述了「坤」之成物作用而謂『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宇宙時空一切萬
象變化,皆是心物作用而感應發生;所以《繫辭上傳》論示易學範式之深奧基礎乃以乾
坤相對,而說『乾坤其易之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覺知觀察的時空天地境界與心物乾坤作用,在易學傳統範式下,更有相關意義的指
涉對應。在古人觀念範式下,人身居於天地之中;天高於上,覆人而尊;地低於下,載
人而卑;故曰『天尊地卑』。人身之一切思想行動介於心物作用之間,心乾始發於內而
尊,物坤生成於外而卑。易學傳統範式在字義觀念上,以「人」指涉了人世生命境界;
又藉「天地」對應於「乾坤」,而以「天」對應於心靈主體境界,以「地」對應於器物
客體境界;而天地乾坤的相對觀念,乃是時空環境與心物境界的基礎範式,故曰『乾坤
定矣』。

  《彖傳》聯通天地乾坤觀念,闡示了心物境相的作用本元,而謂『大哉乾元,萬物
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所謂「乾元」即是心境本原的
覺知感應,自心虛空照顯時空環境,始發一切萬象,故曰「大」。所謂「坤元」即是物
相本原的觀察思想,眾想概念形顯環境客體,生成一切萬物,故曰「至」。在佛學觀念
上,「乾元」即相關於「識蘊」,「坤元」即相關於「想蘊」,「萬物」即相關於「色
蘊」。心物自性本非實體,一切萬象唯隨感應發生,變化無常而無自體;是以心物相對
,其體本無所得,即相應於佛學所謂「空性」;故而易學範式之哲學基礎,既非在「唯
心論」,亦非在「唯物論」,乃是在心物相對的時空基礎下基於感應變化而無本體的「
唯易論」。

  ──────────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爻位之對應於人文世事。易經重卦而有六爻,爻位陳列由上至下
,對應於人事之貴賤地位,故曰『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人類群體之社會進化,乃在形成組織而有效分工。組織運作必然涉及階級秩序,以
運作權力與分享權利,從而組織成員即有地位貴賤的區分差別。階級秩序乃是繫於組織
運作,組織運作乃是起於群體分工,群體分工則是人類社會的進化基礎。組織成員之參
與分工而區分階級,偏於志願則趨合作關係,偏於強制則趨壓迫關係。人類社會的群體
分工,也就在種種組織關係的合作與壓迫下,有著種種相應組織運作的階級結構。即使
是強調政治平等的民主社會,其中成員也因身處種種組織,而有種種相應組織角色的階
級地位。古代社會至現代社會的分工進化,乃在於古代社會成員的階級地位大多幾乎是
單一固定,而現代社會成員的階級地位卻是較為多元動態,隨著種種參與組織的成員角
色而變化。從而現代社會比起古代社會,雖在組織分工上更為活躍有效,但在組織運作
上仍然必有階級存在。

  人類社會之自然起源,乃是源自家族血親繁衍生養的家庭生活,從而擴張群體關係
,而成就種種政經組織;所以《序卦傳》寓於咸卦卦義,闡述了人類組織階級秩序之自
然演變發生,而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
義有所錯。』

  前句『天尊地卑』以「尊」而謂上位,此句『卑高以陳』卻以「高」謂上位。兩者
皆以「卑」指稱下位,而其上位意義差異在於,「尊」用以指稱不可企及之至上境界,
「高」用以指稱人物陳列的階級上位。天象不落人間,心性不落物相,故有謂「尊」。
人物階級乃由地位區分而得,故有所「高」。人物地位有所高低,高者為貴,低者為賤
,故曰『貴賤位矣』。

  ──────────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爻性之基於剛柔動靜。易經爻性區分陰陽,陽爻主動為剛,陰爻
靜受為柔,故曰『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動靜有常』並非是指動態與靜態的運動規律比較,譬如並非是移動與靜止的事物
狀態比較;而是指主動與靜受的主從規範比較,也就是現代語詞所謂主動性與被動性的
比較,譬如上司主動命令與下屬靜受服從的主從規範比較。在主動與靜受的相互關係上
有所常規,故曰『動靜有常』。易經卦式對應一切人世事物之論斷基礎,即是基於爻性
相對之主動與靜受,主動謂之「剛」,靜受謂之「柔」;所以《繫辭下傳》闡示而說『
剛柔者,立本者也。』人世事物在主動靜受關係上有所規範,即可判斷其剛柔屬性,故
曰『剛柔斷矣』。

  ───────────────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之於心物對象客觀實體,而有對應之吉凶區分。

  「方」謂形式,即是內心思想的觀念認知形式;「物」謂事物,即是外物境界的感
覺認知客體;譬如內心之圓形觀念為「方」,而外境之圓形物體為「物」,兩者乃是相
應的心物對象。若以哲學附比「方」「物」差別,「方」即相關於客觀唯心論所謂的「
理型」,「物」即相關於客觀唯物論所謂的「事物」。然以歐西哲學視角而言,易學傳
統乃是基於主觀基礎,所以易學所謂「方」「物」其實皆是主觀自知的觀察對象;「方
」為自心思想的認知對象,「物」為自身感官的認知對象。在佛學上,兩者皆為所觀對
象,「方」即是所知概念的內心思想形式,「物」即是所知概念的身外感覺事物。因此
,《莊子‧天運》論及超越觀念形式的自心神智,才可變通無窮而不斷適應事物變化,
即說『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觀念形式在內心思想中,乃是同類相聚,譬如內心種種大小圓形皆以圓形觀念而歸
聚同類,故曰『方以類聚』。感覺事物在外境時空中,乃有分群相別,譬如外境時空種
種事物皆隨各類習性而分歸群屬,故曰『物以群分』。內心思想境界,本為一體,故言
「類聚」。外境時空事物,本為雜多,故言「群分」。同類相聚而成群,分群相離而別
類,卦式為「方」而感於內心,占事為「物」而應於外境,故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種種事物之類聚分群,乃可占卦區別吉凶,故曰『吉凶生矣』。

