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繫說神易》書稿‧〈德辭無咎章二十〉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8171842.A.8EA.html


 《繫說神易》書稿‧〈德辭無咎章二十〉  東岐明


  ─────────────────────────────────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
  ─────────────────────────────────

  易理表述使用之卦爻符號體系,傳說創於伏羲。乾坤名詞,商朝即已存在,孔子《
禮記‧禮運》有謂『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然而易
經思想乃是周文王創於商朝末年,隨後周朝藉以取代商朝統領天下,彰顯周德日新又新
以開創時代,故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周文王之創作易經,乃
在商朝末年觸犯帝紂,而受囚禁於羑里之危疑患難時期,故曰『當文王與紂之事耶?』
辭說彰顯憂患危懼之慮,故曰『是故其辭危』。

  ──────────────────────────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處世慮及危險,致使行事平安,故曰『危者使平』;處世思為安易,致使行事危傾
,故曰『易者使傾』;此類處世之道乃是極大涵攝一切人世事物趨勢,故曰『其道甚大
,百物不廢』。行事自始至終,皆為戒懼謹慎,要在無所過咎,即是易經用以行事之道
,故曰『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
 
  乾在心神覺知之於主體作用,乃是人間事業之至極剛健作用,故曰『夫乾,天下之
至健也』;其德行應用乃是恆常於感應事機發生,以察知事態危險,故曰『德行恆易以
知險』。坤在思慮觀念之以作用客體,乃是人間事業之至極柔順作用,故曰『夫坤,天
下之至順也』;其德行應用乃是恆常於簡化事態,以識知事務困阻,故曰『德行恆簡以
知阻』。恆易知險,恆簡知阻;乃能說動眾心,故曰『能說諸心』;乃能研討眾掌權者
之思慮謀略,故曰『能研諸侯之慮』;以而判定人間事務之吉凶禍福,故曰『定天下之
吉凶』;以而成就人間事務之趨吉避凶,故曰『成天下之亹亹者』。

  ──────────────────────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

  易簡得理;以而變化應對事務之言說行為,故曰『是故變化云為』;以使事態趨吉
,以致事機有祥,故曰『吉事有祥』;以抽象事理而識知器用,故曰『象事知器』;以
覺觀事道而察知未來,故曰『占事知來』。得理成位;聖人順應時空環境之設定位勢,
成就德業事能,故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智識思慮謀劃,心神靈感謀察,故曰『
人謀鬼謀』;民眾共同參與德業事能,故曰『百姓與能』。

  《老子》有謂『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
心』。《關尹子‧三極》有謂『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
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賢人趨上而不見下,
眾人趨下而不見上;聖人通乎上下,惟其宜之』『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
;未嘗言未嘗為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莊子‧天運》有謂『聖也者,達於情而遂
於命也』。

  ────────────────────────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

  八卦體系範式,乃以抽象觀念示告,故曰『八卦以象告』;爻彖辭義闡示,乃以人
情世故言諭,故曰『爻彖以情言』;爻位相雜居存以陽剛陰柔之意義象徵,對應世事變
化之剛健主動與柔順靜從,而可示見吉凶,故曰『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

  世事變動,易道乃以利害而言,故曰『變動以利言』;吉凶禍福,易道乃以情實而
異,故曰『吉凶以情遷』。喜愛貪求與厭惡嗔斥之相對攻心,乃有吉凶區別之發生,故
曰『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彼他事與近此自事之相對取比,乃有懊悔猶疑之發生,故
曰『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心志情實與人為現實之相對感受,乃有利害得失之發生,故
曰『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

  凡是相互感應之人情世故,親近共事而不相融洽契合,乃有凶險,故曰『凡易之情
,近而不相得則凶』;甚或引致傷害,造成懊悔及懷疑,故曰『或害之,悔且吝』。

  ─────────────────────────────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

  將要背叛之人,言辭慚愧羞怯,故曰『將叛者,其辭慚』。心中懷疑之人,言辭瑣
碎矛盾,故曰『中心疑者,其辭枝』。吉祥安德之人,言辭寡少簡約,故曰『吉人之辭
寡』。躁動不安之人,言辭繁多囉嗦,故曰『躁人之辭多』。誣陷善良之人,言辭游移
不定,故曰『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守信約之人,言辭屈抑委曲,故曰『失其守者,
其辭屈』。

  然而人情世故,豈是言辭往來所能完全洞察;故而乃有捭闔反應,以能釣語合事。
自心不誠,無以自知;自知不明,無以知人;不知人情,何以應世;故而御世善妙,必
然本於道德修持,乃能明察利害得失。人情善惡之正邪發露,意念觸動,眼神藏機,故
而《孟子‧離婁上》有謂『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論語》終句,孔子《論語‧堯曰》有謂『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015年11月21日

《繫說神易》書稿‧〈易書才道章十九〉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8077745.A.3BA.html


 《繫說神易》書稿‧〈易書才道章十九〉  東岐明


  ──────────────────────────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易理感應之表述體系,乃在易簡得成之心原物則以成德,通於心易理原以大覺,達
於物簡理則以廣為,成於人間功德以詳備,故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心易應天
,成德應人,簡物應地,故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心原以視,物則以
履,人思以稽;孔子《大戴禮記‧四代》回應『所謂民與天地相參者』,有謂『天道以
視,地道以履,人道以稽』。

