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

[試稿]《眾生界論》無想品

 ◎發表於 PTT BBS 中國版 China
  https://www.ptt.cc/bbs/China/M.1631689461.A.BEA.html


    〔試稿〕眾生界論:生命世界之心物宇宙    東岐明


   此論乃是本人中道研究相關佛道儒思想的佛學著作。自古以來中國漢傳佛教先
   啟北傳,再納藏傳,而缺乏承接南傳上座部原始佛教,影響中國文明無法真正
   接通佛陀聖教本源,也就難以真正會通儒道佛而引領後軸心時代的人類文明。
   此論即是以原始巴利四部佛典為基礎的佛學研究,雖然修正過往佛學傳統的一
   些錯誤觀點,相比以往舊說較為正確符合原始佛說,但並不能保證論述內容完
   全正確,在此歡迎讀者批判指教!論中提及相關科學部份,並非就是現今科學
   可以完全對應,而是會與那些科學理論知識範疇有所相關。寫作此部論稿,必
   須感謝莊春江居士的無私熱心貢獻;因為在他工作站發表的巴利四部佛典文獻
   漢譯編註,才使本人得以完成此項研究,在此致上對莊春江居士的深深感恩!


    《莊春江工作站》 https://agama.buddhason.org



  無想品


  無想天,正式全名為「無想眾生處」asaññasattāyatana[A],其生命境界並非在於有相之宇宙時空(色界),亦非在於無色界,而是在於無相界;故而又稱「征服天」abhibhū,以其征服有相界之障礙,佛陀《根本法門經》將其列於色界與無色界之間[B]。無想眾生是以無想定為前世死心,而投生於無想慧境;無想慧境超脫色界境域,心識並無依處,只是心識壽命以無想定而存在,一旦心識出定即為壽終。無想眾生壽命,並無色身存在,唯以無想慧境作為生命境界存在。

其名謂以「無想」asañña,是因有相於心謂想,無相於心則謂無想(故而廣義之「無想定」,是謂「無相心定」);其名謂以「眾生」satta,因其有眾生心識而不住於有相界,故而佛陀以其為眾生居處,卻非識住境界[C];其名謂「處」āyatana,乃是因其如無色界諸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皆無外境之色,唯有心識覺知[D]。嚴格來說,無想天與無色界四天,並非在於宇宙時空之天,而是在於心識覺知之處,故而巴利原文僅稱為「處」,而無稱為「天」(漢譯添加)。所以無想天與無色界天,並非居於色界之上,而是居於超脫色界的心識覺知之處;若是必以三界而論,無想天應歸無色界。

 {{{欲界}{色界}.時空宇宙.}.心識覺知.(無想天)無色界}

無想天與無色界四天之別,在於無色界諸天尚可生起無色界定心以外的意識心流,尚有種種意識活動於其生命歷程;而無想天則是唯以無想定心緣無相界,毫無其他意識活動。無想天與色界諸天之別,在於色界天神具有外在色身以供心識依附,而無想天神則是唯具心識而無色身存在。無想天神一生都只活在以無想定心緣無相界的不動狀態,最終起念出定即就壽盡死亡,而以此念轉生他界。所以無想天的生命狀態,就是安住無想定於無相界的狀態,其一生就是入出無想定的過程而已;故而由無想天轉生他界的眾生,回溯其來過程,可能會誤以為自我與世界是由無至有而自然發生[E]。

 自然發生論: 無想天(無相界)【無】 →投生→ 其他眾生界(有相界)【有】

「無想定」此詞定義,在佛教史上乃有演變過程,現今佛教傳統將無想定視為外道定的狹義意涵,是在後期部派論典思想中形成的,現今南北傳皆有此義。狹義之「無想定」是止息生滅的凡夫定,以其心緣取無相界,不取一切有相,故謂「無想」(有相於心為想,無相於心則為無想),用以專指可致往生無想天之定。南傳巴利四部佛典沒有記載「無想定」一詞,其謂「無相心定」[F],是止息生滅的聖者定,也以心緣取無相界,不取一切有相,又稱「無相心解脫」「無相定」[G]。北傳阿含經則以廣義之「無想定」[H],同指聖凡二者之心緣無相界,也就包含上述之狹義無想定與無相心定,又稱「無想三昧」,也稱「無相三昧」「無相心三眛」[I]。而有如下依照覺慧程度遞增分類之諸詞對照:

  【南傳經典:無相定、無相心定、無相心解脫】
  【北傳經典:無想定、無想三昧、無相三昧、無相心三眛】
  【北傳律典:無想定、無相三昧】[J]
  【北傳論典:聖者定{無想三眛(部派)、無相三昧(大乘《大智度論》)}】
  【南傳論典:(詞義來自《阿毗達摩》)】

          (凡夫定)←→(聖者定)
  南傳四部佛典    ?     無相定  無相定  無相定  無相定
  北傳阿含經典   無想定    無想定  無想定  無想定  無想定
    北傳律典   無想定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北傳論典   無想定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
    南傳論典   無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南傳論典此五類定境其實皆緣無相界,其諸定心緣取之無相界,即南傳《阿毗達摩》論典所謂「涅槃」所緣[K],只是定心覺慧程度不同[L]。《根本法門經》所謂「凡夫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即可相關「無想定」,「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即是相關「初果定、二果定、三果定」,「煩惱已盡之力的第三理趣階位」即可相關「四果定」[M]。隨其定心覺慧增長,緣無相界是由無想定,而初果定,而二果定,而三果定,而四果定,以何類覺慧則入何類定;故而證果聖者不入無想定,非不願入,乃不能入,猶如四果聖者不入初果定。覺慧增長來自修習慧觀,而此五類定境皆是以慧觀捨離有相,而至一心唯緣無相界。實際修習慧觀至慧解脫之修行過程,也就必須逐步經歷此五階段:

      (凡夫)←→(聖者)
  果位   無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果定   無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凡夫第一理階】【    有學第二理階    】【無學第三…八理階】

修慧首證之無果(無證聖果,故稱「無果」),即對應於大乘密乘明心見性之虛空粉碎、大地平沉[N],相當大乘八地菩薩證地,可明心物實體與時空宇宙皆為虛妄概念,然卻尚未破除有我身見,而其覺慧果定即為無想定。無想定因其覺慧程度尚未破除有我身見(初果才能破除),故而可以導致投生無想天處;其他(初二三四)果定因為皆已破除有我身見,故而不能導致投生(三果投生淨居天界,乃由觀慧,非由果定)。然而並非慧觀修於無果證地,即會投生無想天處;尚須生前貪愛習慣安住無想定境,才會容易導致投生無想天處;否則以其無果證地,多會依其觀慧往生欲界人天,若是習住禪定則可往生相應之色界或無色界。

  外道  四禪定力 → 覺觀作意捨離有相 → 緣住無相界 → 無想定
  佛法  四念處  → 慧觀作意捨離有相 → 證見無相界 → 諸果智

實際修行證果(此謂包括無果)之後,若是純觀行者而又定力不強,並不容易長住於果定之無相境界,可能進入也會不久即出(果定即是果智之定;不久即出,乃是有智乏定所致)。然而若是止禪定力已達四禪,對應於捨禪支之覺支程度,就可容易長住果定境界。外道以四禪定力,可以覺觀作意捨離有相(覺觀也屬某種慧觀),而緣住無相界,乃得致無想定,亦是同理;然而外道不知慧觀之四念處法門,故而停滯無想定境程度,無法增長覺慧以證初果而入解脫流。佛法行者若是證得無果,而不再以正確四念處之慧觀增長覺慧,也會停滯於無果之明心見性證地(有性可見,即是尚有我身見),無法前進證致初果入解脫流。慧觀修行證果,致入果定,實際乃有三門可入,北傳謂之「三三昧」[O],南傳謂之「三定」[P],其證驗法門正對應於「無常、苦、無我」之三法印,南北傳相應各詞如下:

  法印  【諸行無常】  【諸行皆苦】  【諸法無我】
  北傳   無想三昧    無願三昧    空三昧
  南傳   無相定     無願定     空定

無想定與無相定、無願定、空定,皆是以心緣無相界之定(故而又謂「無相心定」),並非是無心定,而只是無生滅心定。滅盡定才是無心定,北傳《大乘廣五蘊論》以「不恆行」對應「有相界」而以「恆行」對應「無相界」,卻誤解認為無想定是心不相應行法,實則無想定為心相應行法[Q]。北傳大乘論典《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更是誤解主張無想定為無心定[R],其說乃是背離北傳阿含經典記載;《中阿含210經》乃是記說無想定之受想心不滅,而謂:

 『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S](此「知」即指五蘊之「受」)


--------------------------------------

[A] 佛陀《因緣大經》∵.127以此作為全名與非想非非想處並稱,乃七識住外二處。

《長部15經》 ∴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B] 譬如《根本法門經》∵,其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階內容所列境界:

∴ 《中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比丘們!凡心意未達成、住於無上離軛安穩希求中的有學比丘,他證知地為地,
  證知地為地後,不要思量地、不要在地中思量、不要從地思量、不要思量『地是
  我的』而不要歡喜地,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來說,應能遍知。』……
  水……(中略)火……風……生命類……天神……生主神……梵天……光音天…
  …遍淨天……宇果天……征服天……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所見的……所聽的……所感覺的……所識知的……單一……
  種種……一切……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要思量涅槃、不要
  在涅槃中思量、不要從涅槃思量、不要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要歡喜涅槃,那
  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來說,應能遍知。』

  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C] 無想眾生見於《眾生居經》∵,卻不見於《七識住經》∵,因其雖為眾生生命境界,心識卻非有住。無想眾生處與非想非非想處之以不列識住境界,原因詳見《明空蘊論》。

∴《增支部9集2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477.htm
∴《增支部7集44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300.htm


[D] 南傳上座部論典認為無想天神只有色身而無心念,乃是誤解;北傳《大因經》∵記載無想天神是有色身,也屬訛誤,對應南傳《因緣大經》∵並無此說。無想天神沒有色身,唯以無想定心緣無相界;無想天神若有色身,佛陀不會將其生命境界歸於「處」(無色界用詞)。

∴《中阿含9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097.htm

  云何有二處?有色眾生無想無覺,謂:無想天,是謂:第一處。復次,阿難!有
  無色眾生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謂:非
  有想非無想處天,是謂:第二處。

∴《長部15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5.htm

  無想眾生處、非想非非想處為二[處]。


[E] 見《梵網經》∵.68、《波梨經》∵.46之佛陀說明,此可證明無想天絕非有色無心之生命型態。若是前世生命有色無心,以神通回憶前世時就會認為「以前我有色身存在,但無心之存在」,而不會認為「以前我不存在」。此致認為以前我不存在,是因為回憶前世只見不生不滅之無相境界,才會認為我不存在。

∴《長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01.htm

∴《長部2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24.htm

  比丘們!有名叫無想眾生的天神們,那些天神以想的生起而從那個身死去。比丘
  們!這是可能的:某位眾生從那個身死後來到此處,當來此處時,從在家出家,
  成為非家生活,當從在家出家,成為非家生活時,以熱心、勤奮、跟隨實踐、不
  放逸、跟隨正確作意達到像這樣的心定,當如是心定時,他回憶起前世住處,但
  沒回憶起在那之前的。他這麼說:『真我與世界是自然生的,那是什麼原因呢?
  以前,我不存在,現在,從不存在被變化成存在。』比丘們!這是第一種情況,
  由於該情況、關於該情況而一些自然生主義的沙門、婆羅門安立真我與世界是自
  然生的。


