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

[問卦] 為什麼美軍參戰前,日本四年無法亡華?

◎原發於 PTT BBS 八卦版 Gossiping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07293255.A.A40.html


中國軍隊的裝備並沒那麼廢,當時一些部隊已經裝備了德式毛瑟步槍,也有德國火炮。

清朝甲午戰爭雖然中國敗給日本,還賠了一屁股款,但畢竟家大業大,油水很多。
所以沒有幾年,很快就又在袁世凱手下建起一批全德裝備的北洋新軍,武器比日軍還好。
但辛亥革命後的全國亂局,各地稅收被軍閥扣留還常加徵,往往用來花在內戰。
內戰到連外國都看不下去,還共同推出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搞到連步槍都無法進口。
所以當年軍閥混戰中,竟有手槍部隊的出現,就是因為買不到步槍而只能用手槍上陣。
不要小看,當年手槍部隊的出現,可是一戰就擊潰敵軍,就可知道當時多數軍備之爛了。

後來國共北伐之所以成功,除了人心士氣,更重要是蘇聯的武器軍火援助。
蘇聯為了推動世界革命,打倒資本帝國主義,慷慨援助,送來當時較好的武器裝備。
可是國共分裂後,老蔣國府就與蘇聯鬧翻,在外交上重新投靠了資本主義陣營。

九一八事變後,老蔣開始準備對日決戰,以資源交換而找來德國援助。
德國的軍事顧問來到中國,武器裝備也輸入中國。
老蔣想法和當年袁世凱編練新軍一樣,先編成教導部隊,然後逐步擴編。
從教導團到教導師,從一師到兩師到四師到八師到十六師到三十二師到六十四師...
同時從德國進口全廠生產機具,以可在中國自行生產德式槍炮武器裝備部隊。
抗戰中的國軍使用的德式毛瑟步槍,其實就是來自德國的全廠進口機具所生產。
然後當軍隊足夠強大時,就可以俟機反攻東北對日決戰。

所以老蔣在九一八後,打著勦共口號,事實上是在進行準備對日決戰。
藉由勦共讓中央軍隊深入西南軍閥勢力範圍,準備抗戰後方的建立。
日軍當然也看出老蔣意圖,所以才會設法拉攏德國,切斷中德之間的合作關係。

最終民國二十六年中日開始大規模衝突時,老蔣的德式軍隊計劃尚未完成。
像是德式火炮工廠就還沒在中國建立。德國卻因與日本走近而斷絕中德合作關係。
但老蔣國府畢竟在德國顧問與軍備資助下,已經建立了整個抗日的戰爭計劃。
所以抗戰若是早兩年發生,中國可能會輸;若是晚兩年發生,日本可能難有優勢。
民國二十六年發生時,國府已經建立西南後方統治,也可以自製一些先進軍火。
因而中國可以具有對抗日軍入侵的基本實力,才有可能進行「以拖待變」而撐過四年。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全力建設東北成為重工業軍火生產基地。
因而抗戰時大量日軍可以東北為補給基地而南侵中國。
而中國必須爭取時間在日軍占領長江中游前,將長江下游的軍經設施後撤到上游四川。
如果日軍大批集結,以東北為補給後方,自北而南殺過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到武漢,
在中國尚未來得及將軍經設施運過武漢前,就截斷國府軍民後撤之路,抗戰就輸了!

所以老蔣進行淞滬會戰,將許多日軍部隊吸引到長江下游。
而且在華北會戰上,決堤黃河而造成不利進攻的黃泛區,以阻擋日軍的北方攻勢。
以這樣的戰略態勢與血肉犧牲,爭取了沿長江水運後撤運輸的寶貴時間。
然後有了完備後撤的種種基本生產線,才有可能進行「以拖待變」而撐過四年。

最後,抗戰初期面對優勢日軍,國軍很快就消耗掉許多軍武裝備。
是蘇聯援助,幫助國軍挺過初期劣勢局面。
像是國軍空軍,蘇聯不止是援助飛機,連飛行員都派來中國參與作戰。
反而美英在抗戰初期並不熱心,英國甚至為了不得罪日本,還會切斷邊境運輸。
而且蘇聯佈署遠東的紅軍,吸住了大量日本關東軍守衛東北,大大減輕了國軍壓力。

所以中國抗戰能撐過四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除了抗戰軍民的無畏勇氣與犧牲意志,
關鍵因素是在戰前德國合作與戰時蘇聯介入,美國是到後來才慢慢介入。

沒有德國與蘇聯的外力加持,中國不可能獨力撐過漫長四年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