  易理八卦,卦以三爻,爻位應於天人地之才,故謂「三才」;易理重卦,兩乘三爻
,而為六爻,故曰『兼三才而兩之,故六』。易理六爻形式之表述體系觀念,乃是基於
重卦以三才之道,故曰『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

  易理表述之道,基於主從相對變動,對應爻性剛柔變異,故曰『道有變動,故曰爻
』。易卦六爻,區分等級,以表事物,故曰『爻有等,故曰物』。爻象事物,剛柔互動
,紋理錯雜,故曰『物相雜,故曰文』。「當」謂相稱,此乃指涉現代數理所謂之「對
稱性」,即是相關六爻變化模式之對稱性。六爻變化互動,無以守恆對稱,是故發生吉
凶差異,故曰『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

  此段節錄自《說卦傳》。往昔周文王之創作易理,為以順應自性本命之理,故曰『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心易應天,在天成象,陰陽相對,故曰『立天
之道曰陰與陽』。簡物應地,在地成形,柔剛相體,故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仁德
推己及眾,義德推眾範己。成德應人,於人成己,仁義相守,故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易理重卦,兩乘三爻,故曰『兼三才而兩之』;故而易理重卦六爻,畫分陰陽屬性
,更迭柔剛作用,故曰『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而易理以六爻位
階而成就章式,故曰『故易六位而成章』。

  周文王所創之周易卦理,乃是基於三爻八卦之重卦,而有六爻六十四卦。此章所謂
三爻分別對應於天人地之道,其實原是文王用以對應個人身心之覺知行為,內爻對應心
靈,中爻對應思想,外爻對應行為;再以推廣涵攝一切人事機體,內爻用以指涉其意志
動機,中爻用以指涉其思想言說,外爻用以指涉其行為活動。一切人事現象,化約以成
相對兩方互動,乃有重卦上下之對稱爻性。下卦象徵我方人事機體,其初爻象徵我方意
志動機,其二爻象徵我方思想言說,其三爻象徵我方行為活動。上卦象徵對方人事機體
,其上爻象徵對方意志動機,其五爻象徵對方思想言說,其四爻象徵對方行為活動。周
文王之判卦定名,即是依此觀念基礎,而開創其周易卦名,而評述其周易卦辭。

2015年11月19日

《繫說神易》書稿‧〈易書卦爻章十八〉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易書卦爻章十八〉  東岐明


  ───────────────────────────────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

  「書」謂文符形式之書寫表述。書寫表述雖以客觀形式,然而易理表述卻是用以表
達心物感應;易理之以書寫表述,不可遠離自心感應,故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書寫表述雖有形式建構,然而易理表述基於感應,乃是不受形式所限;易理表述感應之
道,乃是變化無常,故曰『為道也,屢遷』。易卦六爻形式並非指涉實體,隨心感應而
變動不定,故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易理感應之心物兩端,上心下物,皆非實體
而變化無常,故曰『上下無常』;易理表述之卦爻體性,隨其變化而剛柔互變,故曰『
剛柔相易』;易理表述之感應道理,無所典範綱要,唯隨變化所以適宜,故曰『不可為
典要,唯變所適』。

  ──────────────────────────────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

  易理表述之心物感應,乃有思量推度於出入自心覺觀,故曰『其出入以度』。易經
辭述表達對於內心機緣與外境事機之戒懼謹慎,又明達於憂患意識及其因故緣由,故曰
『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易理表述之感應成就,並非在於推論形式,而是在
於直覺現象;如似學子感應親情,非在師保有言之教,乃在父母無言之愛,故曰『無有
師保,如臨父母』。學習易經,初始先是依循卦爻文辭,而揣測其易理表述方法,故曰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即使知悉表述模式有所典範常規,若非占者自心可以神智明
察,仍是無以行使易理表述感應之道,故曰『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

  「原始」謂以心始本原,通於易簡得理之易用,乃以感應易理表述。「要終」謂以
約要終物,達於易簡得理之簡用,乃以表述易理感應。易理感應之以書寫表述,其本質
乃是基於心始物終之易簡得理,故曰『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易卦六爻
之相雜表述形式,僅是代表其應對時機之事物象徵,故曰『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易卦六爻由下至上,乃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鑽研爻辭意義,本於初爻而末於上爻,以初爻為本而難知,以上爻為末而易知,故
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先是揣擬初爻言辭,終以成於六爻全義,故曰『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是本末以外之錯雜事物象徵,以撰述德行與明辨是非,即是
在於初上之間所謂中爻,故曰『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也。智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

  「噫」是感嘆字語,乃在感嘆爻辭複雜。還要概括爻位之相關存亡吉凶,則由所居
卦象意義可以知曉,故曰『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也』。智者觀摩所居卦象之彖辭,
就可思解相關爻辭大多意義,故曰『智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

  二四爻位,同屬陰柔,故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兩位爻德,善境不同,故曰
『其善不同』;二爻多是佳譽,四爻多是戒懼,乃在近於初爻之別,故曰『二多譽,四
多懼,近也』。爻位陰柔,適居下位而近初爻,故曰『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四爻多
懼,重在免禍,故曰『其要無咎』。二爻多譽,中於下卦,故曰『其用柔中也』。三五
爻位,同屬陽剛,故曰『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爻多有凶險,五爻多有功績,爻位
剛強而適居上位,上貴下賤,故曰『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三爻低賤較柔,
五爻高貴較剛,故曰『其柔危,其剛勝耶』。此論中爻之德,乃是傳者歸納玩爻經驗,
非必正確,謹可參考。