[F] 可見《無相詢問經》∵講述「無相心定」,《低舍梵天經》∵講述與「俱解脫者、慧解脫者、身證者、達見者、信解脫者、隨法行者」並列的「住無相者」。

∴《相應部40相應9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44.htm

  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這被稱為無相心定。

∴《增支部7集5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312.htm

  第七種住於無相之人…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


[G] 可見《托鉢經》∵講述之四念處與無相定,無相心解脫於[H]。

∴ 《相應部22相應8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0598.htm

  比丘們!有三不善尋:欲尋、惡意尋、加害尋。而,比丘們!這三不善尋在哪裡
  無餘滅?當持四念住中心善建立時,或者當修習無相定時。比丘們!修習無相定
  ,這是很適當的。比丘們!當無相定已修習、已多修習時,有大果、大效益。


[H] 北傳《大拘絺羅經》∵與南傳《毘陀羅大經》∵是同一經典記錄演變的不同譯本,可見對於「無想定」與「無相心解脫」的譯詞對應內容:

∴《中阿含2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
  二緣住無想定。有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云何為三?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無
  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處緣命根,是謂: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

∴《中部4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43.htm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二緣:不作意一切相與作意無相界,學友!為
  了無相心解脫的等至,有這二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三緣:不作意一切相、作意無相界、先前的準
  備[持續多久],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持續,有這三緣。」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多少緣呢?」

 「學友!為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二緣:作意一切相與不作意無相界,學友!為
  了無相心解脫的出定,有這二緣。」

北傳《支離彌梨經》∵與南傳《象舍利弗經》∵是同一經典記錄演變的不同譯本,可見對於「無想心定」與「無相心定」的譯詞對應內容:

∴《中阿含8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082.htm

  如是,諸賢!得無想心定,得無想心定已,便自安住,不復更求未得欲得、不獲
  欲獲、不作證欲作證,彼於後時,便數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種種談譁。彼數
  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種種談譁已,便心生欲。心生欲已,便身熱、心熱。彼
  身、心熱已,便捨戒罷道。

∴《增支部6集6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191.htm

  同樣的,學友們!這裡,某些人以一切相的不作意,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他
  [心想]:『我是無相心定的利得者。』他住於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國王、國王的大臣、外道、外道弟子交際,當他住於交際、親近親密、本能地
  從事談論時,貪使心墮落,以貪使心墮落,他放棄學而後還俗。

北傳《遊行經》∵與南傳《般涅槃大經》∵是同一經典記錄演變的不同譯本,可見對於「無想定」與「無相心定」的譯詞對應內容:

∴《長阿含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A/DA02.htm

  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 《長部16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16.htm

  阿難!每當如來以對一切相的不作意、以對某類受的滅、進入後住於無相心定時
  ,阿難!那時,如來的身體[才]較為安樂


[I] 可見《增壹阿含45品6經》∵《雜阿含272經》∵《雜阿含567經》∵
   《雜阿含1347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406.htm

  都無想念時,彼行者復有無想三昧可得娛樂。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272.htm

  比丘!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無量種種不善,云何究竟滅盡
  ?於四念處繫心,住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餘永盡。
  正以此法,善男子、善女人信樂出家,修習無相三昧;修習、多修習已,住甘露
  門,乃至究竟甘露、涅槃。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567.htm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1347.htm

  無想味所熏,持空三昧瓶,山地草樹木,視之如涕唾。

《雜阿含559經》∵則更記載阿難講述世尊佛陀以無想心三昧為智果、智功德。

https://agama.buddhason.org/SA/SA0559.htm

 「奇哉!尊者阿難!有眼、有色;有耳、有聲;有鼻、有香;有舌、有味;有身、
  有觸;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覺知。云何,尊者阿難!彼比丘為
  有想不覺知?為無想故不覺知?」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覺知,況復無想!」

