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

[心得] 佛法修行可能會有的體證誤見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30233178.A.4D8.html


在此簡要略說一些在佛法修行中可能會發生的錯誤體證見地:

【神通】

○修行者在觀察欲界時,以為欲界最高天是 他化自在天,而將 他化自在天 之上的 欲界頂主宰天 當作是超越欲界的淨土世界,或是梵天界。然而欲界頂主宰天的天神眾還有男女相及鼻舌二識(嗅覺、味覺),還是屬於欲界。

○修行者在觀察色界時,以為有身體形貌的梵天就是全部色界,而將本無身體形貌(二禪光相、三禪淨相、四禪宇相)的其上色界天當作無色界,而將無色界當作是超脫三界的解脫境界。

○修行者在觀察色界時,以為四禪宇相天神之以宇宙空間為身,就是無色界,而將無色界當作是超脫三界的解脫境界。


【定境】

○修行者在證初禪以為是得初果,如是依次以為證二禪是得二果,證三禪是得三果,證四禪是得四果,依四禪定心往生四禪宇天界,依宇宙空間為身而誤認是得究竟解脫。

○修行者在修定過程,以心解脫的八解脫階段昇級,以第一解脫為我相,以第二解脫為人相,以第三解脫為眾生相,以第四解脫為壽命相,而誤以為第五解脫為究竟涅槃解脫相。

○修行者在證定過程,誤以為證空無邊處是證阿羅漢境界之明空。

○修行者在證定過程,誤以為證識無邊處是證佛境界之根本智慧圓覺心。


【慧境】

○修行者在修慧過程,墮入失念昏沉的有分心流(熟睡即是),誤認是無想定或滅盡定。
 墮入失念昏沉是一切不知。
 無想定是清楚明白而止息一切妄心的定境,還有心念流,不是一切不知。
 滅盡定是清楚明白而止息一切心念的定境,斷除心念流,不能用知或不知來描述。

 滅盡定才是真正達抵無餘涅槃境界,唯有三果或四果聖者能入。
 三果滅盡定就如渴者已抵井泉可以望聞甘涼,但還無法喝到。
 四果滅盡定就如渴者已達井泉,已喝已浴井泉甘涼。

○修行者在修慧過程,以無想定境為究竟涅槃或滅盡定,而誤以為證阿羅漢解脫。

○修行者在修慧證果過程,誤以證無想定為證初果,從而循序以證初果為證二果,以證二果為證三果,以證三果為證四果,最後以為已證阿羅漢而此生修證止於三果。


----------------------

在阿含經中,無想定就是指無相定、無相心定(因為都是慧觀入定)。因為修行慧觀最初入的定境,就是後世論典所謂的「無想定」,若是繼續修行增進慧覺,就會逐步由初果定到二果定到三果定到四果定(證阿羅漢)。在北傳阿含經皆稱之為無想定、無想三昧;在南傳巴利佛典稱為無相定、無相心定、無相心解脫。南傳巴利佛典並沒有「無想定」一詞,只有「無想天」一詞。

以下是阿含經中記載擅長無想定的出家眾:
《增壹阿含4品8經》『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
《增壹阿含5品4經》『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
《增壹阿含7品3經》『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

以下是說明入無想定是想知不滅:
《中阿含210經》《中阿含211經》
「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上文謂「知」,是指「受」)

  「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
   是謂:二因二緣住無想定。」
  「有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云何為三?
   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無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處緣命根,
   是謂: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

《中部43經》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與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
   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先前的準備[持續多久],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作意一切相與不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

諸果果定(無相心定)的聖道心路(心識流),可見南傳《阿毗達摩‧攝路分別品》

虛雲老和尚開悟時作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虛空粉碎也」就是修行慧觀的初步入無相定(無想定)乃致,「狂心當下息」就是妄心止息而顯現不動涅槃心境(念無相界的心識流)。這就是證無想定的境界(大乘八地菩薩不動地的境界),但還未證初果。南傳會由此等慧境再繼續深入修行慧觀至證初二三四果。北傳藏傳則是保任此等慧境,轉向定境而致廣大境界,由十地菩薩海印三眛到等覺菩薩金剛喻定。(真正成佛是與成阿羅漢一樣,都是慧觀成就,不是修定成就)。

----------------------

我前面原意是要說,誤以為阿羅漢境界有明空;實際上證阿羅漢與明空沒有關係。
同樣是說,誤以為成佛有圓覺心;實際上成佛與圓覺心沒有關係。

----------------------

三果阿那含才能真正沒有嗔心,四果阿羅漢才能真正沒有慢心。
如果還有「忍」(忍辱)的心,就不是真正沒有。

2021年8月28日

[問卦] 為什麼伊斯蘭教比較容易極端激進化?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web.cc/bbs/Gossiping/M.1630147401.A.A41


您問錯問題囉!其實偏激極端化不只有伊斯蘭教,歷史上的一神教都會如此!

從猶太教開始信奉上帝就是,現今猶太人認定的上帝應許之地─目前以色列一帶,最早是有原住民迦南人在此建城居住,古代猶太人出埃及後到此屠殺奪城建國,這些事都記載在舊約聖經,是猶太人自豪的奉上帝之名的征服事蹟。這可是奉上帝之名以屠城搶地而傳頌子孫的所謂正義史事。

其次,基督教剛傳佈到羅馬帝國時,也被多數帝國民眾視為偏激極端。因為當時羅馬帝國是多神教的宗教自由,但基督教是一神教而有極強排他性。基督教徒攻擊其他宗教是崇拜偶像的邪教,以致屢犯眾怒而被迫害。

後來當基督教勢力強大後,隨即基督教徒開始淨化(不只迫害)帝國境內宗教信仰,其他宗教教徒若不改信基督教,就會遭到消滅,至於異教信仰的教士與神殿更要摧毀。基督教最後同化整個羅馬帝國,可不是只用精神感召,還用上了肉體消滅。那些原先羅馬帝國信仰的希臘羅馬諸神殿,紛紛逐步遭到狂熱教徒的瘋狂摧毀。屠殺異教徒,建立死亡集中營,焚燒藏有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圖書館。反對基督教徒瘋狂行為的哲學家也被群眾殺死,譬如西元415年

 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基督暴徒在主教 Cyrillus 的挑動下,在復活節前幾天襲擊
 美麗的著名女哲學家 Hypatia,將其活活撕碎。暴徒抬著她的屍體碎片在亞歷山大城
 遊街示眾,然後在一個叫作 Kynaron 的地方把她和她的書一齊燒掉。8月30日,北非
 開始對所有異教徒祭司的新一輪迫害,他們不是被釘上十字架就是被活活燒死。

古歐亞非的多神信仰,並不是在基督教的精神感召下被同化的,而是在暴力下被消滅的!基督教之所以傳佈歐洲,也是涉及武力壓迫,當時北方東方異教徒領域的王公貴族,受到來自南方西方的基督教徒以上帝之名征服異教徒的壓力,所以紛紛逐漸改信基督教。所以基督教的傳佈壯大歷程,其實也與伊斯蘭教一樣,都是充滿血腥與暴力。這是一神教傳統都會有的黑暗歷史,下文可見基督教是如何消滅異教的歷史事蹟:

〈基督教摧毀古代文明的編年紀事〉
https://read01.com/aAooJm.html


●然後再看一個歷史案例,美國建國前的清教徒移民如何以上帝之名屠殺印第安人

在今天的馬薩諸塞州境內,殖民地的早期基督徒進行了一場種族大屠殺,這在歷史上被稱為 Pequot 戰爭。大屠殺的兇手是因為自己遭受宗教迫害而從故鄉英格蘭逃到新英格蘭的清教徒。當清教徒們發現一個可能是被 Narragansett 勇士殺死的英國人的時候,他們一定要見血。儘管 Narragansett 的酋長請求饒恕,他們還是開始進攻。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們在進發途中似乎忘記了自己行動的目的:稍後,當與Narragansett 長期有仇的 Pequot 部落中的幾個成員向他們打招呼時,清教徒軍隊向他們發起攻擊,燒掉了他們的村莊。

清教徒司令 John Mason 在一次屠殺後寫道:「這真是上帝(Almighty)對他們的靈的可怖打擊,他們從我們身邊逃走奔入那火焰,許多人就那麼死了……上帝在他們之上,嘲笑他的敵人和他選民的敵人,讓他們變成熊熊燃燒的火爐……上帝審判這些異教徒,把這地方充滿了屍體:男人,女人,孩子。」 [SH113-114]

「上帝很愉悅地打我們敵人的屁股,把他們的土地賜予我們為業」 ("the Lord was pleased to smite our Enemies in the hinder Parts, and to give us their land for an inheritance". [SH111].因為他的讀者們都很熟悉申命記,Mason沒有必要引用下面的字句:「 但這些國民的城,耶和華你神既賜你為業,其中凡有氣息的,一個不可存留,而是要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 …… 都滅絕淨盡……」(申命記20)

Mason 的同伙 Underhill 回憶道:「年輕士兵對眼前的血腥景象感到悲哀」,但是,他安慰他的讀者:「有時聖經宣稱說女人和孩子必須和他們的父母同亡。」 ("sometimes the Scripture declareth women and children must perish with their parents"). [SH114]

其他的印第安人成了精心策劃的變態毒殺的犧牲品。殖民者甚至訓練專門的狗,用以獵殺印第安人、用於將兒童從他們母親的懷抱中拉出來咬爛,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英國獵狗用於追擊他們,Mastives 用於抓咬」。在這方面,清教徒們受了他們的西班牙同代人所用的方法的啟發。屠殺就這樣進行,直到 Pequot 幾乎被滅絕。[SH107-119]

幸存的少數印第安人被「作為奴隸分配給殖民者。John Endicott 和他的牧師寫信給總督要求分享一部分俘虜,特別是一個年輕女人或女孩兒以及一個男孩兒,如果你認為還不錯的話」('a young woman or girle and a boy if you thinke good')。 [SH115]

另外的印第安部落遭受了同樣的命運。

虔新基督教的種族滅絕者如此評論:「上帝的旨意最終將會給我們權力,使我們說:他的善是多麼偉大!他的榮耀是多麼偉大!」 ("God's Will, which will at last give us cause to say: How Great is His Goodness! and How Great is his Beauty!")「我們的主耶穌還是讓他們低下頭、舔灰塵!」 ("Thus doth the Lord Jesus make them to bow before him, and to lick the Dust!") [TA]

如同今天一樣,為了上帝更高的榮耀,或者為了在異教徒面前取得優勢,當時的基督徒們允許欺騙:簽署和平協約的目的,就已經是撕毀協約,比如,維吉尼亞國會就建議,當印第安人「通過簽署協約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就不僅有了襲擊他們的優勢,而且還可以收割他們的玉米」。("[when the Indians] grow secure uppon the treatie, we shall have the better Advantage both to surprise them, & cutt downe theire Corne.") [SH106]

1642年,大約60名全副武裝的英國人將800名手無寸鐵的印第安男女老少砍成了碎塊。

1675-1676年的"King Philip's War"期間,一次大屠殺中就「有大約600名印第安人被殺,波士頓第二教堂德高望重的牧師 Cotton Mather 後來把這次屠殺形容為『烤肉晚會』 ('barbeque') 」。[SH115]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新 Hampshire 西部和 Vermont 的 Abenaki 人大約有1萬2千人,不到半個世紀,他們還剩下大約 250人,被滅亡 98%;Pocumtuck 人口超過1萬8千,50年後,他們的人口降到了 920人,95%的人被消滅;Quiripi-Unquachog 人大約有3萬,50年後,他們還剩下1500人,95%被消滅;馬薩諸塞人口至少4萬4千,50年後還剩下不到6千人,81%被消滅。[SH118]

這只是生活在基督徒到達前的北美大陸的眾多部落中的幾個,而這一切都發生在1677-1678年的天花大傳染之前,血腥大屠殺才剛剛開始。

〈基督教信仰的受害者〉(Kelsos著,鄉下人進城譯)

https://blog.xuite.net/sowhat2002002/hkblog/89160071


2021年8月26日

[問卦] 女人 年齡真的很現實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根據《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歧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
 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
 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
 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女人身體變化是以七年為一階段,十四歲月經來開始發育,二十一歲成熟。事實上女人從二十一歲到二十八歲是人生最成熟美麗也最是適合孕育孩子的時期。二十八歲以後,美貌雖在但已開始消退,孕育孩子的能力也是。

2021年8月25日

[請益] 關於密宗的即身成佛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已因不符版規自刪)
  https://www.pttweb.cc/bbs/Buddhism/M.1629899616.A.184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6.htm

長部26經/轉輪王經

  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將[只]有三種病:欲求、飢餓、老。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這閻浮洲將是成功的與繁榮的,村落、城鎮、王都[間]雞可飛抵。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我想這閻浮洲將被人類充滿成為無間隔的,猶如蘆葦林或葦林。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這波羅奈將是名為給度麼低的王都,是成功的、繁榮的、人多的、人雜亂的、豊饒的。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在這閻浮洲中將有八萬四千城市,給度麼低王都為上首。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給度麼低王都中將會出現名為螺的轉輪王,如法的法王,征服四方,達成國土安定,具備七寶。他將會有這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屋主寶、第七主兵臣寶,他將會有超過千位勇敢的、英勇姿態的、碎破敵對者的兒子,他以非杖、非刀,以法征服這土地直到海邊而居住。彌勒佛的出現

  比丘們!在人類八萬歲時期,名為彌勒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出現於世間,猶如現在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應該被調御人的無上調御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的我出現於世間,他以證智自作證後,將為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門、婆羅門的世代;包括諸天、人宣說,猶如現在我以證智自作證後,為這包括天、魔、梵的世界;包括沙門、婆羅門的世代;包括諸天、人宣說,他將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宣說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猶如現在我教導開頭是善、中間是善、完結是善;意義正確、辭句正確的法,宣說唯獨圓滿、遍清淨的梵行,他將照顧數千位比丘僧團,猶如現在我照顧數百位比丘僧團。

  比丘們!那時,名叫螺的國王重建玻那大王所建的宮殿,那個宮殿建好後他[先]居住,而後他施與、開放給沙門、婆羅門、貧民、旅人、流浪者、乞丐。給與布施後,將會在彌勒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面前剃除髮鬚、裹上袈裟衣後,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當他這樣出家時,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將會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那個無上梵行目標。

---------------------------------------------------

一個世界只會有一尊佛來開創教化佛法,其後教化傳續其間的修行成就者都是聲聞弟子。下一尊佛是在人間世界已無佛法的時代,出現於世而再開創佛法教化的時代傳統。佛不會變成菩薩,因為祂在教化結束後已經入滅涅槃,不會再返輪迴塵世。

