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7日
關於《智識民主》的系列論述與研究
民主論壇已關站,以下網址為 Internet web.archive 相關網頁於2007年之歷史記錄存檔: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21062349/http://asiademo.org/b5/index.ht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09162101/http://www.asiademo.org/b5/author/yangshuming.htm
《論智識民主》的系列,是我在2001年至2003年的期間,向《民主論壇》的投稿文章。在那段期間,承蒙總編洪哲勝先生的支持,而讓我這名政治學的門外漢,竟陸續寫出了系列的二十一篇文章。而後因為自己博士班的課業壓力,自己也就中止了相關的寫作,雖然心中念念不忘,但卻無力再寫。雖然陸續又在網絡上發表了一些相關文章,但《民主論壇》的此一系列卻始終沒再動筆。但我的資訊科學博士學業並不順利,這主要倒不是因為我曾花時間鑽研政治理論,而是因為我自己的科學研究沒有成果。事實上,不論是在科學上或在人文上,我所鑽研的領域都是不顧現今的流行趨勢而近於遺世獨立,所以在研究上也就往往會倍嘗艱辛。2005年中,雖然我以博士肄業而非畢業的身份,離開了母校交通大學,可那只是在形式上離開了學術圈,而以往人文上與科學上的相關研究卻仍在繼續。促使我這麼專注持續的原因,是因為我在多年的研究中,逐漸會通了各類學問的基礎問題,而這些問題又相關著當今人類文明的關鍵發展。當然,這種信心並未得到現今學界的任何認可,純粹是來自我個人對於研究的領悟,也只能留待未來歷史來證明。所以對於智識民主的研究,其實只是我在科學與人文上所研究的一環,而這些研究都是相互有所關連。
我個人在學生時代並不關心政治,雖然因為個人興趣而讀了許多史書,但對政治並無太多想法。基本上受過國民黨黨國教育的我,學生時是頗為認同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理念。但那也只是覺得主義合理罷了,畢竟我不願加入國民黨,除了一些學校強迫參與的活動外,也沒參與過什麼政治活動。雖然我的大學生涯正是台灣民主轉型最為關鍵激烈之時,可我當時對於黨外爭取自由民主的活動,並無好感,或許是因為不能接受街頭暴動的行為。我的大學生涯,除了女友與課業外,都花在宗教上了。當時我最關心的,不是政治問題,而是生死問題,是如何解脫人生苦難的問題,所以自然也就對當時政治風波是幾近不聞不問了。可那倒不是我沒在思考政治,而是認為政治不能徹底解決人生苦難,所以還是從宗教上來解決,才是根本之道。所以當與我同齡的羅文嘉等人們,正在熱情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時,我卻是在佛教社窩中孤獨禪修,熱切希望參透生死之道,可惜我自己不夠努力,所以修行沒有成就,還搞得自己大病一場,差點就見了閻王。
六四那年剛好是我大四要畢業,病得形銷骨立之際,在電視轉播上目睹了同齡大陸學生的慘況,感慨良多,想想也不知道自己真能做些什麼來幫忙?不久也就匆匆入伍成為中華民國陸軍的少尉預官,在種種軍務中摸索,透過參與軍隊運作,體會到官僚系統的許多問題,才逐漸開始認真思考政治。就在服役放假時,我在偶然中借了一部日本動畫《銀河英雄傳說》來看,這片中的主軸劇情是圍繞著兩個不同意識型態的政體─民主聯盟與專制帝國─的對抗。這動畫是源自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同名小說,而當時動畫尚未全部完成。退伍後不久,我在書店看了小說全集,最終結局是開明專制戰勝了腐敗民主。雖然我並不認同這種結局,但這卻令我逐漸思考民主政體的問題。但當時我的思維都不是來自政治學的角度,而是來自現實社會與歷史知識的角度。
真正讓我邁向政治研究的契機,是來自兩方面:一是網際網絡的普及,以及網絡論壇的興起,使我在網絡上攝取了許多人文學術知識,又可觀察種種政論思潮。實際上,從昔至今,我的政治研究乃是長成於網絡界,而非長成於學術界─我是在網絡思潮下形成思想大綱後,才開始認真閱覽人文學術典籍。二是台灣在統獨對立下的不斷政局紛爭,使我非常苦悶,不斷刺激我要找尋政治思想上的根本解決之道。種種政治想法從1995年開始逐步蘊釀,在1998年逐漸形成了五行政體與智識民主的初步頭緒。但我當時的種種政治思考,與其說是在進行政治研究,不如是說在政局苦悶下,藉由幻想某種政治理想來排解心中苦悶,而當時我的主要研究重心還是放在科學基礎與哲學問題上。