2015年11月17日

《繫說神易》書稿‧〈德體撰名章十七〉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德體撰名章十七〉  東岐明


  ───────────────────────────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

  乾坤代表心物感應之相對兩方,乃是易經思想觀念之開啟門徑,故曰『乾坤,其易
之門耶』。乾以陽性卦爻代表,故曰『乾,陽物也』;坤以陰性卦爻代表,故曰『坤,
陰物也』。心物感應以生時空萬物之德業境界,易理對應陰陽相合,故曰『陰陽合德』
。時空境界萬物以有相互之動靜主從,易理對應剛柔體性,故曰『剛柔有體』。易理體
現時空境界之撰造物象,故曰『以體天地之撰』。易理通達神智明察之德業修為,故曰
『以通神明之德』。易經卦名之稱謂,乃是複雜多樣而不超越時空境界,故曰『其稱名
也,雜而不越』;考察其種類屬性,乃在於衰危喪壞時代之意涵見解,故曰『於稽其類
,其衰世之意邪』。

  ────────────────────────────────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

  易理修持,彰示往應方略,察知未來趨勢,顯發微隱事機,闡明幽奧義蘊,故曰『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易經開創思想體系,而以適當觀念辨別事物,故曰
『開而當名辨物』;以正確言論斷定占辭,故曰『正言斷辭』;乃是完備涵攝一切事物
,故曰『則備矣』。易卦觀念體系,其名稱表述乃是短小簡要,其取類範疇乃是宏大廣
攝,故曰『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經之意旨深遠,修辭文雅,故曰『其旨遠,
其辭文』;言論迂曲譬喻而切中事機,事例展示陳述而隱含意義,故曰『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隱』。因藉易理感應之相對觀念,而以濟助民眾行事,故曰『因貳以濟民行』
;以明察利害得失之事機通報,故曰『以明失得之報』。

  ─────────────────────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

  易經之興創時代,是在傳者所謂中古之商朝末年,故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周易觀念與易卦名辭,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於羑里時,多年患難下所憂思創作,醞
涵憂患精神,故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以下即是論述卦名體現德行憂患之道。

  ───────────────────────────────────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
  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

  「履」謂履踐,德行乃以履行實踐為基礎,故曰『履,德之基也』。「謙」謂謙虛
,德行乃以謙虛自處為執守,故曰『謙,德之柄也』。「復」謂反省,德行乃以反思省
察為根本,故曰『復,德之本也』。「恆」謂恆毅,德行乃以恆心毅力為固實,故曰『
恆,德之固也』。「損」謂損抑,德行乃以損抑貪嗔為修治,故曰『損,德之修也』。
「益」謂助益,德行乃以助人益世為豐裕,故曰『益,德之裕也』。「困」謂困頓,德
行乃以困頓境況為考驗,故曰『困,德之辨也』。「井」謂根源,德行乃以道理本原為
承載,故曰『井,德之地也』。「巽」謂順應,德行乃以順應時變為制宜,故曰『巽,
德之制也』。

  ───────────────────────────────────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
  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

  履踐之道,和諧處世而達至成就,故曰『履,和而至』。謙虛之道,自尊自信而氣
度寬宏,故曰『謙,尊而光』。反省之道,謹小慎微而借鑑反思,故曰『復,小而辨於
物』。恆毅之道,事務繁雜而不有厭倦,故曰『恆,雜而不厭』。損抑之道,先歷艱難
而後享安易,故曰『損,先難而後易』。助益之道,長久裕世而不自設讚,故曰『益,
長裕而不設』。困頓之道,處境窮迫而素位自得,故曰『困,窮而通』。根源之道,志
居所道而涵攝世變,故曰『井,居其所而遷』。順應之道,稱量時勢而密隱事機,故曰
『巽,稱而隱』。

  ──────────────────────────────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
  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

  履之德,以和協行動,故曰『履,以和行』。謙之德,以自制有禮,故曰『謙,以
制禮』。復之德,以自知自省,故曰『復,以自知』。恆之德,以恆一德行,故曰『恆
,以一德』。損之德,以遠離禍害,故曰『損,以遠害』。益之德,以興事利世,故曰
『益,以興利』。困之德,以減少怨尤,故曰『困,以寡怨』。井之德,以辨別義理,
故曰『井,以辨義』。巽之德,以行持權變,故曰『巽,以行權』。

2015年11月15日

《繫說神易》書稿‧〈君德吉凶章十六〉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君德吉凶章十六〉  東岐明


  此章乃以爻動詮釋君子領導德行之於吉凶利害。

  ─────────────────────────────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

  「彖」字原指宰殺處理後之牲體,易學引申用以對應於「象」而謂卦象占察後之意
義;「材」謂解說材料,故曰『彖者,材也』。爻之意義作用,乃是在其剛柔屬性,以
效法表現世事變化於主動與被動之互動關係,故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世事
變化之互動結果,乃生利害吉凶,而有懊悔疑吝之發顯,故曰『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

  ─────────────────────────────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

  三爻組成八卦範式,乾卦純剛,坤卦純柔,無以自比爻性互動,故而不論陰陽卦性
。以現代數學解說,陽爻為正為奇,陰爻為負為偶。震坎艮卦,陰爻多於陽爻;二負一
正,相乘得正,是為陽卦,故曰『陽卦多陰』;二偶一奇,相加得奇,是為卦奇,故曰
『陽卦奇』。巽離兌卦,陽爻多於陰爻;二正一負,相乘得負,是為陰卦,故曰『陰卦
多陽』;二奇一偶,相加得偶,是為卦偶,故曰『陰卦耦』。