大乘所謂的文殊菩薩會由佛返回,是因大乘密乘定義的「佛」並沒有真正脫離輪迴。大乘密乘的修行成佛,其實尚未證得初果,也還沒真正脫離輪迴。

---------------------------------------------------

密乘的即身成佛,是修行成就欲界頂主宰天神身,在欲界頂可以開創諸佛淨土世界。密乘虹光身成就,就是投生到欲界頂主宰天神的世界。密乘定義的「佛」,就是兼具定慧的欲界頂主宰天神,所以才可即身成佛。這種「佛」並沒有真正脫離輪迴,也不是釋尊佛陀定義的佛,所以才有天界淨土。

大乘密乘修行慧覺未達初果,而是在初果前的無想定對應慧境階段。這種無想定對應慧境階段,就是禪宗所謂明心見性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乘密乘明心見性後還需要保任功夫,唯恐退失,因為未證初果。

大乘密乘修行廣大自性境界,其實是在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是誤將證空無邊處以為是阿羅漢,誤將證識無邊處以為是佛。大乘密乘講的自性是佛,就是誤將識無邊處的心識以為就是佛心。這是由於大乘密乘修行雖然高深,卻是尚未真正深入達及釋尊佛陀教導的解脫入流聖道。所以說,大乘密乘的修行境界只是修行解脫途中的化城而已,尚未真正入解脫流。才會有可以即身成佛的誤解,一旦真正了知解脫真諦,就會知道那些還是化境而已。

大乘密乘的諸佛菩薩就是修行尚未入解脫流,自認成就,卻尚還沉迷化境的高深修行者。


2021年8月16日

[試稿]《眾生界論》淨居品

 ◎發表於 PTT BBS 中國版 China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9105333.A.87F.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淨居品


  淨居天共有五層,漢傳又稱「五不還天」,是三果阿那含聖者的往生境界;非是一般輪迴眾生神通可至,只有三果阿那含與四果阿羅漢才能到達拜訪[A]。舊譯「淨居天」之「淨」的巴利文 suddha 意謂“清純之淨”,三禪「淨默天」之「淨」的巴利文 subha 意謂“美妙之淨”,兩者之「淨」在巴利文原義上乃是有所不同,只是傳統漢譯皆同取「淨」字對應。淨居天與淨天界皆是微妙淨色所成界域,然而淨居天較淨天界更為微妙清淨。淨居天環境也是色界型態,但卻不在色界禪天之中;因為色界禪天是以禪定定心往生,而淨居天則是以三果阿那含之慧觀智心往生,二者結生成界有所不同。

三果阿那含因為已經徹觀一切有相生滅,斷除思致投生;除了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其餘一切三界心(欲界心、色界定心、無色界定心)都不再導致結生,但又尚未斷盡生死後有,而只能依其慧觀智心往生淨居天界[B]。「阿那含」是巴利文 anāgāmi 的音譯,義譯是為「不來」,也就是意指其下一生除了非想非非想處,不再投生於一般眾生輪迴世界,其他只會往生到淨居天界,或證四果阿羅漢而入滅涅槃。佛陀《果經第二》[C]即言三果聖者之最後輪迴歷程:

 『如果在當生未到達完全智,如果在死時未到達完全智,
  則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為中般涅槃者、為生般涅槃者、
  為無行般涅槃者、為有行般涅槃者、為上流到阿迦膩吒者。』

乃在說明三果聖者滅盡五下分結(身見、戒取、疑、欲貪、嗔),若是當生至死都未證四果阿羅漢之完全智,則會在死後轉生之間證阿羅漢以「中般涅槃」,或轉生時證阿羅漢以「生般涅槃」,或轉生後的生涯自然隨緣證阿羅漢以「無行般涅槃」,或轉生後的生涯努力修行證阿羅漢以「有行般涅槃」,或轉生後的生涯最終是在淨居天界由低至高而層層轉生上流至最高的阿迦膩吒天(可能跳層轉生)。三果阿那含聖者在阿迦膩吒天壽終死亡,即自然證阿羅漢而般涅槃。所以巴利文 akaniṭṭha 音譯「阿迦膩吒」,原義是謂以後不再出生,可譯「不迴天」代表不再輪迴,其漢傳經典之舊義譯名「色究竟天」乃是錯譯[D]。淨居天界五層由低至高的原名正確譯涵為:

(1)無煩天 Aviha,意謂此天慧觀不會厭煩

   a(不)+ viha{ni}(除去);引申為不厭煩

(2)無擾天 Atappa,意謂此天慧觀不會困擾,舊譯「無熱天」不能切合原義。
   a(不)+ tappa{ti}(燃燒、折磨、干擾):引申為不困擾

(3)善現天 Sudassa,意謂此天善於呈現慧觀對象。
   su(善)+ dassa(被見):引申為善於顯現被見目標

(4)善見天 Sudassī,意謂此天善於徹見慧觀對象。
   su(善)+ dassī(即見):引申為善於當下觀見目標

(5)不迴天 Akaniṭṭha,意謂此天死後不再輪迴出生,自然入滅而般涅槃。
   a(不)+ kaniṭṭha(後來出生、年齡較小、較年輕):引申為不再出生

三果聖者因為自然保有三果生滅觀智的生命境界,慧觀功夫已可徹觀諸蘊至於捨離思致結生境界,所以不受凡俗死心境界牽引而轉生於思致三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B];若未證四果阿羅漢入滅無餘涅槃,則即以其未證四果而由三果至四果向之慧觀智心覺支階段而往生淨居天界對應層次,其覺支階段可對應於相關禪支階段[E],而有如下五層淨居天界:

(1)無煩天─尋─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三果尋禪支階段
         三果生滅觀智的初禪覺支前階段,故於瞄準慧觀對象不起厭煩。

(2)無擾天─伺─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三果伺禪支階段
         三果生滅觀智的初禪覺支後階段,故於追隨慧觀對象不起困擾。

(3)善現天─喜─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三果喜禪支及其後三果禪支階段
         三果生滅觀智的二禪覺支階段及其後階段,故而善於呈現慧觀對象。

(4)善見天─樂─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四果向之樂禪支階段
         四果向生滅觀智的三禪覺支階段,故而善於徹見慧觀對象。

(5)不迴天─捨─前生以死心結生之慧觀覺支於四果向之捨禪支階段
         四果向壞滅觀智及其後的四禪覺支階段,此天死亡自然入滅般涅槃。

淨居天界的五層生命境界,正對應著由三果阿那含取證四果阿羅漢之修慧過程的觀智進階。佛陀所謂「上流到阿迦膩吒」,就是淨居天眾即使不作任何慧觀修行努力,也會於轉生階段自然提昇觀智,逐步層層上流轉生,最終到達阿迦膩吒天(不迴天),即會自然於壽終後證阿羅漢而入滅般涅槃;當然若在淨居天界憑藉修慧努力,也可跳層轉生或直證阿羅漢而入滅無餘涅槃。

淨居天界因為不於三界結生,故其生命境界不同於色界、無色界的依於定境表現,而是依於慧境表現。三果阿那含已捨離欲界貪嗔,而其慧境禪定是未至初禪定境的剎那定;故而淨居天境界在身心體性上類似初禪梵眾境界,是無男女相的種種無性生命個體,原生具備身體形貌,稱為「淨居天身」「淨居身天」suddhāvāsakāyikā[G],而非如二三四禪天境界會有個體融合為一或群體共同意識的生命境界。所以淨居天界生命個體境界類似色界梵天,但是身心生活環境較之色界梵天更為精微淨妙,乃是超脫色界淨天的清淨色界生命境界;而其淨居天壽雖較色界淨默天壽四劫為長,應該可能至多同於四禪宇果天壽之五百劫,因其色身尚受色界質能的重力場界影響[H]。



--------------------------------------

[A] 《譬喻大經》∵末段記載佛陀曾經獨居深思往世未能拜訪淨居天界;故而特意神通到訪淨居天界,由最低層之無煩天,帶領淨居天眾逐層拜訪至最高之不迴天。

∴《長部1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4.htm


[B] 佛陀《差異經第二》∵所言如下相關內容,表明三果聖者徹觀禪心三相(無常、苦、無我)而往生淨居天界;乃是異於後世《阿毗達摩》論典主張三果阿那含聖者死亡可由定心結生,而往生至色界或無色界的禪天境界:

∴《增支部4集12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706.htm

 『比丘們!這裡,某人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
  樂的初禪,在那裡,所有色之類、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識之類,他看那些
  法作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
  空的、無我的,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淨居天諸天為同伴。比丘們!這
  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再者,比丘們!這裡,某人以尋與伺的平息,……(中略)第二禪……(中略)
  第三禪……(中略)第四禪,在那裡,所有色之類、受之類、想之類、行之類、
  識之類,他看那些法作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
  一邊的、敗壞的、空的、無我的,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與淨居天諸天為
  同伴。比丘們!這是與一般人不共通的往生。』

佛陀《思經》∵闡述三果聖者可以往生非由思致的非想非非想處:

【三果聖者斷除思致投生,解說見於《明空蘊論》】

∴《增支部4集17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3.htm

 『比丘們!有這四種個體獲得,哪四種呢?比丘們!有以自己思致(意志)來到個體
  獲得而非其他思致;比丘們!有以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而非自己思致;比丘們
  !有以自己思致與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比丘們!有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
  思致來到個體獲得。』
  ……
 『…凡這既非以自己思致也非其他思致來到個體獲得者,哪種天神應該被看見呢?』
 『舍利弗!到達非想非非想處的天神應該被看見。』
  ……
 『…舍利弗!這裡,某人的下分結已被捨斷,他當生進入後住於非想非非想處,他
  樂味它、欲求它,且因它而來到幸福,在那裡,他是已住立者、勝解它者,多住
  於它者、不衰退者,當他死時,往生到與已到達非想非非想處諸天為同伴,從那
  裡死後,他是不返回此處[生命]狀態的不還者。』


[C]《相應部48相應6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18.htm


[D] akaniṭṭha 此詞被漢傳佛教錯譯為「色究竟天」,可能是由於 kaniṭṭha 的印度詞語意義「後來出生」也是「年齡小」「較年輕」的意涵,從而加上字首「a」否定的 akaniṭṭha 便被解釋成「非較年輕」而為「最年長的」,又因此引申成為「最究竟的」。然而其天在於色界,並非至於無色界之上,最高只能作為色界究竟之天,因而譯為「色究竟天」。後世漢傳佛學典籍,以訛傳訛去加以解釋,乃有錯誤訓詁 akaniṭṭha 而曲解譯義,《慧苑音義》有謂『阿迦尼吒,具云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者,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以最終極也。』,《玄應音義》有謂『經中或作阿迦尼沙託,或作尼師吒,或作貳吒,皆訛也,正云阿迦扼瑟搋。譯云:阿伽,言質礙。扼瑟搋,言究竟。謂色究竟天也。』,實則其印度詞語之字根原義皆無「色」或「究竟」之意。後世偽造佛說之漢傳《楞嚴經》,據此更是想像出現佛陀依照錯譯漢詞來解釋此天境界的經文內容:『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E] 對於慧觀與止定的階段要素,佛陀《戒經》∵曾經說明慧觀修習的七覺支階段,而此《衣服經》∵七覺支階段─「念、察、勵、喜、寧、定、捨」─正相關於後世上乘論典十六觀智的證果前諸階段(詳情述於《明空蘊論》)。然而佛陀並未談論或定義「禪支」,現今佛學的禪支觀念乃是後世論典加以開創。佛陀《逐步經》∵有言及止定禪修的一些心境要素,當中幾項即有對應現今佛學禪支觀念;若取對應覺支階段可得「念、尋、伺、喜、樂、壹、捨」,而得兩者如下對應:

∴《相應部46相應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相應部46相應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4.htm
∴《中部1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覺支】:念、察、勵、喜、寧、定、捨
  【禪支】:念、尋、伺、喜、樂、壹、捨

現今佛學《阿毗達摩》禪支觀念是去「念」而取「尋、伺、喜、樂、壹、捨」,而將「捨」侷限於四禪心境;實則依照佛陀《逐步經》,捨禪支應遍於諸禪而如下表所示:

   初禪─普: 尋 伺 喜 樂 壹 捨
   初禪─優:   伺 喜 樂 壹 捨
   二禪:       喜 樂 壹 捨
   三禪:         樂 壹 捨
   四禪:           壹 捨

當代南傳上座部班迪達大師《解脫道上》∵,乃以論典禪支觀念而闡述觀智階段的慧觀體驗,也就是以禪支階段來說明對應的覺支階段體驗。在壹心專注上,觀慧覺支(剎那定)與止定禪支(安止定)是有相應類似的修行階段體驗。所以此處乃簡化以現今佛學較為熟悉的禪支次第,來闡述淨居天界上流轉生對應的覺支階段,即如下表:

∴《解脫道上》 https://reurl.cc/Dged1Q

  【□】:禪支階段

  (對應覺支)  察、勵、喜、寧、捨
   初禪─普: 【尋】伺 喜 樂 捨
   初禪─優:   【伺】喜 樂 捨
   二禪:       【喜】樂 捨
   三禪:         【樂】捨
   四禪:           【捨】


[G] 「suddhāvāsakāyikā」此詞見於《集會經》∵

∴《相應部1相應3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037.htm


[H] 巴利四部佛典並未記載佛陀講述淨居天壽,然而《譬喻大經》∵記載目前一些淨居天神壽數到達九十一劫之久。《如手經》∵記載一位淨居天神來訪人間禮敬佛陀,因為自身細微而下沉,直到佛陀指示祂將天身化成粗糙才能停留;這可能就相關於暗物質受重力作用,而不受電磁力作用,要轉成感應電磁作用(粗糙化)才能受電磁場作用而可停留地面。如此可見淨居天界之色界超脫程度,尚近三禪淨界而不及四禪宇界。

∴《長部1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4.htm
∴《增支部3集12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51.htm


2021年8月12日

[心得] 關於「覺慧」一詞的佛學定義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768452.A.E0D.html


關於版友質疑「覺慧」的定義問題。

首先,在佛學辭典上並查不到「覺慧」此詞的條目,只有涉及「覺慧」此詞的內容。因為「覺慧」一詞在現今佛學並沒有正式嚴格定義。

茲於《一行佛學辭典搜尋》上的的相關搜尋結果: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8%A6%BA%E6%85%A7

◎在這些相關內容中,「覺慧」本義是指:覺悟之慧、覺性之慧。譬如:

《圓覺經》「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舊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遠行地,以廣大之覺慧,善觀諸法。』

《順正理論》卷四十五「迷於所緣,能害自身正覺慧故。」

《大毗婆沙論》十五卷十四頁『此問能引義利,能引善法,隨順梵行,

              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故此問,應一向記。』

《瑜伽二十九卷》十一頁『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
            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

◎但「覺慧」有時也會引申作為:覺知之慧;而用指瞭解知識的智慧。譬如:

《望月大辭典》『名(梵 nāma,藏 min%),心不相應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
        百法之一。指依語音呼召物而令人生起覺慧者。
        上文旨在說明聲不能詮義,名能詮義而令人生覺慧』

《瑜伽四十五卷》二頁『無礙慧者:謂於此中無退轉智。常善說者:由具四種無礙解故;
常能善說。若於所依無礙覺慧;名法無礙。於法異門,無罣礙故。若於能依無礙覺慧,
名義無礙。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無罣礙故。或於諸法別義意趣,無罣礙故。若於其言無
礙覺慧,名訓詞無礙。於諸國土各別境界種種言詞,隨自展轉異想隨說,無罣礙故。或
於諸法訓釋言詞,無罣礙故。若於分析諸法智中無礙覺慧,名辯說無礙。於能辯析諸法
智中,無罣礙故。

《瑜伽九十九卷》五頁『又彼略由四因緣故,犯所犯罪。一、無知故。二、放逸故。三
、煩惱盛故。四、輕慢故。云何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不審聽
聞,不善領悟。彼無解了,無有覺慧,無所知故;於其所犯,起無犯想;而犯眾罪。如
是名為由無知故犯所犯罪。云何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
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彼由如是不住念故;如無所知,而犯
眾罪。如是名為由放逸故犯所犯罪。云何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其所犯
,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而彼本性貪瞋癡等,極為猛利。彼由猛利貪瞋癡故
;雖知是事所不應為;煩惱纏逼,不自在故;而犯眾罪。如是名為煩惱盛故犯所犯罪。
云何名為由輕慢故犯所犯罪?謂如有一,於所犯罪,雖復解了,有其覺慧;亦有所知;
而彼信解,極為下劣,無有強盛宿善因行。

◎而本人所謂「覺慧」是取其本義「覺悟之慧」,而以與南傳所謂「觀智」對照意義。

「觀智」進階是對應於修觀至觀定成就的各階段,相關南傳上座部的十六觀智。
「覺慧」進階是對應於慧觀由無果到四果的各階段,相關諸果不同階段的覺悟之慧: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無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這覺慧進階,就是我以前曾在《法鏡蘊論》稿中寫過,只是當時還沒使用「覺慧」此詞。以上就是本人使用「覺慧」定義的佛學來由,謝謝!

------------------------------------------------------

我看佛學定義,三慧應是聞慧、思慧、修慧。我對「覺慧」的定義層次是在修慧。初二三四果覺慧,就是諸果各有其不同階段證慧。

無想定入的無相界是見不到生滅的,就像諸果果定見不到生滅是一樣的。

------------------------------------------------------

《增支部4集159經/比丘尼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41.htm

這部經典記載阿難告訴一名比丘尼,性交是會破壞修行解脫的。

 『姊妹!這個身體經由性交生成,但關於性交,橋的破壞為世尊所說。』


2021年8月10日

[討論] 止定與觀定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594757.A.32E.html


定境可以分為止定(由止而入)與觀定(由觀而入):

由止而入,就是要作意壹止某相,譬如四禪八定的禪相,或如密宗觀想的種種壇城相。相愈複雜,定境愈低,相愈心空,定境愈高。為什麼要作意?因為一般不作意時,就是心意亂飄,五蓋障礙現起。譬如一般人努力不作意的狀態,往往落入昏沉睡眠的有分心流而已;那是昏沉,不是定境!

所以由止而入,就是必須作意壹止某相,如此定境只能落於有相界。有相界最高的想,就是「什麼想都沒有」的想,就是空無邊處。有相界最高的存在(相,因為已超越想而不能算是想),就是非想非非想處。作意而入的定境,只能落於有相界;因為心識作意,只能直接契入作意於相,而不能直接契入作意於無相!

那麼要如何進入無相界呢?就是佛陀在《相應部40相應9經/無相的詢問經》
講的方法:『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這方法不是「不作意」,而是「以一切相的不作意」,也就是要脫離一切有相。實修方法就是慧觀諸行生滅,當行者可見生滅現起,代表無相界已經顯現;因為無相界開始顯現,行者才會觀見個個有相之間的生滅分界。然後行者體察一切有相的無常、苦、無我。行者繼續專注觀察生滅,依於體察無常或苦或無我而觀諸行生滅,以體察無常而觀是無相三昧;以體察苦而觀是無願三昧,以體察無我而觀是空三昧。行者可以隨其因緣而任選一三昧途徑脫離有相,隨著無相界顯現增長,有相界生滅會逐漸成為壞滅─一閃即逝,只見一切有相不斷壞滅逝去。最終突然一切生滅完全止息,行者心識脫離有相界而進入後安住於無相界,這就是佛陀所謂『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此無相界就是《阿毗達摩》所謂心識安住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無想定及初二三四果的果定境界。對應佛陀於《中部1經/根本法門經》所述

無想定就相應於「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初二三果定就相應於「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最初階的一般阿羅漢的四果果定就相應於「以煩惱已盡之力的第三理趣階位」。
然後在從阿羅漢到佛的對於無相界涅槃,經中都說:

 「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思量涅槃、不在涅槃中思量、
  不從涅槃思量、不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歡喜涅槃」

阿羅漢入滅解脫後的境界,並不是住於四果果定的無相涅槃境界,也不是大乘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無住涅槃境界。這就相關,解脫者的無餘涅槃,不是住於有相界,不是住於無相界,不是既住於有相界也住於無相界,不是既不住於有相界也不住於無相界,那不是以言語表達或意識想像可以完整直接描述的境界。

以上就是所有止觀修行的定境相關說明,

-----------------------------------------------------

作意不能直接契入無相界,而是要「不作意一切相」才能契入;契入無相界,然後才能作意無相界。所以於無相心解脫,才會說「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無相心定在操作上就是作意於無相界。所以無相心解脫的入定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

無相界就是《阿毗達摩論》中講的涅槃對象,無相心定就是《阿毗達摩論》中講的果定。

只要是可以直接作意契入的空無對象,都還是處於有相界,譬如四空定之相。

關於無相心定的解說,可見《中部43經》下述內容:[等至(入定)、持續(住定)]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3.htm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與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
   先前的準備[持續多久],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作意一切相與不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

  ………

   學友!而什麼是無相心解脫呢?
   學友!這裡,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學友!這被稱為無相心解脫。

-----------------------------------------------------

是慧觀入無想定或無相心定,不是在無想定或無相心定中修習慧觀。初果聖者也無法在初果果定中修習慧觀達到二果,祂必須退出初果果定才能修習朝向二果的慧觀。

-----------------------------------------------------

無想天浪費時間是因為其一生都不動在定中,不像其他長壽天的投生定心只是潛意識有分心流,還可以現起許多意識心流生活學習。

-----------------------------------------------------

無想定是觀禪的最初定境。
觀禪共有五類定境,由低至高是無想定、初果果定、二果果定、三果果定、四果果定。
這些果定如果還要細分,還可分為無相心定、無願心定、空心定,
但一般常是都稱為無相心定。

-----------------------------------------------------

南傳沒說無想定,因為不重視,南傳只重視初二三四果定。無想定緣的就是涅槃相。阿羅漢不會因為入四果果定就喪失作為阿羅漢的覺慧,入無想定亦然。

但止定是以凡心而緣,觀定不是以凡心而緣。

無相心定的果定境界就是慧境,只能以慧觀進入,無想定境亦然。

無想定不是色界四禪,但觀禪入定在覺支程度上會達到對應四禪的程度。

最高的想是「無所有處」─沒有想的想。超越無所有處,就是體驗無所有處的心,是「非想非非想處」,這是印度文化的表達。印度文化是這樣分析事物,譬如A,其否定是非A,其聯合是A與非A;跳出於外的超越,就是非A與非非A。「非想非非想」就是這樣取名。「無想天」其實也不是正確翻譯,正確翻譯是「無想眾生」,因為並不存在有天的外境。無相心定就是有覺慧才能生起的定,無想定亦然。

-----------------------------------------------------

南傳論師也會有搞錯或不足之處。
譬如我在《眾生界論》色界品(0)導論,就舉證《阿毗達摩》內容違背巴利四部佛典,如

[0B] 譬如《阿毗達摩》〈攝離路分別品〉說明大梵天壽命為一中劫,光音天壽命為八
大劫,遍淨天壽命為六十四大劫;然而巴利四部佛典《差異經第一》∵卻記載梵身天壽
命為一(大)劫,光音天壽命為二(大)劫,遍淨天壽命為四(大)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

心一境性是有心定的禪支,一心作意於對象。複雜對象難入色界禪定而多落欲界定,單純對象可入色界禪定,無色界禪定必須作意空無對象,但這三界定境都還落在生滅範疇,定心皆屬世間心。

無相心定不落生滅範疇,依《阿毗達摩論》是以出世心緣涅槃而住;還是有心定,但其定心並非世間心。

滅盡定(想受滅定)是唯一的無心定,入滅盡定即心停,要等出定才會再度起心。

所有入定都是以設定心念進入,入無相心定會生起出世間心,入滅盡定會停止一切心念。

四空定與無相心定都有心念覺知,四空定是有生滅的覺知,無相心定是無生滅的覺知。上述講的生滅是就根本而言,並非就是行者體驗,沒有觀智的行者在四空定會不見生滅。

至於滅盡定沒有心念覺知,但並非就是沒有覺知,這是接近無餘涅槃的體驗。三果滅盡定還有障礙,四果滅盡定就是等同無餘涅槃體驗,所以能入滅盡定的阿羅漢才被稱為俱解脫者。

心念覺知的體驗是受五蘊限制的障礙束縛,脫離五蘊障礙的徹底自由自在就是無餘涅槃。輪回生命不斷延續的心念覺知,就是五蘊障礙的牢籠造成。所以滅盡定的無心,並非就是沒有覺知,而是打破五蘊牢籠而脫離一切心念束縛。

[討論] 關於長壽天與修行八非時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增支部8集29經》

前三非時是地獄、畜生、餓鬼的三惡道眾生。惡道眾生即使生有福智,譬如鬼道的有福大力鬼神,也會因為其惡道結生因緣而障礙心識,以致根本無法修得正定正慧。

第四是長壽天,會有可能因天壽漫長而錯失聞修佛法因緣。

第五是生在無佛法傳佈的野蠻邊地,沒有見聞佛法的因緣。

第六是生在有佛法傳佈的文明中土,但卻因邪見而不修佛法。

第七是生在有佛法傳佈的文明中土,但卻因智障低能而無法修行佛法。依《阿毗達摩》,此類眾生或有不具三因(無貪、無嗔、無癡)投生,而同惡道眾生一般,即使可以修習佛法,也只能培植善根,根本無法修得正定正慧。

第八是佛法已不存在世間,即使福智具備而生於文明中土的人,也沒因緣可以見聞佛法。

--------------
從經文論述看,並沒說長壽天會導致愚癡,也沒說其他人間非時會導致愚癡,而只是說那會導致無法見聞佛法。那在現在這個文明時代,我們看來又是生在佛法傳佈之地,會有什麼問題呢?讓我們看這部記載佛陀與大迦葉尊者對話的《相似正法經》

《相應部16相應1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428.htm

  迦葉!這是這樣的:當眾生在減少中、正法在消失中時,有較多的學處,但較少
  的比丘在完全智上確立,迦葉!只要相似正法不在世間出現,正法就不消失,但
  ,迦葉!當相似正法在世間出現,那時,正法就消失。
  迦葉!猶如只要相似黃金不在世間出現,黃金就不消失,但,迦葉!當相似黃金
  在世間出現,那時,黃金就消失。同樣的,迦葉!只要相似正法不在世間出現,
  正法就不消失,但,迦葉!當相似正法在世間出現,那時,正法就消失。

所謂「相似正法」就是「似法」,就是正法參雜誤法的相似法教。
就是將「非佛說」當成「佛說」的混雜法教,導致修行佛法者偏離正道或停止不進。
因為似法邪見而將正法斥為小法劣法,因而不修正法,就會符合第六非時。
因為似法取代正法,而使世間再無正法傳佈,就會符合第八非時。

-----------------------------------------------

導致愚癡的因緣,是來自惡業與五蓋,不是定境。長壽天的有分定心不會導致愚癡,但長壽天眾若使心意沉淪,就會導致愚癡。譬如若是往生空無邊處天,以為那裏就是永生之所,可以為所欲為不會墮落。於是任由貪欲心起,以空天天神之意識大能,作意變現美女美色以供大肆婬樂。這樣讓意識心流久墮貪欲享樂,也有意業,心會沉淪,來生可能就會下墮較為愚癡。這種情況,就是《楞嚴經》講的一種識蘊魔相: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
  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者,是人
  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
  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不過,天魔也不只《楞嚴經》講的這種而已,這種是比較誇張放蕩享受的類型。

-----------------------------------------------

正確佛法是最高最好的開智慧方法,專注來自定力,辨析來自慧力,知識來自因緣。

心識要專注,是來自定力,訓練定力的方法是止。投生心的定力高低,在世智心識上就譬如,
一般人都是聲句思維,但定力強的人可以圖像思維,甚至圖像記憶。就如一般人算數學是在心裏念數字算,但圖像思維可以在意識中顯現白紙寫字這樣算。圖像記憶更是一目就將整頁內容記住,回憶時可以由心中叫出顯示原來看到圖像。這些都是因為他的投生心有比一般人強得多的定力。

心識要辨析,是來自慧力,訓練慧力的方法是觀。投生心的慧力高低,在世智心識上就譬如,
慧力高者可以容易敏捷思維理解,舉一反十,觀察入微。

知識來自因緣,前生有種某種知識的因緣,再加定慧能力,今生學習就會更容易。許多所謂某某學的天才,其實前生早已就是那學方面的專家,今生只是重新複習而已。

知識是需要累積的,定慧是需要培育的。修習定慧真正有成,今生就會可以看見聰明智慧的增長,不用等到來生。聰明智慧因緣除了自身,還會涉及他人;幫助他人智慧,也會幫助自己智慧;阻礙他人智慧,也會阻礙自己智慧。

