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

[問卦] 堯舜禹是不是過譽了?

◎發表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其實從黃帝到秦始皇的兩千多年時間,所有貴族幾乎都有血統或名義上的關係。
直到漢高祖劉邦編了一個自己的龍族神話,才打破這個繼承圈。

先秦貴族都是黃帝的子孫!怎麼會這樣?

這可以看看離我們比較近有史可據的歷史案例,蒙古成吉思汗的子孫。
從成吉思汗統一草原,他的黃金家族子孫便成為歐亞草原遊牧民族的正統貴族。
即使元朝與蒙古汗國在歷史演變下逐漸崩亡,但草原各族還是要擁戴成吉思汗子孫。
一直到清朝皇帝統治草原諸族,還以娶黃金家族女而繼承成吉思汗血統為號召。

所以上古中國黃帝子孫也是一樣,憑藉黃帝文治武功,是當時中原大地上的正統家族。
在《史記》記載,黃帝部族原來沒有建城,是個遊耕遊牧的武裝集團,由軍隊拱衛。
而黃帝死後,並不是父死子繼,而是由部族推選黃帝的某個子孫作為共主。
這種早期繼承制度,就像蒙古部族在成吉思汗死後決定汗位繼承的忽里勒台的推選方式。
這個制度在黃帝以後,推選了幾位不錯的部族領導人物。
然後到了堯的哥哥摯,因為摯的狀況,就出了問題。

帝摯因為施政引起部族許多勢力不滿,導致他自己被殺。
部族大老殺了摯以後,認為弟弟堯的人品不錯,所以才推選堯作為共主。
因此,帝堯從開始即位,就是兢兢業業,生怕一不小心就重蹈他哥哥的被殺命運。

帝堯的兒子丹朱聰明卻喜歡胡鬧,陸上行舟就是丹朱搞出來的玩樂花樣。
丹朱叫奴僕們將船抬起來走,而他在船上爽爽划樂出巡。
堯對這個兒子頭痛,所以發明圍棋這種遊戲,讓丹朱去傷腦筋而減少鬧事。
當然,堯是絕不可能推自己兒子丹朱繼承帝位,這樣只是讓丹朱去送死。

所以堯找了也是黃帝子孫的舜來培養,後來也就推舜繼帝位,而也得到部族支持。
舜繼帝位,而同為黃帝子孫的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舜推禹繼承帝位,也得到部族支持。
禹繼帝位,選了伯益繼承,但禹死後,部族許多勢力卻支持禹的兒子啟。
從而啟繼帝位而建立夏朝。

啟繼帝位的過程,有許多疑點,有古書說啟攻殺伯益而奪權。
而的確也有一些部族,反對啟的繼位,而與啟的勢力發生戰爭。
啟建立夏朝,就開始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再也不是經由部族推選。

可以大膽推測,啟的建立夏朝,其實是分裂了黃帝以來的部族推舉傳統。
若以蒙古史來舉例,就像忽必烈破壞忽里勒台制度而建立元朝,造成蒙古分裂。
因為啟繼位的不具部族合法性,所以從此不敢再交給黃帝家族其他子系,而專擅奪權。
而也因為夏朝造成黃帝部族分裂,所以夏朝傳代不久就陷入混亂而中衰。
這導致了黃帝部族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從現今在山西臨紛挖到的帝堯古都遺跡,
可以發現後來全城曾經受到大肆破壞,連貴族墓葬都被刻意破壞並故意加入穢物鎮壓。

但黃帝部族的威名尊崇還是流傳中原大地,以致一直到秦朝滅亡,
所有貴族都要宣稱自己家族是黃帝子孫後代,才能使得自己勢力具有公認的合法權威。
這就好像成吉思汗以後而民國以前的北方草原,掌權者都要宣稱自己是成吉思汗子孫。

所以上古中國的禪讓,其實是在黃帝部族推選繼承下的一段歷史美談。
在這段歷史美談,的確曾經選出了堯舜禹三位傑出優秀的部族領導共主,
有過一百多年的美好統治時光,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理想楷模,

即《禮記‧禮運》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所本。

=====

因為三代當時根本還是部族推選,禪讓只是指定繼承人以供部族推選。
所以並不構成逼位的問題,因為權位還是要經由部族會議認證。
反而夏朝建立才是可能逼迫大禹指定的伯益退位,而造成黃帝部族分裂。