  「君子」原指上位領導,「小人」原指下位平民。孔子儒家賦予「君子」道德意涵
,用以指稱具備領導才德的人;「小人」則相對用以指稱不具領導才德的庸俗凡人;因
而孔子儒家是以「君子」指涉才德高尚者,以「小人」指涉才德庸俗者。後世儒家傳統
更加衍伸意義,以君子為善,而小人為惡,遂使君子小人具有善惡之別。

  傳者為以附會君子領導之德,故而詰曰『其故何也』『其德行何也』。陽剛主動,
爻性象君,卦性象徵君子;陰柔被動,爻性象民,卦性象徵小人;故曰『陽一君而二民
,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所謂「君子之道」即是君德之道,此諭
君子公義而使群體組織統一認同,故謂「一君二民」。所謂「小人之道」即是庸人之行
,此諭小人私利而使群體組織認同分裂,故謂「二君一民」。此種卦性解說之德行分別
,僅是傳者為以附會君德之說。

  此章以下即是引申易理經義,而扼要指點君德安身立命以趨吉避凶之道。

  ───────────────────────────────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聖也。
  ───────────────────────────────

  孔子引用此句爻辭意義,並非《易經》原義,而是轉化衍生之另義詮釋。「憧」謂
心意無主;即是沒有主見,心意不定。形容人們心意不定而躁動往來不止,無所專心致
志,故曰『憧憧往來』,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有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
知所定;日選于物,不知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朋」謂友伴,「朋從」謂結
伴從隨;人們結伴從隨某種思想,故曰『朋從爾思』。世間人們心意不定而奔逐欲求,
群伴從隨某種思想,故而孔子借喻『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孔子引申『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以此詰說世間人心思慮趨向,乃是有所根本一
致動機,故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天下
之動,乃是起於世間變化;變化有所明暗顯示,故以晝夜推移變化而曰『日月相推而明
生焉』;變化以有時間流逝,故以季節推移變化而曰『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孔子乃以
日月寒暑之往來相推,喻示了時間變化下之萬象差異,正是利害差別之發生根源。

  「往」謂物象之往,即是覺知境界之信息屈隱,故曰『往者屈也』。「來」謂物象
之來,即是覺知境界之信息展顯,故曰『來者信也』。覺知者觀察感應到物象信息之隱
顯變化,在抉擇行動上也就發生其利害差別,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喻示,
天下眾心的殊途百慮,自然因於差異而有其利害抉擇;然而天下分殊眾心歸致之共同根
本動機,皆在求其利益之道;因而君德安身立命,自然必須在於善用利益之道。

  君德修持如似尺蠖屈隱結蛹,以求應機而化顯蝶蛾,故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正是君子精研義理深入心神,為以修成人格實踐而應時發用義理,故曰『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君德修持如似龍蛇蟄伏深藏,以求存身於環境氣候,故曰『龍蛇之蟄,以
存身也』;正是君子存攝義理運用利益,為以安身立於人間而發揚德行事業,故曰『利
用安身,以崇德也』。

  不知應對時代局勢以變通運用利益,也就不能真正安身崇德;時局利害的變化,乃
是隨著時勢推移與時代進展而古今有所不同;因而未來時變的往應方法,並非現今即可
完備得知,故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中道神易之君德修持,觀照覺察世事變化
,心神通達古今義理,智識通曉時局利害,窮究心神之覺知觀照,了知德教之化民成俗
,正是君子入世濟民之隆盛德業,故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君子為政需求理想現實之協同;若是徒重理想而不顧現實,難以得致眾人支持輔佐
,也就難以行動為政。理想憑藉現實而以成就,現實依據理想而以長久;也就必須謀致
義利調和,利以應和於義,義以和諧於利,故而《文言傳》有謂『利者,義之和也』『
利物,足以和義』。孔子《大戴禮記‧四代》闡示君德習尚之以義御利,而謂『聖,智
之華也;智,仁之實也;仁,信之器也;信,義之重也;義,利之本也,委利生孽。』
;《論語‧里仁》有謂『放於利而行,多怨』,強調其為政不遵義理而唯利是圖的禍患
危險。所以君子為政,乃是本於正義理想,用於現實利益;《大學》論述治國乃謂『國
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正謂國家利益必然重要,但是必要基於正義公理才有長遠
永續利益。

  此諭君德之本,在於神智修持,以善明利害而安身化民,乃能引領世間逐利民眾。
《老子》有謂『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論語‧
憲問》有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雍也》有謂『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述而》有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
藝』,《論語‧為政》有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易曰:『困於石,據于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

  受困於砂石漠地,據守於蒺藜荒地,故曰『困於石,據于蒺藜』,以其開墾土地之
惡劣,用以形容處境艱難;再更形容處境險惡,家居妻室亦背棄而去,故曰『入於其宮
,不見其妻,凶』。

  砂石漠地並非可以開墾,不應受困於此,故曰『非所困而困焉』;比喻君子安身立
命,若是困執不可行道之位,必然辱壞名聲,故曰『名必辱』。蒺藜荒地並非適宜開墾
,不應據守於此,故曰『非所據而據焉』;比喻君子安身立命,若是據守不宜行道之位
,必然危害身命,故曰『身必危』。名聲辱壞而不良,身命危害而不保,死期即將來到
,故曰『既辱且危,死期將至』;世人厭棄,眾叛親離,故以喻曰『妻其可得見耶?』