 復問尊者阿難︰「何等為有想於有而不覺知?」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
 「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
  有法而不覺知;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禪,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
  ,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云何無想有法而不覺知?如是,比丘一切想不
  憶念,無想心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無想於有法而不覺知。」

 尊者迦摩比丘復問尊者阿難︰「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
  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難語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無想心三昧,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
  ,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


[J] 北傳律典記載關於周利槃陀伽尊者的前世因緣,《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十七∵記載其自述曾遇仙人教習無相三昧而往生天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三十一∵記載佛陀說其乃遇獨覺(辟支佛)隨學禪修而致往生無想天。綜二律典所述,可知周利槃陀伽尊者於過去世,曾遇辟支佛教其無相三眛,而修成止於無想定境,以致往生無想天。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448_017

  于時槃陀迦即說頌曰:「我於前生中,而為養豬者;繫其豬口已,將渡至河邊。
 既到河中心,欲至於彼岸;諸豬氣不通,因此皆命過。我隨水漂沒,荒迷無所為;
 河邊有仙住,哀愍所救濟。出我溺憂苦,而為與出家;以無相三昧,教化令調順。
 既於此滅已,得生於天上;天上纔捨命,下生於人趣。虔恭等正覺,捨俗為出家;
 頑愚極暗鈍,示教不能持。於其三月內,方能誦一偈;既明一句義,煩惱欲悉除。
 我先所造業,如是思憶念;經於無量時,輪迴生死海。對於世間父,於此無熱池;
 我周利槃馱,說斯黑白業。」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442_031

  汝等苾芻!乃往過去人壽二萬歲時,有迦葉波佛出現世間,如來、應、正等覺、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時聲聞眾有
  二萬人,俱於婆羅尼斯國住。愚路是彼眾數,明閑三藏為大法師,稟性慳法曾不
  教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為說。命終之後生在天宮,從彼死已墮在人趣,生販豬
  家,年漸長大屠豬為業。於其村側有一大河,渡河不遠有一聚落。節會日至,屠
  者念言:『我今若多殺豬持肉賣者,儻無交易肉皆爛壞錢有損失,宜并豬命將至
  彼村,至日方屠以賣其肉,此無損失得利尤多。』遂以繩縛豬安在船上。豬相[虫豕]
  觸搖動船艚,其豬及船一時傾沒,救濟無處豬並命終。時彼屠人亦隨流而去,於
  河岸邊有五百獨覺,依林而住。是時有一獨覺取水河濱,遙見一人隨流而下,乃
  作是念:『此沿流者為死?為活?』審細觀察知是活人,即現神通長舒右手如象
  王鼻,牽取其人,於乾砂潬合面而去。時彼溺人吐水既盡,即便起立四觀方城,
  見有人蹤尋跡而行,至獨覺處致禮敬已,求依止住。於日日中為諸獨覺,採花摘
  果取諸根葉以相給侍。時彼獨覺各以殘食共相供濟,時諸獨覺咸加趺坐靜慮而住
  。屠人見已亦學加趺,頻修不已得無想定。於後命終生無想天處,從彼終已生此
  人中。汝諸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屠豬人者即此愚路苾芻是,由彼昔時慳吝於法,
  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
  至鈍。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學;於諸有情常生悲
  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

後世論師有據此周利槃陀伽尊者當生愚痴因緣,而謂無想定與無想天會導致愚痴;然而無想天唯念無相,無生滅而不動,善惡因緣皆不起現行也不增減,不應導致愚痴,唯因長時止住無想境界而致浪費生命時間;而且沉迷無想定境會使慧觀行者停滯於無果覺慧,不再增進修向初果覺慧,也就不能真正入解脫流,故而佛陀謂之邪定。《增壹阿含31品5經》∵即有記載無想天神再生而有善成就之思想,《增壹阿含45品5經》∵則有記載佛陀之過去世曾經往生無想天之思想(此二例皆不見於南傳記載):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269.htm

  復以何故名為護園?若有人親近護者,生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若復來生人中
  ,當生中國家,亦無瞋恚,恒護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名為護園。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405.htm

