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18999280.A.549.html
希特勒一直到死,雖然時有歇斯底里的狂怒,但其實一直都很冷靜在算計策略。
帝國毀滅電影中所演的希特勒形象,狀似小丑,那樣是不可能讓群眾狂熱跟隨的。
若要比較電影與真實的希特勒形象,可見以下網址的記錄片剪輯:
在此記錄片終段有希特勒死前檢閱少年兵的畫面,電影也有拍出這段史實。
相互比較,就可以瞭解真實與電影的差別,真實希特勒死前檢閱看起來是個和藹老人。
希特勒是個暴君魔王,但並不是個喜怒無常的昏君。喜怒無常的小丑是不能憾動世界的!
現今世界上一般電影的希特勒形象,是經過了醜化與矮化。
事實上,希特勒對待一般旁人的態度的確是和藹可親,他的隨從侍者也是如此回憶。
希特勒吃素不菸不酒,厭惡打獵與虐待動物,他一直認為自己應該是藝術家。
他認為自己是為了救國,為了日耳曼人的正義才去使用一切的暴力手段以達目的。
他認定日耳曼人統治世界,而猶太人早有統治世界的陰謀野心,所以必須解決猶太人。
換言之,希特勒認為納粹德國所發動的戰爭,根本上是為了打倒猶太統治的戰爭。
而戰爭後的新秩序,將是以日耳曼人為首,以德國為統治一切殖民帝國之至上帝國。
希特勒在二戰1941年底的攻俄戰役失利時,大概就已察覺可能大勢已去。
所以本來預計戰爭勝利後,要將歐洲猶太人遷移到馬達加斯加的計劃已不可能。
因此,1942年初納粹秘密警察召開萬湖會議,決定了滅絕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
在希特勒的想法中,戰爭縱使不能獲勝,也要儘可能的消滅猶太人,以解決問題。
因而1942年後的戰爭目的,若不能獲勝,也只在拖延時日,以爭取消滅更多的猶太人。
希特勒並非完全軍事外行,其實納粹德國的許多軍事創舉都有關乎希特勒的眼光。
所以希特勒在戰爭末期的許多軍事瘋狂行為,其實是有他在政治上的算計考量。
希特勒是搞政治起家,他很清楚納粹黨最高票時也只不過取得了全德約1/3的票。
因此,他知道還有許多德國人不滿納粹而可能倒戈。他不願在生前見到這種倒戈情形。
為了讓全德國陪他一起奮戰到死,最好方法就是阻止西方盟軍而讓蘇聯攻入德國。
所以首先在1944年底,他不顧將軍們要將軍力防守東線蘇軍的強烈要求,
而將剩餘有生戰力投入對於西線的反攻作戰,以力阻西方盟軍。
而在西線反攻作戰失敗後,面臨東西兩線的夾擊,守軍已難應付。
他卻將精銳SS德國軍團投入往匈牙利的作戰,而非防守柏林。
希特勒死前在柏林被蘇軍包圍時,週遭最後的決死防衛部隊並非是德國人組成。
這些部隊是外國人SS部隊,是由歐洲其他國家認同納粹的青年男子所組成。
這些效忠死守捍衛希特勒的部隊,是由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國人組成。
這些效忠死士都不是德國人,而是來自受納粹侵略的國家。
二戰中其實有很多非德國的歐洲人認同納粹理念而加入納粹部隊,舉例來說,
有位法國二戰中法軍的戰鬥英雄,就在法國遭到納粹統治後,認同納粹而加入SS部隊。
希特勒因為不相信德國部隊的忠誠,才會在死前以外國人SS部隊防守最後防線。
而二戰歐戰對於納粹而言,並非德國對同盟國的戰爭,而是亞利安人對猶太人的戰爭。
希特勒就是抱著這種心態奮戰至死,也將全德國人一起拖入慘境。
希特勒最終自知戰爭已難獲勝,選擇了柏林作為謝幕舞台,而以個人自殺終結一切。
他與追隨而死的納粹黨徒,自認是為日耳曼德國壯烈犧牲了。
但戰後德國人並不這麼認為,所以二戰後,納粹在德國本土遭到極端鄙視與嚴禁。
一位德國SS戰鬥英雄派普就受不了戰後德國氛圍,而躲到法國鄉下,終被左派逼死。
派普生前就發過牢騷,認為戰時應該跟隨戰死同僚而去,免得親見德國改變而活遭屈辱。
希特勒與這些追隨納粹黨徒在因果上,都有錯誤心態又大多造下嚴重惡業。
這些犯錯造惡者來生果報上,會因邪見與殺業而容易墮入鬼道與地獄受苦。
我們這個現代世界的人類社會不止是貪欲熾盛,也是邪見充斥。
希特勒其實是個遭到邪見所誤的人,可卻闖下了如此的滔天大禍!
所以能夠生在有著修行文化傳統,像台灣這樣,其實在現今人間是幸運的事。
像真正的佛教修行傳統,在現今人間地球的大多數人類也是沒有機會接觸。
所以真要好好珍惜人間尚存的儒道佛傳統,人類文明才能避免再發生邪見慘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