  此諭君德之基,必須善擇安身立命之位,否則將會辱名危身,乃至眾叛親離。《老
子》有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孝經‧開宗明義》有謂『立身行道,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

  公侯利用高牆形勢,在其上射獵鷹隼,故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獵獲成功,
沒有不利,故曰『獲之無不利』;比喻利用形勢而使用手段,乃能達到事業成功吉利。

  鷹隼是鳥類飛禽,故曰『隼者,禽也』;以鷹隼之敏銳高翔,比喻困難達成之事業
目標。弓箭是器具手段,故曰『弓矢者,器也』;以弓箭之應用捕獵,比喻進行事業之
使用手段。射者是狩獵之人,故曰『射之者,人也』,以射者之運弓發箭,比喻推動事
業之主導人物。君子密藏器用手段於己,等待時機而發起行動,怎麼會有不利?故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括」謂約束,此指對手預料之己方行動能
力限制;行動出擊不在對手預料之中,故曰『動而不括』。因而出擊行動必然有所收獲
,故曰『是以出而有獲』。正是所謂,造成有利形勢,使用利器手段,而以發起行動,
故曰『語成器而動者也』。

  此諭君德之動,在於密行藏機,利用形勢而使用手段,出乎他人意料之外,乃能行
動一舉成功。《論語‧衛靈公》謂及為仁亦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

  庸俗貪婪之人,不羞恥於自己不具仁愛,故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懼於自己不
守正義,故曰『不畏不義』;不見到利益就不能勸勉自己,故曰『不見利不勸』;不受
到威迫就不能接受懲罰,故曰『不威不懲』。由於微小罪過受到懲罰,因而戒懼避免重
大罪過,乃是庸貪者之福分,故曰『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腳戴刑具,滅去腳
趾,再無過咎,故曰『『屨校滅趾,無咎』;以此比喻小懲大誡,故曰『此之謂也』。
此論庸貪之人不知仁義之利,唯求現前利益;不知仁義之勢,唯避當下威罰;故而對其
微損小懲,反而可以助其避禍遠害。

  孔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有謂『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
不能選賢人善士而托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于物,不知
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此諭君德之御,必須藉由刑罰規範庸貪之徒,避免嚴重犯罪惡化。《論語‧里仁》
有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大戴禮記‧四代》有謂『有天德,有地德,有人
德,此謂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陰陽;陽曰德,陰曰刑。』《論語‧為政》有謂『道之
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凶!』
  ───────────────────────────

  不積人際善行,沒有良好社會關係,不足以成就良好名聲,故曰『善不積,不足以
成名』。不積人際惡行,沒有壞劣社會關係,不足以滅亡自己身命,故曰『惡不積,不
足以滅身』。庸貪之人只見近利,以為待人小善無益而不為,以為待人小惡無傷而不改
,故曰『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所以邪惡形象累
積而不能掩飾,犯罪業行重大而不能解除,故曰『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荷負頸枷刑具,滅去耳朵,故曰『何校滅耳』;損及聽覺,導致嚴重傷害,故曰『
凶』。此喻罪惡嚴重而造成無可挽救之傷害。

  善惡之於吉凶,何止世間人際關系之用,更是一切生命覺知之用。人生於世,不過
心靈神變,覺知感應時空萬物之無常變化。心物變異推移,妄執自我認知,迷有萬物實
體,存由因果業報。一切生命,輪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非是不報,時候未到
,佛教有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此諭君德之交,善則積微成著,惡則防微杜漸,乃能通達吉利,而以成名立身於世
。《論語‧顏淵》有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子路》有謂『無欲速,無見
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衛靈公》有謂『巧言亂德,小不忍
則亂大謀』。

  ──────────────────────────────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

  陷在危險,由於自以為地位安全,故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墮入滅亡,由於自
以為保障存活,故曰『亡者,保其存者也』。遭到禍亂,由於自以為持有治理,故曰『
亂者,有其治者也』。

  一再警惕就要滅亡,故曰『其亡其亡』;繫居於桑葉捲苞裏,故曰『繫于苞桑』。
此謂蠶蛹繫結於桑葉捲苞之中,自以為隱密安全,其實非常危險。
  
  此諭君德之持,在於居安思危之憂患意識,後曰『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論語
‧衛靈公》有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盡心上》有謂『獨孤臣孽子,其操
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孟子‧告子下》有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也』。

  ──────────────────────────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用也。
  ──────────────────────────

  德行淺薄而地位尊貴,故曰『德薄而位尊』;智慧渺小而圖謀宏大,故曰『智小而
謀大』;能力微小而責任龐重,故曰『力小而任重』;少有不受連累,故曰『鮮不及矣
』。

  鼎腳折斷,翻覆鼎中公爵食物,形成灑沾於地,故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
;鼎腳不堪食物重負而折斷,食鼎喪失功用,食物不能供餐,故曰『凶』。是謂不能勝
任用途,故曰『言不勝其用也』。

  可喻鼎足而三,以示三達德之缺一不可。「德」及仁達感性之德,前曰『何以守位
曰仁』;「智」及智達理性之德,「力」及勇達願性之德。孔子《中庸》有謂『智仁勇
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
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論語‧
憲問》自知不及達德完善之盛,而謂『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