  比丘!吾昔日時,七歲之中恆修慈心,經歷七成劫、敗劫,不往來生死,劫欲壞
  時,便生光音天,劫欲成時,便生無想天上,或作梵天統領諸天,領十千世界,
  又復三十七{變}[反]為釋提桓因,又無數變為轉輪聖王。


[K] 南傳上座部論典《阿毗達摩》將其所謂「究竟法」分為四類:心、心所、色、涅槃。「涅槃」此詞是作為心之所緣,然而原始四部佛典對應該詞是以「無相界」一詞。《阿毗達摩》對於無想定及無想天,謂其不起心念,乃是誤解;實則兩者皆是心念無相界而不見生滅,可謂無生滅心,不可謂之無心。


[L] 「覺慧」一詞,此以指稱「覺悟之慧」,與南傳所謂「觀智」形成對照意義。「觀智」進階是對應於諸果修觀至證果成就的前後階段,相關南傳上座部十六觀智。「覺慧」進階是對應於慧觀由無果到四果的各階段,相關諸果不同階段的覺悟之慧。以往曾經使用相關「覺慧」此詞以「覺悟之慧」意義之經論內容,列舉如下:

《圓覺經》『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舊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遠行地,以廣大之覺慧,善觀諸法。』

《順正理論》卷四十五『迷於所緣,能害自身正覺慧故。』

《大毗婆沙論》十五卷『此問能引義利,能引善法,隨順梵行,
           能發覺慧,能得涅槃;是故此問,應一向記。』

《瑜伽師地論》二十九卷『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
            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


[M] 《中部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N/MN001.htm

  ………

  他認知涅槃為涅槃;認知涅槃為涅槃後,思量涅槃、在涅槃中思量、從涅槃思量
  、思量『涅槃是我的』而歡喜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來說,未遍
  知。』以凡夫之力的第一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

  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要思量涅槃、不要在涅槃中思量、不
  要從涅槃思量、不要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要歡喜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
  說:『對他來說,應能遍知。』以有學之力的第二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

  他證知涅槃為涅槃,證知涅槃為涅槃後,不思量涅槃、不在涅槃中思量、不從涅
  槃思量、不思量『涅槃是我的』而不歡喜涅槃,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
  來說,已遍知。』以煩惱已盡之力的第三理趣階位部分終了。

  ………


[N] 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 https://book.bfnn.org/books/0162.htm


[O] 北傳相關三三昧之經典內容如下:

 《長阿含11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A/DA11.htm

  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想三昧、無作三昧。(「無作」即「無願」)

《增壹阿含24品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214.htm

  此三三昧,云何為三?空三昧、無願三昧、無想三昧。彼云何名為空三昧?所謂
  空者,觀一切諸法,皆悉空虛,是謂名為空三昧。彼云何名為無想三昧?所謂無
  想者,於一切諸法,都無想念,亦不可見,是謂名為無想三昧。云何名為無願三
  昧?所謂無願者,於一切諸法,亦不願求,是謂名為無願三昧。如是,比丘!有
  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覺寤。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得此三三昧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壹阿含4品8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28.htm

  恒樂空定,分別空義,所謂須菩提比丘是;
  志在空寂,微妙德業,亦是須菩提比丘。
  行無想定,除去諸念,所謂耆利摩難比丘是。
  入無願定,意不起亂,所謂焰盛比丘是。

《增壹阿含5品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34.htm

  守空執虛,了之無有,所謂提婆修比丘尼是。
  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
  修習無願,心恒廣濟,所謂末那婆比丘尼是。

《增壹阿含7品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A/AA042.htm

  行空三昧,所謂毘讎先優婆斯是。
  行無想三昧,所謂優那陀優婆斯是。
  行無願三昧,無垢優婆斯是。


[P] 南傳相關三定之經典內容如下:

《長部33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DN/DN33.htm

  下一個三定: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增支部3集18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0582.htm