長時間聽聞佛法,卻沒有實踐修習佛法,只是種緣,並不會真正增長聰明智慧。沒有聽聞佛法,卻有機緣實踐修習類似佛法的善法,也能增長聰明智慧。這些增長,無論是世間智慧或出世間智慧都有可增長。但在沒有聽聞修習正確佛法時,無論如何修習增長智慧,都不能走向真正解脫入流;也就是說無論如何增長智慧,錯誤方法是不能導向證得真正初果,更不用說證阿羅漢。

所以無佛法時代的定慧修習,也可以增長智慧,但一般不能導向解脫。如果無師自證解脫,無法開創佛教時代,只有少數徒眾即教法消逝,這是辟支佛。如果無師自證解脫,開創佛教時代,弘法廣度眾生,這是佛。

佛為了要累積成佛廣度眾生的因緣,必須在久遠前生隨意可證阿羅漢的智慧程度時,發心成佛廣度眾生,那時他是具足四禪八定的功力,而且慧觀已修到初果行捨智。就在差最後一步可證初果前(實際上可以即刻證到四果阿羅漢),因為他的成佛願力(這也是種邁向解脫入流的障礙,因為也是心有所執)而停止在初果向,而從此在長時間生死輪迴中不斷修行累積成佛福智因緣。

所以聰明都是以正定正慧累積因緣而成,世間或出世間都是。如果是要熟習某種理論思想,或是某種語言,當然前生是學過,今生更容易學。

-----------------------------------------------

什麼是慧觀?理論可以由南傳上座部解說十六觀智瞭解,《清淨道論》是古論書,或看現今很多禪師寫的。關於慧觀體驗,推薦看Jotika《禪修之旅》

另一本《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Ⅰ》也有教導慧觀及種種人入初果定的體驗,入初果定體驗,見於其〈涅盤的體驗 92〉及〈果定 99〉

南傳對於無想定相關階段並不重視,甚至忽略,就在證初果前專一慧觀就無礙通過。這可能也算是某種好事,既然是邪定就沒必要知道太多,方法正確趕快通過就好。

但北傳對無想定階段就非常看重,視為明心見性的重要指標。在實際禪修上,行者只要證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其實就是達到無想定的階段。無想定的慧觀階段就是可以去除對於時空外境的實體妄見,但還無法達到去除我身見。

所以我為什麼說無想定不會導致愚癡,都可以明心見性怎會導致愚癡!

-----------------------------------------------

投生是因為還有我執,對於無相界的貪執也是一種我執。無想天死亡投生時,是先一念生起出無想定,然後即以此念思業投生。所有眾生死亡皆以思業投生,除了投生非想非非想天(因為非想非非想定不能生起思)。投生可依我他思業(投生意志)有無,分為四種:

○依照自我思業投生:自力強可以決定投生,譬如修行人往生禪天。

○依照他人思業投生:自力弱而受他者決定投生,譬如陰間官府審判安排鬼之投生人間。

○依照自我與他人的思業投生:自力他力均涉,譬如天界下生而與天庭共同安排時機。

○不依照自我或他人的思業投生:唯有投生非想非非想天神。

《增支部4集171經/思經》

   比丘們!有這四種個體獲得,哪四種呢?比丘們!有以自己的思(意志)來到個體獲得
而非其他的思,比丘們!有以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而非自己的思,比丘們!有以自己的
思與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比丘們!有既非以自己的思也非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

  在這麼說時,尊者舍利弗對世尊說這個: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被世尊簡要說的詳細義理:『大德!在那裡,凡這以自己的思
來到個體獲得而非其他的思者,以自己的思之因而有那些眾生從那個聚集的死亡;大德!
在那裡,凡這以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而非自己的思者,以其他的思之因而有那些眾生從
那個聚集的死亡;大德!在那裡,凡這以自己的思與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者,以其自己
的思與其他的思之因而有那些眾生從那個聚集的死亡。』大德!在那裡,凡這既非以自己
的思也非其他的思來到個體獲得者,哪一種天應該被看見呢?」

  「舍利弗!到達非想非非想的天神應該被看見。」 


[討論] 律藏記載的無想天問題真相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581746.A.040.html


謹先將涉及律藏二處全文列出於下: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17:
 於時,槃陀迦即說頌曰:我於前生中,而為養豬者。系其豬口已,將渡至河邊。
既到河中心,欲至於彼岸,諸豬氣不通,因此皆命過。我隨水漂沒,荒迷無所為。
河邊有仙住,哀愍所救濟,出我溺憂苦,而為與出家,以無相三昧,教化令調順。
既於此滅已,得生於天上。天上才捨命,下生於人趣。虔恭等正覺,舍俗為出家。
頑愚極暗鈍,示敬不能持。於其三月內,方能誦一偈。既明一句義,煩惱欲悉除。
我先所造業,如是思憶念,經於無量時,輪迴生死海。對於世間父,於此無熱池,
我周利槃馱,說斯黑白業。
--------------------------------------
以上是周利磐陀自述因緣,說他修「無相三眛」生於天上,再生人間而生性愚鈍。在此周利磐陀並未說他是因為生於無想天導致生性愚鈍,只說他再生人間而生性愚鈍。而且他說仙人是教他修無相三昧,接下來我們看佛陀怎麼說: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一
  時諸苾芻更復有疑,問世尊曰:「具壽愚路先作何業得受人身至愚至鈍?」世尊告曰:「此愚路苾芻曾所作業,增長時熟果報現前。汝等苾芻!凡諸有情,自所作業善惡果報,非於外界地水火風[12]令其成熟,但於己身蘊界處中而自成熟。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過去人壽二萬歲時,有[13]迦葉波佛出現世間,如來、應、正等覺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14]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時聲聞眾
有二萬人,俱於婆羅尼斯國住。愚路是彼眾數,明閑三藏為大法師,稟性慳法曾不教
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為說。命終之後生在天宮,從彼死已墮在人趣,生販豬家,年
漸長大屠豬為業。於其村側有一大河,渡河不遠有一聚落。節會日至,屠者念言:『
我今若多殺豬持肉賣者,[15]儻無交易肉皆爛壞錢有損失,宜并豬命將至彼村,至日
方屠以賣其肉,此無損失得利尤多。』遂以繩縛豬安在船上。[16]豬相□觸搖動船[17]艚
,其豬及船一時傾沒,救濟無處豬並命終。時彼屠人亦隨流而去,於河岸邊有五百獨覺
,依林而住。是時有一獨覺取水河濱,遙見一人隨流而下,乃作是念:『此沿流者為死
?為活?』審細觀察知是活人,即現神通長舒右手如象王鼻,牽取其人,於乾砂潬合面
而去。時彼溺人吐水既盡,即便起立四觀方城,見有人蹤尋跡而行,至獨覺處致禮敬已
,求依止住。於日日中為諸獨覺,採花摘果取諸根[18]葉以相給侍。時彼獨覺各以殘食
共相供濟,時諸獨覺咸加趺坐靜慮而住。屠人見已亦學加趺,頻修不已得無想定。於後
命終生無想天處,從彼終已生此人中。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屠豬人者即[19]此愚路
苾芻是,由彼昔時慳吝於法,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20]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
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
學;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

--------------------------------------

佛陀在此說周利磐陀自述前世所遇的仙人,是獨覺聖者。而周利磐陀跟著這些獨覺聖者學習禪修,得無想定,以此命終生無想天。前面周利磐陀已經自述這些獨覺聖者教他無相三昧,而無相三昧就是證無相心定的方法。也就是說周利磐陀是修無相三昧而得無想定,而獨覺聖者教的當然應是慧觀解脫的方法。會由修無相三昧而得無想定,就是我所先前講的─無想定是修習慧觀的入門途經階段。周利磐陀因為沒有修到初果,所以不能證得初果的無相心定,而只證得無想定。

然後我們接著再看無想天的問題。佛陀針對周利磐陀今生愚癡的因緣,是說:

 『由彼昔時慳吝於法,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20]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
  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
  ,當如是學;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

在此,佛陀首先是說周利磐陀往昔慳吝於法,不願教導啟蒙行法布施給人種智慧因緣,又再加上殺生因緣,最後才講到無想天。這並不是說生無想天會變愚癡,而是說在無想天恆處定境而沒有轉變過往業緣的機會,所以一旦離開無想天,以前慳法與殺生的果報現前,即得今生愚癡果報。

所以佛陀以此案例開始教誨比丘便首先說不應慳法,應以清淨心為他說法;其次又說要於有情常生悲愍,就是教導不殺生的起生動念;最後才講到無想定不要習慣安住,因為那會容易導致生往無想天而浪費時間,錯失許多適法因緣。

所以律藏記載完全符合我原先對於無想定與無相心定的看法。

為什麼無想定不會導致愚癡?因為導致愚癡的是惡業、五蓋(包括昏沉)然而所有定境能入的條件,都是惡業與五蓋不現前,不除五蓋不能入定。入定後生起五蓋也會即刻出定,所以定境怎麼會導致愚痴?若是無想定能導致愚痴,那四禪八定不就也能導致愚癡?若說「醉三昧酒」導致愚癡,然而酒境是昏沉,怎能於無昏沉的定境一概而論。

周利磐陀因為自己慳法就導致愚癡果報!若是更加過份的障法會有什麼果報呢?

-----------------------------------------------

佛陀之所以稱無想定為邪定,並不是因為無想定會導致愚癡。而是因為習慣住於無想定,有二危險。

一是容易導致壽終死亡時因為慣常習性,住於無想定而死,
 導致生往心識不動的無想天,浪費時間,可能錯失佛法善法因緣。

二是慣於住無想定,其慧觀就不會繼續前進而邁向初果成就。
 慧觀者要向證初果前進,就必須捨無想定才能朝向初果定的涅槃境界;
 不然就會每次慧觀生滅就又回到無想定的涅槃境界,無法證得初果入流解脫。

所以佛陀才稱無想定為邪定,不是因為無想定會愚癡,而是因為沉溺無想定會障解脫道。那為什麼沉溺初果定也會障礙得二果定,而佛陀不稱初果定為邪定?因為初果已經入流,證見五蘊無我,即使今生沉溺初果定,也會在轉世生死境界前進,至多七生就會離開凡夫輪迴境界(之後有可能還會轉生淨居天),不會永障解脫道。

而且因為無想定的涅槃境界,尚未破我身見,不能見證五蘊無我,所以容易生起常樂我淨的涅槃邪見,所以佛陀才稱無想定為邪定。

-----------------------------------------------

因為外道不會證到初果(因為證初果破我身見,就不會有外道見);所以慧觀未證初果的無想定,就被稱為外道定。前面已經說明修習慧觀有五關卡,第一關卡是無想定,後四關卡就是初二三四果定。所以修習慧觀朝向初果,會先到達無想定,若修不到初果定就會返回無想定;就像初果修不到二果,也會返回初果定。修四禪也一樣,想要前進下一禪卻未到,那返回禪定境界就是原禪境。無想定是有修出慧觀功力的,只是還達不到初果而已。就像修習慧觀想證阿羅漢解脫,但還修不到時,還落在三果果定境界。

-----------------------------------------------

大乘廣五蘊論講錯!無想定不是無心定,只是無凡心定;滅盡定才是無心定。無相心定還有心在定,無想定亦然。而且無想定是慧觀得定,與禪定無關,並非是屬於定禪的四禪。

-----------------------------------------------

不樂思擇,是在有意識心流現起變化時,其心路過程傾向不樂思擇。至於定境中心識專注,就沒有是不是「不樂思擇」的問題;心意專注不是不樂思擇,而是不能「不樂思擇」,要等出定才有樂不樂思擇的問題。何況無想定還沒意識心流的心路過程,是要怎麼不樂思擇?

有人不樂思擇而喜歡入定,與有人入定就是不樂思擇,這是兩碼事!

照你連非想非非想天都要舉例,所以是認為所有定境都不樂思擇,所以都會導致愚癡。那佛陀豈不是應該將四禪八定都說是邪定!非想非非想天神並非恆處定中,而其天壽終也各有去處,不是就墮惡道。

-----------------------------------------------

阿羅漢有了解脫證悟都可以教人,辟支佛比阿羅漢還高,怎會不能教人?辟支佛是無法完善因材施教,也缺因緣可以開創佛教時代廣渡眾生,不是不能渡眾。不是不能教導,而是教得不完善。就像有人曾經爬上喜馬拉雅山,他當然有登山經驗可以教,但不一定教得好或完善。周利磐陀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困在無想定的慧境,止步不前;若是由佛教導,一定會發現他的問題,很快就能指導他證得初果。

辟支佛不是不能教人,而是沒有好方法與好機緣來教人。因為要在世間廣度眾生,也是需要具足福智因緣,而辟支佛因緣不足。佛法高深,辟支佛講的在祂那時代未必有太多人想聽。這不是我認為,而是實情就是這樣!不然律藏就不會記載辟支佛教尊者前世習定的事。不可能會有人證得解脫而沒有可以教人的經驗,只是光憑這些經驗,不見得就教得好,也不見得人家就願意聽。


2021年8月7日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5)無想眾生與淨居天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10173.A.B14.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5)無想眾生與淨居天


  無想眾生與淨居天因為內容所涉繁奧,皆需另品論述。無想眾生因為涉及無想定與無相心定的覺慧階段,淨居天因為涉及三果投生的觀智階段,都是必須另外闡析相關解脫證果的修行階段,在此說明乃因以往佛學傳統將之歸於色界而簡扼講述。

無想眾生,又名「征服天」[5A],因其超越色身而謂征服色界,然其生命境界尚非至於無色界,卻也不在色界。無想眾生是以無想定為前世死心,而投生於無想慧境;無想慧境超脫色界境域,心識並無依處[5B],只是心識壽命以無想定而存在,一旦心識出定即為壽終。無想眾生壽命,並無色身存在,唯以無想慧境作為生命境界存在。

淨居天,漢詞別稱「不還天」,唯是三果聖者的投生境域,而三果聖者也唯有在此轉生至於解脫涅槃,其天界也只有三果聖者與四果聖者可以到訪。色界諸禪天與無想天乃是定境界域,淨居天則是三果聖者投生的慧境界域。三果聖者因為慧觀高深破迷,於死心見其深刻生滅無常,斷除思致投生,而不投生於思致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除非想非非想處),唯以非思致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心投生於非想非非想處,或以三果慧心投生淨居天界[5C]。淨居天界因為並非定境界域,所以不能說是居於凡夫色界(定境界域)之頂,只能說其生命型態類同色界。淨居天因其結生心之慧觀修為,而分為五層天界;其天神眾似梵天界之有個體身心容貌而更莊嚴,似淨天界之有淨妙生活環境而更清微,似宇天界之有漫長劫數壽命。


