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

[討論] 止定與觀定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8594757.A.32E.html


定境可以分為止定(由止而入)與觀定(由觀而入):

由止而入,就是要作意壹止某相,譬如四禪八定的禪相,或如密宗觀想的種種壇城相。相愈複雜,定境愈低,相愈心空,定境愈高。為什麼要作意?因為一般不作意時,就是心意亂飄,五蓋障礙現起。譬如一般人努力不作意的狀態,往往落入昏沉睡眠的有分心流而已;那是昏沉,不是定境!

所以由止而入,就是必須作意壹止某相,如此定境只能落於有相界。有相界最高的想,就是「什麼想都沒有」的想,就是空無邊處。有相界最高的存在(相,因為已超越想而不能算是想),就是非想非非想處。作意而入的定境,只能落於有相界;因為心識作意,只能直接契入作意於相,而不能直接契入作意於無相!

那麼要如何進入無相界呢?就是佛陀在《相應部40相應9經/無相的詢問經》
講的方法:『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這方法不是「不作意」,而是「以一切相的不作意」,也就是要脫離一切有相。實修方法就是慧觀諸行生滅,當行者可見生滅現起,代表無相界已經顯現;因為無相界開始顯現,行者才會觀見個個有相之間的生滅分界。然後行者體察一切有相的無常、苦、無我。行者繼續專注觀察生滅,依於體察無常或苦或無我而觀諸行生滅,以體察無常而觀是無相三昧;以體察苦而觀是無願三昧,以體察無我而觀是空三昧。行者可以隨其因緣而任選一三昧途徑脫離有相,隨著無相界顯現增長,有相界生滅會逐漸成為壞滅─一閃即逝,只見一切有相不斷壞滅逝去。最終突然一切生滅完全止息,行者心識脫離有相界而進入後安住於無相界,這就是佛陀所謂『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此無相界就是《阿毗達摩》所謂心識安住涅槃的境界,也就是無想定及初二三四果的果定境界。對應佛陀於《中部1經/根本法門經》所述

無想定就相應於「以一般人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初二三果定就相應於「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最初階的一般阿羅漢的四果果定就相應於「以煩惱已盡之力的第三理趣階位」。
然後在從阿羅漢到佛的對於無相界涅槃,經中都說:

 「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思量涅槃、不在涅槃中思量、
  不從涅槃思量、不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歡喜涅槃」

阿羅漢入滅解脫後的境界,並不是住於四果果定的無相涅槃境界,也不是大乘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無住涅槃境界。這就相關,解脫者的無餘涅槃,不是住於有相界,不是住於無相界,不是既住於有相界也住於無相界,不是既不住於有相界也不住於無相界,那不是以言語表達或意識想像可以完整直接描述的境界。

以上就是所有止觀修行的定境相關說明,

-----------------------------------------------------

作意不能直接契入無相界,而是要「不作意一切相」才能契入;契入無相界,然後才能作意無相界。所以於無相心解脫,才會說「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無相心定在操作上就是作意於無相界。所以無相心解脫的入定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

無相界就是《阿毗達摩論》中講的涅槃對象,無相心定就是《阿毗達摩論》中講的果定。

只要是可以直接作意契入的空無對象,都還是處於有相界,譬如四空定之相。

關於無相心定的解說,可見《中部43經》下述內容:[等至(入定)、持續(住定)]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3.htm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與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
   先前的準備[持續多久],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作意一切相與不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

  ………

   學友!而什麼是無相心解脫呢?
   學友!這裡,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學友!這被稱為無相心解脫。

-----------------------------------------------------

是慧觀入無想定或無相心定,不是在無想定或無相心定中修習慧觀。初果聖者也無法在初果果定中修習慧觀達到二果,祂必須退出初果果定才能修習朝向二果的慧觀。

-----------------------------------------------------

無想天浪費時間是因為其一生都不動在定中,不像其他長壽天的投生定心只是潛意識有分心流,還可以現起許多意識心流生活學習。

-----------------------------------------------------

無想定是觀禪的最初定境。
觀禪共有五類定境,由低至高是無想定、初果果定、二果果定、三果果定、四果果定。
這些果定如果還要細分,還可分為無相心定、無願心定、空心定,
但一般常是都稱為無相心定。

-----------------------------------------------------

南傳沒說無想定,因為不重視,南傳只重視初二三四果定。無想定緣的就是涅槃相。阿羅漢不會因為入四果果定就喪失作為阿羅漢的覺慧,入無想定亦然。

但止定是以凡心而緣,觀定不是以凡心而緣。

無相心定的果定境界就是慧境,只能以慧觀進入,無想定境亦然。

無想定不是色界四禪,但觀禪入定在覺支程度上會達到對應四禪的程度。

最高的想是「無所有處」─沒有想的想。超越無所有處,就是體驗無所有處的心,是「非想非非想處」,這是印度文化的表達。印度文化是這樣分析事物,譬如A,其否定是非A,其聯合是A與非A;跳出於外的超越,就是非A與非非A。「非想非非想」就是這樣取名。「無想天」其實也不是正確翻譯,正確翻譯是「無想眾生」,因為並不存在有天的外境。無相心定就是有覺慧才能生起的定,無想定亦然。

-----------------------------------------------------

南傳論師也會有搞錯或不足之處。
譬如我在《眾生界論》色界品(0)導論,就舉證《阿毗達摩》內容違背巴利四部佛典,如

[0B] 譬如《阿毗達摩》〈攝離路分別品〉說明大梵天壽命為一中劫,光音天壽命為八
大劫,遍淨天壽命為六十四大劫;然而巴利四部佛典《差異經第一》∵卻記載梵身天壽
命為一(大)劫,光音天壽命為二(大)劫,遍淨天壽命為四(大)劫。
∴《增支部4集12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705.htm

-----------------------------------------------------

心一境性是有心定的禪支,一心作意於對象。複雜對象難入色界禪定而多落欲界定,單純對象可入色界禪定,無色界禪定必須作意空無對象,但這三界定境都還落在生滅範疇,定心皆屬世間心。

無相心定不落生滅範疇,依《阿毗達摩論》是以出世心緣涅槃而住;還是有心定,但其定心並非世間心。

滅盡定(想受滅定)是唯一的無心定,入滅盡定即心停,要等出定才會再度起心。

所有入定都是以設定心念進入,入無相心定會生起出世間心,入滅盡定會停止一切心念。

四空定與無相心定都有心念覺知,四空定是有生滅的覺知,無相心定是無生滅的覺知。上述講的生滅是就根本而言,並非就是行者體驗,沒有觀智的行者在四空定會不見生滅。

至於滅盡定沒有心念覺知,但並非就是沒有覺知,這是接近無餘涅槃的體驗。三果滅盡定還有障礙,四果滅盡定就是等同無餘涅槃體驗,所以能入滅盡定的阿羅漢才被稱為俱解脫者。

心念覺知的體驗是受五蘊限制的障礙束縛,脫離五蘊障礙的徹底自由自在就是無餘涅槃。輪回生命不斷延續的心念覺知,就是五蘊障礙的牢籠造成。所以滅盡定的無心,並非就是沒有覺知,而是打破五蘊牢籠而脫離一切心念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