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

[心得] 佛法修行可能會有的體證誤見

◎發表於 PTT BBS 佛教版 Buddhism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30233178.A.4D8.html


在此簡要略說一些在佛法修行中可能會發生的錯誤體證見地:

【神通】

○修行者在觀察欲界時,以為欲界最高天是 他化自在天,而將 他化自在天 之上的 欲界頂主宰天 當作是超越欲界的淨土世界,或是梵天界。然而欲界頂主宰天的天神眾還有男女相及鼻舌二識(嗅覺、味覺),還是屬於欲界。

○修行者在觀察色界時,以為有身體形貌的梵天就是全部色界,而將本無身體形貌(二禪光相、三禪淨相、四禪宇相)的其上色界天當作無色界,而將無色界當作是超脫三界的解脫境界。

○修行者在觀察色界時,以為四禪宇相天神之以宇宙空間為身,就是無色界,而將無色界當作是超脫三界的解脫境界。


【定境】

○修行者在證初禪以為是得初果,如是依次以為證二禪是得二果,證三禪是得三果,證四禪是得四果,依四禪定心往生四禪宇天界,依宇宙空間為身而誤認是得究竟解脫。

○修行者在修定過程,以心解脫的八解脫階段昇級,以第一解脫為我相,以第二解脫為人相,以第三解脫為眾生相,以第四解脫為壽命相,而誤以為第五解脫為究竟涅槃解脫相。

○修行者在證定過程,誤以為證空無邊處是證阿羅漢境界之明空。

○修行者在證定過程,誤以為證識無邊處是證佛境界之根本智慧圓覺心。


【慧境】

○修行者在修慧過程,墮入失念昏沉的有分心流(熟睡即是),誤認是無想定或滅盡定。
 墮入失念昏沉是一切不知。
 無想定是清楚明白而止息一切妄心的定境,還有心念流,不是一切不知。
 滅盡定是清楚明白而止息一切心念的定境,斷除心念流,不能用知或不知來描述。

 滅盡定才是真正達抵無餘涅槃境界,唯有三果或四果聖者能入。
 三果滅盡定就如渴者已抵井泉可以望聞甘涼,但還無法喝到。
 四果滅盡定就如渴者已達井泉,已喝已浴井泉甘涼。

○修行者在修慧過程,以無想定境為究竟涅槃或滅盡定,而誤以為證阿羅漢解脫。

○修行者在修慧證果過程,誤以證無想定為證初果,從而循序以證初果為證二果,以證二果為證三果,以證三果為證四果,最後以為已證阿羅漢而此生修證止於三果。


----------------------

在阿含經中,無想定就是指無相定、無相心定(因為都是慧觀入定)。因為修行慧觀最初入的定境,就是後世論典所謂的「無想定」,若是繼續修行增進慧覺,就會逐步由初果定到二果定到三果定到四果定(證阿羅漢)。在北傳阿含經皆稱之為無想定、無想三昧;在南傳巴利佛典稱為無相定、無相心定、無相心解脫。南傳巴利佛典並沒有「無想定」一詞,只有「無想天」一詞。

以下是阿含經中記載擅長無想定的出家眾:
《增壹阿含4品8經》『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
《增壹阿含5品4經》『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
《增壹阿含7品3經》『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

以下是說明入無想定是想知不滅:
《中阿含210經》《中阿含211經》
「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上文謂「知」,是指「受」)

  「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
   是謂:二因二緣住無想定。」
  「有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云何為三?
   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無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處緣命根,
   是謂: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

《中部43經》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與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
   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先前的準備[持續多久],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作意一切相與不作意無相界,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

諸果果定(無相心定)的聖道心路(心識流),可見南傳《阿毗達摩‧攝路分別品》

虛雲老和尚開悟時作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虛空粉碎也」就是修行慧觀的初步入無相定(無想定)乃致,「狂心當下息」就是妄心止息而顯現不動涅槃心境(念無相界的心識流)。這就是證無想定的境界(大乘八地菩薩不動地的境界),但還未證初果。南傳會由此等慧境再繼續深入修行慧觀至證初二三四果。北傳藏傳則是保任此等慧境,轉向定境而致廣大境界,由十地菩薩海印三眛到等覺菩薩金剛喻定。(真正成佛是與成阿羅漢一樣,都是慧觀成就,不是修定成就)。

----------------------

我前面原意是要說,誤以為阿羅漢境界有明空;實際上證阿羅漢與明空沒有關係。
同樣是說,誤以為成佛有圓覺心;實際上成佛與圓覺心沒有關係。

----------------------

三果阿那含才能真正沒有嗔心,四果阿羅漢才能真正沒有慢心。
如果還有「忍」(忍辱)的心,就不是真正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