--------------------------------------

[5A] 可見佛陀《根本法門經》∵講述存在層次,以此稱「無想天」。

∴ 《中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5B] 無想眾生見於《眾生居經》∵,卻不見於《七識住經》∵,因其雖為眾生生命境界,心識卻無住處。

∴《增支部9集2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增支部7集4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300.htm


[5C] 《差異經第二》∵闡述三果慧觀諸禪定心而往生淨居天,《思經》闡述三果聖者往生於非思致之非想非非想處。

∴《增支部4集12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706.htm
∴《增支部4集17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53.htm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4)宇天界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09927.A.5FD.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4)宇天界


  四禪宇天界是以四禪定心而往生。四禪定心禪支已經脫離禪樂,而昇華成為禪捨之平等無執,宇天界天神形相是以宇宙重力空間場相為身而心識依之,本身並無體貌及其觸覺,但也可隨緣變化體貌容色顯現。宇天界之天神生命,如同三禪淨默天眾之同身同想,乃是皆屬同一廣大重力空間身相,皆具同一宇宙意識,並無不同等級之分。所以四禪宇天界的眾神生命,即是包容星系世界的宇宙意識存在,而以重力場域之虛微廣大空間形相為身,心識可以自在來往於廣大重力場域之空間身相中。因而宇天界有時會被禪修者誤以為是無色界,而造成錯解以為無色界也會有虛微幻緲的色身存在。宇天界的天神生命境界所在,舊譯「廣果天」有誤,正確應譯:

   宇果天 vehapphala : veha(空氣、天空)+ phala(果報)

過往佛學傳統舊譯「廣果天」,如覺音尊者所述,是將「veha」字根解作「vipula」(廣大、廣泛、偉大)[4A]。然而「veha」字根正確意涵,應是來自「viha-」「vehāsa」(空氣、天空、天堂)[4B];只是過往譯者註解巴利文義,可能認為此空間意涵會與「空無邊處」的巴利字根「ākāsa」(虛空、空間、天空)混淆,所以捨棄此義不用。然而佛陀命名之以「veha」區分「ākāsa」,正是在於分別兩者天界之空相有所不同:「veha」用以指稱宇宙天空之空,「ākāsa」用以指稱心識虛空之空。對於漢譯而言,恰好「宇宙之「宇」就是代表上下四方的宇宙空間,也就正好可將「veha」譯作「宇」,而「ākāsa」譯作「空」。宇天界神眾心識既是依存於宇宙重力空間之身,難有見聞特徵可言,故以其空間身「果報」作為特徵現象,而命名為「宇果天」。

宇果天與空無邊處天的空相差別,乃是宇果天界是在宇宙之內,而空無邊處天是在宇宙之外。宇果天眾是以眼識與耳識在觀察宇宙,而自身尚依存於宇宙空間的重力場域,其身心意識仍然存在宇宙之中。空無邊處天眾則是以意識在觀察宇宙,自己並無色身而是唯存心識,一切宇宙時空顯現於其心識之中。

宇果天眾因以禪捨之有分心,依於重力空間場域為身,故而不受任何災劫所壞,因為宇宙重力空間無能可壞,而具宇宙意識的宇果天眾壽命更可以長達五百劫之久[4C]。


--------------------------------------

[4A] Buddhist Dictionary of Pali Proper Names by G P Malalasekera

  【vehapphala】∵:Buddhaghosa explains (Ibid.521= MA.i.29)
            the name thus:vipula phala ti = Vehapphala.

   Buddhaghosa(覺音尊者)維基百科∵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v/vehapphal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6%BA%E9%9F%B3


[4B] 【viha-】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v/viha-/

   【vehāsa】 https://dictionary.sutta.org/browse/v/veh%C4%81sa/


[4C] 《差異經第一》∵記載『宇果天諸神的壽命量有五百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3)淨天界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09632.A.B22.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3)淨天界


  三禪淨天界是以三禪定心而往生。三禪定心禪支已經脫離禪喜,而昇華發起細緻微妙禪樂。淨天界天神形相是以淨相為身而心識依之,本身並無體貌及其觸覺,但也可隨緣變化體貌容色顯現。光天界神眾是以光相為身而顯現體貌容色,淨天界神眾是以淨相為身而顯現體貌容色。淨相與光相都是光明之相,兩者差別若要勉強譬喻形容,或似現今新型高解析度電視與傳統舊型低解析度電視的畫面差異:前者畫面清晰微妙而較美麗,後者畫面模糊粗糙而較醜陋;前者屬於淨界光明之相,後者屬於污界光明之相。

此謂淨相,是指超越光色粗糙的微妙淨色清明之相,相關科學上的暗物質超越電磁力場作用。科學之謂暗物質,是因暗物質與重力場作用而不與電磁力作用,所以無電磁波相關光相可見(可見光即屬電磁波);然而淨天界神眾於其生命境界所見,還是有其勝於電磁光色之微妙清明淨色,正如佛陀《七界經》講述光界與淨界所言:『這光界,此界緣黑暗而被了知』、『這淨界,此界緣不淨而被了知』[3A]。淨天界神眾以其淨相分別,可以區分三種等級[3B],皆在同一層淨天界,並非是有三層天界[3C],其等級由低至高為:

(1)少淨天 parittasubha : paritta(少量)+ subha(淨妙)

(2)無量淨天 appamāṇasubha : appamāṇa(無量)+ subha(淨妙)

(3)淨默天 subhakiṇha : subha(淨妙)+ kiṇha(沉默)

少淨天身之明淨有限,無法遠攝;無量淨天身之明淨廣大遠攝;淨默天身乃是明淨遍攝而融為一體。少淨天眾與無量淨天眾皆是各有個體淨身;淨默天眾則是同一集體意識而同一廣遍全體淨身,而在此同一全體淨身境域中因為彼此意識相通,所以無需發聲交談,故謂「淨默天」─此即《眾生居經》所謂:

 『有同一身、同一想的眾生,如:淨默天,這是第四眾生居處。』[3D]

淨天界生命存續之有分三禪定心,既已脫離禪喜,無需作意而寂靜妙樂自然存在,故而舍利弗《結集經》言其生活禪樂為:

 『有眾生被樂滿溢、浸透、圓滿、遍滿,他們只感受寂靜、滿足的樂,
  猶如淨默天的天神們,這是第三種樂的往生。』[3E]

淨默天,以往佛學傳統舊譯「遍淨天」乃是誤譯,其巴利文詞「subhakiṇha」根本全無「遍」義。舊譯取「遍」,是因錯解「kiṇha」一詞,將之等同「kaṇha」一詞的黑色意義,引申代表黑暗、邪惡之相關意涵[3F];而淨天界當然不可能會有黑暗邪惡,不能譯作「淨黑天」,所以只好自行推衍超越「無量淨天」應為「遍淨天」。然而「kiṇha」之巴利文詞本義乃是「沉默」「安靜」之義;巴利文詞彙中,「kaṇha」是指眼見之寂而謂「黑暗」,「kiṇha」是指耳聞之寂而謂「靜默」,後世遺忘佛陀時代此義兩字分別,乃致推衍錯譯「淨默天」為「遍淨天」。

淨默天神的同體廣遍大身,就相關於包圍所在行星系的廣大全體暗物質場域;淨默天神心識可於此一廣大場域自在來去,所以淨默天神其實就是相關行星系暗物質場域的廣大集體生命,而其淨界正是相關行星系暗物質場域而存在。淨界原本乃就遍滿明淨,即是淨默天神之同想同體大身境域;任何淨天界天神進入淨界,即就融入淨默天共通意識之同體境域,而其心識於此淨界境域可以自在顯現生活。

淨天界諸神在污界較多壽命障礙,在淨界較多壽命維護。淨天界諸神可以藉由進入淨界而到達淨默天,淨默天神壽命與其所在行星系成毀劫數相關,壽命可達四劫[3G]。因為淨默天並不像梵天界是隨每次世界毀壞後重生,所以長久也就不會有首位創世淨默天神的自大妄執。淨默天境界就是相關包圍行星系的整體暗物質場域,其天神眾於其同一廣遍全體淨身境域之中以得其自心解脫(心解脫於身礙),又有同一集體意識可以交流互通以得其個心解脫(心解脫於個體意識範疇);故而佛陀《解脫經》講述八解脫,便以淨默天境界而言:『釋放至於唯此淨界,這是第三解脫』[3H]。

淨天界因尚受重力相關影響,所以會受相關巨大引力場引起的風災所壞;譬如黑洞引力場吸入造成的狂風摧毀行星系,也會毀滅淨天界。


--------------------------------------

[3A] 佛陀在《七界經》∵闡述七界─「光界、淨界、虛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想受滅界」,可以補充作為基本的六界(六大)《界分別經》∵「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色界禪天的梵天界與宇天界之界域基礎是在相關六界範躊,光天界域基礎是在相關光界,淨天界域基礎是在相關淨界。宇天界雖以空界為界域基礎,但也通攝光界與淨界。

∴《相應部14相應11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67.htm
∴《中部140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40.htm


[3B] 佛陀言及淨天界天神此三等級,可見《沙拉經》∵、《威樂若經》∵。

∴《中部4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1.htm
∴《中部4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2.htm


[3C] 參見光天界【註2B】,同理可推。


[3D] 《增支部9集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3E] 《長部33經》.305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3F] 「kiṇha」或「kiṇhā」於巴利四部佛典,僅用於連接「subha」的「subhakiṇha」淨默天,以及於《中部50經》∵單獨使用作形容詞,來描述對於拘留孫佛時期僧人的譭謗言詞。其經之傳統舊譯是指形容僧人為「黑色」,然而正確譯義應是形容僧人為「沉默」。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50.htm


[3G] 《差異經第一》∵記載『淨默天諸神的壽命量有四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3H] 《增支部8集6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23.htm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2)光天界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09184.A.884.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2)光天界


  二禪光天界是以二禪定心而往生,二禪定心禪支已經脫離尋伺,而可自然生起喜樂。光天界天神形相是以光相為身而心識依之,本身並無體貌及其觸覺,但也可隨緣變化體貌容色顯現。梵天界神眾是以體貌容色之身而發出光明,光天界神眾是以光相為身而顯現體貌容色。光天界天神以其當下存在光相分別,可以區分三類[2A],皆在同一層光天界,並非是有三層天界[2B],其類別由低至高為:

(1)少光天 parittābha : paritta(少量)+ ābha(光輝)

(2)無量光天 appamāṇābha : appamāṇa(無量)+ ābha(光輝)

(3)光音天 ābhassara : ābha(光輝)+ sara(聲音)

少光天身之光明有限,無法遠照;無量光天身之光明廣大遠照;光音天身乃是光明遍照而融為一體。少光天眾與無量光天眾皆是各有個體光身;光音天眾則是各有意識而同一廣大全體光身場域,而在此同一全體光身場域中因為彼此意識不通,所以會有發音交談,故謂「光音天」─此即《眾生居經》所謂:

 『有同一身、種種想的眾生,如:光音天,這是第三眾生居處。』[2C]

光天界生命存續之有分二禪定心,既已脫離尋伺,無需作意而喜樂自然存在,故而舍利弗《結集經》言其生活禪樂為:

 『有眾生被樂滿溢、浸透、圓滿、遍滿,
  他們有時吟哦著:「啊!多樂啊!啊!多樂啊!」
  猶如光音天的天神們,這是第二種樂的往生。』[2D]

光音天神的同體廣遍大身,就相關於包圍所在行星系的廣大全體電磁場域;光音天神心識可於此一廣大場域自在來去,所以光音天神其實就是相關行星系電磁場域的廣大集體生命,而其光界正是相關行星系電磁場域而存在[2E]。光界原本乃就遍滿光明,即是光音天神之同體大身境域;任何光天界天神進入光界,即就融入光音天之同體境域,而其心識於此光界境域可以自在顯現生活。

光音天不會因為行星系的恆星壽命終結而毀滅,其恆星終結的劫末火災可以燒盡具有質貌的梵天界及以下欲界,但並不能破壞到光音天及以上天界;因而壞劫滅亡的下界眾生,除開另有修行可以往生更高生命境界,不然都會轉生到光音天,正如佛陀《憍薩羅經第一》所言:

 『比丘們!當世界毀滅時,大部分眾生往生到光音天,在那裡,他們是意所生的、
  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淨狀態的,他們長時間住立。
  比丘們!當世界毀滅時,光音天世界被說為第一。』[2F]

光天界諸神在暗界較多壽命障礙,在光界較多壽命維護。光天界諸神可以藉由進入光界而到達光音天,光音天神壽命與其所在行星系成毀劫數相關,壽命可達二劫[2G]。因為光音天並不像梵天界是隨每次世界毀壞後重生,所以長久也就不會有首位創世光音天神的自大妄執。光音天境界,其天神眾之心識乃是生活於同一廣大全體光身境域之中;其天神心識於此廣大光身境域中,自由活動而覺想自心並無色身,隨緣變化體貌容色只是遊戲顯現,故而於此廣大自身光界境域中可得心脫離身之自在解脫境界,此即對應佛陀《解脫經》講述八解脫之『內無色想者見外諸色,這是第二解脫。』[2H]。

光天界因為相關電磁場域,所以會受電漿離化所壞;對於光天界神眾所見,行星系相關感應變化電漿流體瀰漫,就像水災溶解一切而會毀滅光天界。光天界因尚受重力相關影響,所以也會受相關巨大引力場引起的風災所壞;譬如黑洞引力場吸入造成的狂風摧毀行星系,也會毀滅光天界。


--------------------------------------

[2A] 佛陀言及光天界天神此三等級,可見《沙拉經》∵、《威樂若經》∵。

∴《中部4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1.htm
∴《中部4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2.htm


[2B] 《阿那律經》∵記載阿那律尊者以其過去天界體驗,分類說明區分某些光天界天神為少光天、無量光天、污染光天、遍淨光天,而皆生存於同一層天。其中,少光天與無量光天是以光相強度分類,而污染光天與遍淨光天是以光相純度分類(污染光就是指如火燄燃燒般的燄光,遍淨光就是指週遍穩定祥和的圓光)。

∴《中部12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27.htm


[2C] 《增支部9集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2D] 《長部33經》.305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2E] 佛陀在《七界經》∵闡述七界─「光界、淨界、虛空無邊處界、識無邊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想受滅界」,關於光界之謂『這光界,此界緣黑暗而被了知』,是將「光界」與非光界的「暗界」作為對比。光音天是在光界範疇,而少光天與無量光天是在暗界範疇。