  此諭君德之達,應具自知之明;逾越己緣,貪求名位功業,多是導致失敗喪身之禍
。《荀子‧子道》論以明君子而謂『智者自知,仁者自愛』,《論語‧子罕》有謂『可
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察知事機乃在神智修持,故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之人際關係,對上不諂媚逢迎
,對下不瀆位籠絡,似乎不知經營人脈,何以把握事業機運,故以詰曰『君子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其知幾乎』。事機徵兆,乃是事物變動之微細變化,吉凶利害之以預先顯
現,故曰『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察見事機而行動作事,不需終日佞
待,故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此謂君子無需終日汲營妄求,《中庸》有謂『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狷介剛正如石,不需終日汲營,故曰『介于石,不終日』;貞正奮勉行事則吉,故
曰『貞吉』。

  狷介剛正如石,何需終日汲營,必是可以識察事機,故曰『介如石焉,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夫」謂工作成員。君子知悉事機變化之微隱與彰顯,故曰『君子知微知
彰』;知曉行事時機之靜從與主動,故曰『知柔知剛』;乃以成為組織成員群體之仰望
領袖,故曰『萬夫之望』。

  此諭君德之機,非在巴結人際關係;君德之望,乃由妥善因應事機變化。《論語‧
顏淵》有謂『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論語‧為政》有謂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子路》有謂『君子和而不同』,《論語‧衛靈公》有謂『
君子求諸己』『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里仁》有謂『不患無位,患所以
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

  孔子得意門生顏回,是其母家顏氏子孫,故曰『顏氏之子』;或可幾乎時常體察事
機,故曰『其殆庶幾乎』。行事有所不善,未曾不有察知,故曰『有不善未嘗不知』;
察知以後,未曾行事再犯,故曰『知之未嘗復行也』。此謂顏回君德不以貳過,《論語
‧雍也》有謂『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未至遠方即返,無以執著懊悔,故曰『不遠復,無祇悔』;事態惡化之前,領先改
正乃有吉利,故曰『元吉』。

  此諭君德之失,需速改過,不復再犯,乃能進近察知事機。《論語‧衛靈公》有謂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中庸》有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

  時空境界感應變化交織,醞釀顯現萬物實體,故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雌雄
陰陽交媾精氣感應,育化形成生命萬物,故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比喻相對互利
之精誠感應,乃以產生事物成果。

  生命陰陽,同性相斥,異性相合,以喻行侶。三人共行,陰陽成對而損一人,故曰
『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獨行,感召異性而得成對,故曰『一人行,則得其友』。
乃以陰陽相合之共同利益,而喻說利益一致乃可結合,故曰『言致一也』。

  此諭君德化民,必須明察相互利害關係,以能利益一致而確保團結。《論語‧顏淵
》有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子張》有謂『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
而矜不能』,《論語‧子路》有謂『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
人也,器之。』

  ────────────────────────────────────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

  論述君子領導他人之必備德行修持,而曰『君子』。安頓他人身命,而後策勵行動
,故曰『安其身而後動』。感召他人心志,而後言語遊說,故曰『易其心而後語』。底
定他人交誼,而後進行要求,故曰『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持上述三項待人處事之道
,領導德行乃可全備,故曰『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身命不曾保障,卻以驅策行動,民眾就不願參與,故曰『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信任不曾具備,卻以言語遊說,民眾就不願呼應,故曰『懼以語,則民不應也』。交誼
不曾建立,卻以進行要求,民眾就不願給與,故曰『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民眾不
願共同相與,滋生反抗,即會導致傷害禍事,故曰『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沒有獲得助益,甚或遭受攻擊,故曰『莫益之,或擊之』;所立志向無法持續,故
曰『立心勿恆』;無助受害,事業失敗,故曰『凶』。

  此諭君德為政之先;在於保障民眾身命,獲取民眾信任,交結民眾情誼。《論語‧
陽貨》有謂『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
‧堯曰》有謂『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
‧子張》有謂『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論語‧顏淵》論政有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015年11月5日

《繫說神易》書稿‧〈聖德化民章十五〉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聖德化民章十五〉  東岐明


  ─────────────────────────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

  時空境界之至大德性,乃是發生萬物存在,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傳》
有謂『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位」謂社會大眾認同之尊敬地位。聖人濟世德業之
珍貴寶器,乃在其人間地位以引領社會變革,故曰『聖人之大寶曰位』。「仁」謂推愛
及人。引領變革之人間地位,乃在仁愛眾人而以守持成德,故曰『何以守位曰仁』。「
財」謂民生物資。仁愛眾人之引聚人民,乃在生財富民而利樂民生,故曰『何以聚人曰
財』。「理財」謂治理民生以財富民享,意指引導社會均富。「正辭」即是孔子《論語
‧子路》所謂「正名」以達名正言順,意謂確立正當意識型態以建立政治法律之公正規
範。「禁民為非」謂禁制民眾之非法罪惡犯行。民生財富均和,政諭律法公正,禁制非
法犯罪,乃達文明德業之合宜正義,故曰『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孔子《論語‧子
路》有論化民成俗,而謂「庶矣」「富之」「教之」。此諭天地生化萬物,聖人教化萬
民,以下即以傳說古聖先王之開創文明功業為例。