  時空萬物之生起吉凶之別,乃在於覺知者觀察事物的愛惡取向,所以《繫辭下傳》
說『愛惡相攻而吉凶生』。愛惡取向乃是基於萬物差異是非,所以《莊子‧齊物論》說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大道不虧的覺知境界,正
是《莊子‧齊物論》描述覺知大道者的自心太一虛空境界含攝時空萬物,而說『天地與
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身雖居凡而陷是非,覺常超脫而合吉凶,所以《文言傳》
闡述覺通大道之包容吉凶而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
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此句旨在闡述卦式之於時空現象,而有相應變化顯現之形象存在。

  古人觀念的世界範式,以為覺知之人乃是居於天地之間。天上之物,尊而不可及,
僅是現象而非形體,故曰『在天成象』;地上之物,卑而乃可觸,才是現象所顯形體,
故曰『在地成形』;譬如天上日月星辰的現象不可觸及,而地上動植萬物的形體可以觸
及。現象顯示,逝而不返,如取流水之先後不同,乃對應於時間流逝的不逆性。形體顯
現,存而持續,如取物品之先後皆在,乃對應於空間位置的可逆性。因此,在古人觀念
範式下,「天」之意涵可以關聯及現代所謂的「時間」觀念,「地」之意涵可以關聯及
現代所謂「空間」觀念。所以《老子》闡述覺知觀察之境界層次,以「大」謂「道」之
覺知虛空,以「逝」謂「天」之時間流逝,以「遠」謂「地」之空間廣容,以「返」謂
「人」之身返覺知。覺知虛空乃是廣大無際而渾沌混成,太一獨立而自然常存,更容攝
顯現出你那所覺凡塵時空及其中萬物眾象。覺知虛空之大,超越了凡塵時間之逝;凡塵
時間之逝,超越了凡塵空間之遠;凡塵空間之遠,超越了你那存於其中的個體身軀;然
而覺知虛空乃是你這自心返復觀照所自覺顯現。所以你的覺知境界(域)有著四種至大,
分別是覺知虛空(道)、凡塵時間(天)、凡塵空間(地)、以及你這位覺知者(人);而你那
個體身軀乃是存於凡塵空間,凡塵空間存於凡塵時流,凡塵時流存於覺知虛空,而覺知
虛空則是自然常存。所以《老子》闡述了覺知虛空與覺知者的關係而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現代時空觀念範式下,『在天成象』乃是對應及時間變化下所顯示的現象發生,
『在地成形』乃是對應及空間變化下所容納的形體生成。時空有所形象而能具體容顯變
化,故曰『變化見矣』。古人觀念之謂「變化」,乃指事物歷程之「改變化為」。譬如
A變化B,若記作「A→B」;所謂「改變」即在「A→」之歷程,所謂「化為」即在
「→B」之歷程,所謂「變化」即在「→」之歷程。「變」之改變,乃指事物遷異歷程
;「化」之化為,乃指事物成就歷程。變化歷程乃在心物時空之相對感應,而顯現具體
事物,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此段乃在闡說易經卦式之相應於人間時空之自然現象。

  ────────────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

  此句強調易理物象觀念之相對性,所謂易理卦爻是在其對應觀念體系下才能顯現意
義。「剛柔」乃是相對依存,兩者在感應變化中相依顯現,喻以二元交接作用,故曰「
相摩」。「八卦」亦是相對依存,八者在感應變化中相依顯現,喻以八式交會作用,故
曰「相蕩」。

  ────────────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

  此句以古人觀察之人間時空自然現象,以喻示易傳八卦至大之象。一切人間自然現
象發生於天地之間,而應八卦「天」「地」之相。天象上健鼓發雷霆,常擊山丘,而應
八卦「雷」「火」「山」之相,故曰『鼓之以雷霆』。地形下順承潤風雨,常積澤泊,
而應八卦「風」「水」「澤」之相,故曰『潤之以風雨』。 

  ──────────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

  此句以古人觀察人間時空之至大變化,以演示時空天地之變化遷流。天之日月星辰
,運轉行遷而時光流逝,故曰『日月運行』。地之萬物環境,季節變異而寒暑交替,故
曰『一寒一暑』。天象變化而地境隨遷,故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

  此句以古人觀察人類群體之生物特性,以標示乾坤剛柔之於人類男女。「道」謂生
命之道;人類生命繁衍,男性授精為剛而應乾道,女性受精為柔而應坤道,故曰『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此句指涉乃在人身乾坤之相;而此句前述「雷霆風雨日月寒暑」之
段,乃是指涉天地乾坤之萬象變化;而此句後述「易知簡能得理成位」之段,乃是指涉
心物乾坤之天下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