後來1999年的兩國論危機,已經讓我擔心,2000年的民進黨勝選,更使我覺得有兩岸戰爭的可能。當時想到不知自己是否能夠在戰禍下倖存?心想若不將已有的粗略政體想法寫出,萬一死亡,豈不失傳於世,也就不管丟臉與否,雖然自知思想還未成熟,卻先將一些思想大要寫在網絡上,這就是2000年《文明中國理想芻議》的幾篇短文。現今看來,當年的這些想法當然是非常粗陋,但因為是在未受當代政治學訓練下自行摸索而得,所以卻蘊含著新的思想方向。智識民主的想法當時是寫在芻議之三,僅簡單略述而佔了一些篇幅。2001年中,我在網絡上寫了一些政治文章,又看到《民主論壇》,也就試著投稿,結果被接受,從此開始一連串的投稿,直至決心以篇篇短文,逐漸寫出智識民主。事實上,《論智識民主》系列的寫作過程,也就是我的思維過程。當時我並非擬好完整內容,才開始寫作,而是只有大略的思想方向,而在寫作中,逐漸閱覽相關資料,而形成了系列的文章─也就是寫到哪裏,想到哪裏,藉由系列連載必須投稿的壓力,逼著自己撥空思考政治問題,如此持續投稿至2003年才中止。現今想來,若無2000年的危機感,我恐怕還是只在心中蘊釀想法。而若無洪博士《民主論壇》的鼓勵支持,我恐怕難以繼續深入研究政治。系列連載的壓力,當時使我每有空閒,就會想著下一步要寫什麼呢?也為此必須閱覽許多政治學相關書籍。閱覽時往往發現,原來自己獨力發現所思考的問題,也是過往哲人所思的問題,藉由相互印證,也增強了自己思考的信心。
在研究中,除了與過往哲人的思想印證外,還有一些令我莫名其妙的機遇巧合。最有趣的例子就是我在1998年時,因為面對台灣統獨爭議下修憲亂局的心情苦悶,寫了一篇《展望台灣未來的另類觀點》,文中作了一首六十四字的四言詩,以寄托自心想望的理想國度。當時寫下,只是自心文思一時興起,編出一首四言詩歌。可因為詩中的六十四字竟有兩字重複─「聖賢“政”道」與「“政”忠法信」的“政”字─而我希望作出六十四字都不相同的詩,所以這“政”字一直令我覺得礙眼。三年多以後,先是偶然發現詩文的起首四字,竟巧合排成“蔚聖眾仁”四字,恰好符合著自己所希望的政治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我先是在2001年將「聖賢政道」改為「聖賢儒道」,雖然達成六十四字皆是不同。但因為我希望此一政治意識型態,可以繼承世界各種文明的優良傳統,而非僅是單單繼承儒家傳統,所以心中還是很不滿意。後來在2002年中,寫作第十八篇《智識民主的發展歷程》時,才想到用士民的“士”來取代“儒”,而定下了「聖賢士道」的詩句。
因為定下了“士道”作為智識民主的一種精神價值,所以我就開始找尋中國士人傳統的相關資料。在網絡上的搜尋,使我發現了余英時的一本書《士與中國文化》,可這本書是大陸出版的簡體書,台灣市面根本沒有。找了一段時間,最後終於發現了中央研究院的中國文哲研究所有這本藏書,所以我也就去那裏找這本書。結果發現中研院的文哲所、中山社科所、民族所都有大量學術典藏可供開架取閱。從此在2002的下半年的幾個月,我時常待在中研院各圖書館閱覽典籍,真正邁入了人文研究之門。而在中研院讀了許多新儒家書籍後,自己才霎然發現,原來智識民主就是儒家現代化的道路,以往的許多儒家學者曾花費許多心力探索,但卻都未能建立可行政治理想。所以我就寫出了第十九篇《儒道傳統的批判與繼承》。接著針對五四運動以來思潮,對於民主與科學的追求,寫出《民主與科學的批判暨融會》。再接著,針對東西方文明傳統的會通,寫出《科學與禪修》。然後我準備要寫《民主與民本》,可課業壓力愈來愈大,而且我也覺得關於智識民主的思想大綱都已寫出,就算自己不幸死亡,也已可供他人發展思想了,所以我也就中止了系列寫作。
可寫作中止並不代表思考中止,因為心中已經吸收大量政治思想,所以起居動念都還會想及政治問題。因此,雖然寫作已是中斷,但在思想境界上卻仍是繼續進展。2004年台灣總統選後的紛爭不斷,又開始刺激我的一些隨興寫作與上網討論,讓我又寫出了一些文章。其中關於世界革新的部份,以往是認為應該要在智識民主的思想體系完成後,才可以寫出,但在與網友的辯論下,也就寫了出來。2005年我為了申請繼續學業,而將歷年網絡文集編成了一書《智識民主與世界革新:1998-2004年之網絡文選》,此書的PDF檔在
全書內文(約4MB)
http://amidha.myweb.hinet.net/IDWR.pdf
書的封面、封底、封背(約250KB)
http://amidha.myweb.hinet.net/IDWRcv.pdf
2005年中離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所以後,一方面我仍然在繼續科學上的研究,一方面自己也就斷然下定決心,開始寫作《智識民主與人文自由主義》這一本完整闡述政治思想的書。所以在此也就必須向《民主論壇》的洪博士以及讀者說聲抱歉,原來《論智識民主》的系列連載也就必須中斷了。但另一方面,我會將《智識民主與人文自由主義》在寫作中尚未出書的草稿,在情況允許之下,也投稿到新改版的《民主論壇》,一方面可以補償自己中斷系列連載的歉意,一方面也可傾聽讀者的寶貴意見,以斟酌修改自己的文稿內容。現今新改版的《民主論壇》已無字數限制,我的文稿也就適合發表於此,而不用顧慮文稿長度了。