  ───────────────────────────────────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羲」即「犧」之古字,指謂人所牧育之牲畜。「氏」是上古貴族用以標識族裔之
稱號。「包羲氏」,又稱「伏羲氏」,乃是中國文明傳說開創畜牧的上古聖王,故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王」之殷商古字,本是象形斧鉞,用以表示殺戮威權之至
尊統治;周朝沿用此號,而其意義經由創造轉化,後世儒者賦予其崇高意涵,而象徵道
德功業利益民生的領導統治。

  上觀天空種種現象,下觀大地種種法式,故曰『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文」謂相關事跡表現模式,「宜」謂適宜所居,觀察鳥獸動物之互動模式與生態環境
,故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自心而物以觀察外在時空萬象,近乃取材對應於自身
現象,遠乃取材對應於事物現象,故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因而始創八卦範型之
觀念傳統,以通達神明易簡之德業,以類比萬物現象之情狀,故曰『於是始作八卦,以
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以下類舉卦例文明事功,乃是傳者為以闡說聖人開創文明功業,故而勉強想像比擬
卦象。《易傳》思想對於先古中國歷史,是以道德詮釋而創造轉化過往史實,如同孔子
《春秋》正名之辨。此種道德詮釋當然未必洞見史實真相,只是表現孔子儒家對於文明
政治理想的追尋。所以下述文明事功,乃是藉由卦象,而表達儒家對於理想聖王政治德
業,乃在開創革新文明以利天下民生,正應前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
而已者也』。

  ──────────────────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

  「蓋」謂約略,「取諸」意謂取法對應於,『蓋取諸離』是謂約略可以取法對應於
離卦。此義並非指稱文明器物是由卦象得致,而是意指卦象可以約略對應於文明器物。
《易傳》此種約略對應,只是傳者穿鑿附會,對於文明器物與卦象意涵的勉強想像發揮
,乃是要以易理卦象對應文明發展,以象徵闡說開物成務之於易理發揚。

  傳說伏羲時代,尚無文字,只有結繩記事。利用結繩技術而創作製成網罟,以獵捕
禽獸,以撈捕魚蝦,故曰『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離卦三爻,上下爻剛而中爻
柔;類比繩索相互連結,上下兩端打結,而中間無結。離卦六爻即是類比兩繩連結,故
曰『蓋取諸離』。

  ──────────────────────────────────
  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

  「神農氏」乃是中國文明傳說開創農耕的上古聖王。傳說上古中國文明發展,乃是
先有畜牧,後來才有農耕,故曰『包羲氏沒,神農氏作』。切削木材,製為片狀木耜用
以翻土,故曰『斲木為耜』;因為上古未有冶金技術,是故用木製耜。壓彎木頭,製為
曲線木柄用以握耜,故曰『揉木為耒』。「耒」謂耕作,「耨」謂種植,耕種技術之利
益民生以教導民眾,故曰『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益卦,上巽下震,上象手握耒柄,下
象耜片翻土,故曰『蓋取諸益』。

  ─────────────────────────────────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

  傳說神農氏開創市場交易,約定於中午時分,民眾共同會聚市集,彼此交換所需,
故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噬嗑,上離下震
,離象太陽,震象遵守規範之交易活動,象徵正午之市場交易活動,故曰『蓋取諸噬嗑
』。

  ─────────────────────────────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史記》記載軒轅氏黃帝興起,取代了神農氏部族之天下共主地位,故曰『神農氏
沒』。黃帝部族是耕牧遊居集團,具有強大兵力,四方遷徙而征服許多部落,威勢君臨
遠超中原。黃帝時代,尚無父死子繼之帝位傳統,還是部族共議推舉領袖,只是所推領
袖需屬黃帝族裔。黃帝部族數代以後的共主領袖,出現堯舜之治的兩位聖王禪讓天下,
而後即是大禹啟始的夏朝興起,故謂夏朝以前傳說的聖王之治,而曰『黃帝堯舜氏作』

  文明社會之發展歷程,一旦舊有器制隨著時代遷變而不再適宜應機,以致無法利於
民用,民眾將會開始厭煩不安而致社會騷動甚至崩潰。此時必須變革社會舊習,創建適
宜時代新機之體制器物,從而善妙轉化解決時代問題。傳說所謂聖王之治,乃是通達變
革社會而使民眾不致厭倦,神明智謀而善妙轉化社會文明為民眾所宜,故曰『通其變使
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中道神易之文明德業,因應時代困窮危機,變革舊習而
創新應機,通達社會之文明事功,消弭危局而長治久安,乃是文明發展趨吉避凶之道,
故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中道神易之易簡得理而成位於世,乃是感應民情而應時變革,創建適合時代之器物
制度,善妙順應社會變化,引領民生自然利用;是以不待命令指揮,社會民眾得以各盡
所能而求各取所需,故而《中庸》有謂『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論語‧
衛靈公》有謂『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傳說黃帝堯舜之聖治天下,乃是易簡得成,
而垂範禮法器制於社會文明,故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

  剖鑿木幹,製作為舟,故曰『刳木為舟』。斬削木頭,製作為槳,故曰『剡木為楫
』。利用乘舟划槳以擺渡原本無法通行之水域,故曰『舟楫之利以濟不通』。利用通行
水域之舟楫,可以經由水路到達遠方,以利益世間運輸,故曰『致遠以利天下』。渙卦
,上巽下坎,以巽象木,以坎象水,象徵木舟行於水上,故曰『蓋取諸渙』。