  比丘們!為了貪的證智,應該修習三法,哪三個呢?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比丘們!為了貪的證智,這三法應該被修習。

《相應部43相應4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73.htm

  比丘們!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空定、無相定、無願定,
  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

《相應部43相應12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181.htm

  ……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空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
  ……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無相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
  ……什麼是導向無為之道呢?是無願定,比丘們!這被稱為導向無為之道。……


[Q] 《大乘廣五蘊論》∵之相關內容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14/T31n1613.pdf
https://www.yinshun.org.tw/download/freebook/A_dsgwyljj.pdf

  云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復
  云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

  云何無想定?謂離遍淨染,未離上染,以出離想作意為先,所有不恆行心、心法
  滅為性。云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染,從第一有更起勝進,暫止息想作意為
  先。所有不恆行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為性。……


[R] 大乘論典對於無想定之相關錯誤內容

《大智度論》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09

 〈釋初品中禪波羅蜜〉

  問曰:云何是無想?答曰:無想有三種:一、無想定;二、滅受想定;三、無想
  天。凡夫人欲滅心,入無想定。佛弟子欲滅心,入滅受定。

 〈釋般若相義〉

  問曰:外道有無想定,心心數法都滅;都滅故,無有取相愛著智慧咎!

  答曰:無想定力,強令心滅,非實智慧力。又于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
  ,以是故墮顛倒中!是中心雖暫滅,得因緣還生。譬如人無夢睡時,心想不行,
  寤則還有。

 〈釋摩訶衍品第十八之餘〉

  無心三昧者,即是滅盡定,或無想定。何以故?佛自說因緣:入是三昧中,諸心
  心數法不行。

 〈釋三慧品第七十之上〉

  問曰:凡夫人入無想定,若生無想天。聖人住有餘涅槃入滅盡定,一切圣人入無
  餘涅槃,心心數法皆不行;是則心心數法不行,菩薩行般若時,云何心心數法不
  行?

  答曰:是事阿毗曇中說,非大乘中義。小乘、大乘種種差別,如先說,是故不應
  以阿毗曇難摩訶衍。復次,無相三昧中,色等諸相滅故名無相,以無相故,不應
  生心心數法;此亦非無想定、滅盡定。

  問曰:無相義,佛種種說:或名見諦道,信行、法行為無相,人以疾故;或說無
  色定,想微細難覺故,亦名無相;或以三解脫門中緣涅槃故,名無相。是故不得
  但以無相故,名心心數法不行,乃至緣涅槃無相法,心心數法不滅,何況緣有相
  法?

  答曰:見諦道中、無色定中說無相可爾,若言緣涅槃無相法,是事不然!佛常種
  種贊嘆涅槃無相無量,不可思議法,即是無相無緣法,汝云何言緣?

  問曰:滅男、女色等相,故名無相,不言無涅槃相;行者取是涅槃相,生心心數
  法,是名緣。

  答曰:佛說一切有為生法,皆是魔網,虛誑不實。若緣涅槃心心數法是實,則失
  有為虛誑相;

《瑜伽師地論》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79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

  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種,謂得、無想定、滅盡定…

 〈本地分中有心無心二地第八第九〉

  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并無想
  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四瑜伽處之一〉

  復次依靜慮等當知能入二無心定。一者無想定。二者滅盡定。無想定者。唯諸異
  生由棄背想作意方便能入。滅盡定者。唯諸聖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如是
  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謂無想定。由棄背想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
  入。若滅盡定。由從非想非非想處。欲求上進暫時止息所緣作意以為上首。勤修
  加行漸次能入。若諸異生作如是念。諸想如病諸想如癰諸想如箭。唯有無想寂靜
  微妙攝受。如是背想作意。於所生起一切想中。


[S] 《中阿含210經》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0.htm

《中阿含211經》∵亦有記載同說如下:

https://agama.buddhason.org/MA/MA211.htm

  「賢者拘絺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

  「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比丘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
   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