我現今所研究的政治理論與相關思想體系,大致如下:
《智識論》 Intellectuality 是研究世界文明的智識基礎,主要是科學(science)、哲思(philosophy)、禪修(percipience)三大向度的統合。這項研究希望可以改變當代人類文明偏重物質科學的傾向,建立心物並重的文明傳統。
《士道》 Intellectship 是研究世界文明的智識人群(知識份子)傳統,包含中國士人傳統、日本的武士道傳統、西藏阿底峽的三士道思想、以及西方文明的紳士道、騎士道與知識份子傳統等等。雖然士道並不完全只是繼承儒教,而是繼承了世界各地人類文明的智識傳統與優良道德傳統,但這也是中國儒教傳統的轉化再新,建立在自由民主政體上的轉化再新。
《智識民主與人文自由主義》 Intellectual Democracy and Humanistic Liberalism 是研究相關政治理論,以超越當代自由民主體制及其意識型態。基本上,以我的研究觀點,人類的民主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以古希臘雅典為代表的古典直接民主,第二階段就是以西方英美體制為代表的共和代議民主,而第三階段就是未來以中國為核心所代表的邦盟智識民主。其中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代議共和民主是古典直接民主的進化,而邦盟智識民主則是共和代議民主的進化。古希臘雅典因為無法進化其民主體制,終而導致政治問題叢生而衰落。古羅馬雖然建立了共和體制,但卻未能發展完善代議制度以統合廣闊人口幅員,終也導致民主共和淪亡而成軍權帝國。現代英美雖然藉由代議民主而引領世界民主發展,但隨著資本主義與科技社會的發展,代議民主也顯現出種種危險病徵,而自由民主的世界永續發展,亦因之遭遇重重危機。今日世界的民主社會內部,正遭受民粹與金權的兩面夾攻,而當代民主的民粹危機其實正是古希臘民主危機的類似現代版,當代民主的金權危機其實正是古羅馬共和危機的類似現代版。
今天我們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觀察古希臘民主與古羅馬共和的種種政體危機,會很容易覺得古人愚昧,為何沒想到以選舉代議制度來解決政體上的問題呢?但這是以我們現代所習慣的意識型態來看問題,古人正是由於無法超越他們當時的舊有意識型態觀點,而開創代議民主的政治意識型態,所以才會無法解決問題。因為以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意識型態觀點,代議制會被認為是選舉貴族制,而不被認為是民主制,因而他們也就無法開創政治新局,最終落得民主淪亡。現今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人類不能超越當今舊有代議民主的政治意識型態,人類現有文明亦要遭遇民主淪亡危機。智識民主正是為了要超越當代民主體制,而引領人類文明走出危機的意識型態創新,所以這本書也就正是要為人類文明發展,建立新的政治體制與相關意識型態。這種新穎民主政體,乃是建立在歐西民主傳統與中國民本傳統的融合,也就可以成為未來中國領導世界的政治理想。而智識民主的政治理論,對於中國而言,正是建立在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與文化傳統上的政治理想,也就可以提供現今兩岸政權的轉化方向。希望能讓未來中國的政局發展,可以在安全和平下平穩過渡,而不要再有犧牲與仇恨,更不要再有流血與報復了。
《文明中國》 Civilization China 是研究中國的歷史傳統,以建立中國的國家本體基礎在文明傳統上,而非國族傳統上。
《世界革新》 The World Renewal 是研究如何以和平互助的方式,而在世界上傳播智識民主政體,以獲得世界各地民眾支持,而和平轉化當代世界各國的政體,以確立全世界的自由民主政治與文明富裕社會。
《神洲邦盟》 Holy Allied Nations HAN 是研究如何以中日同盟為核心,而以台灣為東亞大陸民族與東亞海洋民族的聯結軸心,而建立起始於東亞的超國家政體。
以上我個人正在進行的研究,不僅是為了當代中國的政治問題,更是為了因應世界人類的文明危機。雖然自己近來因為資訊科學的博士學業失敗,而被逐出了學術界,因之個人生涯陷入危機。然而,換個角度看,這未嘗不也是另一種自由─雖然個人生計較為困窘,但卻再無任何學術框架限制,也不用為了擔心職位昇等,去寫些應付考核的學術論文及報告。從此不論在人文研究上或科學研究上,我都可以專注在重要問題上。過去我在寫作《論智識民主》時的研究歷程,非常感謝洪哲勝博士的鼓勵支持,謹在此致上深深感謝。同時也祝福《民主論壇》的讀者們,皆能經由鍛鍊思想,而深思明辨、謹言慎行、平安喜樂。