  ───────────────────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

  使用牛馬背負拖拉,牽引載重到致遠方,以利益世間運輸,故曰『服牛乘馬,引重
致遠以利天下』。隨卦,上兌下震,此震彼兌,象徵牛馬作動受人役使,故曰『蓋取諸
隨』。

  ──────────────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

  重重衛戍門禁,敲擊木柝巡夜,以對待外來暴力份子,故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豫卦,上震下坤,內坤外震,外象擊柝於門禁中,內象門禁重重封鎖,故曰『蓋取諸
豫』。

  ─────────────────────────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

  裁斷木頭,製作為杵。掘坑地面,建置為臼。臼杵用以舂搗穀物,助益食糧,利益
民生,故曰『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小過,上震下艮,震象搗杵,艮象舂臼,象徵臼
杵舂搗之活動,故曰『蓋取諸小過』。

  ────────────────────────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

  曲木配弦,製作為弓,故曰『弦木為弧』。切削木桿,製作為箭,故曰『剡木為矢
』。利用弓箭遠程射擊能力,配屬軍武威及遠方,故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睽卦,
上離下兌,離象箭矢飛離弓弦,兌象射手發箭而自身不動,象徵拉弓射箭,故曰『蓋取
諸睽』。

  ─────────────────────────────────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

  上古先民露宿野外居住洞穴,故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變革開創房屋建
築,故曰『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房屋建築,上有棟樑支撐,下有空間居住,以防風
雨侵襲,故曰『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大壯,上震下乾,上象棟樑支撐,下象活動空間
,象徵房屋居室,故曰『蓋取諸大壯』。

  ──────────────────────────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

  古時埋葬亡者,是用木材厚蓋,掩埋曠野之中,故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
之中野』。不作起墳植樹,服喪沒定期限,故曰『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開
創以棺槨匣藏墳葬,故曰『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大過,上兌下巽,初上爻柔以象棺
槨木殼,餘爻為剛以象棺槨內空,故曰『蓋取諸大過』。

  ────────────────────────────────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

  上古先民沒有文字,使用結繩記事以治理事務,故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
開創書寫刻劃之文字記事,官吏用以治理政務,民眾用以查察事務,故曰『後世聖人易
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夬卦,上兌下乾,上象書契所用筆刀,下象刻寫文
字變化,故曰『蓋取諸夬』。

  ───────────────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

  「象」字原是動物名稱,會被用以指稱形態現象,是因先民語言尚未具備適當抽象
詞彙,所以往往必須用所見動物情狀以比擬抽象意涵。因為象是先民所見最大動物,所
以就用「象」字統稱所比擬的形態現象。上述易理對應,乃在取法形象,故曰『是故易
者,象也』。所謂取法形象,就是型態像似,故曰『象也者,像也』。

2015年11月1日

《繫說神易》書稿‧〈卦爻變動章十四〉

◎首發於 PTT BBS 儒家版 Confucianism


 《繫說神易》書稿‧〈卦爻變動章十四〉  東岐明


  《繫辭下傳》旨在講述易理器用,是以起始於論述卦爻占理。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

  周易以八卦為基礎卦式範型,而辨析對應於時空萬物現象,故曰『八卦成列,象在
其中矣』。以八卦元型為基礎,上下重疊而組成六十四卦,重卦而有六爻,故曰『因而
重之,爻在其中矣』。爻性剛柔相互推移,而有卦象變化,故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
矣』。根據卦爻象徵而繫附言辭定義,以供指引事態動向,故曰『繫辭焉而命之,動在
其中矣』。

  ──────────────────────────────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

  吉安、凶險、懊悔、疑吝…等等易占處境,是因行動而發生,故曰『吉凶悔吝者,
生乎動者也』。本於爻性剛柔而以組構卦象,乃是易占判斷的建立基礎,故曰『剛柔者
,立本者也』。易占對策行動之變革舊習以通達新局,乃在因應時勢所趨,故曰『變通
者,趣時者也』。

  ─────────────────────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

  「貞」謂占察,衍伸可謂神智覺察。吉凶利害之發生,乃在占察勝敗有致得失,故
曰『吉凶者,貞勝者也』。時空境界之道理,乃以占察覺觀有致顯現,故曰『天地之道
,貞觀者也』。日月陰陽之道理,乃為占察明白以致顯示,故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人間世事之指引作動,乃以占察易簡而致一貫常理,,故曰『天下之動,貞夫一者
也』。「夫一」即相關於前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謂統攝時空境界事物而一以貫之
於抽象觀念體系,乃關聯於後句「夫乾」「夫坤」之易簡作用。

  ────────────────────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

  乾以易知,乾之心神感應乃是直覺明確顯示,不經有為思慮造作,故曰『夫乾,確
然示人易矣』。坤以簡能,坤之智識化約乃是思辨簡化表示,崩隤繁複知識形式,故曰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此」謂「夫一乾坤」之易簡得理一貫。易卦之爻,就是此
一易簡作用之於仿效現象,故曰『爻也者,效此者也』。易卦之象,就是此一易簡作用
之於像似事物,故曰『象也者,像此者也』。

  ──────────────────────────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

  爻象感動於內心思維境狀,故曰『爻象動乎內』。吉凶察見於外在事物境界,故曰
『吉凶見乎外』。功業顯見於變革應時境況,故曰『功業見乎變』。聖人作易之情實真
意,示見於卦爻言辭,故曰『聖人之情見乎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