∴《相應部14相應11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367.htm


[2F] 《增支部10集2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61.htm


[2G] 《差異經第一》∵記載『光音天諸神的壽命量有二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2H] 《增支部8集6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23.htm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1)梵天界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08777.A.CAA.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1)梵天界


  初禪梵天界是以初禪定心而往生。初禪定心分為兩類:有尋有伺定心較劣,無尋唯伺定心較優[1A]。兩者定境差異若以譬喻而言:有尋有伺就如行者尚需瞄準目標以追蹤,無尋唯伺就如行者已經鎖定目標而追蹤;雖然兩者都在標定目標,然其標定境界有所不同。由上界壽終而降生梵天界,因為是由較高定境諸天下生;故而較多是以較優之無尋唯伺定心而生,較少是以較劣之有尋有伺定心而生。而由下界壽終而昇生梵天界,因為是由較低境界眾生上生,故而較多是以較劣之有尋有伺定心而生,較少是以較優之無尋唯伺定心而生。

  *有尋有伺初禪定心 劣定投生 僅具個體意識
  *無尋唯伺初禪定心 優定投生 意識相通大梵天主之梵我集體意識

梵天界的大梵天主,是劫初世界形成時,首位由上界降生世界的眾生;就我們世界而言,就是當太陽系形成時,首位由上界降生太陽系世界的眾生。大梵天主作為劫初世界的創世大神,其創世意識便成為此世界的梵我意識基礎;後來凡是以無尋唯伺定心投生梵天界的其他神眾,其意識就會共通大梵天主意識,而形成梵天界的梵我集體意識。劫初時梵天界神眾大多是由上界光音天降生,所以許多都會以較優定心投生而共通梵我集體意識;然而隨著光音天眾大多下降投生世界種種眾生,其後梵天界神眾逐漸多由下界昇生而來,所以大多就以較劣定心投生而不再共通梵我集體意識。因而梵天界乃有所謂太初狀態的梵我神格,即就相關是以無尋唯伺定心投生梵天界而具備共通梵我集體意識之神格。故而《眾生居經》記述梵天界此類所謂太初狀態神眾,擁有各自個體身軀、卻具備共通梵我集體意識的生命境界為[1B]:

 『有種種身、同一想的眾生,如:往生太初狀態的梵身天,這是第二眾生居處。』

「梵身天」brahmakāyika[1C]:brahma(梵)+kāyika(由身引起)[1D],是佛陀稱呼梵天界的名稱,意謂梵天界神眾有原自身軀體貌,非如其他上界色界天眾是以某種物理形相為身而其體貌容色只是投射印象。梵身天境界,其天神身皆是意生身個體,具備身體觸覺,以其梵能而身發梵光,自覺具有色身而必然具備完整的眼耳視聽能力,此即可以對應佛陀《解脫經》講述八解脫之『有色者見諸色,這是第一解脫』[1E]。梵天界生命存續之有分初禪定心,尚在尋伺範疇,需要作意才能引發喜樂,故而舍利弗《結集經》言其生活禪樂為:

 『有眾生使樂一一生出後而住,猶如梵身天的天神,這是第一種樂的往生。』[1F]

梵天界所謂太初狀態投生的梵身天眾,皆具同一梵我集體意識。此一梵我集體意識,乃是大梵天主與集體意識梵天界神眾的共同梵我意識,是以大梵天主意識為基礎而擴展容攝其他梵天界神眾意識的梵我集體意識。於此梵我集體意識中,並非其中每一梵神個體都有一樣意識,而是祂們之間有同一意識境界可以共通彼此意識。然而大梵天主作為梵我意識基礎,能決定一己意識想法是否可為其他集體意識梵界神眾所知。即大梵天主可以知道其他集體意識梵天神眾的心念想法所見所聞,所有集體意識梵天神眾也可相互知道彼此心念想法所見所聞;但祂們不一定會知道大梵天主的心念想法所見所聞,除非大梵天主願意開放而為祂們所知[1G]。集體意識梵界神眾乃是各有自我心識(識蘊),而以大梵天主之自我意識作基礎,融會集成同一梵我意識(想蘊),故以大梵天主為至上梵我之源。古印度觀念的「梵」Brahma,即是源自此一梵我集體意識之神我思想;而大梵天主以外的梵我集體意識神眾,作為大梵天主梵我意識的首輔祭司群體,也被稱為「梵輔」brahmapurohitabrahma(梵)+purohita(首輔、祭司)[1H]。

大梵天主既是劫初形成世界(行星系)時,最先形成梵天界的首位上界天神降生而成,作為世界形成的首位眾生,容易會有自身梵我妄執,導致其他後來眾生也會信仰梵我至上[1I]。大梵天主於巴利文稱為「大梵」mahābrahma,乃是意謂 mahā(大)+ brahma(梵),即指集體梵我意識之至大至上者,或譯為「大梵天」「大梵主」「大梵王」「大梵天王」;而其他梵天界神眾可以分為三等[1J](並非三層天界),等級由低至高:

(1)梵徒 brahmapārisajja : brahma(梵)+pārisajja(眾會徒屬)

(2)梵眾 brahmaparisa : brahma(梵)+parisā(眾、集會、團體)

(3)梵主 brahma(梵)

梵天界沒有因為飲食男女而形成的國家組織或家庭組織,只有因為教化學習而形成的教團組織或社團組織。大梵天主是梵天界公認的領袖導師,但不會也不能強制其他梵天神眾服從。所以梵天界其實就是一處廣大開放的終生教育場域,尊奉大梵天主為領袖導師,而由個個梵主自由領導組成的種種同好團體,在梵天界各自過著喜好的教導學習生活,通常就是教導團體徒眾學習升等成為各自喜好種類的梵主;但也會有些團體教導其他另類追求,譬如信仰佛教的梵主就可能會教導佛法修行。

若將梵天界的教育生活團體比作某種協會,上級的梵主或梵主們(通常一位)就是協會最高負責者,中級的梵眾就是可以承擔一些協會事務責任的協會正式會員,下級的梵徒就是還在學習階段的協會入門會員。此種梵天界團體的三級神階,卻被後世佛學傳統誤解以為梵天界有三層天,還會冠上種種不同分層名稱;其實梵天界只有一層,名稱就是「梵身天」。梵輔在梵天界不同團體中,成為梵主、梵眾、梵徒都有可能,而梵主不一定會是梵輔。

梵主,其巴利文名稱就是「梵」brahma,或又譯為「梵天」「梵王」,通常都是福智大到可以獨立生活、足以獨立領導教育學習團體於梵天界。下界人類與神祇分不清楚,常會為表尊崇,而將降臨示現的大能梵主也稱為大梵天主[1K]。梵天界神眾可以具備顯現化身能力,而梵主天神因具較大福智之念力修為,隨其梵能愈大,可以同時化現的分身數量也就愈多[1L]。在梵天界作為梵主,通常都有跟隨學習的徒眾團體;然而也有少數梵主並無徒眾,也不依附其他梵主,乃是獨來獨往結交朋友,音譯稱為「辟支梵主」paccekabrahma,意謂 pacceka(單獨)+brahma(梵),意譯即為「獨自梵主」[1M]。

佛陀說明梵身天的天神壽命是一劫[1N],也就是說投生梵天界的所有梵神等級─梵主、梵眾、梵徒─及其升級歷程,總共壽命一劫;而其神級有可能隨其梵能修學而在梵天界逐步升等,由梵徒轉生升級成為梵主。所以其壽命一劫,就是指梵神作為梵身生命存在可以持續一劫。事實就是只要投生到梵天界,除非自願終壽或因緣福盡而下生,其梵神身份是可持續永生到此世界毀滅之時;隨此梵天界一起毀滅,其梵神壽命才會隨同梵天界一同終結而往生二禪光天界或其以上天界。佛陀所謂每劫的世界毀滅,一般就相關於行星系的恆星壽終增溫膨脹而引發火災燒盡梵天界及以下欲界,此時世界眾生絕大多數都會往生到二禪光天界,極少數才會往生到二禪天以上[1O]。

梵天界的一劫過程,就是從梵天世界形成(恆星形成),大梵天主由上界天神來生,隨後其他梵界天神也逐漸由上界來生。然後若有欲界(行星形成)眾生逐漸增長,也就會有一些欲界眾生會因死時初禪定心而上生至梵天界。這些由上界或下界來生至梵天界的梵身諸神,除非自願終壽或因緣福盡,不然都可以在此梵天界持續存活轉生,直至此一梵天世界毀滅(恆星壽終),此謂梵身天(梵天界)壽命為一劫。

我們世界相關的梵天界中,出現在巴利佛典記載的重要梵神,主要有四位─梵王娑婆主、梵王常童子、大梵天主、巴迦梵主。後世佛學傳統見解常將前兩位也誤認為是大梵天主,將前三者錯以為都是我們世界同一位大梵天主的不同名稱,其實三者乃是不同梵主。巴迦梵主則不在我們世界,而是我們世界所在小千世界體的大梵天主領袖。所以四者在梵天界的神級位階其實應是:

 〔此小千世界體至尊梵主〕 〔此世界大梵天主〕 〔此世界諸梵主〕
     巴迦梵主    ─   大梵天主  ─ 梵王常童子、梵王娑婆主

梵王娑婆主 brahmā sahampati,就是在釋尊佛陀於菩提樹下修成正覺時,由梵天界下降人間,出面祈請佛陀說法度眾的梵主,是位熱心護持佛法的梵主,也是在佛陀般涅槃時禮敬作偈的梵主[1P]。祂前世乃是跟隨迦葉佛修行的娑婆葛 sahako 比丘,生前證得二果,死後往生梵天界即證三果,成為三果聖者梵主[1Q]。梵王常童子 brahmā sanaṅkumāro,是位認真研習佛法的梵主,曾訪佛陀說偈,也曾至地居天神集會之忉利天善法堂大顯神通,並講述佛法修行要旨與佛陀前生故事[1R]。前此二梵主皆是信仰佛法,並非一般宣揚梵我至上的梵主。然而我們世界的大梵天主 mahābrahmā,雖知佛陀出世說法,也自知智慧不及佛陀,但卻還是向梵天界繼續宣揚其梵我至上信仰而說:

 『我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被征服者、全見者、主宰者、主導者、製造者、
  化作者、最高創造者、操縱者、已生者與未來生者之父。』[1G]

巴迦梵主 bako brahmā,是我們此小千世界體的至尊梵主,也以梵我思想而認為梵天界永恆不壞;即使佛陀《梵天邀請經》至其世界與其相互論辯並展現神通,而以佛力超越其梵能大力,其後梵主雖然邀請佛陀,但還是沒有認同佛法(否則經中就會記載)[1S]。所以佛法雖然高深,即使佛陀《某位梵天經》曾以神通展現折服一些梵主[1T],但諸梵天界大梵天主的主流世界觀,其實還是繼續主張梵我至上的常樂我淨觀念,正如巴迦梵主自認梵天界不朽而言[1S]:

 『這是常的,這是堅固的,這是永恆的,這是全部的,這是不衰變法;確實,這是不
  被生、不老、不死、不去世、不再生[之處],又,沒有其他從這裡超越出離者。』

多數世界的大梵天主會有如此崇高我慢,是因祂們每位的確都是當地世界梵我集體意識的最高神界領袖,更有如巴迦梵主此種領導千世界體的至尊大梵天主,正如佛陀《憍薩羅經第一》曾言:『所有千世間界之所及,在那裡,大梵天被說為第一。』[1O]

現今佛學界流行將基督教聖經中的上帝,當作就是我們世界的大梵天主,但這是錯誤觀念。閃族一神教傳統(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經典中的上帝,是會忿怒起嗔,並非不發嗔心的大梵天主。根據十八世紀歐洲啟蒙時代的瑞典科學家伊曼紐‧史威登堡 Emanuel Swedenborg 蒙受天使邀請,親赴基督教天堂遊歷的事蹟;可以知道其天堂尚有飲食及男女性別,還在欲界範疇,所以更不可能是在梵天界[1U]。史威登堡所見基督教天堂恰有三層[1V],或許以往有些佛學傳統誤以為梵天界有三層,就是錯將基督教天堂當成梵天界所致;然而基督教天堂其實是在欲界,其上帝乃是欲界頂的生主神[1W],而非大梵天主。

印度教的梵天傳說,是源於吠陀時期出家修行傳統而禪修摸索的宗教體驗,而逐漸發展出崇拜梵天的宗教思想;然而發展到婆羅門教[1X],形成假藉梵天神話來鞏固種姓制度的階級歧視,成為編造宗教神話而建構政治洗腦謊言。雖然佛教、耆那教、甚至某些印度教虔誠派大師,都反對此種宗教政治謊言,但也難改變古印度以來的階級傳統[1Y]。直至今日,「梵我合一」仍是印度教哲理核心,然而卻又虛構梵天神話,而印度教主流仍在迷信主張─『破壞種姓制度者將永世不得超生』。印度教甚至誣蔑佛陀是為其主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作用是要慫恿邪惡渺視吠陀,棄絕種姓,否認天神,引導信徒自我毀滅。

梵天界除了因為行星系恆星死亡而引起的火災會導致世界毀滅,因為尚在相關電磁場域,所以也會受電漿離化所壞;對於光天界神眾所見,行星系相關感應變化電漿流體瀰漫,就像水災溶解一切而毀滅世界。梵天界因為尚受重力相關影響,所以也會蒙受相關巨大引力場引起的風災所壞;譬如黑洞引力場吸入造成的狂風摧毀行星系,也會毀滅梵天界及其以下世界。


--------------------------------------

[1A] 初禪定心禪支,劣為「尋伺喜樂壹」,優為「伺喜樂壹」(「壹」:一境性)。


[1B] 《眾生居經》∵之謂「往生太初狀態」一詞,其巴利文詞為 paṭhamābhinibbattā,即是意謂 paṭhama(初始、首先)+abhinibbatta(往生),乃指梵天界之謂「以太初狀態投生」,實際即是以無尋唯伺定心之投生。

∴《增支部9集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1C] 「梵身天」brahmakāyika,此詞是佛陀用以稱呼梵天界;見於巴利佛典多經,佛陀用於譬如:影響天界《轉法輪經》∵、或是往生天界《沙拉經》∵。後世造作經論的佛學傳統,許多是將梵天界分為多層,而有各種不同定義,常是以 brahmā(梵)、mahābrahmā(大梵)、brahmapurohitā(梵輔)、brahmaparisā(梵眾)、brahmapārisajjā(梵徒)來區分不同層次∵。這些後世編造區分梵天界層次的論述,皆是錯誤觀念,並非真由佛說,在巴利佛典中並未見佛如此講述。