夏朝建立的政權爭奪,可能涉及黃帝部族統治集團的利益分化
這種分化應該是因為大禹治水而在組織工程時興起的新利益集團。
這個利益集團還包括了黃帝部族以外他族在治水時的合作勢力。

夏朝開國的啟,為政顯然不好,先是繼位遭到一些部族反對而以進行內戰鎮壓。
然後傳子太康而朝政混亂,國政竟然落到東夷勢力手中。
而東夷之所以可以干政,可能就是本來在大禹治水時曾經參與合作的共同利益團體。
只能說禹雖想指定伯益,但治水工程形成的利益團體勢力不想,才拱禹的兒子啟繼位。
所以夏朝很快就在啟的兒子太康時期,成為東夷的傀儡政權,後來還被篡位。
直到少康中興才又恢復夏朝黃帝部族統治,但在夏朝被篡期間,黃帝部族應該有被鎮壓。
所以山西堯都遺址才會有著曾遭嚴重摧毀而全遭廢棄的歷史痕跡。

所以相較夏朝開國的問題統治與殘酷內戰,堯舜禹三代之治是黃帝部族的美好史跡。

上古中國的史事,其實許多並非神話而已,像是炎帝神農氏也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依據現今的考古判斷,炎黃部族原來應該是從北方南下的遊獵遊牧族群。
應該是在神農氏才開始逐漸轉向農耕,所以神農氏是炎黃部族的發展農耕技術者,
但他並不是中原大地上首先發展的,因為在中國南方有更早發展的農業族群。
所以神農氏應該只是炎黃部族南遷以後,學習南方外族而開始發展農耕的創始者。
神農氏在距今五千年以前,開始發展農耕,放火燒林為田,所以稱為炎帝。
現今山西高平已經發現五千年前的一些文化遺跡,包括人工堆砌的石牆。
而山西高平就是歷史上一直口耳相傳的炎帝神農氏之地。

而炎帝部族之所以會成為中原共主,當然不只是因為發展農耕,而是因為發展市場貿易。
農耕以後開始生產累積,產生物資可以交換,神農氏創立日中集市交易的制度。
有商業交易就有市場,就有物資集中,就必須要有武力守衛交易市場與貿易路線。
炎帝部族就在主宰市場貿易與推動農耕技術的背景下,逐漸擴張勢力而成為中原共主。
傳了幾代經過幾百年後,因為社會發展與氣候變遷的問題,開始產生動蕩不安的情勢。
而當時的炎帝部族處理不好,無法解決問題,尤其是蚩尤部族崛起擴張的問題。

黃帝部族原是炎帝部族屬下的武裝力量,就像土耳其人原本是阿拉伯哈里發下的傭兵。
在中原局勢混亂,而炎帝無法解決問題時,黃帝領導其部族擊敗炎帝部族而成為共主,
就像土耳其人取代阿拉伯人而主宰了伊斯蘭帝國的統治權。

黃帝然後再率領炎黃力量擊敗蚩尤部族而主宰中原大地。
蚩尤敗亡後,部族有的留在北方加入炎黃,有的敗逃南方,後代子孫成為現今苗傜等族。
就像希特勒的征服東方失敗,德裔有的留在東歐加入當地,有的向西逃回德國本土。

黃帝部族可能本來就是炎帝部族手下的雇傭軍團,所以才會史書記載生活在軍營環繞。
而黃帝部族大獲全勝以後,整個武裝部族本來是在整個中原大地上武裝行軍遊居。
後來子孫才逐漸開始建城定居。

「中」字的原始字形是由“軍隊中樞的旗鼓形象”而來,
可能最早就是與黃帝部族在黃帝時期以軍營環繞而居有關。

夏朝是黃帝部族的傳承統治,而以後的商朝傳說也是黃帝部族後裔,周朝也是。
商朝部族也是在發展貿易下興起,不過不是主導市場,而是進行來往貿易營利。
所以商朝是一個注重貿易的時代,因為善於貿易才有今日「商人」之名。

夏朝是由水利工程建構興起的統治勢力,商朝是由貿易組織興起的統治勢力,
而周朝是由農戰興起的統治勢力,由周朝封建的武裝殖民,才逐步同化中原各族,
與中原大地各族產生文化融合,形成華夏文明下的中國認同。

「中國」一詞始於西周初年用以指稱位居地理交通中心的成周洛邑。
「中國」一詞的作為文明中心的國度認同,就是始於東周春秋時代。
然後從此,就一直被東亞漢字文化圈,沿用作為文明中心上國的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