∴《相應部56相應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708.htm
∴《中部4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1.ht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色界#色界天數諸說一覽表


[1D] kāyika(由身引起)此詞常見複合用於稱謂具有身軀體貌的天神,而且也代表具備由身引起的觸覺;除了 brahmakāyikā(梵身天)外,還可見於如 satullapakāyikā(沙睹羅巴天身)∵、gandhabbakāyikā(乾達婆天身)∵、tāvatiṃsakāyikā(忉利天身)∵、suddhāvāsakāyikā(淨居天身)∵等。

∴《相應部1相應3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031.htm
∴《相應部31相應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794.htm
∴《相應部9相應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226.htm
∴《相應部1相應3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037.htm


[1E] 《增支部8集6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23.htm


[1F] 《長部33經》.305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1G] 此於《給哇得經》∵,佛陀提及某位比丘上昇至梵天世界去詢問我們世界的大梵天主,然而大梵天主卻不願當眾回答而拉此比丘到一旁,私下告知他要回到人間請教佛陀。如下經文記載,可知大梵天主意識可以不為其他梵主所知:

∴《長部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1.htm

    給哇得!第三次,那位比丘對那位大梵天這麼說:『朋友!我不問你:「你是
  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被征服者、全見者、主宰者、主導者、製造者、化作者
  、最高創造者、操縱者、已生者與未來生者之父嗎?」我這麼問你:「朋友!這四
  大,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在哪裡無餘滅呢?」』
    給哇得!那時,那位大梵天握著那位比丘的手腕後,帶到一旁,然後對那位比
  丘這麼說:『比丘!這些梵身天的天神們這麼知道我:「沒有任何梵天不了知的,
  沒有任何梵天沒見過的,沒有任何梵天未知的,沒有任何梵天未作證的。」因此,
  我在他們面前不回答,比丘!我也不知道這四大,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無
  餘滅之處,比丘!因此,在這裡,這就是你的惡作,這就是你的罪過:你越過那位
  世尊後,在外面來到遍求這個問題的解答,比丘!請你就去見那位世尊,抵達後,
  請你問這個問題,你應該如世尊為你解答那樣憶持它。』


[1H] 巴利四部佛典,只有《帝釋所問經》∵記載「梵輔天」一詞,來自帝釋言及,未見佛陀使用此詞。

∴《長部2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1.htm


[1I] 《波梨經》∵記載佛陀說明大梵天主的來歷起因:

∴《長部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4.htm

    道友們!有時,在某時或其他時候,經過長時間後,這個世界轉回,當世界轉
  回時,空的梵天宮殿出現,某個眾生以壽盡或福盡,從光音天身死後往生到空的梵
  天宮殿,在那裡,他是意所生的、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
  淨狀態的,他長時間住立。
    長時間在那裡的那個單獨者生起不居住的情況、不歡喜、戰慄之心而想:「啊
  !但願其他眾生來此處。」那時,其他眾生以壽盡或福盡,從光音天身死後往生到
  空的梵天宮殿,成為那個眾生的共住者,在那裡,他們也是意所生的、食喜的、自
  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淨狀態的,他們長時間住立。
    道友們!在那裡,第一個往生的眾生這麼想:「我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
  不被征服者、全見者、主宰者、主導者、製造者、化作者、最高創造者、操縱者、
  已生者與未來生者之父,這些眾生由我所化作,那是什麼原因呢?以前,我這麼想
  :『啊!但願其他眾生來此處。』像這樣,這是我的心的願求,而這些眾生來到此
  處。」
    而後來往生的那些眾生也這麼想:「這位尊師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不被
  征服者、全見者、主宰者、主導者、製造者、化作者、最高創造者、操縱者、已生
  者與未來生者之父,我們由這位梵天尊師所化作,那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看見這位
  第一個往生這裡,然後我們往生。」


[1J] 《阿盧那哇低經》∵《梵天邀請經》∵都記載諸佛稱呼梵天界諸神為三種等級─梵主、梵眾、梵徒,經中巴利文為 brahmā ca brahmaparisā ca brahmapārisajjā ca,漢譯即指「梵主們、梵眾們、梵徒們」。

∴《相應部6相應1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85.htm
∴《中部4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9.htm


[1K] 例如《人牛王經》∵《大總管經》∵中提及的梵王常童子,乃是一位虔信佛陀而宣揚佛法的梵主,卻被天帝釋等忉利天眾尊作大梵天主。其實我們世界的大梵天主,如前【註1G】《給哇得經》所記載,是在宣揚梵我思想。

∴《長部1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8.htm
∴《長部1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9.htm


[1L] 譬如《梵天世界經》∵記載梵主之間比賽分身神通來比較梵能高低。

∴《相應部6相應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77.htm


[1M] 《相應部6相應6-9經》都有關於辟支梵天的記載。


[1N] 《差異經第一》∵記載『梵身天諸神的壽命量有一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1O] 《憍薩羅經第一》∵記載佛說:

∴《增支部10集2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61.htm

    比丘們!所有月亮與太陽繞轉之所及,以光亮照耀四方至千世界,在那千世界
  中,有千個月亮、千個太陽、千個須彌山王、千個贍部洲、千個西拘耶尼、千個北
  古魯、千個東毘提訶、千個四大海、千位四大天王、千個四大天王的[諸天]、千個
  三十三天,千個夜摩天,千個兜率天,千個化樂天,千個他化自在天,千個梵天世
  界。比丘們!所有千世間界之所及,在那裡,大梵天被說為第一。比丘們!大梵天
  也有變異、變易。比丘們!當這樣看時,有聽聞的聖弟子對那個厭;當對那個厭時
  ,對第一離染,更何況對下劣的。
    比丘們!有時,這個世界破滅,比丘們!當世界破滅時,大部分眾生往生到光
  音天,在那裡,他們是意所生的、食喜的、自己發光的、於虛空中行走的、處在清
  淨狀態的,他們長時間住立。比丘們!當世界破滅時,光音天世界被說為第一。比
  丘們!光音天世界也有變異、變易。比丘們!當這樣看時,有聽聞的聖弟子對那個
  厭;當對那個厭時,對第一離染,更何況對下劣的。


[1P] 梵王娑婆主勸請佛陀說法,可見《梵天勸請經》∵;護持佛陀僧團,可見《遮堵瑪經》∵;禮敬佛陀般涅槃,可見《般涅槃經》∵,還有其餘事蹟不及備載。

∴《相應部6相應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72.htm
∴《中部6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67.htm
∴《相應部6相應15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86.htm


[1Q] 《梵王娑婆主經》∵記載梵王娑婆主自述其前世來歷:

∴《相應部48相應5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09.htm

    大德!從前,我跟隨迦葉遍正覺者修梵行,在那裡,他們這麼知道我:『娑婆
  葛比丘、娑婆葛比丘。』大德!當這五根已親自修習、已親自多修習時,我在欲之
  欲的意欲上離染,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梵天世界,在那裡,他們也這麼
  知道我:『梵王娑婆主、梵王娑婆主。』正是這樣,世尊!正是這樣,善逝!我知
  道此、我看見此:當五根修習、多修習時,有不死的立足處、不死的彼岸、不死的
  完結。

此謂「娑婆」乃為音譯,意譯為「持久」「不朽」。Sahako「娑婆葛」意譯即為「不朽者」;sahampati「娑婆主」:saha(不朽)+pati(主人),意譯即為「不朽主」。其謂「在欲之欲的意欲上離染」即指尚未離欲而已薄欲染的二果修為。二果為一來果,轉生以後即成三果之不還果。梵王娑婆主既在迦葉佛時往生梵天界,即非劫初首生之大梵天主。


[1R] 梵王常童子訪佛說偈,見於《常童子經》∵;至地居天神集會之忉利天善法堂大顯神通,並講述佛法修行要旨與佛陀前生故事,見於《人牛王經》∵《大總管經》∵。

∴《相應部6相應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82.htm
∴《長部1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8.htm
∴《長部1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9.htm


[1S] 佛陀與巴迦梵天的觀念論辯與比賽神通,還引天魔干涉,見《梵天邀請經》∵。

∴《中部4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9.htm


[1T] 譬如《某位梵天經》∵佛陀與弟子上升梵天界展現神通折服某位梵主。

∴《相應部6相應5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176.htm


[1U] 史威登堡生平事蹟,可見其人維基百科條目∵。其訪問基督教天堂經歷,可見其書《天堂與地獄》∵;書中介紹天堂男女婚姻,可見其中〈天國的婚姻〉∵;關於天堂的免費福利,包括住房、衣服、飲食,可見其中〈天使在天堂的工作:393.〉∵。關於天堂婚姻中的夫妻交歡,可見其書《婚姻之愛》〈天堂的婚姻:4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伊曼紐·史威登堡
http://swedenborgstudy.org/tgydy0.html
http://swedenborgstudy.org/tgydy40.html
http://swedenborgstudy.org/tgydy41.html
http://swedenborgstudy.org/hyza2.html


[1V] 史威登堡《天堂與地獄》〈天堂分為三層〉∵

http://swedenborgstudy.org/tgydy5.html


[1W] 生主神,或譯「造物主」,巴利文為 pajāpati,意謂 pajā(子裔)+pati(主),即指以情欲繁殖的所有生命之主,也就是欲界生命之主。此神界位居欲界之頂,高於他化自在天,佛陀《根本法門經》∵列述天界階層,提及其神界位居一般欲界天之上、梵天界之下。佛陀講經屢常言及世間神界階層的「天、魔、梵」∵中的「魔」(天魔),也就是在此生主神界。

∴《中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譬如《轉法輪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708.htm


[1X] 「婆羅門」brāhmaṇa,義譯即為梵者,代表信仰梵天之人。


[1Y] 佛陀反對種姓制度,可見《阿攝拉亞那經》∵中與婆羅門的論辯;經中佛陀主張應該要以道德智慧來區分人品高低,而非出身群體(這種看法也是孔子的主張)。

∴《中部9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93.htm


[試稿]《眾生界論》色界品(0)導論

◎首發於 PTT BBS 靈學版 Soul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28507997.A.5E4.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色界品(0)導論


  色界諸天之類別與內容,目前在佛學界並無完全定論,自古以來佛教各宗各派已經積累種種看法,各有其分類論述,不同分類計入天界數目從十五天到二十二天都有,可說莫衷一是[0A]。若是根據南傳上乘的巴利四部原始佛典內容,即可發現所有宗派傳統的色界觀或多或少都有不符原始佛說觀點的問題,即使上乘推崇的《阿毗達摩》論典也有不符原始佛說之處[0B]。故而過去傳統佛教論述,多少背離佛說,對於色界生命境界乃有許多誤解之處。

色界諸天,就是在時空宇宙中超脫飲食男女欲望的天神生命境界,尚有物理形相存在,故謂色界。色界之「色」,即有物理形相之義。色界諸天既無男女,即無婚配生育繁衍之事,皆是化生而成之意生身。如此無食欲且無性欲之美妙生命,可以自然享受身心愉悅而不生嗔恚。欲界眾生可起嗔心,色界諸天乃是天生自然不起任何嗔心。色界諸天發不善心,僅貪與癡而無嗔,不會發生厭憎、氣惱、憤怒、仇恨、嫉妒、惡意、傷害…等與嗔相應的心態或行為;所以色界諸天品行自然具備慈悲喜捨的四梵住,只是修為程度有所不同。四梵住在品行表現上:慈謂與樂,乃在施予他人幸福;悲謂拔苦,乃在拔除他人痛苦;喜謂隨喜,乃在歡喜他人成就;捨謂無求,乃在放下強求他人;此四者即是真實無嗔的仁愛品行表現,乃是色界諸天之自然具備德行。

色界諸天沒有飲食男女欲望,皆是無男女相之無性生命,外無鼻舌或身觸感官,只餘眼耳或身觸感官於外。然而色界諸天縱有身觸卻無身苦;即使並無外觸感受,卻有意識內觸之自身微妙禪悅感受境界,乃以禪悅為食而滋補身心能量。色界相關諸天界處名稱及其具備諸識,即如下表:

  初禪梵天界: 意、眼、耳、身(無苦觸)。
  二禪光天界: 意、眼、耳。
  三禪淨天界: 意、眼、耳。
  四禪宇天界: 意、眼、耳。
  三果淨居天: 意、眼、耳、身(無苦觸)。
  無想眾生處: 意。

色界尚在時空宇宙之中,可依重力場界由下而上、由小而大,分為四類禪天界─初禪梵天界、二禪光天界、三禪淨天界、四禪宇天界。四類禪天界之諸天神眾,即是依其前世死心對應之諸禪定心而往生其界。梵天色身尚有質相,故而還有神人體貌可見。光天色身已無質相,而以光相為身(相關現今科學之電磁能量)。淨天色身已離光相,而以微妙淨相為身(相關現今科學探究之暗物質,但其天所見更有超越光天的淨妙光明之相)。宇天色身已離質能微妙淨相,而以時空宇宙之重力場相為身(相關現今科學之重力場,但其天所見更有超越淨天的空妙光明之相)。初禪梵天界以外的後三禪天原本色身雖有形相而無體貌,但也可以隨緣化現相應體貌容色。人類肉身即使能夠以神通變化上升天界,但受質相色身所限,肉身轉化最高只能到達梵天界[0C],更高色界諸天需以意生身才能到達。

色界不是依於行星相關重力場而存在,而是依於更大更廣的行星系(恆星)相關重力場;對我們世界而言,就是我們色界是依於太陽系相關重力場而存在,而不像我們欲界是依於地球相關重力場而存在。初禪梵天界、二禪光天界、三禪淨天界是主要相關依於行星系的恆星重力場而存在,而四禪宇天界乃是依於巨量恆星系重力場而存在。以我們人間所屬的宇宙來說,我們欲界是依於地球重力場而存在,我們色界的初禪梵天界、二禪光天界、三禪淨天界是依於相關太陽系重力場而存在,我們色界的四禪宇天界是依於相關銀河系重力場而存在。

色界諸天壽命單位,並非是以行星環境變化相關的年月日計,而是以行星系統變化相關的劫計。以我們人間而言,就是以太陽系的一次生成至毀滅為一劫壽命。完整一劫是分為「成住壞空」四階段,由行星系形成(成),到生命存住(住),到行星系毀壞(壞),到行星系空無(空),然後又再度形成行星系統,整個循環過程是完整一劫。然而色界初禪梵天界計壽所謂一劫,乃是幾乎只計生命存住階段的時期,也就是壽命存續至於行星系毀滅為止。

佛教所謂的「世界」,是以行星相關欲界為基礎,而包含行星系相關初禪梵天界,為一世界。譬如我們世界,就是地球相關欲界,以及太陽系相關初禪梵天界。此一世界,也就是每次行星系因為恆星壽終而隨之毀滅的行星相關眾生世界。恆星壽終導致的行星系毀滅,並不會破壞到色界二、三、四禪天;也就是恆星壽終的行星系重力場,依然可以維持色界二、三、四禪天的眾生存在。然而除了四禪天,以下禪天仍然可能會有不定週期的災劫毀滅,其中火災發生相關一劫週期,然而水災與風災的發生則是週期不定,是隨行星系飄流宇宙的機緣而定,非如諸論典所述之有週期循環[0D]。災劫種類及相關影響禪天即如下表所示:

         初禪梵天界 二禪光天界 三禪淨天界 四禪宇天界
   恆星壽終    火災    
   電漿流離    水災    水災
   黑洞吸引    風災    風災    風災

佛教所謂「世界」中的眾生,處於行星重力場域看週遭星體運動,可以見到恆星與衛星的圍繞運行。古代觀念是以恆星為日而衛星為月,所以佛陀即以此行星重力場域而說世界觀─可見日月運行之須彌山四天下人間是為一世界基礎─是謂可見恆星與衛星圍遶之行星重力場域是一世界之基礎。此處佛陀原義是指可見日月存在,而非數量固定的一日一月;後世詮釋佛說而謂一世界必是一日一月圍遶,乃是錯說誤解。佛陀此謂「世界」也就是指一行星世界,週遭圍繞運行之明顯可見星球─恆星自發光為日,衛星反射光為月。

     世界: 行星重力自旋場域 + 可見恆星、衛星圍遶運行

    N↓1,000≦N<1,000,000
  小千世界體: 千數量級(千至百萬)世界集合組成    = N

    N↓1,000≦N<1,000,000
  中千世界體: 千數量級(千至百萬)小千世界體集合組成 = N×N

    N↓1,000≦N<1,000,000
  大千世界體: 千數量級(千至百萬)中千世界體集合組成 = N×N×N

  ≡三千大千世界體:三次方千數量級世界組成的星系集團,例如我們的銀河系
  = 十的九次方 至 小於十的十八次方 數量的行星世界所組成

佛陀描述的宇宙觀,是以古代印歐語系的數量級詞作為定義[0E]。印歐語族的原始數量級觀念,是以千進級,所以數量級階是千(1,000)、百萬(1,000,000)、十億(1,000,000,000)、…。每數量級代表其間可能的數目,譬如千數量級就代表由千至小於百萬之間的數目[0F]。所以佛陀描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以千數量級的三次方來敘述[0G]。後世不知印歐語族對於千數量級的數目觀念,遂將「千數量級」誤解以為是「一千」,而將三千大千世界體誤認為是由千三次方為十億世界所組成,實是嚴重誤解佛陀原義!由行星重力自旋場域作為人間生命存在的世界基礎,包含恆星與衛星,經由三次方千數量級的世界組成,即為三千大千世界體,於我們世界就是對應相關現代科學觀測到的銀河系。


--------------------------------------

[0A] 關於現今佛學界諸宗派對於色界論述的大略差異,可見《維基百科》【色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2%E7%95%8C


[0B] 譬如《阿毗達摩》〈攝離路分別品〉說明大梵天壽命為一中劫,光音天壽命為八大劫,遍淨天壽命為六十四大劫;然而巴利四部佛典《差異經第一》∵卻記載梵身天壽命為一(大)劫,光音天壽命為二(大)劫,遍淨天壽命為四(大)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0C] 巴利四部佛典多經,都有提及修習神通─『能以身體使之自在行去直到梵天世界者』,譬如《沙門婆羅門經第二》∵之謂:

∴《相應部51相應1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558.htm

 『體驗各種神通種類:有了一個後能變成多個,有了多個後能變成一個;現身、隱身
  ;能無阻礙地穿牆、穿壘、穿山而行猶如在虛空中;能在地中作浮出與潛入猶如在
  水中;能在水上行走不沉沒猶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盤腿而坐來去猶如有翅膀的鳥
  ;能以手碰觸、撫摸這些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的日月;能以身體使之自在行
  去直到梵天世界者』


[0D] 譬如《雜阿毗曇心論》所述災劫發生次第:

 『從第三禪際雨熱灰水。復有說。水輪涌出。擾亂起如前說。七七火七水者。七火災
  次第過然後一水災。如是七七火災一七水災。復七火後風者。復七火災過然後一風
  災。水災風災從火災次第起。此則善說。是遍凈天六十四劫壽也。』

是將火災1劫為基本計劫單位,每8劫逢一水災,每8次8劫(64劫)逢一風災。這種計劫說法也遭《阿毗達摩》採用,而有光音天壽八劫與遍淨天壽六十四劫之說,然皆違反佛說經教(見前【註0B】)。


[0E] 譬如《憍薩羅經第一》∵及其他諸經中,描述世界體的巴利文句「tāva sahassadhā loko」,並非是指「達一千個世界」,而是意謂「達千數量級世界」。「sahassa」是「千」,而「sahassadhā」意謂「千數量級」。

∴《增支部10集2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561.htm


[0F] 譬如《往生意志經》∵佛陀談及小千世界體的大梵天主威勢,便以千數量級範疇的一千、二千、三千、四千、五千、一萬、十萬來舉例;而百萬已超過印歐語系的千數量級,乃未述說。

∴《中部12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120.htm


[0G] 佛陀說明三千大千世界體的觀念,可見《小經》∵。

∴《增支部3集8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04.htm

 

2021年8月4日

[討論] 關於無想天與無色界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045721.A.6ED.html


  無想定是種慧定,是慧觀生起的定境,並不會有導致愚癡的問題。無想定就是廣義無相心定的最初入門階段,是證初果定以前要先證到的定境。所以入流聖者是不會入無想定,不是不願入,而是不能入。就像證得二果無相心定後,就再也不能證得初果無相心定;同樣,只要證得初果無相心定,就再也不能證得無想定。

無想天也不會有「前半劫滅,後半劫生」這種情況。投生無想天的眾生,是在前世死心入無想定,一入就止息生滅,然後以無想定結生心投生無想天,在其無想天壽命中一直都是止息生滅的不動狀態。當祂出定,又見生滅即壽終,以其啟始生滅的第一念為死心而投生另一世生命。
所以無想天的一生是幾乎不見生滅的,除了最後一念死心。

無色天神不是沒有固定色法,而是完全沒有色法,因為祂沒有前五識而只有意識。然而意識境界雖然沒有外色,卻可生起意識內色之想;就像你在夢境雖然不見外色,但卻可見到你夢境中的意識內色之想。所以對於無色天神而言,祂是在自己意識心中見到世界,會覺得世界就在祂的心中。祂沒有色身及身外種種色界環境,只見到自己意識中顯現出世界種種現象。所以祂還是有許多生活可過,而且更加自由,因為不止心脫離身,而且心脫離宇宙。所以佛陀在講到八解脫時,是將無色界列為更高解脫階段;而且所謂俱解脫阿羅漢的心解脫,也是必須證完所有無色界定。

無色天神也可以變化顯現色身,但對於祂而言,那不是外色,而是祂意識中的內色之想,是在祂意識世界中變出來的投射對象而已。

無色界並沒有身心滅盡,只是色身及其外色世界盡皆滅盡,就是前五識的世界滅盡。

-------------------------------

四空定是要修「心解脫」會經歷的定境,無想定是要修「慧解脫」會經歷的定境。

北傳《長阿含2經》譯作的「無想定」是有混淆,內容對應的南傳《長部16經》是譯作「無相心定」,兩經對照可見下面網頁:

無相心定與無想定的慧觀修法是一樣的,只是修證程度階段不同,所以才會有混淆。舉個譬喻,會讓大家容易了解。修行慧觀達到解脫阿羅漢的階段,就譬如要由樓房由下往上爬到屋頂。這棟四層樓房,內有四層,屋頂是第五層;五層都有張床可供休息。要到屋頂,就必須逐層上爬,而這些不同樓層床位就對應著解脫果定階段如下:

  屋頂 四果定
  四樓 三果定
  三樓 二果定
  二樓 初果定
  一樓 無想定

而這樓的上樓房門是單向的,只能由下往上,不能由上往下。所以想到屋頂必須先進一樓,在一樓床位休息就是無想定。然後若是上了二樓要休息,就無法回到一樓床位,而只能在二樓床位休息,就是初果定。所以廣義來講,無想定也是某種無相心定,但並非入流聖者的無相心定。佛陀因為已是阿羅漢,他用以休息的無相心定就是四果果定的無相心定。

無相心定不是因為修到四禪再進入,而是慧觀生滅進入的。無相心定就是無相三昧,空三昧與無願三眛也是一樣的定。無相三眛是觀生滅無常而入,空三昧是觀生滅無我而入,無願三昧是觀生滅為苦而入。

所以無想定境其實是成為解脫聖者前的必經階段。入流聖者不是不願入無想定,而是不能入無想定,因為其修為已經超越無想定的階段。就像上面譬喻,上了二樓以後,就再也不能回一樓床位休息了!

-------------------------------

《中阿含211經》,南傳對應《中部43》

《中阿含211經》「無想定」 : 《中部43》「無相心解脫」
《中阿含211經》「無想界」 : 《中部43》「無相界」

無相心定的修法《相應部40相應9經/無相的詢問經》
『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禪定的有想定,是由初禪到空無邊處定等七定;外加非想非非想定(非有想、非無想),如此七加一就是四禪八定,是所有的止定禪定;而無想定不在其中。

無想定(佛以前外道就已命名)是捨離想的定境,也就是指不作意一切想的定境。佛陀證道以後,開始宣說「無相心定」,其實廣義的無相心定也可包含無想定。若將無相心定限制在入流聖者以上的定境,這樣以往外道講的「無想定」,嚴格說來只能算是無相心定的入門前層次。

無想定與無相心定都是修慧觀會歷經的體驗,只是會有定境維持的問題。為什麼說無想定是外道定?因為在佛陀以前,外道就已有無想定,但外道不能再由無想定繼續推進慧觀階段證得初果。外道也會慧觀生滅,不是只有佛教才會慧觀生滅,問題在於外道不能觀到初果入流。

-------------------------------

修行止定要捨棄想,只能專注以想捨想,捨到最後還有一個「什麼想都沒有」的想,就是「無所有處」定的想。這樣已經沒有可以再捨的,只能超越此一「無所有處」的想,就是轉到正在看著「無所有」想的心識,這一心識就是「非想非非想處」。眾生界中,最高的想是無所有處,最高的存在是非想非非想處,這兩者已是極限。無想界或無相界都不在其中。

那要如何修入無想界或無相界?就要從觀生滅開始。為什麼是從觀生滅開始?因為會看見生滅,就表示開始有無相界影響在顯現!每一生滅剎那都是一有相,為何會知道兩生滅剎那相之間會有分界不同?因為慧觀已經發現每個有相生滅剎那之間顯現的無相,是顯現無相才會看見生滅。然後所謂『以一切相的不作意』的方法,就是繼續專注慧觀捨離生滅有相;隨著無相顯現逐漸增長,所見的生滅剎那會愈來愈短愈快,變成壞滅(一閃即逝)。最後忽然一切生滅法完全止息,完全進入無相界,就是所謂『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所以說以世間禪定方法修的都還是在想與相(非想非非想)的範疇,想要修成無想定或無相心定,只能從慧觀生滅著手。而慧觀生滅在證到初果向或初果以前,都還算是與外道法共通的觀生滅階段。

2021年8月1日

悼 余英時

   我與余英時先生的個人來往,僅有一信之緣。當初年少時只知道他是有名人文學者、中研院士,會在報刊上發表重要評論文章。畢竟我的專業原在科技領域,對於人文領域實不多知。直到2001年開始受到洪哲勝先生支持,在其《民主論壇》網站寫作《論智識民主》系列,2002年寫到第十八篇〈智識民主的發展歷程〉,提出養成士民的「士道」理念,用以承繼轉化儒道傳統。因此而注意到余英時先生的著作集《士與中國文化》、以及其〈現代儒學的困境〉一文。我發現到自己研究構思的智識民主體制,正好可以解決其現代儒學的游魂困境問題,而建立可長可久的儒魂安身體制。後來找到台北南港的中研院文哲所圖書館正有典藏《士與中國文化》一書,於是到場閱覽,發現館藏幾乎皆是可以開架取書閱讀,又有許多研究相關書籍;也就花費數月時間天天往南港中研院報到,大量閱讀其中各圖書館有關藏書。

2005年我在交大資科所博士班的學業終於到期,再也無法延畢。我花了十年追逐自己的研究之夢,想要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最終還是荒廢本職的人工智能專業。雖然探索不少科學基礎與訊息基礎的觀念問題,但卻近於哲學而不似科技領域。當年春天,我發現有位交大學友已經身為台大資工教授,便想再考臺大資工所,繼續將科學領域的研究完成。但我以往科學研究缺乏論文,只好將自己昔日網上文集編成《智識民主與世界革新》一書,在印刷行總共自印32本,準備報考台大資工所,其餘則分送諸人,余英時就是其中一位。我是因為送書給中研院近史所的朱浤源先生,承蒙朱先生鼓勵並給我余先生的美國住址,才能寄給已經退休的余先生。

我的報考台大資工所,最後還是放棄了!自己早已是老博士生,何況準備資料也非當時熱門領域;而且竟有人文社會著作以報考資科所,未免太過荒謬!是以最終還是放下一切,接受博士學業失敗的現實。但自己攻讀博士期間已經累積許多重要研究方向,有科學也有人文,更有政治理念,並不想就此放棄,但對家人又無法交待!正在磋跎躊躇之際,突然收到余英時一封來信,信中他自謙表達對我探尋中國前途的鼓勵之意。對於當時陷於生涯困境的我,此信不止是一封鼓勵信,更是一封救急信!我的家人並不瞭解我的研究,卻是知道余英時的大名;當我拿出余英時的信時,終於對家人可以有個交待,緩和一下當時窘境。

然而後來我再寄研究相關文章給余先生,卻是再無回應,或許是我的研究內容未得贊同,或是余先生本就如信中所言不再想涉及時事未來,總之他是再未回信給我。所以我與余英時先生終究也就只有此一信之緣而已;但此信之緣,卻似及時甘霖,於我攻讀資科博士失敗後助益甚大,故而感激之至!

原本以為自己國學著作完成印行後,可以再送給他。然而余先生自此身故,而我當年雄心探索中國前途,卻是至今仍未成功,思之羞愧遺憾,惶惶恐恐,謹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